-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真言宗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散花米真言。
手拈花米撒於宝错上以加持之。俾用之时令无障碍也。上来建设皆从自心不思议变。及真言字种之力。故有如是妙用。既有境界。焉无魔碍。又彼魔等心行。最喜作破法因缘。若以正法兴盛。魔宫隐蔽。威德增长。楞严云。若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皆悉消殒。况诸世界依虚空耶。故彼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怪。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岂肯令汝摧裂其处。故於三昧之时。佥来恼乱禅定。令汝正法不得成就。俾其魔宫安隐无虞。故今行者作法之时。恐有境界魔碍。与夫天魔及五阴等魔种种魔碍。故须遣之。
遣魔真言。
三重真言。三重遣魔。初遣魔。从印上赤色吽字出光。遣境界魔。即违顺等境魔。次遣魔者。从印上四度吽字出火光。作摇扇势。而遣诸魔。即天魔睡魔病魔死魔烦恼阴魔等。三遣魔者。从印上十度赤色吽字出金刚焰煽空。令魔远离。金刚焰者。永嘉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蚤曾失却天魔胆。此盖就理之言。若约事者。即如火轮金刚乌刍瑟摩火光三昧也。此上智力。皆顺文释之。若据表法。其义转胜。如初登坛。则自恃我为法王。於法自在。随处建立。今恐迷己逐物。不达如幻。故须遣之。所建诸法。若不知其自性本空。执为实有。名为法执。复於法中妄计实有主宰。名为我执。有此二执。二障从生。上则不能转依二果。下则何异魔外等见。梵语魔罗。此云杀者。能戕害法身慧命。劫功德宝故。所以初印者。表遣我执也。以粗易断故。次印者。表遣法执也。以细难除故。二执从遣。便证二空。名曰俱空。若住此空。名为理碍。故空亦空。名遣俱空。即当第三印也。以不可空处。即是真空无住之本。一切凡圣之源。故次维之以真空印。
真空咒印(至)无有间断。
念真言时。应观心月轮上有金色唵字。此名庄严一切佛剎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入此定已。能从无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经云。菩萨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诸法。故於真空自性之中。默想喷[口*(隆-一)]阿吽。一念顿成十方世界。所有天妙曼怛等。哑哩干五供。犹如普贤云集供养者。正明其供养之心广也。徧空充界者。明此供横徧十方也。尽轮回而无间者。显此供竖穷三际也。问。三字云何便能成办此胜事耶。答。喷[口*(隆-一)]字。如前云庄严一切等。及佛顶尊胜经云。此咒能破一切地狱阎摩罗界傍生之苦。回趣善道。乃至诸佛净土。及诸天宫。一切菩萨甚深行处。随意游入。悉无障碍。舍报即生佛剎等。阿字者。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亦是无生义。吽字者。名一切如来菩提心因也。亦名一切如来恒沙功德皆从此生。总而论之。盖以菩提心为因。而入菩萨甚深行处。庄严一切佛剎及诸天宫微妙曼怛。究竟总归一真实相无差别境界也。问。四洲诸宝。上皆一一具足成就。此处又建者何义。答。从上所作。尽属渐次。不能圆具。一成一切成。并藉真言之力。恐失唯心之旨。兼三遣。恐堕空寂。故於一念间。从真空自性中。想此三字之力。剎那顿现。一念圆成。故后偈云字字密言唯心之所成。故知前属渐次。此系一念圆成。故无滥也。以上建立诸法。皆仗因缘而成。花米为因。真言为缘。并及唯心一念想成。依此因缘。然后有所建立诸法也。诸法既属因缘。当体即空。虽空不妨现有。有常自空。纵有当体即空。空常彻有。空有无碍。中道观也。所以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之谓也。
唵哑吽。
撒华米以成珍宝等供。复以三翻曼怛显密奉献。并祈佛纳受。而求索愿事也。
谛想清净(至)哀纳受。
梵语苏伐罗。此云黄金。梵语阿路巴。此云白银。宝玉者。众宝之类也。梵语麻萨葛斡。此云玻璃。亦名水玉。即水晶梵语瑠璃。此云青色宝。内外明彻。梵语钵摩罗伽。此云赤珠。又云珊瑚。琥珀非赤珠。即天赤珠。红光互射宝色交辉。又名因陀罗宝。非世所有。梵语钵摩罗伽隶。此云玛瑙。亦名石心。砗磲又名大贝珠。宝珠者。即摩尼珠也。
我今依教(至)无间断。
此第二献也。三重偈文。最极显着。不必琐释。置铃於案。次右手持花米念云。
唯愿上师三宝(至)唵哑吽。
既发大愿已。皈依三宝。请求证明。复念三字总持真言。撒花米。想所落宝米。悉成花香等云而供养之。上皆同体三宝。此下赞别相三宝等。发起众生欣慕之心。成就佛种也。
志心信礼(至)万德具。
