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

  答曰。亦得。何以故。顺识意故。
  问。如何是顺。
  答。识者缘虑。缘虑色等。此是顺识。
  问。既顺识义。何不依立。
  答。未自在位。眼唯缘色且无相滥。若自在位。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名何境识。有此混滥。不依境立。但可依根。立无过难。
  问。如何一根发识缘一切境。
  答。且如眼根能发耳识。缘诸声境。发余准说。余根亦尔。古云。耳处能作鼻处佛事等。即此义也。
  问。相应立号者。
  答。第七由与四惑相应。号曰末那。此云染污。
  问。四惑者何。
  答。谓我。痴。见。慢。爱。谓之四惑。
  问。功能受称者。
  答。第八由具三藏义故。名为赖邪。
  问。三藏名。
  答。能。所。执。是名三藏。谓持种义边。名为能藏。受熏义边。名为所藏。七执为我。名为执藏。
  问。意犹未了。请喻示之。
  答。能藏之义。如山藏人。山为能藏(如人能持)。人为所藏(如所持种)。所藏之义。如人藏山。人为能藏之者(如所熏种)。山为所藏之处(如受重者即第八识)。执藏之义。大师解云。是我爱执所摄藏也。如人藏物。

  八识了境

  问。八识各了何等境。
  答。眼了色乃至意了法。七缘第八。八缘三类。
  问。眼了色。
  答。青黄等色。乃颜色之色也。非质碍之色。若质碍色。有对皆是。
  问。声有径直。及曲屈声。耳缘何者。
  答。缘径直声。
  问。不缘曲屈。
  答。曲屈是假。分别变者。方可缘之。耳因缘变。所以不缘。
  问。何名因缘变。分别变也。
  答。因缘变者。唯是现量。任运缘境。分别变者。通比非量。耳唯现量。故唯缘实。
  问。谁缘曲屈。
  答。唯意缘。
  问。何以故。
  答。曲屈之声。带名句文。有能诠用。故唯意缘。
  问香。
  答。谓俱生香。和合变异香。可意香。不可意香等。
  问味。
  答。常说五味等是。
  问触。
  答。冷暖涩滑。轻重痛痒。身所领者。谓之触境。
  问。香味触多。鼻舌身识。各缘几种。
  答。各自俱缘。皆实无假。所以皆缘。
  问。法尘境。
  答。过未有无落谢等境。皆名为法。别得总名。
  问。七缘第八。
  答。第七恒执第八见分为自内我。故名七缘第八。
  问。八缘三类。
  答。谓种子。根身。及器世间。是为三类。
  问。何为种子。
  答。第八自证分上一分生现功能。谓之种子。
  问。种子义。
  答。能生义边。名之为种。如谷麦子。能生芽茎。名为种子。此能亦尔。能生现行。故亦名种。从喻得名也。
  难曰。因中见分。不向内缘。见缘种者。种依自证。岂非内缘也。
  答。但缘种子。不缘自证。
  问。如何能得恁么自在。
  答。如鹅饮乳。水乳既和。但饮其乳。不受其水。功能如是有分限故。
  难云。虽如此说。仍向里缘。何得能免内缘之失。
  答。见所缘者。皆相分摄。相不是内。属外分故。
  征云。争奈依自证何。
  答。所依自证固是内分。能依相分。不名为内。
  难曰。相见俱依自证而起。相既属外。见应亦外也。如蜗牛二角。皆依头生。二角相望。一何偏外。
  答。此内外者。非如隔壁之内外也。但约义理之内外也。见为心分。义说为内。相为境分。义说为外。称实非外。
  问。是外何过。
  答。心外有法。理乖唯识。成外道见。
  问。何名根身。
  答。有根之身。名为根身。
  问。器世间。
  答。有情所依。世界如器。名器世间。
  问。第八缘此三类境时。有差别否。
  答有。
  问。差别相。
  答。第八之境有执有受。执有二义。一摄为自体。二持令不坏。受有二义。一领以为境。二令生觉受。
  问。说此何意。
  答。八缘种时。具执二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具受一义。领以为境。八缘根身。四义皆是。加令生觉受。缘器世间。於执受中。各具一义。受一义者。但领以为境。执一义者。但持令不坏。是故八缘三类境时。有此差别。

