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

  问。若如此说。应是不约能缘证知说三境邪。
  答是。
  问。何以故。
  答。既说三境。何关心事。只约境体。假之与实。配归三境。
  问。有漏五八。缘於无漏定果色时。是何境邪。
  答。是性境。
  难。漏无漏异。何成性境。
  答。有漏第八。托无漏质。为增上缘。从自漏种生自亲相。故是性境。
  问。相与本质。要极相似。凡圣悬殊。岂得相似。
  答。菩萨定果。本欲济物。变令相粗。故得相似如有弥猴。能知佛心。佛变粗心。令弥猴知。定果亦尔。
  问。此漏缘无漏。何故不同无漏缘漏。是独影境。却是性境邪。
  答。有漏五八。是因缘变。不能缘假。故非独影。不同无漏。能缘假故。
  问。无漏之心。既能缘假。莫应却是分别变么。
  答。彼是凡夫不思议境。轮回之心。能卜度乎。切忌钻龟打瓦。
  问。七缘八真带质境。中间相分两头生。是何性也。
  答。从见生者。随能缘见。是有覆性。从质生者。是无覆性。三性第六缘心心所。仿此说之。仍於两头。相各随性。

  三境熏种

  问。前五性境熏几种。
  答。善恶前五熏三个种。能缘见种。所缘相种。所托质种。
  问。第六三境。各熏几种。
  答。亦说善恶。性境亦三。独影唯一。谓见分种。质有二。见质二种。
  问。独影何故唯一见种。
  答。相分是假。故无相种。又不托质。复无质种。故唯见种。
  问。带质何故唯无相种。
  答。从两头生。假不能熏。
  问。带质境为是谁辨。
  答。设尔何失。
  难曰。若用相辨。无记又假。不能熏种。若以见辨。犯性决定。见通善恶及有覆性。办无覆种。故犯性决定。
  答。能缘见是善恶有覆。见与相力。相自办种。无记相办。不犯性决。见与相力。不犯能熏。二难齐说。
  问。此义幽奥。喻如何者。
  答。如木人凿穴。合云本质如木。相分如凿。能缘见分如执凿人。穴如种子。法合云。木人执凿而凿本。穴属於木。穴在木上。故见助相而办种。种属於质。种在第八故。
  问。相分是假。与力何益。且如龟毛怎生与力。
  答。此之相分。不同无法。从实质起。终有实用。实用办种。亦复何疑。
  问。喻如何者。得有实用。能办自体。
  答。如水之波。波从水起。不无湿用。故能润物。
  问。既有实用。何却名假。
  答。所缘之见。见本非相。说相为假。相依见生。不无缘用。合云如水非波。说波为假。波依水起。不无湿用。故虽是假。仍有实用也。应总结云。说波是假。波能润物。说相是假。相能熏种。正相符顺。又解。相名假者。聚集假也。聚集见质。二能缘用。合成一相。所成相分虽假。能成见质是实。是故相分有能熏用。譬如瓶盆。四大所成。所成瓶虽假。能成四大是实。是故瓶盆能有盛贮之用。此正如彼。何消异云。

  三境二类

  问。何故说有第一类性境。第二类性境也。
  答。第一类者。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第二类都无前义。只约相分。从质义边。说为性境。由假说故。名第二类。
  问。何故说真带质。以带质也。
  答。真带质者。以心缘心。中间相分从两头生。连带生起。名真带质。似带质者。以心缘色。中间相分唯从见分一头生。变带生起。名似带质。亦是假说。
  问。此真似二。有如何者。
  答。真者如灯照灯。能照所照俱有光明。二灯合成。如能所缘二心中间。二能缘用合成一相。似带质者。如灯照壁。壁本无光。中间光明唯是能照一灯之光。如所缘色无能缘用。中间相分唯说见分一头而生。
  问。何者是其有质独影。无质独影也。
  答。无质者。能缘之心缘假法时。以其相分唯是能缘见分之上虑度而生。独有影像。都无本质。名无质独影也。有质者。虽有本质。以其相分不从质起。独由见生。名有质独影。如无漏心缘有漏法。即其事也。此非假说。
  问。带质相是假。是假能熏种。独影相是假。是假亦能熏。
  答。独影相无质。所以不能熏。如空中华。唯病眼生。不能结果。带质相有质。所以能熏种。如泥依土。人力运用。能成其器。
  问。性境熏三种。第八是性境。何故不熏种。
  答。境义。熏义。殊不相干。何故取为难。
  问。不干理。
  答。得境自相者。谓之性境。具能熏四义者。谓之能熏。八得境自相。第八是性境。不具能熏义。何得能熏种。
  问。八不能熏。自种何来。
  答。六七缘八时。质种是八种。前五缘色等。质种是八相。
  问。八是所缘。为作具熏。无记第六。不为他所缘。自又无胜用。种从何生。
  答。既无新熏。理唯用本有种。若尔。唯本无新。应同护月不正义也。
  答。护法正义。合理为正。本无刚说。何得成正。如护法宗。上品无漏。唯本无新。岂非正义。虽有转齐所齐无新。有凭枢说善染第六。缘自过去无记心时。说为带质。所熏质种。生无记六。今会彼云。彼说作门也。若实辨体。岂由说作欤。

