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问。彼慢疑等。亦有此能。何不依立。此放逸耶。
答。慢等方四势用微劣。故不依立。
问。此之四法。偏何胜余慢疑等也。
答。障三善根。障遍策故。余无此能故不胜。
问。云何失念。
答。於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问。散乱所依。
答。谓失念者。心散乱故。此失念者。念痴一分。
问。云何散乱。
答。於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问。恶慧所依。
答。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问。散乱掉举。二相何别。
答。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是二别相。
问。云何不正知。
答。於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问毁犯业。
答。不正知者。多毁犯故。此不正知。慧痴一分故。
不定心所
问不定四。其相云何。
答。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问。此四何故立不定名。
答。由不同前五位心所。定遍八识三性界地。此之四法。皆不定故。不立定名。
问。颂单言悔。长行属云。悔谓恶作。莫悔与恶作。是一法邪。
答。恶作是因。悔是其体。以体即因。故论属云。悔谓恶作也。
问。体之与因是别之理。
答。恶作是因。悔体是果。
问。何以故知。
答。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此是别理也。
问。恁么则因果既别。何敢即之。
答。谓百法门下列云恶作。今颂云悔。论属意云。此颂悔者。即是百法门下恶作者也。非谓即之令成一法也。
问。体业是何。
答。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问所障止。
答。即奢摩他。能止住心。故名为止。
问。云何为眠。
答。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轻略为性。障观为业。
问。何者名观。
答。毗钵舍那。摄境从心。名之为观。取体即慧。
问。此眠者。能令身心不自在等。其无心眠。如何能令。
答。从有心眠。
问至无心。
答。从能引说。名之为眠。其实无心。不名睡眠。
问。何以故。
答。眠是心所。有能令用。彼既无体。岂有令用。故不名眠。
问。云何为寻。
答。寻谓寻求。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粗转为性。
问。云何为伺。
答。伺谓伺察。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细转为性。
问二业用。
答。寻伺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问意言境。
答。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
问。寻伺二为假为实。
答。并用思慧一分为体。
问。争知并用。
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
问。何理如此。
答。思者徐而细故。慧者急而粗故。
问。若如是者。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则用慧无思。何云并用。
答。通照大师释。有兼有正。若正用思。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随慧。亦令不安。若如是说。不违并用。
王所一异
问。心与心所。是一是异。
答设尔等。
难云。若是异者。如何教说唯有识也。若是一者。如何又说与心相应。何以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答。俗谛是异。真谛非异。
问一异理。
答。若约俗谛。尊卑逈然。王所不同。若约真谛。一能缘性。或二空理。乃至癈铨。宁分王所。
问。八王相望。约真谛说。亦应无异。
答。理固同然。宁分彼此。
问。何以知之。
答。仁王疏说性源相源。若相源者。前七皆归一第八识。
问何以故。
答。渊深七浪。楞伽说故。若性源者。诸法皆归一真如故。
问。喻如何者。
