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二量章

  现量比量。合以四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癈立。四诸门。

  第一出体者

  二量各三。一克胜。且现量体。谓唯取彼远离分别。缘於自相诸明了智。故理门云。现量者。谓若有智於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杂集第十六云。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简离诸妄分别。谓为现量。明了简离被映障等。无迷乱简离旋火轮等。离此不正。及不明了。迷乱三缘。名为现量。显扬第十一云。现量者。有三种。一非不现见。即摄杂集明了。二非思构所成。即摄杂集自正。三非错乱境界。即摄杂集无迷乱缘。瑜伽第十五。现量亦三。二名非已思应思。即非思构之异名也。余二名及三。义皆同显扬。三各有多。广如彼释。自正明了无迷乱义。随应通境及能缘心。皆名现量。今者克胜。但取彼智。第二相从体者。即现量境。及五色根。亦名现量。瑜伽显扬皆云。由非不现见。非思构所成。非错乱所见。名为现量。又五色根。亦名现量。故瑜伽十五等云。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略说有四。一色根现量。谓色相五根所行境。此明境界。能有现量。即是五根。理门论中。解比量已云。彼处亦应於其现因。说为现量。现因即根境。能生现故。皆名现量。第三具摄体者。心及心所。但离於前所说分别。诸不现等皆名现量。若不尔者。自八无智。应非现量。非现量者。即违一切大乘经论。
  比量体中。且克胜体。除现量体。及以非量。余所有智。皆名比量。故理门云。谓智□是前智。余从如所说。能立因生。杂集亦言。比量者。谓余信解。师子觉释云。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等。故似非量。皆非比量。显扬瑜伽。比量各五。谓相体业法及因果。相谓相貌。如见烟知火等。体谓自体。如见此物体。比余不见体。业谓业用。如见树动。知有风等。法谓相属法。如见无常。比知无我等。因果者。谓因果相比。如见得果。比知修道等。此举比因。显所生果。第二相从者。现量智境。及比量境。并知其因。遍宗等智。生比量合。若先若俱。皆名比量。故理门云。审观察智。从现量生。或比量生。及忆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由是成前举所说。力念因同品定有性等故。是近及远。比度因故。俱名比量。现量智境及比量境。并知因智。为远因。忆因之念。为近因。理门名为作具作者。作具疎缘。作者近缘。皆名比量。此说自比。若从立者。智方得起。即以立者言。及现比量。并自智因智。忆因之念。故理门云。应知悟他比量所不离。此得成能立故。第三具摄体者。亦因一切王所皆比。不唯是智。现量既通。比非独智。

  第二释名

  言现量者。先离后合。离者。现谓明显。若境若心。俱悉明显。明离分别思构错乱。显离映障。量谓量度。能缘之心。及所度境。俱名为量。此离释已。合释者。若境名现。心名为量。即现之量。名为现量。依主释也。此境心合目。若心名现量者。现体即量。以能量心。离诸分别。非或翳等之所覆障。名之为现。能知於境。名之为量。持业释也。境名现量者。境体名现。心名为量。现体非量。有彼量故。或现属心。境体非现。亦不名量。如无常等。用彼现心。而为量故。名为现量。俱有财释。如说刀藏。藏者谓心。鞘非名刀。亦不名藏。为用彼刀。而为藏故。名为刀藏。境从心无。持业释故。瑜伽显扬。俱问云。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处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意处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既云所行境界。明说彼境。名有现量。余二即前约能缘心。有世出世。以辨於境。更无别也。问此文总说。何以得知说心为现量。答即彼文解清净现量云。谓世间现量。亦是清净现量。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於所行境。不共世间。名清净现量。明非说境。境通世间出世间缘故。不名不共。
  比量名者。亦先离后合。比谓比类。量谓筹度。合释者。比类筹度。名为比量。有心境等。若心名比量。能比即量。名为比量。唯持业释。无依主也。境等非彼故。虽从言生等。而彼非比。理门论云。比度因故。俱名比量。此依作具作者而说。若即名量。何故名为比度因故。及作具等。或云论言亦得名比。以言比类生歒解故。若说依此释。即比之量。可依主释。若境及念。并知因智。名比量者。皆有财释。不可自体即名比量。违理门故。又云。现量智能生敌者智。亦名比量。若体即比。有杂乱过。问念等非比量。理即可尔。知因之智。何非比量。答夫言比量。了所立义。彼知因智。未了宗故。不名比量。若泛说。心比度於场。名为比量。知因亦是。今据立敌。或自欲知未所了义。此类筹度。智决定生。方名比量。故知因智。非名非量。