  八具三量

  问。八识於三量中各具几。
  答。五八唯现。第七唯非。六三。
  问。何故五八唯一现量。
  答。不作分别。冥证境故。
  问。六通三。
  答。五俱意识不作解时。是其现量。若独散意度境无谬。谓之比量。比度不着。谓之非量。
  问。七何唯非。
  答。恒执八见为自内我。见本非我。故唯非量。

  八具三性

  问。八识之中三性各几。
  答。八唯无覆。前六通三。七唯有覆。
  问。唯无覆之理。
  答。是所熏故。
  问。何故所熏。要唯无覆。
  答。如熏义说。
  问。唯有覆。
  答。有四惑覆。故是有覆。说有覆义。如三性门。
  问。既四惑俱。何不成恶。
  答。四惑非是唯不善性。第七又无强思计度。所以不成不善性也。
  问。前六识通三性义。
  答。若以信等善所俱起。是其善性。若以嗔等恶所俱起。是不善性也。与遍计等无记所俱。是无记性。
  问。前五与六皆通三性。五六何别。
  答。五无计度。与六不同。
  问。既无计度。何不同七。
  答。五六相须。有随念分别。又与唯恶嗔等俱起。故成不善。
  问。其五六相须之理。
  答。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与六为明了门。六与五为分别依。是相须理。

  八具九缘

  问。八识各具几缘而生。
  答。颂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
  问。九缘者何。
  答。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根本。种子。此是九缘。
  问。何者是空。
  答。谓根境相离中间无碍空隙之空也。
  问。明缘。
  答。乃灯日等照烛之明也。
  问根。
  答。乃发识之根也。
  问境。
  答。乃八识所缘之境也。
  问作意。
  答。乃遍行五中警觉令心生者也。
  问分别。
  答乃第六识也。
  问。何故第六。得名分别。
  答。六是分别依故。
  问染净。
  答。即第七是染净依故。
  问根本。
  答。即八是前七之根本故。
  问。第八何故与七为根本。
  答。谓根本者。生之由也。如水生波。水是生波之由始也。所谓根本者也。
  此说凭何。
  答。凭海波喻。
  问种子。
  答。乃生现识之习气也。
  问。眼九为定尔否。
  答。肉眼定九。天眼或有不藉空明。
  问。耳八。九除何一。
  答。唯除明缘。
  问。何故除明。
  答。暗中闻声。何假明缘。
  问。何不除空。
  答。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若境与根中间不空。相逼附者。不能见闻。所以不除空缘。
  问。鼻舌身三七。於九缘中。除去何二。
  答除空明二。
  问。其何所以。
  答。鼻舌身三。合中知境。暗中亦能。香味触境。不假明缘。若根与境。中间空隙不相合者。即身不觉触。舌不知味。鼻不闻香。故须除空。
  问。何理得知眼耳二识。是离中取。鼻舌身三。合中知。
  答。知处不知处异。坏根不坏根别。
  问。知处等义。
  答。眼知色境在何方处。或东西等。耳识知声。从何方来。鼻舌身三不知境从何方所来。是故知来处者。表为离知。不知处者。表是合取也。
  问。坏根之义。
  答。若粗色入眼中。即坏其目。大声附耳即使人聋。此是坏根。
  问。不坏者。
  答。香臭入鼻。酸醎上舌。寒暑着身。三根宛然。分明照境。即知不坏。是故以知不知。及坏不坏。表知离取合知之理。
  问。后三五三四。
  答。六五。七三。八四。
  问。第六何五。
  答。谓根。境。作意。根本。种子。
  问。何无分别。
  答。是六自体。
  何无染净。
  答。根缘便是。
  何不除根。
  答。取染净也。二和生识。故取根境。不取染净。
  问。第七何三。
  答。谓根。作意。种子。
  问。何无根本及与境缘。
  答。依彼转缘。彼根本与境即是根缘。
  问。第八何四。
  答。比七加境。
  问。谁为八根。
  答。是第七。
  问。为甚。
  答。七八一俱依故。
  问。加等无间者。
  答。乃各识前念已灭之识。即开辟处所引后令生。中间无隔者也。
  问。八识生时何须此缘。
  答。自己一识前念不去。后念不生。故识生时须用此缘。
  问。何故前念不灭后念不生邪。
  答。前念自体占自路故。自何得生。
  问。教他二识。并生何失。
  答。且如一人同念。并生二第八识。成二有情。岂有此理。故须前念灭已。后念方生。况有为法无二念住。实约此义。说不并生。