答。如水与波。若俗谛说。停水非波。波非停水。又此一波。非彼多波。若真谛说。唯是一水。湿性何异。
难曰。如此说成用别体同。合不正义。
答。彼不正者。体一用别。此正义家。各分体用。
问。请说各分。不违真俗之理。
答。东波西波。各全水体。各全波用。若依俗谛。其东水波。非西水波。若依真谛。东西波水。一个湿性。岂东湿性。别如西湿。况湿无东西。人自分为东西故。
问。设心心所。逈然各别。不与会同有何过。
答。便违圣说。真中有俗。俗中有真。识表之中。此二决定。无真无俗。谁之真俗。岂有此理。
问。教他元然。又且如何。
答。真是俗法之本源故。傥若无真。俗依何有。若无俗者。汝之真性。对谁说真。既相待立。必不相离。必然之道。何疑之有。
又俗谛中心心所法。逈然各异者。一人身中有五十九。成多有情。
答。第八识是其相源。唯依第八立一有情。是总报主。一命根故。
识变唯识
问。已明自性唯识。三变八识。又明相应唯识。六位心所。识变唯识。应当明之。
答。初问山河大地。显然在外。何唯一心。更无余法。今广之云。谓十一色法。皆识所变也。言十一者。五根六尘也。
问五根色。
答。一眼等五色根也。
问六色尘。
答。六色与十一法处所摄色。此六尘也。
问。五根中眼者何义。
答。照瞩之义。梵云斫刍。此翻行尽。眼能行尽诸色境故。
问。眼根是色。又见诸色。二色何别。
答。根色之色。质碍之色。眼所见色。颜色之色。
问。云何为耳。
答。能闻之义。梵云莎噜多罗成缕多。此翻能闻声故。
问。云何为鼻。
答。能齅之义。梵云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齅。齅香臭故。
问。云何为舌。
答。能[尝-旨+甘]之义。梵云舐若时吃缚。此翻能[尝-旨+甘]。瑜伽论云。能除饥渴。数发言论。表彰呼召。谓之舌也。
问。云何名身。
答。积聚依心二义名身。谓聚大造。诸根依心。梵云伽耶。此翻为积因。
问。何故眼耳立通。鼻舌身三不立通也。
答。眼耳二识。离中取境。离障用增。所以立通。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离障用微。故不立通。
又问。六尘之中。如何名色。
答。方处示现。名之为色。此颜色之色也。对眼识故。此颜色别名也。质碍之色。色总名也。
问。颜色有几。
答。有二十五。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烟尘云雾。逈色表色。空一显色。
问。声者何义。
答。可闻之义。有十二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世间所共成声。成所引声。遍计所执声。圣言量所摄声。非圣言量所摄声。向声。此为十二。
问。香义数有几。
答。可齅之义。香有六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此为六种。
问味义数。
答。可[尝-旨+甘]之义。有十二种。谓苦酸甘辛醎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俱生味。变易味。是为十二。
问触义数。
答。可触之义。有二十六。谓地水火风。轻重涩滑。缓急冷暖。硬软饥渴饱力。劣闷痒粘。老病死瘦。是也。初四是实。余者皆依四大假立。
问。余触皆假。身识何缘。
答。即实缘故。
问。既即实缘。何知轻等。
答。五俱意识分别轻等。
问。法尘义数。
答。可缘之义。此有五种。谓极逈色。极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是为五种。
问。何者名为极逈色也。
答。析所碍色。至极微处。名极逈色。
何名极略色也。
答。析俱碍色。至极微处。名极略色。
问。何名俱碍所碍。
答。如根色等。名为俱碍。如明暗等名所碍。
问定果色。
答。解脱定。亦鱼米肉山威仪身等。
问。受所引色。
答谓律不律仪。殊胜思种。所立无表。
问。遍计所执色。
答。谓第六识虚妄计度所变根尘。无实作用。名遍计色。
问。余四名色。有可拟宜。其受所引。何亦名色。
答。从所防发善恶之色。以立色名。
问。色尘之触。与遍行之触。是同是别。
答。此触尘触。所缘色法。彼遍行触。能缘心法。触尘触数。泛如是说。
分位唯识
问。分位唯识有几种。
答。有二十四种。谓一得等。
问。何名分位。
答。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名为分位。
问。既依前三。何但名为识分位也。
答。识为主故。名识分位。
问。何义名为不相应行。
答。行有二种。谓相应。不相应。此拣非彼。名不相应行。
问。何者名为相应行也。
答。心所法是。
问。得者何义。
