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

  问。七何十八。
  答。颂云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问。八何五。
  答。谓遍行五。
  问。果位八识。各与几俱。
  答。八识皆与二十一俱。
  问。何二十一。
  答。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八能所熏

  问。能所熏中八识。谁能谁所。
  答。前七皆能熏。八独所熏。
  问。前七三性皆能熏邪。有不能者。
  答。除无记。阙有胜用。不能熏种。其余善恶。及有覆性。尽皆能熏。
  问。何故第八独为所熏。
  答。所熏四义。唯第八具。所以八独为所熏。
  问。何名所熏四义。
  答。一坚住性。二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和合。
  问。坚住何义。
  答。从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一类相续。为坚住性。
  问。第七亦尔何非所熏。
  答。有第二义。恶无记性。七亦有覆。故非所熏。
  问。何故无记偏为所熏。
  答。如中庸物。自非香臭。可受余熏也。
  问。八俱五所。具前二义。应为所熏。
  答。第三义拣要可熏性。
  问。可熏何义。
  答自在之义。五所非自在。不可受其熏。
  问。他人第八具前三义。应受其熏。
  答。有第四义。要与能熏和合。他八望自既不和合。不受其熏。
  问。和合何义。
  答。能熏所熏。同时同处。故名和合。已上四义。唯第八具。所以八王。独为所熏也。
  问。何故前七皆是能熏。
  答。亦具四义。故皆能熏。
  问。何名四义。
  答。一有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
  问。有生灭何便能熏。
  答。有能生长之作用故。是为能熏。
  问。无记色心皆有生灭。应皆能熏。
  答。有第二义。要有胜用。
  问。何者胜用。
  答。善恶有覆强胜之力。名为胜用。
  问。佛位善法既是强胜。何非能熏。
  答。有第三义。要有增减。
  问。有增减者。何等义也。
  答。损益之义。佛无损益。故非能熏。疏喻说云。应刚即刚。合柔即柔。能成办事。
  问。他身前七。具前三义。应能熏自。
  答。第四要与所熏和合。
  问。能熏前七皆有王所。莫同第八唯王非所么。
  答。王所皆能。
  问。前七心所何故同王亦能熏也。
  答。四义具故。
  问。第八心所何不同王亦所熏邪。
  答。适来已拣。阙自在义。所以非所。
  难曰。心所不自在。心所非所熏。心所不自在。心所非能熏。答已具义不具义故。何烦再问。我问前义岂可重繁。
  答。为因据有力。心所亦能熏。心所有力故。受熏须报主。心所非能熏。所非报主故。
  难曰。为因言有力。心所便能熏。为果应有力。心所亦所熏。
  答。为果无力。又过失多。所以心所非是所熏。
  问。何知无力及有过失。
  答。既有过失。知是无力。
  问。过失者何。
  答。顿生六果。是为过失。
  问。何故便能顿生六果。
  答。若第八识王所一聚。六皆受熏。凡一能熏。熏六个种。后遇缘时。六种顿生六个现行。
  问。设生六果。何便是过。
  答。如一有情。顿生六个第八现行。成六有情。故是大过。
  问。一设成六何成大过。
  答。圣教所说。其众生界无有增减。既违圣教。又无此理。故成大过也。
  难。能熏第七一聚王所有十八法。缘第八时齐熏一十八个质种。何无顿生十八果失。
  答。能熏虽多。一处受熏。唯生一果。如一麦中有多面尘。共生一芽。此亦如彼。应法合云。麦壳一而面尘众。共生一芽。持处一而种子多。同生一果。其或麦粒成多。目系而丛苞竟秀。若也受熏非一。何疑而众果齐生。