  四师异说

  问。七缘八见。为定尔否。
  答。有四师异。谓难陀王所火辩相见。安慧种现护缘见。
  问。难陀缘王所。
  答。论云。一难陀解七缘第八心王与所。如次执为我及我所。火辨难云。圣说此识缘藏识故。曾无处说缘触等故。故彼所说理不应然。火辨意云。应缘见相。如次执为我及我所。
  问。何以故。
  答。见相俱以识为体故。故缘见相。安慧难云。亦不应理。何以故。汝言缘相。五色根境非识蕴故。又难七同五亦缘外故。又难应如第六缘共境故。又难生无色者应无我所。何以故。无色界中无色相故。
  问。汝安慧七缘八何。
  答。应缘种现。如次执为我及我所。
  问。何理缘种。执为我所。
  答。种是第八识上功能。不违圣教。缘第八识。护法难云。有义。前说皆不应理。何以故。安慧缘种。色等种子非识蕴收。又总难云。第七我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我所。例难云。莫有一心别执断常得俱转故。护法申正义。应知第七唯缘第八见分。何以故。第八见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唯执为我。定无我所。前师难云。汝说第七不执我所。大论何说。第七末那我我所执恒相应故。护法会云。论乘语势。说我所言。
  问。何谓语势。
  答。顺文便故。言稳易故。此是语势。
  问。请示顺易。
  答。如说弟时。便言兄弟。此稳易之谓也。
  故结叹云。若作此说。善顺教理。且问顺教。
  答。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此是顺教。
  问。顺理者。
  答。我我所执不俱起故。此是顺理。
  问。我我所执。何为不俱。
  答。我我所执。犹如王臣。我正如王。所正如臣。既执为我。决不是所。如正面南。何却朝北。故知不俱。
  问。护法正义。第八见分似常一故。七唯缘见。难云。岂八自证不似常一。
  答。内二沉隐。七无分别所以不缘。
  问。八相非隐。何故不缘。
  答。七不缘外。相属外分。所以不缘。
  问。七依第八。四分依何。
  答。唯依自证。何以故。是识体故。

  因果能变

  问。此三能变有差别否。
  答。有因能变。有果能变。
  问。因能变。
  答。谓二因习气。一等流习气。二异熟习气。
  问。果能变。
  答。谓前二因所生现果。
  问。因能变义。
  答。谓二因种子转变生果。名因能变。
  问。果能变义。
  答。即前二因所生现果。其自证分能变现生相见二分。名果能变。

  八识门义

  问。初变识有几门解。
  答。有十二门。一自相门(初阿赖耶识)。二果相门(异熟)。三因相门(一切种)。四不可知门(不可知)。五所缘门(执受处)。六行相门(了)。七相应门(常与至相应)。八受俱门(唯舍受)。九三性门(是无覆无记)。十心所例王门(触等亦如是)。十一因果法喻门(恒转如瀑流)。十二伏断位次门(阿罗汉位舍)。
  问。答第七门义。
  问。解二能变。有几门义。
  答。有十门。一释名门(次第末那)。二所依门(依彼)。三所缘门(缘彼)。四体性门(思量为性)。五行相门(思量为相)。六染俱门(四烦至爱)。七余相应门(及余等俱)。八三性门(有覆记摄)。九界系门(随所生所繁)。十伏断门(阿至无有)。
  问。答前六门义。
  问。解三能变有几门义。
  答。有九门。一差别门(次第至六种)。二体性门(了别为性)。三行相门(了别为相)。四三性门(善不俱非)。五心所相应(此心所至不定)。六受俱门(皆三受相应)。七共依门(依止至随缘现)。八俱转门(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九起灭分位门(意识常至闷绝)。