  八识界地

  问。八识界地分别云何。
  答。鼻舌二识。一界一地。眼耳身三。二界二地。六七八通三界九地。
  问。何故鼻舌唯一界一地。
  答。初禅鼻舌境无缘。故唯一界地也。
  问。眼耳身三二界二地。
  答。上界眼耳身三识。应用当时借下天。故二界地也。
  问。何故鼻舌二识一界一地。
  答。为上界无段食故。
  问其所以。
  答。段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既无段食。无香味境。鼻舌不生。
  问。何以故。
  答。根境二和识方得生。既阙境缘。识焉得生。是故鼻舌二识唯一界地。古云。鼻舌二识境无缘也。
  问。何故段食唯欲界有。
  答。有三欲处。名为欲界。谓饮食。睡眠。淫欲。上界俱无三欲。是故段食唯欲界有。
  问。何故眼耳身三通二界地。
  答。初禅离生喜乐地。有寻有伺通初禅有。二禅唯伺无寻。阙一不生。三禅无寻无伺。双阙不起。
  问。何故无寻伺。二识不生也。
  答。寻伺乃发识之作具。是增上缘。既阙一缘。故识不起。古云。为无寻伺识不起。
  问。何故二禅已去。渐无寻伺。
  答。寻乃发言之粗法。是所厌故。欲生上者。厌下苦粗障。忻上净妙离。即其意也。愚疑借识。乖唯识乎。敢问之云。上地无识。便言借识。上地无色。何不借色。彼答之云。色是所厌。不云借色。
  例云。识亦所厌。何偏言借。
  答。色是隔界。不得言借。识是同界。何妨言借。
  难云。色是隔界。不得言借。识亦隔界。何偏得借。
  答。识是同界。色是异界。不应相例。
  问。既是同界。何故有识无识浑不同也。
  答。由寻伺有无。故浑不同。
  愚云。既无寻伺。所厌明矣。何用借为。
  答。识强经厌。境不经厌。故借识缘。何不得乎。
  例无色界识不经厌。有识无色。亦应借色。令识缘之。不亦可乎。
  答。色既所厌。缘他则么。
  难云。识既所厌。借他则么。
  彼救之云。虽上下地有识无识有少不同。同一界故。是故下地之识得缘上地之境。何以故。所托之质是一第八亲相分故。
  难云。恁么则上地下地应得互缘。何须说借。既说借识。明不互缘。
  又质虽是一。能托是别。何以故。下地识相非上地识相。故不互相缘。其理明矣。
  又问。彼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上借下识。唯借内三。甚违此理。
  彼例之云。如无色界亦唯内三。应违此理。今答之云。无色色经厌。所以唯内三。色界色法不经厌。何由色不起。汝今借下识。生时下识自有相相随。何成下识缘上相。
  又问彼云。识是所厌。仍说借识。色是所厌。亦说借色。有何不可。
  答。色属下界。识属上界。理乖唯识。故不借色。
  难云。识属下地。境属上地。乖唯识么。真可谓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
  外云。古来说借识。敢违古人乎。向道今人不敢违古人。古人敢违唯识乎。有云。借识力不可判故。愚闻五力不可判。谓佛法定通业。未闻借识力不可判。虽云五力不可判。未闻有乖唯识者。愚情短拙。再问英贤。

  八具心所

  问。六位心所。
  答。有五十一。
  问。八识各与几所相应。
  答。前五识三十四所。第六识全五十一所。第七与十八相应。八唯五所相应。
  问。前五何三十四。
  答。颂云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