  得种子名

  问。能熏所熏。皆具四义。熏成种子。具几义也。
  答。论云。然种子义。略有六种。
  问。六者何。
  答。一剎那灭。二果俱有。三恒随转。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引自果。
  问。剎那灭者何也。
  答。显是有为有转变义。於转变位能取与果。方成种子。
  问。剎义拣去何法。不得名种。
  答。拣无为法。及长时四相。并外道常我。
  难。若剎那灭为种子者。应前念种。望后念现。或曰一念。自他相望。皆与为种。
  答。第二义拣。要果俱有。
  问。果俱有何义。
  答。与自现果。俱时现有。方成种子。即与果俱。即拣前后。及相离法。
  问。种因生现。要与现果俱时而有。方得名种。现因熏种。亦与种果俱时而有。应亦名种。
  答。有第三义。要恒随转。
  问。恒是何义。
  答。谓要长时相续。其性一类。方名种子。遮彼转识现熏种时。虽一念与种果俱有。非恒随转。
  问。其能熏现。与所熏种。何非恒随。
  答。间断之识。三性互起。非长相续。一类而转。故能熏现不得名种。
  难曰。若尔。第七不间。应得名种。
  答。漏无漏间。不得名种。
  难。若云一类。如何说有有寿尽相。
  答。约生果有限名有寿尽相。种体非断。
  问。若恒随转。得名种子。应善等种。生染等现。
  答。四性决定。遮彼异性为自类因。
  问。性决何义能遮彼也。
  答。谓随能熏善恶无记。决定无杂。生各性果。名性决定。
  难。若异性因不名种子。如何说有因通善恶。果唯无记也。
  答。增上缘。此说因缘。
  问。若自性因生自性果。应此性因一时顿生此性多果。
  答。五待众缘。遮彼顿生多此性果。
  问。待缘何意。
  答。要须等待众缘和合。方起现行。始成种子。
  问。众缘者何。
  答。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此名众缘。
  问。何种待何缘。
  答。心种待四缘。色种待二缘。谓因缘。增上缘。
  问。谁说一因顿生多果。
  答。谓有外道执自然等顿生多果。
  问。若同性待缘生一性果。应善色种。生善心果。余性准难。
  答。六引自果。谓要别色及别心等。各自引生自色心果。方成种子。
  问。色心互生是谁所执。
  答。谓有外道计一因能生一切诸果。是故遮之。
  问。无性第七具前五义。应名种子。
  答。阙果俱有。第八现识虽具恒随。亦阙果俱。
  难云。种子生现行。因种与果俱。种子引种子。因应与果俱。何理不同也。
  答。种望现果是异类。体不相违。许同时。种望种果是同类。自体相违时须异。
  问。何理同类便说相违。异类不违耶。
  答。如子望母。子不是母。是异类故。同时俱有。母自望母。名为同类。故於一时无二身并。
  问。谷麦等子。亦能生茎。名种子否。
  答。依世俗说。假名种子。实是现行。
  问。何故非种。
  答。色种无质碍。麦种有质碍。故非种子。若种引种。是自体故不同时。
  难云。见分缘於见。自体同时缘。种子生於种。自体同时生。
  答。见分缘於见。二用得同时。种子生於种。二体不得并。
  问。并生何失。
  答。有无穷失。
  问。无穷理。
  答。如一种子。同念并生自一种子。所生种子当念又生。如是展转同念并生无穷种子。岂有此理。
  问。教他无穷。何须障他。
  答。不是障他。实无此理。如父果必以能生子。岂有同念父自生父也。
  问。种引种。现引现。不同时。种生现。现熏种。却同时。请细敷演有异之理。
  答。种引种。现引现。约剎那四相前后相引。乃横说故不同也。种生现。现熏种。约头上脚下生茎结子。乃竖说故。却同时也。是故不同。
  问。种生现。现生种。如父生子。子复生孙。是亲因缘。殊无疑滞。其种引种。何理说为亲因缘也。
  答。前念既灭。后念已生。即前念体亲引后念。知是亲因缘。譬如辊弹。前辊至后。后弹即是前弹之体。岂不亲也。其种现相生。别办体者。尚说为亲。此种引种。前念后念。即是一体。岂不至亲也。
  问。其现引现亦是前念亲引后念。应是因缘。何故却说为真等流也。
  答。疏出已有种子生故。
  问。疏意如何。
  答。前念种子。生起头上前念现行。其种辊至第二念时。还生头上第二念现。故知后念现行。不是前念现行亲生。如戴华人向前行时。其华不曾自向前行。随人向前也。思之思之。
  问。三类亲因缘。四类真等流。请以喻释不同之理。
  答。种生现。如炷生焰。现熏种。如焰生燋炷。种引种。如炷前后自相引生。现引现。如焰前后自家相引。其义稍难。
  又复问云。何故前三名亲因缘。第四只名真等流也。
  答。炷亲生焰。焰亲生燋。此之易见。炷引炷者。其炷脚下。更无有物能生炷者。即知前炷亲引后炷。此亦名亲。其焰引焰。脚下已有前后灯炷而生焰故。即知后焰非前亲引。故非因缘。只是等流。止是相似名真流。不是亲生。故非因缘。翻云。若前后焰自亲引生。何故炷尽焰便随灭。固是前焰不能亲生也。

