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

  问。胜后何失。
  答。应非果满。
  问。无表之戒。如来知否。
  答。说尔等。
  难曰。若知无表。应名有表。苦不知者。佛非遍知。
  答。由遍知故知。非表知故知。二难俱释。

  戒有三种

  问。戒有几种。
  答。总有三种。谓别解脱戒。定俱戒。道俱戒。
  问。别解脱名。
  答。从师受者。别别防非。名别解脱。
  问定俱名。
  答。入定之时。便有一分防发功能。名定俱戒。
  问。道俱戒。
  答。圣道起时。亦能防发。
  问。何名圣道。
  答。无漏之智。名为圣道。
  问。此等戒法。以何为体。
  答。别解脱戒。思种为体。
  问。皆说防发功能为戒。何故却取思及种子。
  答。既出体性。须取功能。所依实体。
  问。何故前说身恭语词。表色为体耶。
  答。前出表无表色之体。今出表无表戒之体。何相违有。
  问。定道俱戒。既依现思。应自表知。何名无表。
  答。现思之上。防发功能。岂得自知。
  问。佛戒萎歇。佛应无戒。
  答。防发功能。虽不增长。戒体仍存。难佛位之中。无所防发。
  何用戒为。
  答。如君子带剑。亦何伤理。

  自相共相

  问。何者名自相共相。
  答。言说不及。谓之自相。及故名共。难若言说不及谓之自相。
  何故说名诠自性。
  答。名所诠者。在言自相。唯局一法。谓之自性。乃共相中之自性也。今自相者。乃离言之自相也。
  问。请示自相。
  答举其火。烧热为性。唯身根者现量证知。其烧热性。言说不及。
  征。何理知之。言说不及。
  反曰。若言说及。说火之时。口应被烧。既不烧口。明说不及。
  外难。若说不及者。唤火之时。何不得水。
  答。俗习假名。共呼召故。故论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兆。返成。若不尔者。不解火名之人。何不应声与火。顺成。苦火自性。不以他人火触身时皆同觉热。何有言说。明知自相。言说不及。
  问。共相何义。
  答。一类之法。共有此相名为共相。
  问。请示法。
  答。如言火时。一切诸火。皆在所言。知炉中火。点灯火等。乃至火之极微。言说及者。皆名共相。
  问。何以故。
  答。贯通多法。不局一事故。
  问前之自相。何量之境。
  答。前不云乎现量证知。
  问。何以故。
  答。不作解缘。得自相故。
  问。共相何境。
  答。比量之境。
  问。何以故。
  答。作情等解。不称本法故。
  问。凭何以知。
  答。论云假智及诠。俱不得真。唯於诸法共相而转。
  问。缘共相心不称本法。应是法执。
  答。此称影像。若法执心不称影像。
  问。不称本法。是非量否。
  答。随所度境。不谬解故。非量谬解。

  八缘假实

  问。因位八识。於假实境。何。
  答。五八唯缘实。七唯缘假。六通假实。
  问六缘实。
  答。五俱意识。未作解时。
  问大假。
  答。五俱意识。作解已后。及独头意。此仍分二。若独散意。唯假非实。若定意识。一分通实。
  问佛果位。
  答。八识通缘假之与实。

