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问。护法菩萨既逈不同。以何为理。
答。三义为理。一有缘法。二要为主。三能作等无间缘。
问。立理既然。开导如何。
答。八识各自类为开导。非互相望。
问。粗知大纲。请举难陀之文。
答。论云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以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第六意识自相续故。亦由五识所引生故。以前六识为开导依。第七八识自相续故。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次安慧师难难陀曰。汝言前五自他不续。唯用第六为开导依者。未自在位。可如汝说。若自在位。宁不相续。又难。若率尔遇境。可不相续。等流五识岂不相续。又难。若非胜境。有不相续。处增盛境。何不相续。
问。何名增盛之境。
答。如炎热地狱。
问。增盛境宁见相续。
答。猛火炽燃。逼夺身心。经一劫等。烧煮不绝。此五识身。理必相续。难前五已。难第六云。五俱意识。自前后引。何假前五。为开导依。又难。无心等位第六既断。七八恒续。何不用彼为开导依。又例难云。若六用前自类为依。五识自类何不许邪。彼既不尔。此云何然。难第七云。平等性智相应末那初起。必由第六引生。亦应用彼为开导依。难第八云。镜智俱第八净识。必由第六方便引生。亦应八用六七为依。既难破前。申自义云。应说五识。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开导依。即知前五有六重依也。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七八识为开导依。明知第六有三重依也。第七末那用前自类。或第六识为开导依。七有二重。阿陀那识用前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八有三重。护法菩萨总非前曰。有义。此说亦不应理。总非前已。立自义云。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
问。立三义者。其故何也。
答。各有所拣。
问。初义拣何。
答。有字拣於不相应行。由彼无体。故有字拣。缘字拣色及无为法。彼非能缘。故缘字拣。拣彼意者。要有所缘。及有力者。能引生故。
问。为主拣何。
答。拣心所法。彼非主故。要是其主。及有力者。方可为依。
能所无间。其义拣何。
答。拣前二师异类之识。为自识依。及拣自类后念之识。不与前念自识为依。等无间缘。即唯自类。及自前念也。
问。此中能作等无间缘。与四缘中等无间缘是同是别。
答。是别。
问。请料简之。
答。有是开导依。必是等无间缘。有是等无间缘。非开导依。此宽彼狭。故云别也。
问。何类是等无间缘非开导依者。
答。谓前念灭自类心所。是前灭后生等而开导。不自在故。非是所依。
问。开导依名属目何义。
答。此於后生心心所法开辟引导。名开导依。
问。何故拣色及不相应。
答。皆无力故。
问。何拣无为。
答。无前后故。难前师云。纵云若此与彼无俱起义。说此於彼有开导力。夺云。一身八识既容俱起。如何异类为开导依。
问。此难何意。
答曰。意云八识相望。他现生处。不障我路。何用他识与自开导。又难。若自八识互为开导。一身八识应不俱起。前师答云。不俱何失。难云。便同小乘心不并生。前师云。我既不尔。汝云何然。申自义云。是故八识。各唯自类为开导依。深契教理。何以故。自类必无俱起义故。应外难云。此识彼识是异类俱起。相望非开导。此心彼所。亦异类俱起。心非心所依。举论答云。虽心心所异类并生。而互相应。和合似一。定俱生灭。事业必同。故一开导时余亦开导。具此五义。是故心与心所。心所与心。展转亦得作等无间缘。诸识不然。不应为例。此释诸识相应难也。外又难云。心王心所虽异类相望。互作无间缘。缘义既无差违。依亦应等。论答之云。然诸心所非开导依。何以故。於所引生无主义故。疏释之云。依是主义。心所非依。缘是由义。心所亦尔。此释心所成依难也。着名沙门而来难云。如我所见。前念一法引后自一。名之为等。汝前一法。引后一聚。何待名等。论答之云。若心心所等无间缘各唯自类。其七八识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缘便阙。此释应各为缘难也。
问。云何便阙。
答。七八有漏。无有信等。无漏信等。谁为此缘。难云。设此缘阙。亦何伤理。论答之云。则违圣说诸心心所皆四缘生。何以故。阙此一缘。唯三缘故。外又难云。六从无心出有心时。何不七八为六依。论答之云。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独断。而后起时。彼开导依即前自类。