答。包获成就。不失之义。
问。其事何者。
答。色心生起。未灭坏来。此不失相。便名为得。
问。云何为命根。
答。依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命根。
问。众同分。
答。类相似故。名众同分。有人法别。法同分者。如心同分。色同分等。人同分者。如天同分。人同分。三乘五性。依人法类。假立同分。
问异生性。
答。二障种上一分功能。能令趣类差别不同。名异生性。
问无想定。
答。想等不行。名为无想。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问。想等心聚。悉皆不行。何故但名无想也。
答。想灭为首。名无想定。
问。如何想偏为首。
答。谓此外道。厌想如病。欣求无想。以为微妙。立此无想。
问灭尽定。
答。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
问。无想灭尽。差别如何。
答。修无想定。作出离想。修灭尽定。作止息想。又无想唯凡。灭尽唯圣。是二差别。
问。此二定。依何建立。
答。厌心种上。遮碍转识不生功能。建立此定。
问无想报。
答。由修彼定。感彼天果。名无想报。
问。何者名身。
答。能诠自性。单谓之名。二名已上。方名名身。
问。云何句身。
答。诠差别义目之为句。一句非身。多句成身。
问。云何文身。
答。文即是字。为名句依。多文名身。有说带诠名文。如经书字不带诠者。只名为字。如字母类。及等韵字。
问。云何为生。
答。先无今有。名之为生。
问。云何为住。
答。有位暂停。名之为住。
问。云何为老。
答。住别前后。衰变名老。
问。云何无常。
答。今有后无。名为无常。死之异名。有说生死。合为无常。今唯据死。
问。云何流转。
答。因果不断。相续前后。故曰流转。
问。云何定异。
答。善恶因果。互相差别。名为定异。
问。云何相应。
答。因果事业。和合而起。谓之相应。
问。此之总名不相应行。如何却有相应也。
答。总名不相应行。如前已说拣於相应行之心所法。此相应者。乃前三法上事业和合。谓之相应。有何相滥。
问。云何势速。
答。谓有为法。游行迅疾。故曰势速。飞行运奔。皆此所摄。
问。云何次第。
答。编列有序。令不紊乱尊卑上下。左右前后。有规矩者。皆此摄也。
问。云何为时。
答。过现未来。成住坏空。四季三际。年月日夜。六时十二。随方制立时分名时。
问。云何为方。
答。色处分齐。人法所依名方。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极。亦随方制。
问。云何为数。
答。度量诸法。名之为数。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转。因此应辨。五经随函。说有三数。十十而迁者。为其下数。百百而迁者。谓之中数。倍倍而迁者。谓上数。愚见观之。倍倍迁者。最为尽理。何以故。无虚阙故。若十十迁十十为百。数且不阙。若十百为千。阙九十百。何也。既十十为百。合百百为千也。若倍千者。十千为百。百百为千。千千为万。万万为亿等。最为实数。无虚阙也。
问。和合性。
答。谓有诸法。不相乖反。名和合性。
问。不和合性。
答。谓於诸法相乖反故。名不和合性。前如相顺因。此如相违因。
问。此二十四。前三分位。未知何法。是何分位。
答。总而言之。命根一法。唯心分位。第八心种连持功能故。异生性一。唯所分位。二障种上令别功能。二无心定。无想异熟。王所上假。王所灭已。名无想等。余一十九种。通色及心与心所法。三上假立。略示一二。如众同分。有色同分。心同分。所同分。又如势速。色心心所。迁灭不停。又如定异。色不是心。心不是所。善因恶果定不互感等。余仿此说。
八俱不俱
问。一身八识。长俱转耶。有不俱时。
答。七八二识。长恒俱转。若第六起。有三俱转。余随缘合。有四五六七。至八俱转。小乘来。
问。一身同时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
大乘答云。然立有情。依命根第八种子。或异熟第八现行。彼俱恒时唯有一故。大乘难曰。汝小乘宗。依识多少立有情者。汝无心位。应非有情。
小乘质曰。汝大乘宗。依一第八立有情者。何用多识。
大乘释曰。依用立多。如浪与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
八识一异
问。八识相望。定一定异。
答。内返征云。定一何失。
外难内曰。若定一者。行相所缘相应何异。能所熏等何以不同。见一灭时。余不灭故。知非定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