  问三境义

  问。三境义。
  答。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问。性境不随心。
  答。有三不随。谓性。系种。所缘之境。不随能缘之心。是一性一界一种。
  难。性不随。无记前五。及第八识。缘五尘时其能所缘。皆无记性。云何性不随也。
  答。同义即有。随义即无。
  问。随义即无。同义如何。
  答。如弟同兄性。不是随兄。
  难。系不随。如当界现第八。缘当界种第八。岂非系随。
  答。亦即同义即有。随义无。
  难。种不随。内二分相缘。自证缘见。此能所缘。皆同种性。种何不随。
  答。亦同非随。
  问。独影唯存见。
  答。此之影像。自无实体。唯存见分。虑度而生。名唯存见。
  问。独影义。
  答。独有影像。都无本质。故名独影。
  难。有质独影。又如何也。
  答。此类影像。虽有本质。不从质起。独由见生。亦名独影。
  问。何故如此。
  答。自他相缘。漏与无漏上下界地。此能所缘。即尔悬隔。托质不着。不名带质。不得自性。又非性境。故知此影。唯从见生。
  问。带质通情本。
  答。情。谓见分。本。谓本质。此之相分。连带见质两头生起。故云带质。
  问。以心缘心真带质。是何心缘何心。
  答。七缘八。六缘诸心心所。
  问。以心缘心。如灯照灯。两头有光。成中间相。可名带质。若似带质。以心缘色。如灯照壁。壁既无光。其中间相。唯从见生。应名独影。何成带质。
  答。既名似带质。约义说乎。
  问何知约义。
  答。如说独散意识。缘於当界过未根尘。说为三境。称实独影。义说余二。
  问。以何义知。实是独影。
  答。过未无体。境无自性。岂是性境。既无质体。何名带质。独有影像。相从见生。独影无疑。
  问。何义说为第二性境。
  答。约此影像。虽现无质。会当须有。托曾当质趄此影像。约此义说。第二性境。
  问。约何义路。说似带质。
  答。拟曾当质。说此相分从一头生。为似带质。
  问。何知此二。约义非实。
  答。过末无体。岂有所托。实本质也。故知义说。
  问。三境之体。相质取何。
  答。设尔等。
  难。若取本质。无质独影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正智缘如。皆无本质。何为境体。若取相分。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本智缘如皆无相分。用何为体。
  答。若依正义。唯取所缘。为三境体。免前诸过。

  三境熏种

  问。性境熏几个种。
  答。见影质三。
  问。带质境。
  答。见质二种。
  问。何无相种。
  答。相两头生。假故无种。
  问。何无余二。
  答。无质无质种。相假无相种。
  问。有质独影。何无质种。
  答。自他界地。漏与无漏。质既在他。能熏所熏。不相和合。故无质种。
  问。既有本质。何不名为带质境邪。
  答。自他等隔。所以此影不从质起。约由见生。但名独影。

  二种无明

  问。无明有几。
  答。大数有二。谓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二中复分。
  问。不共中复有几。
  答。有三种。一独行不共。二相应不共。三恒行不共。
  问。独行不共。
  答。不与相应者共。
  问。恒行不共。
  答。不与间断者共。
  问。何者是为恒行不共。
  答。第七俱者。名为恒行。不与第六间断者共。名为不共。此类名为恒行不共。
  问。何者独行不共。
  答。不与贪等俱者。名独行不共。此又有二。谓是主独行。非主独行。
  问。何名主独行。
  答。不与忿等小十俱者。名为是主。
  问。何以故。
  答。忿等十法。自类不俱。各自为主。此之无明。既然不与是主者俱。独自行时。自便为主。是故名为是主独行。
  问。何名非主独行。
  答。与念等俱。名为非主。
  问。此之无明。各何时断。
  答。是主独行唯见所断。非主无明。通见修断。

  成漏之义

  问。善与无记自体非染。由何成漏。
  答。由与第七烦恼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以道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漏。
  难曰。二乘无学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漏。
  答。由从有漏旧种生起。故是有漏。

  善等三性

  问。云何名善。
  答。自体及果俱可爱乐。名之为善。
  问。不善。
  答。反善可知。
  问。云何无记。
  答。无爱非爱果可记别。故名无记。
  难曰。疏解二世顺益。方名为善。谓前世益今世。今世益后世。俱得乐果者。无为无漏无前后际。何故名善。
  答。此世他世。违越生死。有证得故。所以名善。
  问。人天乐果。亦是顺益。何非善也。
  答。唯顺益现世。故是无记。
  问不善。
  答。翻善可知。
  问。前六三性。为俱不但。
  答。有二师解后。师义正。容许俱起。
  难。五识三性容俱起者。五俱意识。於一念中应具三性。
  答。随偏住者。同彼性也。

