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内又征曰。定异何过。
外难云。若定异者。非因果性。非如水波。非如幻事。亦非定异。
内答之曰。八识相望。不定一异。
外又征曰。何故不定。
内释曰。真俗道理。须如此故。
外难曰。何以知之。内引订曰。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泛问。八识相望。既非一异。四真俗中。当何真俗。
答。当第二俗。第一真也。
问。何理知当第二俗也。
答。第二俗者。随事差别。乃三科等是有别。
唯识开蒙问答卷上
唯识开蒙问答卷下
宣授怀益路义台寺住持宗法圆明通济大师 云峰 集
六种无为
问。第一真谛义。
答。体用显现蕴等三科也。
问。云何名为实性唯识也。
答。是前四法。真实性故。
问。既是四位真实之性。何故偏云识实性也。
答。六位心所识家相应。十一色法。识家所缘。不相应行是识分位。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
问。此识实性有几数也。
答。有六种。一虚空等。
问。何故此六。通名无为。
答。为之言作。前九十四有生灭法。皆有造作。称之曰为。今此六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
问。虚空无为其义云何。
答。谓於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立名。
问。择灭无为。
答。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择灭名。
问非择灭。
答。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约上二义。不因择灭。云非择灭。
问。不动无为。
答。离前三定至第四禅。离其三灾。出於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从能显名。故曰不动。
问。想受灭无为。
答。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名想受灭。
问。真如无为。
答。真拣於妄。如拣於倒。遍计依他。如次应知。非妄非倒。故曰真如。无作曰无为。
三科百法
问。如前五位百法。於五蕴中。何蕴摄何。
答。颂曰。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无积聚。不向蕴门摄。
问。色摄十一全。
答。五根六尘。皆属色蕴。故云色摄十一全。
问。受想各当一。
答。遍行中受自当受蕴。想当想蕴。名各当一。
问。积聚名蕴一受一想。何得成蕴。
答。八识相应有八受想。聚八受想故成二蕴。
问。七十三行蕴。
答。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总有七十五法。除受想二。有七十三。此等皆是迁流造作。故行蕴摄。行者迁流造作之义。
问。八王识蕴收。
答。八识心王皆是识故。皆识蕴收也。
问。无为非积聚。不向蕴门摄。
答。蕴积聚义。有为之法。可以积聚。色有形质。非色有分限。今无为法。既无形分。何所积聚。故非蕴摄。是故五蕴。摄前九十四法。
问十二处。
答。眼等六根。色等六尘。是也。
问。此十二处。如何收摄五位法也。
答。颂曰。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八王意处收。八十二皆法。
问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
答六根尘中除意法二。前十法中。五根当五处。五尘当五处。十色随自名者。随自眼名。便当眼处。乃至触名。便当触处。名十色随自名也。
问八王意处收。
答。八识心王。皆在第六意根摄也。
问八十二皆法。
答。一百法中。除前十色。及八心王。此十八外。有八十二。皆在第十一法尘处收也。
问何以故。
答。除前十八所收已外。选甚有为无为。假之与实。皆是意识所缘法尘境也。
问。十八界。
答。六根六尘六识。成十八界也。
问。十八界收摄百法。
答。颂曰。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
问。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
答。五根五尘。各当五界。为十色界。名体相当。云随自名。
问八王归七心。
答。六识界及意根界。名七心界。前六心王。当六心界。七八二识。皆归第七意根界收。总名八王归七心也。法界同法处。不须再问。
五位三性
问。遍计依他圆成。此五位法。何法何性。
答。遍计不摄此五位法。
问。何故不摄。
答。遍计性者。是增益相无实体故。
问。此遍计性。何识能计。
答。唯第六识。
问。何唯第六。
答。四句料拣。即知非余。一。遍而非计。谓第八。二。计而非遍。有漏第七。三。非遍非计。有漏前五。四。亦遍亦计。有漏第六。故唯第六。有此遍计。
问。几法是依他性。
答。除六无为。余九十四。藉因托缘。皆依他摄。
问。九十四法。通其假实。何皆依他。
答。非体假。故皆依他。
问。非无体假。是何假也。
答。分位假。
问。假有几种。当知何法是分位假。
答。假有三种。一聚集假。瓶盆有情。聚集四大五蕴成故。二相续假三世因果。多法多时立一假法。如昔者鹿王。今我身是。三分位假。不相应是。依前三法分位立故。
问。几法是圆成性也。
答。六无为是。
问。何知六是圆成实性。
答。所证所显。从喻从诠。本性缘阙。照前自见。
问。何谓圆成。
答。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问。圆成有几种。
答。有二种。谓无为圆成。离倒圆成。
问。前相摄者。是何圆成。
答。无为圆成。
问。何为离倒圆成。
答。三乘因果位中。无漏心品。佛果位中。依正二报。威仪定果。灭后舍利。但无漏者。无为之法。皆是离倒圆成摄也。
因果之义
问。佛宗因果。有何义理。
答。说因果者。离断常边。契中道故。
问。因果二字。如何能离断常二边。
答。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断。
问。因果之道。须三世相续不断。方成因果。过去为因。现在为果。又现因未果。大乘过未无体。现唯一念。如何得成因果相续。