志心信礼者。乃精敬之词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觉者。谓五住究尽。二死永忘。如大梦觉。莲花开。名之曰佛。福足慧足。名两足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三觉圆。慈悲喜舍等皆具足。名万德具。因穷果彰。开导人天。曰调御师。调乃调伏。御乃适时善驾。如净名云。阎浮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唯如来以善巧方便。设诸苦切之言而教化之。譬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而入律也。故名之曰佛。
天人调御师唵哑吽。
此无非加持音声。令成广大赞叹。如行愿品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微尘。一一尘中复有尘数佛。我当悉以甚深信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词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尽於未来相续不断。即此之意也。
凡圣大慈父。
三圣六凡之依怙。曰慈父。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为三界作慈父。
从真界(至)十方处。
此下赞现身说法。所谓如来从一真法界而腾应化之质。若桂月朗空。千江顿现。悲化之心。无处不在。竖则穷於三际。横则该徧十方。
震法雷。
有警觉义。
击法鼓。
有进策之义。
广演权实教。
三乘。权也。一乘。实也。
唵哑吽大开方便路。
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今佛於无身中现身。无法中说法曲徇机宜。随时设教。此所以为开方便也。
若皈依(至)地狱苦。
起信云。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以因生果。一念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既有业因。焉无苦果。若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则乘此般若之力。何患地狱之苦而不免乎。
志心信礼(至)传东土。
阿难於西域毕钵罗窟结集诸经。所以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法华云护持诸佛之法藏也。次有三藏法师等。翻译传於东土。易梵语为华言。谓之翻译也。
祖师弘。
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弘者弘开播扬也。
贤哲判。
依教修行。但未洞彻於心源。将近於圣。故谓之贤哲。判者。於诸教之中。判分半满。了义之教曰满。不了义曰半字也。
成章疏(至)定宗趣。
解释义理。顿成章疏。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也。顿者。唯显佛之知见。不立阶级。但离妄缘。即如佛也。渐者。广明行位。三祇熏修。角立性相。疏决真妄。五教者。小始终顿圆。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鬼神钦(至)真甘露。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令人依指而识月也。见月忘指。切勿认指为月。故云标也。
若皈依(至)饿鬼苦。
饿鬼宿因。多是悭贪不舍。空腹高心。由此业因。故堕饿鬼。而今归依。则摧折慢幢。如今闻知。则达诸法空。岂复顾空花之果。耸大我之山哉。又何患饿鬼之苦而不能免乎。
志心信礼(至)是家务。
僧伽。此云和合众。众流入海。同一醎味。众姓出家。同姓瞿昙。如水乳合。名和合也。谓智高才广。行端德隆。众所钦仰。名众中尊。五德者。一心语不粗犷。二说法利人不倦。三戒德清净普闻。四能除烦恼毒害。五常与佛安住。六和者。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利生为业。弘法为务。不惮捐躯殒命。正显为僧弘法。非分外事也。上赞入廛垂手之高僧。下明苦行头陀之耆宿也。
避嚣尘(至)采薪薇。
厌暄欣寂。潜避尘世。宴坐於幽静山林之中。栖止於岩阿石室之下。人天恭敬。不以为喜。采薪薇以充腹。披毳衣以蔽身。抟草为褥。曲肱而枕。以乐道也。
钵降龙(至)相传付。
目连六祖等以钵降龙。邓隐峰闻二虎[斗@(豆*斗)]。飞锡空中作声。因而解散。西天四七。东土二三。乃至五宗列派。禅教律诸大宗师。或以法传法。以心印心。如灯传一灯。灯灯相续。明明不尽。名无尽灯。照穷世间。无有休息。故曰法灯常徧照。祖印相传者。此皆以祖师心印递相传付也。
若皈依(至)傍生苦。