  第三废立者

  问弥勒菩萨。无着天亲。皆立现比及圣言量。陈那天主。后习於前。云何各二。答陈那菩萨。取缘心及以所缘境。无过自共。此中自相。即为自体。共相即贯通余法。缘自相心。名为现量。缘共相心。名为比量。离此二外。无别所缘。可更立量。故但立二。故理门云。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彼声喻等。摄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离此二别有所量。为了知彼。更立余量。天主菩萨。陈那之门人。师资相顺。故亦不立彼圣教量。取圣教之量。由教生故。若定心缘。名为现量。以分明各证故。若散心缘。名为比量。筹度比类。贯余义故。摄在境智别说。故分三量。教境能诠故。从於智亦立量名。今据所生。量唯立二。教从於智。亦名为量。由此圣教。亦名二量。生二智故。更有异解。如抄中说。问诸外道等。或立譬喻。义准无体等量。并何量收。答随其所应。比量所摄。是故自悟及以悟他。量唯有二。更不增减。

  第四诸门者

  一约识辨。二约心明。三约心所。四约分显。五约分别。六问答辨。

  第一约识者

  诸识若在佛果位中。及识处定。通漏无漏。皆唯现量。然有漏定。略有二解。一等持定。在欲界地。作火观等。假相未成。非现量摄。若假相成。即现量摄。瑜伽显扬俱云。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构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诸界境。若解未成。是思构所立。解若成熟。即非思构。如是名为思构所成由非思构之所成故。名为现量。二云欲界诸假想定。皆名未成。但名似现。诸上界定。与轻安俱。诸假想者。即名为成。欲界心作。任为方便。二解后胜。若在散位。五八唯现。第七非二。第六通二。与五俱缘。离诸分别。即现量收。虽与五同缘。而分别取。非称本境。即非量摄。若称境智。即比量摄。取於假立一因通余。名为分别。非谓一切作此假立。唯第六能。是故比量唯在第六。现量通八。随其所应。如前分别。

  二约心明者

  谓卒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五心。总而言之五。心皆通现比二量。若别别说。广恐繁杂。但约识辨心。量随识易了。约识辨者。第八因位。唯有三心。卒尔决定及等流心。异界初生。及后情现。有卒尔故。其决定心。有其二义。一云即此心位。有决定心。不同於五。由意寻求及决定已。方行染净无染净心。非善恶故。一云初剎那心。但有卒尔。异熟性劣。又约义辨。初名卒尔。次寻求等。第二剎那。亦有二说。一云约义辨心。初名卒尔。创过境故。第二剎那。方名决定。即此已后。性更无别。随前性生。名等流心。不同五识。於决定时。性未定故。或约义辨。但名决定。第三剎那。方名等流。一云有等流心。决定心者。从寻求生。八无寻求。故无决定。与前性等起。名等流心故。纵有决定。於等流心。义说决定。如定中闻声。於等流心。义说卒尔故。不应彼时。但名卒尔。不舍定境故。从此已后。所有卒尔。即第二剎那。及此已后。决定之心。皆於等流心中义说。境有间续。更别生故。若在佛果。得有四心。但除寻求。以八因中。缘境不遍。但缘三境。除无漏位故。故解脱道。有卒尔心。即於此心。义说决定及染净心。不尔。此位应非善染。第二剎那。即名等流。更无卒尔。决定染净境皆曾受。任运能了随前性。故无前四。不同於因初遇境已。寻方决定。始起善染。即此心恒行利乐。故有决定。及善染心。更有异解。繁不能叙。第七有漏。唯有四心。异界第八。创初遇故。虽新遇境。即执为我。我见相续。故不寻求。於卒尔心。得有决定及染净心。亦据义说。非卒尔心。不执为我。不尔我执有间断故。有云。无决定而有染净。不可得言不寻求故即无决定。亦应无决定。不起染净。不起染净。应无等流。若由自分别。故有染净。亦由自审决故有决定。或可以性恒成。非今新起。但可有二。卒尔等流。无中三也。若无漏位。在佛果者。亦有四心。镜智初起。有卒尔故。余心如前第八识说。因位有五。无漏境新。故有卒尔。八地已上。虽自在位。然於药病。犹假寻求。第七随六。同缘於彼。可有寻求。后三可悉。其第六识。佛果同前。因位皆有通漏无漏。五识因位。但有二心。除中三心性。不推境故无寻求。无寻求故无决定。无分别故无染净。故瑜伽第一云。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即卒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既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等流眼识。明唯有二。有义五识亦有染净。自无分别。成染净故。瑜伽第一。不说五有。从他所引。得有染净。故瑜伽说。此染净心。由二缘故。一先所引。二由分别。有义五识可具有五。说寻求心与欲俱转。五识欲俱。希望境故。得有寻求。虽自无分别寻求。而有任运寻求。或无计度寻求。亦有分别寻求。说五识俱有分别惑。由意引故。不尔五惑不通见断。有义五识无分别惑。及分别寻求说。通见断者。以因亡故。说之为断。此五识惑。有为意识分别惑引。能引见除。所引随断。二释前胜。瑜伽说。贪等分别俱生。通五受故。又五由意引。意识寻求。五识不可即在决定染净等流。若即在后。应非意引。既由意引。随意寻求等。五识心亦尔。亦不可言。虽言寻求。五犹卒尔。境非新遇故。若自在位。不假寻求。以五不随意识亦缘有情根性故。若缘六境。六不寻求。五识亦尔。若在佛果。亦同前说。既知心之通局。可悉二量之有无。