答。观现在法。有酬前因。假说现在为前因之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说现为后果之因。故将现在一念之法。说成因果相续不断。
问。过未无体。何得相续。
答。前因正灭。后果正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相续明矣。
四相之义
问。名四相。
答。生住异灭。
问。此之四相。有差别否。
答。有二种。谓剎那。一期。
问。剎那乃细。
答。谓生住异灭。剎那剎那。迁灭不停。名剎那四相也。
问。请示行相。
答有为之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乃名灭。此之四相皆约念念而说。
问。一期四相。
答。约人物等。从生至灭。长短时节一期之间。说此四相名一期也。其行相者。且如一人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此皆长时说一期也。
问云。灭相是无。如何与有得为相也。
答。表此后无。为相何失。不是能令有法成无。止是名后方名无也。
难云。无法既得为相。龟毛应亦为相。
答。龟毛本无何须立相。灭相令无。故立为相。不同龟毛。
四食之义
问。食何义。
答。资益义。
问。凭何以知。
答。论云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为食。以此而知是资益义。
问。论云此四。其相者何。
答。段食。思食。触意食。识食。此为四也。
问段食意。
答。段谓分段。一分一段。可饮啜故。
问。此段食以何为体。
答。谓香味触三尘为体。
问。色声二尘。何不为体。
答。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色声二尘。不与根合。不能资得诸根大种。故不为体。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境与根合。故能资得诸大种。所以三尘偏为食体。
问。段食以何为相。
答。变坏为相。谓香味触变之时。方能资长诸根大种。
问触食何。
答。有漏触数。才触境时。资生喜乐。称益於身。能为食事。
问。触遍八识。何识为食。
答。意识偏胜。
问意思食。
答。欲俱思数。希可爱境。能为食事。
问。欲何非食。
答。思虑益根。非欲能故。
问请举思虑为食之事。
答如悬沙疗饥。望梅止渴。此皆由思资益根大。即其事也。
问。思亦遍行。八识皆具。何识思是。
答。亦第六胜。
问识食义。
答。由前三食。势分力故。识能资养诸根大种。方为食事。
问。何识为食。
答。第八偏胜。
问。八何偏胜。
答。执持相故。
问。此之四食。於三界中何界具何。
答。段唯欲界。余三通三界。
问。何故段唯欲界具。
答。顺益胜故。
问。触与意思三界八识。有差别否。
答。若前六识。相应触思。三界之中。随识有无。如眼耳二识。一界一地等。若七八者。三界随识常恒而有。
四分之义
问。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何名四分。
答。谓相。见。自证。证自证。是名四分。
问。定四耶。为有异说。
答。有四师。如前已说。若义圆成。护法菩萨。
五位八谛
问。真俗八谛。於我法等五位。各何谛摄。
答。我法唯俗。真如唯真。其余中间。通真俗二。
问。何以知之。
答。四谛章云。初一唯俗。后一唯真。中间三法。通其真俗。
问。初一谓谁。
答。军林瓶车。即当我法。
问。后一者何。
答。一实真如。
问。谁是中三。
答。一三科五蕴。二四谛因果。三二空真理。
问。中间三法何理通二。
答。对前为真。望后为俗。所以通二。
问。此等五法。如何配摄。真俗八谛。
答。中间三法。配初军林。名俗四谛。配后一真。名真四谛。
问。初一何理。唯俗非真。
答。我法虚妄。无所劣过。故唯是俗。
问。后一何理。唯真非俗。
答。胜义胜义。不可施设。废诠谈旨。无所胜过。故唯是真。
问。四俗谛。名义相摄。
答一假名无实谛。谓军林瓶车。二随事差别谛。蕴处界等。三方便安立谛。苦集等。四法假名非安立谛。二空真理。
问。四谛义。
答。一体用显现谛。当第二俗。蕴处等法。二因果差别谛。当第三俗。苦等四谛。三依真显实谛。当第四俗。二空真如。四废诠谈旨谛。一实真如。
问谛何义。
答实也。不虚之义。
问。我法无体。焉得名实。
答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目之为实。
有无对色(此等合在识变后安)
问。色总有几。
答。有二。谓有对无对色也。
问。十一色中。何者是何。
答。前之十种有对。第十一名无对色。
问对者。何义。
答。对。碍也。二色相对。互相窒碍。如本与石。互相系时。体不相过。五对碍住。名有对义。
问。对碍名色者。其第十一法处摄色。既无对碍何得名色。
答。体虽无对。皆从对色以立其名。
问。从对色立名之义。
答。极逈色。以假想观。析远逈等至极微时。名极逈色也。
问极略色。
答。亦假想观。析须弥等俱碍之色。至极微处。名极略色。
问得名理。
答。逈及有对是对眼色。析此至极。名极逈略。此二皆从所析粗色。以得色名。
问。空一显色。如何名色。
答。显色之空。名空一显色。从所显色。以得其名。
问。遍计所执色。
答。执色为实从所得色。以得其名。
问。受所引色。
答。从所防所发善恶之色。得其色名。
问。无对色。对何识境。
答。唯第六识。何以故。对意根故。假想观故。故唯意缘。
问。无表色名。
答。受所引色。又名无表。
问。其义何也。
答。对表得名。
问。表何义。
答。有所表示。故名有表。
问。表示相。
答。由动发胜思。发动身语。恭敬乞愿。令知所为。名为有表。
问。无表何义。
答。防发功能。自他不知。无表示相。名为无表。
问。表色以何为体。
答。身表色者。屈伸等是。语表色者。意相应思。从所发动。名为表色。
问。无表色以何为体。
答。受戒之后。思种之上。防恶发善功能为体。
问。思有多种。谓审虑。决定。动发胜。何思种上有此功能。
答。於三思中取上品者。初念所熏种上。有此功能。
问。何以故。
答。初念所熏。为无表依故。
问。何唯初念所熏之种。为无表依。余后念种。不立为依。皆上品故。
答。如世皇储。立一余非。
问。防发功能。从何时有。
答。从第三番羯磨竟时防发功能任运增长。从彼时有。
问。此功能何时萎歇。
答。犯舍已后。乃成佛时。可尔萎歇。
问。成佛已后。如何萎歇。
答。如瓶满。更不受添。所以歇矣。
问。佛戒不萎。有何过也。
答。应有前佛。胜於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