傍生者。谓畜生傍人而生也。以僧宝是解脱道。一堕畜生。则被人之笼系。猎之弓弩。渔之罗网。庖丁屠割。种种苦恼。设使飞禽走兽。常怀獝狨之悲。强弱大小。递相吞啖。负力偿劳。互为征酬。无得解脱。一皈僧宝。则智慧顿发。翻破愚痴之网。慈心相向。却敌弓矢之手。有此胜力又何患不免於畜生苦乎。此处可通施主情。行者又当激励大众发菩提心。次则皈依三宝发最上心也。
众等发广大心(至)三菩提心。
人天福报。三界有漏之因果。声闻缘觉孤调解脱。唯求自利。不顾本群。权乘即藏通教。大乘圆教。修六度等。最上乘。即佛乘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正言发此大愿。不专为己而求人天小乘菩萨之果。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此无上菩提之道。既发心已。然后请十方诸佛转大法轮。令彼一切众生闻此法已。然后顿破无明。开发其本有之觉性。而自然成无上菩提。将欲广迎诸圣大转法轮。必先净治坛场。整肃庄严。方堪礼请。是故次结明王印也。
先结大轮(至)咒七徧。
依教者。乃甘露军茶利菩萨念诵仪。教持咒密言。令我所作广大宫殿胜妙庄严。皆悉成就。无诸障碍也。默念七徧。应想面前空处。离身七肘高八肘。现一金色。喷[口*(隆-一)]字。此字名庄严一切佛剎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一入此定。能变胜妙宫殿。当以大千国土合为一国土。以此国土融成一宫殿。一一庄严及诸供具。如华严云各有阿僧祇数胜妙乐事。问。上来点净净地并建曼怛。皆有坛场宫殿及诸供具。又何得重复耶。答。上来所作。但是建立。似有彼此之分。未齐平等之境。若不和会融成一土。难彰至理。所以楞严会上。世尊从面门上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正表妄想凝结。则国土殊分。真智一起。则法界圆现。今融世界。亦如是也。但除妄想。国土自如。况藉神咒之力。何患而不成也。初是翻染显净。次是从空现假。今是融世界而为宫殿。令宫殿之量。等彼大千。广阔无际。重重无尽。方堪容受无边圣贤也。既已庄饰宫殿。然后迎请诸圣。故先伸偈礼请也。
稽首十方(至)哀纳受。
稽首者。以首至地。稽延少时。总持能皈三业。意起钦承。感佛他心通。身首作礼。感佛天眼通。口称名号。感佛天耳通。十方调御。佛宝也。演扬一句。法宝也。三乘一句。僧宝也。慈能与法性之乐。悲能拔无明之苦。哀纳受者。正请也。
奉请三宝(至)光临法会。
此是显请。次则以心光密请。既已殷勤三请。诸圣岂得不临。当现所建坛仪而奉献之。
印现坛仪。
虽现坛仪。意兼密请。谓上所建曼怛。在於印上一时显现。如印成文。不假先后而成也。正所谓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现。而献佛者。正如法华云。诸梵天等。各持宫殿奉献於佛。劝请世尊转於法轮之旨同也。据建坛仪云。若无坛无佛。应结才发意转法轮菩萨印。今将请佛说法。须结此印先现坛仪也。次请佛。念唵斡资啰拶裓啰吽拶吽[口*邦]。斛手作金刚拳。施慧进力相钩。相对当胸。应观心月轮上白色[口*纥]哩字放光。至色究竟天请智观音。此天是等觉菩萨成佛之处。色身最极高大六十四万由旬。菩萨来入道场。放无量光。先请十方三宝及显密护神等。即普集已。互相放光。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辉煌晃耀瑞所希有。问。凡教中皆以果为主。因为伴。今观音放光召请诸佛。何以因为主果为伴耶。答。此有二义。一行者以观音为所缘熟境。今先契此境。是因该果也。二此菩萨是过去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退位度生。虽则示因。元果位也。观音本称悲。今称智何也。非智不能运悲故也。拶吽[口*邦]斛者。即钩索锁铃之四摄也。钩召也。索。引也。锁。留也。铃。适悦也。此名四转轮印。若表法而论之。即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也。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婆须密女。执手抱身心月净。吻唇唼舌戒珠圆。约一法而言。若同事摄化。随其所作。渐渐引入佛智。此即同事摄化之钩义也。随彼求索或法或财而罄舍之终无悔恨。此即布施摄化之索义也。导以善行。令彼关闭诸恶趣门。此即利行摄化之锁义也。无碍辩才善巧随顺。软言爱语而奖诱之。令其入道。此即爱语摄化之铃义也。所以诸佛住世。必以四摄而化众生。故回向偈云。愿我得证无上道。以四摄法救六趣也。
众诵三十五佛。
即现十方国土说法度生也。
毗卢遮那佛(至)无上轮。
意明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而说法也。法而曰轮者何。轮者有推碾转运之义。谓转此法入众生心中。推破烦恼。碾碎无明。转凡成圣。运至於涅盘彼岸也。又曰恒转者。正尘说剎说炽然说。皆遮那本愿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