问。何故不用七八为依。
论又答云。彼先灭时。已於今识为开导故。何烦异类为开导依。
问。心既久灭。何得为依。
论答云。无自类心於中为隔。名无间故。何不得为。此释后起由他难也。前师难云。佛地论等。皆云诸识互相引生。汝何翻解。论答云。然圣教中说前六识互相引起。或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胜增上缘说。非等无间缘。故不相违。此释诸教相违难也。既无违难。结正义云。故自类依。深契教理。
问。开导依名。作何释也。
答。依字是通。通三依故。谓因缘依。俱有依。开导依。开导二字是别。唯此一依。以别拣通。开导之依。拣非二依。通别依主。又开导是总。总通王所。所亦开导。然非为依。依字是别。唯局心王。总别依主。是开导家之依。拣开导中非依者。即心所也。若开谓开辟。导谓导引。二皆是用。依同一体。亦开亦导。同依持业也。又依体之上有开导用。以用堕体。开导即依。体用持业。
难持业云。开导二字。通其王所。依之一字。唯是心王。今作持业者。岂无以宽即狭之过也。
答。即一分故。无此过咎。
举例难云。所知障者。所知二字。通一百法。障之一字。唯二十六惑。彼名何不作持业释。即一分也。
答。所知二字。不通一百法。唯七十四。无二十六惑。
问。何以故无。
答。二十六惑为障之时。未为所知。为所知时。已不为障。既为障时。不为所知。是故障非所知也。为所知时。已不为障。即所知非障也。所以左右不成持业。
问。何义为障之时不为所知等也。
答。所知障者。障智不生。智既不生。谁是能知。知是其障。故障非所知。若智已生。障是智家所知之境。障却不能障其知也。所以云云。为障之时不为所知等也。
问。古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据此所说。二十六惑只为能障。不为所知也。
答是。
问。何故却说通一百法。
答。约智已生。说通百法。智未生时。被障障之。
问。若尔。应云被障障能知。何云障所知也。
答。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障所知。其实亦障能知之智也。又解。被障障所知者。不望能知。据此所说。亦无百法。何以故。二十六惑既为能障。明非所知。智若生时。惑已亡故。所知於何。
问。何故皆说通一百法。惑已亡故。
答。惑虽已亡。其惑名状。智亦能知。故说所知通百法来。
问。泛言但将开导来解依。不将所知来解障。其义者何。
答。本说心王为开导依。由开导依。三义之中为有缘法。作等无间缘。此之二义。通其心所。仍来非是开导家依。故云但将开导来解依也。
问。何故心所非开导依也。
答。不自在故不得为依。
问。不将所知来解障。
答。本说烦恼为能障法。智所知境是所障法。今名所知障者。能障烦恼。从所障所知境以彰名。其所知二字。非正谈故。所以道不将所知来解障也。古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正相符顺。故所知之障。开导即依。此之谓欤。
八识断舍
问。八识断舍。各至何位。
答。有漏第八。直至成佛解脱道时。方弃舍之。第七我执。三乘见后。或行不行。大乘八地后永不行。我执种子。直至三乘金刚心断。第七法执。大乘地上。或行不行。直至大乘金刚心断。有漏第六。入三空观。五位无心。悉皆不行。若二障种。大乘金刚一时断尽。若我执种。二乘金刚亦一时尽。其前五识。根遇违缘。五位无心。亦皆不行。若说有漏。直至大乘解脱道时。与第八识一时同舍。其无漏七八。成佛已后。尽未来际。无漏前六入灭尽定。亦皆不行。
七二师异
问。有漏第七。几位不起。
答。有三位。谓三乘无学。法空智生。及灭尽定。
问。何知尔也。
答。本颂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以知尔。
问。此三位中。无第七者。有异说否。
答有。安护二说不同。若安慧说。染净俱无。故说灭定灭六尽七。若护法说。唯无染七。故说灭定灭六净七。
问。安凭何说无净七。
答。由说七唯人执。对法等说三位无故。显扬不说净位有故。摄论不说为净依故。凭此教理三位无体。
问。护凭何却说净七。
答。解脱经说。出世末那。故知有净。护难安曰。汝说三位。无第七识。彼时第六应无所依。安质曰。对法何说三位无七。护会曰。说无染七。名无第七。非无净七。安难曰。教明说无。何理敢违。护例云。如说四位无阿赖邪。非无八体。七亦应尔。
第七所系
问。颂云第七云。随所生所系。其义云何。
答。随第八生。彼地所系。
问。为何如此。
答。第七任运恒缘自地藏识为我。故是随八所生。彼地所系也。又解。或为彼地烦恼系缚名所系。