  八识业招

  问。八识何识是业招。
  答。第八识全。前六一分。
  问。何者非业招。
  答。第七识全。前六一分善不善性。
  问。招非招理大纲之意。
  答。无记之法。如乾尘土。不能相握自成一聚。故须直用善恶业力。如水胶等。和彼乾土无记之法。令成器聚。其善恶法。如木石等。自成器聚。不假他力。故非业招。
  问。八识何识其能造业。
  答。唯第六识善恶性者。前五一分善恶亦能。
  问。何识非造。
  答。七八非造。前五一分无记亦非。
  问。八识何者是总业招。是总报主。
  答。唯第八识。
  问。何者别报。是别业招。
  答。唯前六识一分无记。及器世间。亦别业招。仍名依报。无记心等及根身等。皆名正报。亦别业招。
  问。何故第八偏名总报。
  答。是善恶趣。一报之主。偏名总报。
  问。何名别报。
  答。寿夭贵贱好丑等是。
  问。八识几间几续。
  答。七八相续。前六间断。
  问。第八不续。有何过也。
  答。是总报主。若间断时。便非情摄。
  难。七非报主。如何亦续。
  答。随所生所系。有第八时。便有第七。所以亦续。
  问。何故有八须有第七。
  答。七八一俱依。更互为因故。恒审思量我无我相。知不间断。
  难。第七因中转成无漏。何非间断。
  答。漏与无漏。前望后念。互相续引。体非间断。
  问。前六识间断行相。
  答。如闭目时。不能观色。或闷绝位。耳不闻声等。岂非间断。
  问。第六识间断之相。
  答。五位无心。皆是间断。
  何者五位。
  答。一灭尽定。二无想定。三无想报。四极重睡眠。五无心闷绝。
  问。八识因中几通无漏。
  答。六七二识因中转。前五第八果中圆。
  问。何故六七因中转也。
  答。地上第六入无漏观。转成无漏。
  问。第七无观。何成无漏。
  答。第六无漏入双空观。碍下第七二执不行。所以第七亦成无漏。
  问。第六入观。何关第七。
  答。七为六根。根识相依。安危事同。
  问。五八何故唯果中圆。
  答。前五第八。一转永转。所以因中不通无漏。
  问。为甚如此。
  答。八是报主。因行未满。不得无漏。若成无漏。便名为佛。何称因中。
  问。前五非主。何理因中不成无漏。
  答。前五色根。是第八相分。内分未转。相亦有漏。
  问。五根有漏。关五识何。
  答。前不云乎。根识相依。安危事同。何早忘之。
  问。七八一俱依。七成无漏。八何不成。根识相依。安危事同故。
  答。七赖六方成无漏。无力自成。何能成八。譬如羸人。仗他人力。自方得起。岂能行他。
  难云。安危事同。怎么生说。
  答。具三义故。安危事同。不具三义。不必皆同。且问三义。一不共根。二必俱根。三同境根。前五根识具此三义。所以事同。今七八识根识相望。是共根。不必俱。不同境。所以安危事不必同。
  难曰。七望第六亦是共。不必俱。不同境。何却事同。
  答。六有观道。可违第七。所以事同。七无观道。无违八力。不应齐责。
  问。无漏第七能断惑否。
  答不断。
  问。何故不断。
  答。双空第六。断二执已。方才引起无漏第七。何断之有。
  问。无漏第七还证理否。
  答曰证理。有本智故。
  问。无漏第七得外缘否。
  答曰外缘。无漏融通故。
  问。六七缘八。从质所生一分相分。八自缘否。
  答曰不缘。
  问。为甚不缘。
  答。是六七相。
  问。八何不缘。设缘何失。
  答。心外取法。
  问。见是能缘。得自缘否。
  答曰不得。譬如指端不能自触。刀不自割。岂得自缘。
  难。指刀是色。有其形质。安得例心无形质物。
  答。虽无形色。能所缘分。自有分限。力止如此。
  问。说屈头缘。又作么生。
  答。彼说无漏。有漏不得。
  难。若无漏见。得自缘者。刀应自割。不限力能不止如此。
  答。有漏生涩。可说分限。诚如刀指。无漏融通。何得责齐。
  问。云何融通。能越常情。
  答。尔之征责。其犹蟭螟不信鲲鹏也。

  八缘三境

  问。三境之中各几。
  答。前五第八。唯一性境。第七末那。唯一带质。第六通三。
  问。五八何唯性境。
  答唯任运缘。得境自相。故唯性境。
  问。七何唯带质。
  答。以心缘心。真带质故。
  问。六何通三。
  答。五俱意识。不作解时。得境自相。是其性境。缘心心所。是带质尘。缘无体法。是独影境。
  问。无漏八识各具几境。
  答。皆缘三境。
  问。何故皆通。
  答。皆缘假实。故通三境。
  问。无漏六七缘有漏心。是何境也。
  答。是独影境。何以故。相从见生。不从质起故。
  问。若尔。何故灯说无漏第七。缘有漏第八。是带质邪。
  答。灯是设解。非正义也。
  问。何知是设。
  答。从质起者。一分相分。与能缘见无漏无异。何名亲相。故知非正。独影无疑。
  难云。假饶相分。教从质起。既是无漏心家相分。何得有漏。
  答。相既无漏。知从见生。故是独影。
  问。无漏之心唯是现量。缘漏等时。何非性境。
  答。夫性境者。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漏相既假。故非性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