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问。德深乐。
答。谓於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问。能深欲。
答。谓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问。净心为性。
答。此性澄清。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
问。与惭等何别。
答。此净为相。不同惭等。彼各有相。不滥惭等。
问。云何为惭。
答。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问。自法力。
答。自谓自身。法谓教法。谓作是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也。
问。云何为愧。
答。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问世间力。
答。世人讥呵。名世间力。
问。轻拒暴恶。
答。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
问。云何无贪。
答。於有有具无着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
问有有具。
答。有谓三有之果。有具三有之因。
问。云何无嗔。
答。於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问苦苦具。
答。谓三苦。苦具。苦因。
问。云何无痴。
答。於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问。云何为勤。
答勤谓精进。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问。勤与精进。为是一邪异邪。
答异。勤通三性。精进唯善。
问。既异何云勤谓精进。属目为一邪。
答。谓属一分是善性者。
问。善恶修断。
答。於善品修。恶品断。
问。勇捍义。
答。勇曰外进。捍者坚牢。勇而无怯。悍而无惧。
问满善义。
答。圆了善事。名为满善。是故三根名为作善。此名满善。能满彼故。
问。百法信后便精进。此三根后方说精进。其意何也。
答。百法因依次第。唯识立依次第。故不同也。
问。因依者何。
答。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是故信后便说勤也。
问。立依次第。
答。根依精进立舍等三。所依四法理须合说。此三根后。方说精进。
问。云何轻安。
答。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名轻安者。离重名轻。调畅名安。言堪任者。有所堪可。有所任受。言转依者。令所依身心去粗重。得安隐故。
问不放逸。
答。精进三根於所修断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问防修义。
答。於所断恶防令不起。所修善法修令增长。名为防修。
问。精进三根。
答。此不放逸。即四法上防修功能。非别有体。
问。信等亦有防修功能。何不依立。
答余六比四。势用微劣。故不依立。
问。偏何微劣。
答。非善根故。非遍策故。
问。云何行舍。
答。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问行舍名。
答。行蕴中舍。拣受蕴舍。故名行舍。
问。令心等义。
答。由舍令心离沉掉时。初心平等。次心正直。后无功用。
问。何故行舍同不放逸。亦即四法。
答离彼四法。无相用故。
问。何知无别。
答。若能令静。即四法故。若所令静。即心等故。
问。既即四法故。何须别立。
答。若不别立。隐此能故。
问。云何不害。
答。於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问。无嗔为性。
答。即无嗔上不损恼用。假立不害。
染净相番
问。染心所法有二十六。善唯十一。其故何也。
答。净胜染劣。少敌多故。
问。此善十一几假几实。
答。前八是实。后三是假。照前自知。
根本六义
问。根本烦恼。其相云何。
答。颂曰。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
问。百法中痴居慢后。此居嗔后。何不同也。
答。百法慢后。显通利钝。此明三根。故在嗔后。
问。谁是利钝。
答。痴利慢钝。
问。云何为贪。
答。於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问生苦义。
答。谓由爱力。取蕴生故。
问。云何为嗔。
答。於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
问。不安义。
答。心怀憎恚。多住苦故。所以不安。
问。云何为痴。
答。於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问。杂染所依。
答。谓由无明。起痴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问。云何为慢。
答。恃己於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问。云何生苦。
答。谓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问。慢有其几。
答。七体九类。
问。七体者何。
答。谓单。过。慢。增。邪。我。卑。
问。云何单慢。
答。於劣计己胜。於等计己等。称境为单。不敬为慢。虽理本等。恃己评他。故为慢也。
问。云何过慢。
答。於胜计己等。於等计己胜。单加一等。故成过慢。
问。云何慢过慢。
答。於胜计己胜。单上加二。名慢过慢。
问。何名增上。
答。未得谓己有得。计劣为多。为增上慢。
问。云何邪慢。
答。自全无德。谓己有德。
问。云何我慢。
答。於自执我称量高举。
问卑劣慢。
答。谓於多胜。计己少劣。
问。於胜计劣。此应是谦。何得成慢。
答。如自恃云。汝虽胜我。终不汝敬。故是此慢。
问。九类者何。
答。谓於我胜。等。劣。有胜。等。劣。无胜。等。劣。於胜。等。劣下。计此九句。随意配之。是何慢类。
问。请示一途。
答。如於胜。计我胜。是慢过慢类。於胜计我等。是过慢类。於胜计我劣。是卑慢类。
问。更示於等。
答。於等计我胜。过慢类。於等计我等。单慢类。
问。再示於劣。
答。於劣计我胜。单慢类。
问。计有胜等。
答。於胜计有胜。慢过慢类。於胜计有等。过慢类。於胜计有劣。卑慢类。於等计有胜。过慢类。於等计有等。单慢类。
问。计无胜等。
答。於胜计无胜。单慢类。於胜计无等。卑慢类。於胜计无劣。此有两类。若下无劣计等。过慢类。若下无劣计胜。慢过慢类。若於等计无胜。单慢类。於等计无劣。此亦二类。若下无劣计等。单慢类。若无劣计胜。过慢类。
问。於计二字。何属自他。
答。於字属他。计字属自。
问。何以故。
答。於犹向也。向他胜劣。计自胜劣故。仿此作法。自易见矣。
问。云何为疑。
答。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问障善品。
答。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问。云何恶见。
於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
问。恶见有几。
答。有五见。谓身。边。邪。见取。戒禁取。
十惑俱分