  第三约心所者

  遍行别境。及善十一。通二可知。根本六惑。疑恶见全。余四少分。不通二量。随其所应。与见疑俱。非二量故。若贪瞋痴。在五识者。唯是现量。若在意识。贪瞋痴慢。分别俱生。皆通现比。若与五俱。不横计者。即现量摄。理门论说。远离一切。乃至诸门分别者。是妄计分别。非即於境分别好恶等。亦彼所除。若不尔者。寻伺二种。应不通现。所余或比非量不定。或可意识诸俱生。或与五俱者。可是现量。分别起者。亦非现量。理门论说。一切除分别故。二解前胜。二十随惑。随根本惑生。或俱或后。同於本惑。通现及比。非量不定。不定四中。悔唯比量。或复非量。不通现量。唯散意识。缘过去境故。眠唯缘现及於过去。独散意识。不明了缘。亦非现量。许通皆思。善即可有比量寻伺二种。若在定心。一切现量。若在散心。与五识同时起者。得境自相。即是现量。缘共相境。或比非量。

  第四约分者

  谓相分等将约分别。先明诸部。及大乘师。立分同异。次约分明量。小乘诸部。除一切部。余师十九。皆立见分。而无相分。除正量部。虽皆云境。即是一切所缘相分为行相。见分名事。彼立行相。准当大乘所立相分。然彼本计。属能缘心所有行相。故成唯识论第二云。诸有达无离识境者。相分是所缘。见分为行相。自体名事。正量部计。心亲取境。更无行相。然有释云。除正量部。无能缘行相。余十九部。皆立相分者。非善宗计故也。大乘之中。清辨菩萨。世俗谛中。有二无见。但有虚幻境相现在。何有其心。胜义谛中。及小乘一说部。见相俱无。一说释云。一切诸法。但有假名。即无其体。清辨胜义。而一切皆空。故掌珍论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若世亲等。世俗胜义。俱有见相。即立二分。即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智为量果。故陈那菩萨。集量论中。即立三分。故彼颂云。似境相所量。即能量及果。谓相见自证。此三体无别。以境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应有量果。故立自证。如绢布等为所量。见等为能量。记彼数智为量果。若无能记。应不能忆过去之心。如不曾更。不能忆故。护法等菩萨。后立四分。加证自证分。此意如相分为所量。见为能量。自证为量果者。自证既以见分为所量。自证为能量。心分既同。如何无果。不可说见为第三果。以自证分。恒取现量。见分或时比非二量。如何得与唯现为果。若尔比非。何唯现量。答自证心之体。比非现为果。比非自体故。非现量果。问心分若同。必有量果。此第四分。复谁为果。答即第三分。为第四分果。能互相缘。俱现量故。更不立余。诸广分别。如成唯识论第二卷说。此即诸部。立分不同。次约分明量者。相分虽非是量。随心而辨。通现比量。现比量因名现比量。见分通二五八见分。因果恒现。第七见分。定心唯现。故非二量。第六见分。若在定心。及假相成就。皆唯现量。欲等持心。假想二说。如前应知。若余散心。及诸心所。见分同前。约识等明。余之二分。一切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