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章。八地以上至得菩提故者。
据决定说。七地以前受变易生而不定故。言通三界。思之可知。
章。不经生者至依身而起者。
由未经生者不怖生死故。通於色界。身起七地以前。顿悟菩萨受变易生而未定故。得依二界。故今兼说非唯渐悟。又释言七地以前据渐悟说不经生。回心向大何妨得至七地不受变易。不尔者。顿悟前已明。今何须说。
章。悲愿自在随受生故者。
释二果人。不同登地菩萨受生故。
章。亦不因修许转生故者。
见道以前。菩萨任业而生。得生无色界。今与彼异不生无色。因修者任运也。
章。已得无漏者。
谓前三果人。彼业力多故者。释地前菩萨。
章。或亦许生至厌下染故者。
此释意云。地前菩萨有三界惑。得生无色。二果亦尔。何不得生。若尔。托胜所依而证菩提。既生无色如何受佛大菩提耶。为有此难。故今说言。非此生上厌下染故。意说非此无色生。上厌下染故断而不生。为此还生第四定也。虽有此理。不及前释。
章。若经生者至发心及后者。
此经生者怖生死故。故於欲界初得后得。
章。若经生者及第四果等者。
此言经生非得不已。更可色界经生也。复未得故先经生。
章。显扬等说至非深厌故者。
此会意云。若其三乘入自现观时。唯依欲界。人中慧解极猛利故。能断生执。若其渐悟人。色界亦得。若尔者。不还.无学色界回心。更不下生。岂可不作唯识观耶。问。现观灭定圣教但言欲界初得现观。既许上界初得。灭定应然。法师解云。色界亦初得。言色界初得者。还据各自现。若色界回心亦色界初得也。若不还人等。色界不得自灭定者。后生色界亦说不得。若其回心即便得彼大乘灭定。有人云。不还及无学人而生上者。必於欲界已得灭定。所以灭定初唯在欲。不同现观。此亦不然。彼不还等。九次第定悉总得耶。
章。色界无思慧者。
以稍敛心即入定。故云有思。有耳根。故云得有闻。
章。无色亦无闻者。
无色思同於色。无色无根欲无闻也。
章。若定若生者。
得彼定未生彼。生者生彼。
章。以无色界心了三界法者。
问。以无色心了欲界声。是非闻慧。何故得言无色无闻。答。彼唯定心得闻法等。复无相故。故不名闻。问。八地已去彼唯是定。差别三慧此何不然。答。据义分可得有闻。前据实论故言无也。或又不得。义说有闻。八地菩萨唯依界色。有耳根可义说有。无色无根不可相例。二解任情取舍。章约无根言无根。言无闻故。
章。断惑九者。
除有顶故。游观十者。色六。无色四。皆有游观故。
章。谓前五地者。
通前五地者。独头贪等。问。至第五地。此害伴随眠而以断讫。如何经云。前五地中不俱生者名害伴。至五地中伴已害。应今曰四地不俱生者名为害伴。答。地之内有入.住.出三种之心。今言五地害伴除者。据住.出心说。所以五地得有害伴。思之可知。
章。微细现行至不现行故者。
俱彼地惑。约伏不伏以别行不行。
章。楞伽俱生至烦恼不生者。
楞伽初断我见已。故贪等不生。除密约四者。即虚空藏三昧也。得此三昧。苞含万德。欲以虚空含藏一切。
章。依二随眠究竟断者。
害伴羸劣二随眠也。
章。第六心至信不退者。
问。根力义者能生难屈。既言不退。何力能加行中方始建立。答。在此位不谤因果等名信不退。力尚微劣。不得随力之名。如法华抄广释。
章。分别我见粗不共。
俱名为粗。由伏此二名出三界。如颂应知。文意说此第四住。既言法无所着。故知伏我见。由伏此故能出三界。据且伏除此二种子者。即阐提及外道着我故。
章。第三所知障者。
即声闻畏苦障。此及缘觉舍心皆所知障也。
章。缘觉舍心者。
舍彼慈心入於寂灭。障化他故。故得障名。还用长苦简异声闻。且立别称。
章。或初二烦恼至金刚断者。
约所依烦恼说。
章。法空必带生空者。
问。法必带生。如何得者。三心见道。应但二得。别有法空观故。答。见实但二。唯识等据其加行行而作三。作三种也。
章。唯识观至顺前句分别者。
唯识定是生空。生空未必唯识。故可顺前不可顺后。
章。法空对唯识亦复如是者。