  南山量义

  小外难曰。若说一切唯心造者。何故此无山处。心想不成。彼有山处。想不能无。
  答曰。如在梦中。无山之处。却见有山。纵若梦心却想令无。亦不能无。有却见无。想不能无。
  问。何以故。
  答。迷妄颠倒。幻业力故。梦境亦如望外。
  曰。梦境是假。觉境是实。何得相例。
  答。梦既是假。觉安得实。
  问。何以故。
  答。觉时执实之心。诚如梦昧之心。觉心梦心。皆妄执故。
  外难。若觉时境。亦如梦境。不离识者。何得梦境。皆知唯心。觉时之境。不知唯识也。
  答。如梦未觉。不能自知梦境唯心。要至觉时。方知唯识。如觉时之境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觉境唯心。至真觉位。方知唯识。
  问。何知尔也。
  答。如来说为生死长夜。未得真觉。恒处梦中。
  外问。若唯有识。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答。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外问。佛既说色等。即应是实有。
  答。由破一合实我相故。说色等法。非说实有。
  问。为执实我。说色等破。执色等实。复说何破。
  答。为破法执复说唯识破色等实。
  外难云。破我说色。色等即空。破色说识识性亦空。
  答。识性不空。
  问。何偏不空。
  答。非所执故。
  问。若执识实复说何破。
  答。执识实有。即是法执。至如唯识。亦是法故。
  问。何以故。
  答。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故是法执。即法空破。
  问。非所执识。何须存也。
  答。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故非所执。本法不无。
  问。说无此识。有何不可。
  答。若无此识便无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亦无。
  问。何为如此。
  答。真俗相待。而建立故。
  问。设无真俗。复何过也。
  答。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外。
  问。大乘色等分明现量证知宁拨为无。
  大乘答云。现量所证幻有非无。汝执实有。是遍计无。
  难曰。外色非实有。可非内识境。他心既实有。宁非自所缘。
  答。是自识境。仍疎非亲。
  外曰。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大乘责曰。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言。唯局一人一法无余。
  外曰如何。
  答。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问。既五位别。何名唯识。
  答曰。医卜未出门。又早闲病发。才不责云。奇哉固执。触处生疑也。
  问。请明五位皆唯识理。
  答。识自相故。识相应故。识所缘故。识分位故。识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今后牢记。更不复云。

  四缘之义

  问。现量之境。何缘是幻。非实有也。
  答。从缘幻生。故非实有。
  问。何故缘生便不是实。
  答。既从缘生。亦从缘灭。故幻非实。
  问幻生缘。
  答。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长。
  问。心法四缘。
  答。谓因缘。增上。所缘缘。等无间缘。
  问。色法二缘。
  答。谓因缘。增上。
  问因缘义。
  答。谓有为法。亲办自果。谓之因缘。
  问。此体有几。
  答。一种二现。唯此二法。
  问。此二望果。皆因缘也。
  答。三类亲因缘。四类真等流。
  问。三类亲因缘。
  答。谓种引种。种生现现熏种。
  问。四类真等流。
  答。三因缘上。加现引现。亲非亲义。如前已辩。
  问。等无间缘。
  答。八现行识。及彼心所前聚。於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后定生。
  问。等者何义。
  答。能引所引。力齐名等。谓一引一聚。一聚酬一。一聚引一。一酬一聚。一引一法。一法酬一。一聚引一聚。一聚酬一聚。类有不等。力须齐等。
  问无间义。
  答。能所相望。於其中间。无自类隔。名为无间。
  问缘何义。
  答。显非色等。
  问。三性三量三界九地因果漏等。此等自识。互相引生。是此缘否。
  答是。
  问。何故皆是。
  答。只约前后无自类隔。名等无间。何碍漏等。
  问所缘缘。
  答。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问。有法何义。
  答。表是依他。非无体法。
  问。何须依他。
  答。要有力用牵能缘识。
  问。是带己相。
  答。带谓挟带。相谓体相。相分。己即是相。
  难曰。有法为缘。生能照心。心带有法己相。名所缘缘。面质为缘。生镜中像。镜带面质己相。面质应是镜所缘缘。
  答。要心或相应。所虑所托。镜非心心所。面非镜所虑。是故面质。非是镜家所缘缘也。
  问。此缘有几。
  答。有其二种。一亲。二疎。
  问。亲所缘缘。
  答。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问。疎所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