问。六根本中。恶见分五。总别为十。几俱分也。
答。六通俱生。十分别。疑后二见唯分别。
问。十烦恼何性摄。
答。嗔唯不善。余九皆通有覆不善。
十惑界系
问。十惑界系。此十各何界系。
答。嗔唯欲界。余通三界。
二十随惑
问。二十随惑其相云何。
答。颂曰。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謟诳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问名。
答。随其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
问。分位差别者。
答。谓忿等十。及失念。不正知。放逸。此十三法。是根本家差别分位。
问。等流性者。
答。谓无惭。无愧。掉举。昏沉。散乱。不信。懈怠。此之七法。虽别有体。是根本家等流性故。
问。此七法既别有体。何名等流。
答。根本为因。此得生故。名为等流。
问。此随复有差别义否。
答。其类有三。谓大中小。
问。谁为小等。
答。谓忿等前十。名为小随。无惭无愧。二为中随。掉等后八为大随。
问。约何名小中大。
答。约其三义无者名小。具一名中。三义名大。
问。三义者何。
答。一自类俱起。二遍染二性。三遍诸染心。
问。请总示法。自类俱等。
答。忿等十法。各别起故。自类不俱。阙初意。唯是不善。阙第二义遍染二性。染二性者。不善有覆。既阙有覆。故知不遍一切染心。阙第三义。此之十法。三义皆无名小。
问中随者。
答。无惭愧二。自类俱起具初义。既唯不善。如小随十亦阙后二。前云具一名中随也。
问大者。
答。掉等八法。自类俱起。具初义。通不善及有覆性。具第二义。既具二性。通染二性。便具第三遍诸染心。既具三义。名之为大。结成颂曰。自类俱二性。遍一切染心。小无中有初。大随具三义。
问。云何为忿。
答。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问。何为执仗。
答。仗谓器仗。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问。前云忿等一十三法。是根本家差别分位。此忿一法。是谁分位。
答。嗔一分故。
问。何知嗔分。
答。离嗔无别忿相用故。
问。云何为恨。
答。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问热恼业。
答。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亦嗔一分。
问。云何为覆。
答。於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问悔恼业。
答。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
问。覆是何分。
答。若依正义。贪痴二分。
问。何知尔也。
答。若不惧当苦覆自罪者。是痴分也。若恐失利誉覆自罪者。是贪分也。
问。云何为恼。
答。忿恨为先。追触暴恶。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问。追触等义。
答。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狼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嗔分。
问。云何为嫉。
答。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妬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问忧戚义。
答。谓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亦是嗔分。
问。云何为悭。
答。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问不舍等。
答。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此属贪分。
问。云何为诳。
答。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问矫现等。
答。谓矫诳者。心怀异谋。□现不实邪命事故。此贪痴分。
问。云何为謟。
答。谓圆他故。矫设异仪。謟曲为性。能障不謟。教诲为业。
问冈他等义。
答。谓謟曲者。为冈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亦贪痴分。
问。云何为害。
答。於诸有情。心无悲慜。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问逼恼义。
答。谓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
问。害与嗔差别之义。
答。害障不害。正障於悲。嗔障无嗔。正障於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故别也。
问。云何为憍。
答。於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问染依义。
答。谓憍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贪分也。
问为不憍。
答。即无贪也。
问。云何无惭。
答。不顾自法。轻拒贤善法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问不顾等。
答。谓於自为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问。云何无愧。
答。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问。不顾世间等义。
答。谓於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问。云何掉举。
答。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问。云何惛沉。
答。令心於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问。惛沉与痴。行相何别。
答。谓痴於境迷暗为性。正障无痴。而非瞢重。惛沉於境瞢重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问。云何不信。
答。於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问堕依业。
答。不信之者。多懈怠故。
问。不信行相。
答。於实德能。不忍乐欲。
问。若於染法起忍乐欲。是不信否。
答。彼即是欲。非是不信。
问。云何懈怠。
答。於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问增染义。
答。谓懈怠者。滋长染故。
问。善事懒堕。名为懈怠。恶事策勤。名为何也。
答。亦是懈怠。
问。云何亦是懈怠。
答。退善法故。亦名懈怠。
问。无记策勤。为是何也。
答。是欲胜解。
问。云何放逸。
答。於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问。此放逸以何为体。
答。懈怠三根。不能防修染净等法。总名放逸。离上四法。别无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