法空必唯识。唯识未必有法空。谓生空唯识。此章道理而知。约当段后。一一捡所行文而妄陈。
诸乘章
章。摩诃衍者。
摩诃言大。衍者名乘。
章。故知诠顺至教大乘者。
能诠教。若根本教。若方便教。二皆名为顺大乘也。行等言顺。又准此知。
章。谓九智至无生智者。
法.类两智名为总。四谛各一名之为别。并前为六。四谛智者乱即法类。以总标言法类。二智四谛所以更不分别。世俗尽无生。并前为九。问。何故十中除他心智。答。略为二释。一非明证故。二八智无漏俗智有漏。唯他心智通漏无漏。离九外无。所以不说。更捡智论上下及俱舍。
章。设有不定性称退故非因者。
说退不定性曾修。舍大复退求小。所修大行亦非是彼小果方便。
章。一先得顺决择分善证得者。
先得声闻顺决择也。
章。二先已得证得证得者。
曾得声闻果。
章。三先未得证得证得者。
未得决择及彼果修独觉者。为初练根时节长故。即利根前之两种练根。时小故成钝根。决择修者更不练根得至果者。问亦练根。捡义灯。
章。第八小分者。
即第二意云。法华会上诸声闻等是不定性。
章。亦有小分依於声故者。
缘彼风树水等之声而悟道也。或云将至果时亦远寻思彼教起证。
章。人天浅近非究竟运者。
此定性人而不能运出於三界。名非究竟。非是此人复可成圣令住人天名非究竟。或可此说不定性人以究竟故不别明。随在三界之所摄故。前解应善。
章。经论一乘实为不定者。
不定说彼直往入大名为一乘。迂回入者即名大乘。
章。此乃断灭已后小乘曲见等者。
问。如佛世诸小乘等。咸言王宫是最后身。执丈六身以为真佛。又发智等。佛世住亦三十四念成佛。此即佛在为有斯执也。何得言佛灭后小乘曲见。又佛自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余蕴亦尔。据此一边能执之者说破於大。亦何失耶。答。彼本意昔学大者执大为极。今破於彼名为破三。今佛在世无大乘人执化身以为极者。理实佛在小乘亦执化身为极。然广建立差别。今佛灭后据增相谈之。亦无失通。应捡发智。阿含等经有明三十四念文。
章。三轮八难等者。
诸本言四念言三者。应捡菩萨藏。
章。胜鬘会因会果者。
谓六处大乘说者。会行也。四智不究竟者。会果。
章。涅盘经说等者。
涅盘经亦说一乘。既佛性为一乘等。后捡会。
诸藏章
章。佛日灭耶者。
问。西域等言。迦叶登山击槌。声徧三千等圣。憍梵已知。何故今问佛灭度耶。答。且为二释。一身自知问。二部说不同不劳相会。大人过去者。佛.舍利弗等俱名大人。无失。
章。我失离欲大师和上者。
离欲大师者佛也。和上亦灭者。舍利弗也。我今失此二大师也。
章。灭结漏尽者。
自思久来奉事於佛。今日一旦而被引出。遂乃悲感结恨众漏乃尽。
章。仪似山顶者。
须弥山顶也。
章。无灭者。
阿那律也。由因揭灯令不灭故。从因为名。
章。说智无明灯者。
慧是彼无明之灯。依主释。
章。天魔外道等者。
此天魔等由佛加故。亦说宿因。
章。问十二缘此各异者。
问答此章十二因缘。十二一一别相而智灯。故名各异入。或云各入三藏名为异入。此恐不然。各入何异杂藏。应捡彼传。
章。此三皆见道断者。
断此即言疑惑二边见取是也。着苦乐名为二边。
章。畏欲界者。
由欲界而修定者也。畏三界者而於慧得离三界。
章。摄持义是藏义者。
初释摄义。此释双摄所诠之义及能诠法。俱名知故。
章。或相违释者。
此释意云。非两别合而言之名相违释。菩萨之名而不同。彼行行有情名同有情。非相违也。思之。
章。十一面经言至依主释者。
即菩萨名不同。彼行行有情。凡菩萨言有此相违.依主二义。故今明之。
章。见所集成界者。
界者因也。由彼见等而集成因也。
章。犯罪故者作不善等等起者。
由不善心等起身语业。还净故者忏悔也。出离故者依前大众而出罪也。或云出离者依持。
章。本母字者。
阿伊二字也。西方说是诸字母。今者佛教母有二。一教本母。即佛经是。二义本母。论议藏是。一切义母依此经寻。而余故即论议十一分中义故说。俱舍云。佛教名教母。论议名义母。今取义母。