  八缘假实

  问。因位八识於假实境。何识缘假。何识缘实。
  答。五八唯缘实。第七唯缘假。第六缘假实。
  问。五八唯缘实理。
  答。五八识唯因缘变。无分别变。唯现量。唯性境。故所缘境是实非假。
  问。第七境唯假所以。
  答。唯带质境。唯是非量。故所缘境唯假非实。
  问。第六识假实之由。
  答。通二变。通三量三境。是故所缘境。通其假实也。
  问。佛果位。
  答。八识通缘假之与实。何以故。一法不知。非遍知故。

  新熏本有

  问。一言种子。有差别否。
  答。有新熏种。有本有种。
  问。有异说否。
  答有。难陀唯新。护月唯本。护法正义。新本合论。
  问。上品无漏。唯本无新。如何合论是正义也。
  答。有则理有。无则理无。故为正义。若约转齐转灭。亦有新本合论之理。仍所齐中上皆是本有。
  问。难陀护月。各有理教。胡为不正。
  答。互为不尽理。故为不正。
  问。互为不尽处。
  答。若唯新熏无本有者。上品无漏。无记第八。此上二类无新熏理。又无本有。从何种生。唯新熏者。不尽此理。若唯本有无新熏者。前七王所具能熏义。何缘不熏。举例难云。如水既湿。何不润物。若不润者。恁么则火应不烧。地应不载。风应不动。此例无边。为大失也。是故新本合论即知正也。

  八识五受

  问。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八识各与何受相应。
  答。七八唯舍受。前五唯苦乐。第六二师异。若意地有苦师。第六通五受。若意地无苦师。第六唯三受。忧喜舍为三。除苦乐二也。
  问。五受义。
  答。逼悦身者。名苦乐受。逼悦心者。名忧喜受。不逼不悦。名为舍受。
  问。第六二师。何师为正。
  答。若约极苦乐处。心亦苦乐。意地有苦。颇为尽理。
  问。何处名为极苦处也。
  答。无间地狱也。
  问。极乐何处。
  答。是第三禅。名离喜妙乐地故。若意无苦乐。可名极乐。

  八识所依

  问。八识各有几重所依。
  答。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
  问五四。
  答。一五色根为同境依。二第六识为分别依。三第七识为染净依。四第八识为根本依。
  问。六有二。
  答。一第七为俱有依。二第八为根本依。
  问。七八一俱依。
  答。七八更互为俱有依。
  问。八识止此。复有依否。
  答。八识生时复各三依。一因缘依。二增上缘依。三等无间缘依。
  问。八识生时。何须直用因缘依也。
  答。离因缘种必不生故。所以生时须用此依。
  问。增上缘依。
  答。离俱有根心等不转。故须此也。
  问。等无间。
  答。离开导依必不得转。故亦须用。
  问。因缘依。取体是何。
  答。谓色心等诸法种子。论云。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此因缘必不生故。
  问。俱有依体。
  答。谓内六根六处是也。
  问。开导依体。
  答。谓前灭意。此等无间名为意也。

  因缘差别

  问。因缘依有差别否。
  答有。小乘经部。因果异时。何以故。种坏芽生故。若大乘正义。因果同时。
  问。定同时也。
  答。有少不同。若种生现。现熏种。因果同时。若种引种。现引现。因果异时。
  问。种引种。凭何得知异时。
  答。瑜伽论说。亦与后念自性为因缘故。知是异时也。
  问。种引种异时之理。
  答。约细四相念念迁灭。前灭为因。后生为果。如前已说。
  问。种现相生同时之义。
  答。脚下种子生头上现。如子生茎。现行头上办所熏种。如茎结实。故定同时。亦如前说。
  问。俱有依差别之理。
  答。有四师。前三不正。其正义者。乃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如前问答。

  开导差别

  问。开导依有差别否。
  答。有三师故。谓难陀。安慧。护法。三师有异。
  问。三师不同。大意如何。
  答。难陀安慧八识相望。互为开导。护法八识各自开导。此大意也。
  问。难陀安慧互开既同。取理同否。
  答。不同。难陀以相续为理。相续之者。与间断者为开导依。安慧有力为理。以有方者。与无力者。为开导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