第七染净
问。第七染净。其位有几。
答。有三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三平等性智相应位。
问。人我见相应位。在何至何。
答。一切有漏皆是此位。但成无漏。便非此位。
问法我见。
答。谓法空智不现前时皆法我位。
问。平等智相应之位。
答。但法空智现在前时便是此位。
心所立名
问。依云何义。立心所名。
答。有三义。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於心。具此三义。名为心所。
问。云何名恒依心起。
答。要心为依。方得生故。
问。与心相应。
答。触等恒与心相应故名心所。既云与心相应。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非心所。何以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问。与心相应其义有几。
答。有四义。谓时同。依同。所缘同。事同。色等望心。不具此义。色非心所。
问。系属於心。
答。触等看与何心生时。便属彼心之触等故。既云系属於心。心王不自系属於心。故非心所。
王所取相
问。心心所法同聚缘境。取相同不。
答。不同。心王唯缘境之总相。心所通缘总别二相。
问。何故如此。
答。助成心事名心所故。如画师资作模填彩。应示总缘通总别喻。答如科差者。一州总降多少钱粮。诸县先要知总数已。方知我县合着厘毫。应法合云。心王唯缘总相。犹一州而总降钱粮。心所总别通缘相。诸县而别知厘毫数。
问。应说心所。各所了者。别相是何。
答。作意了此未所了相。触了可意不可等相。受了苦乐忧喜等相。想了言说因相。思了正因等相。欲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惯习事相。定慧同了得失事相。此是心所了别相处。
心所位数
问。心所位数多少。
答。总有六位。数五十一。
问。何位有几。
答。遍行有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故位有六。数五十一。
问。以何义故名为遍行。
答。遍四一切。心得行故。名曰遍行。
问。四一切何。
答。遍三性故。遍八识故。遍九地故。遍一切时。名四一切。
问。何名别境。
答。别别缘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云何名善。
答。唯善心中可得生故。贤良佳美。吉祥义故。
问。根本烦恼。
答。性是根本。烦恼摄故。能生随惑之根本故。
问。随烦恼。
答。谓是烦恼等流性故。
问。云何不定。
答。性地时俱皆不定。
徧行五义
问。遍行五。
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问。云何作意。
答。引心令趣自境。
问。何名触。
答。令心心所触一境故。
问受。
答。能领纳顺违中境。令心等起欢戚舍相。
问想。
答。想能安立自境分齐故。
问思。
答。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
别境五义
问。别境五。
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问。云何为欲。
答。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问。何者名为所乐之境。
答。有三解。一可忻境。二所求境。三所欲观。名为所乐。第三解正。
问。云何胜解。
答。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问。云何名念。
答。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问。云何曰定。
答。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问。云何为慧。
答。於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善十一义
问。善十一。
答。颂云。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问。云何为信。
答。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问。实深忍。
答。谓於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