章。除疑随惑是素咀缆者。
藏诠定。疑正障。随惑之中掉举散乱亦正障定。偏言随惑。
章。略有九缘者。
三藏之中各有三缘。合成九。非一藏为九。
章。名摄归彼者。
由迦旃延集佛经中所说法。所以彼论摄迦旃延造。或有云。由旃迦延诸佛说故。二解不定。出三师意。谈旃迦延造彼论。非集佛说。
章。岂沙经即诠戒至生诠戒定者。
毗奈耶藏能生诠戒定。又戒亦生定。
章。得戒别者。
得菩萨戒不得声闻。名之为别。
十二分教章
章。总者即摄十二部者。
余者十一皆契经故。故通十二也。
章。若唯一句至难可别者。
少有二句。虽不满颂。说与长行而易简别。一易即滥。所以指明。
章。诸置答者。
虽有言。然非答彼所问之事。故名无答。
章。香积佛国二种俱无者。
今助一释。二种俱有。既许依香立名为句字。依香问答亦何爽理也。若不许。香积佛土应不说法。
章。黑遮子母者。
毗舍佉母。从子立称。
章。名曰界经者。
此界经等而是总名。世所说总立此名号。界者因义。如彼甘露能润渴法。类同於镜能照一切。分别生法二种空。如法华抄。未见圣教明文。
章。二空理正之者。
方也苞福。慧者广也。
章。应重说之者。
长行未了应合重说。颂依於彼得重说名。颂非应颂故。
章。余处不摄名为别相者。
即是希法之别相也。据实余相互不相摄。尽一一得为余分别相。且举希法。
章。三周总说凡有十二行者。
以数同引以为证。
章。此依声闻有广教故者。
言广胜於略者。依声闻明方广也。若依菩萨。极高大等名为方广。
章。无希法至唯菩萨藏者。
希法是彼方广眷属。皆准此知。
章。以菩萨声闻至对余聊简者。
前以六对十二中。且以经翻对律论二而以聊简。
章。前文至毗奈耶者。
前对六中对法等文。据一边说。说菩萨声闻经藏中不摄缘起等。毗奈那长伎可悉。
章。阿毗达磨至义皆通有者。
十二分中研核之。名对法。故遍十二。
章。此以别中流出於总者。
此即释涅盘十二名别。修多罗等名总。始从如是等。释总所以。
章。又从总中流出於总者。
即方广分。由有两义名为总。一大乘十。二显小乘。十总名广。各含其十二也。十二分中广教理处。皆悉名方广。故方广之名通十二。意取前释。
章。又有释至别互流出者。
此释於理亦好。
章。理有不正至九分教名者。
释前九部次第所以。
章。理有正方者。
教行宽广者释后三所以也。
断障章(卷第二末)
章。见疑及见处疑处者。
见疑者现行也。处者因义。见疑种子如十力中处非处。是所以道理之义。所以即因也。
章。无余涅盘既是择灭者。
身智等亡名得无余。无余既名择灭。明知即业果。是所断故。
章。故知二障执及烦恼者。
执者通我法二。
章。若趣极果至非加行智者。
谓初果后趣求无学。可得六行以为加行而伏诸惑。所以然者。渐断三界俱生烦恼。得有欣上厌下之义。若取初果不趣无学。不得六行而伏於惑。所以然者。见道顿断三界见惑。有顶一地无上可欣。所以六行非为加行而伏於惑。所以修道得有六行。即是四道之中加行所摄。见道已前不以六行为加行。智无欣厌故。据实修道超中二果亦得六行为加行智。但言无学约极果说。问。一来但断欲界六品。未除上惑。欣厌既无。何得六行以为加行。答。但上品为六行。非要得断上地惑已方名欣厌。故一来得以六行为加行也。问。超中二果取无学果。三界修惑一时顿断。如何得有六行依证无学果耶。答。此超果人不以六行伏三界。有顶一地无上欣欲。但依修道可以六行伏惑取极。非言一切。故亦无妨。
章。曾习故等者。
如唯识第十初广明。故不录也。
章。但依第四末后行心者。
此即许有心所宗。初念名识。第二名受。第三名想。第四名行。但是一心义。分有四行。是造作故。通三性。名为断道。
章。由根钝故至各别起者。
由钝根故不能起此无间道等合为三道。所以四道各别而起。有云。要无间解脱方能断惑起加行胜进。不能断。不能道。合为一。故三道之行相别也。此释不然。谈彼钝根四道别起。不说彼合。捡第十唯识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