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答。若云人空。不该余趣。
问。我该余趣。何不从之。
答。有执外法。以为我者。但名生执。通该内外。
问。何须空二。
答。二执若在。二空真理。无由得显。故须空之。
问。真如之理。非有非空。心言路绝。何得云空。
答。从能显门。说为二空。
问。以何方便显二空理。
答。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所以得显。
问。有如何者。请喻晓之。
答。生法二执。如两闭门。加行之智。如开门者。二空真理。如门中物。根本之智。如取物人。
二身名义(附 十号名义 薄伽六义 诸佛别名 三业化义)
问。解脱道所获三身。
答。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
问。自性身体。
答。谓诸如来真净法界。
问。有何义趣。亦名法身。
答。诸功德法所依止故。普润大师云。轨持为法。依止名身。凭何以知。光明疏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摩诃衍云。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凭此而知。
问。寂寂名断。安曰法身。
答。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
问。湛湛之体。当同虚空。
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智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照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问受用身。
答。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佗受用。
问自受用。
答。恒自受用大乘法乐。
问。何义故名为报身。
答。三无数劫。修所得故。名为报身。唯此是实。后皆应身。普润云。报谓果报。三祇修因所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续二义名身。
问依止义。
答。有为功德所依止故。
问相续义。
答。尽未来际无断尽故。
问。其果报者何教所明。
答。摩诃衍云。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问。依止相续义何所出。
答。唯识论云。所趣无边。真实功德。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其出也。
问佗受用。
答。令佗受用大乘法乐。此有十重。被十地机之所现故。
问变化身。
答。无而歘有谓之变化。聚化五蕴。名之为身。
问。化身数类。
答有三类。一大化身。二小化身。三随类化。
问大化身。
答。千丈大化。王大千界。被地前机。
问小化身。
答。丈六金身。王一四天下。三乘凡夫。是所被机。
问随类化。
答。猿中现猿。鹿中现鹿。名随类化。
问。拘尸罗现三尺身。城东老母指掌所现。此当何类。
答。据被人类。属小化身。据非丈六。属随类化。再问能者。
问。法身所依。
答。依法性土。
问。唯一法性。宁分身土。
答。能依义边。名之为身。所依义边。名之为土。
问报身体。
答。四智菩提。无漏五蕴。
问报土体。
答。无漏色蕴。
问能所依。
答。根根尘尘。遍周沙界。情器有异。情为能依属报身。器为所依属报土也。此实报土。
问他报土。
答。随所被机。胜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净土。
问变化土。
答。亦随所被。大凡小圣。各随业力。所见不同。
问。何唯三身。不增不减。
答。普润云。万虑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方超悟。证三身以圆通。故无增减。
问。既一有情成佛之时。何却三身。
答。实唯一佛。约三义故。而说三身。
问三义何。
答。一体用。二权实。三理事。
问体用。
答。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谓之真身。他用不赴机缘用谓之应身。
问权实。
答。权谓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唯明。以显实故。从劣归胜。秪是一身。
问理事。
答。佛本无身。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
○问。十号之名。
答。一仿同先迹。号如来。二堪为福田。号应供。三遍知法界。号正遍知。四果显因德。号明行足。五妙往菩提。号善逝。六达伪通真。号世间解。七摄化从道。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八应机受法。号天人师。九觉悟归真。号佛。十三界独尊。号世尊。
问。十号之义。
答。无虚妄故。名如来。良福田故。名应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还来故。名为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故。名无上士。调他心故。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故。名天人师。知三聚故。名之为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
问。诸教皆列有十一数其故何也。
答。据前所解世尊名。云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则应世尊是总名。何以知也。普润大师云。涅盘疏说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云一数。涅盘及大论。开此二号。而辅行云。大论合者。此文悞也。据辅行意世尊是总。
问。准药师经。数唯有十。仍第二应正等觉。与十薄伽梵。不同旧译。却无世尊。其故何也。
试卜之云。莫第二号。应正等觉一名。将应供与正遍知为一号也。然不敢妄出所以。
问。何故第十特异旧翻。
卜云。莫薄伽梵中第六尊贵。当世尊号。
问无定断。
答。辅行尚云学者详之。我何人哉。
○问。六德。
答。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永不系属诸恼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
○问。古云。佛佛齐法法道齐者。如翻释迦以为能仁。莫应余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者。余佛莫应有寿量邪。其余佛名。随义准难。
答曰。法苑章云。但以逐机设化。随世建立。显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
○问。尝闻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说三乘化。
答。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问。三乘化义。
答。据手镜云。准佛地论。说三业化。身语各三。意但有二。又准彼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说现无边种种佛身。非身相应语业化中。即无佛身。由此。指微。显轮。各说不同。
问。指微说相应之言。训作何义。
答。相似义。要相貌相似。法体相似。
问。与谁相似。
答。与自相似者。名自身相应化。与佗相应者。名佗相应化。阙一二者皆名非身相应化。
且问自身相应者。
答。如大小化身。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蕴。名法体相似。此皆与自相似。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此身发语。有化心等。名自身相应语业化也。
问佗身者。
答。如观世音。化万回相貌。法体与人类相似。名佗身相应身业化。万回发语。及有心等。名佗身相应语意化也。
问。非身相应。
答。如化佛身无根心等。虽相貌相似。阙法体相似。一类化树林等。二义俱阙。皆名非身相应身业化。若无心佛发语。树林说法。名非身相应语业化。
问。何无非身相应意业化也。
答。既作树等是无情类。故无意化。
问。既然化为佛身。何无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属前类自身相应意业化也。
问。显轮相应。训作何意。
答。相近义。身类同义。具自二义者。名自身相应化。具佗二义者。名佗身相应化。阙一或二。名非身相应化。手镜云。准轮钞说。言相应者。亦有二义。一要相近。二身类同。如自受用身。现三类化身。身类同。又相近。名自身相应化也。如化佗身。与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应化也。二义阙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复现诸佛。虽身类同。无相近义。如自受用。现人猿等虽具相近。阙身类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义俱阙。此上皆是非身相应化也。愚疑此说云。佗身化中。与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与佗身相近。何须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类。自受用身。化人猿等。与佗身相应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无此自受化人一类。既有此疑。愚试云。显轮二义。有兼有正。相近义正。唯自相近。身同义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阙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阙正。或俱阙者。名非身化。
依此问云。何者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类化。与自相近。自身类同。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问。自身相应语意化。
答。即此前身。发言说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应语意化。
问。佗身相应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阙身类同。具正阙兼。名佗身相应化。
问。非身相应化。
答。如化身佛复现诸佛。具身类同。阙相近义。具兼阙正。又化身佛现人物等。二义俱阙。皆是非身相应化也。
问。指微钞主。何为如此。
答。谓顺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无意业化。又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现无边佛。是故说现无根心佛。又顺非身相应语业化中。无现佛身。故说树林演法。水声谈空。
问。何故显轮特与相违。
答。显轮会云。佛地非身语业化中无佛身者。但彼论略。亦合有之。又会意业但有二者。且约其心不可孤现。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实亦三。既非身中有现佛身。何无根心。
问。指微何说佛无根心。
答。只为指微。要法体相似。说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说无心。
小乘五位
问。声闻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谓资及学也。
问。谁人修此。
答。定性声闻。一分不定。
问不定。
答。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声闻菩萨二性。有人声闻缘觉二性。此等皆得修声闻行。名一分不定。
一资粮位
问。何时立此资粮之初。
答。虽有三慧。心未决定。名外凡位。发决定心。名内凡位。从此内凡立位之初。
问。资位修何观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
问。五停心观名。
答。五处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观。
问五者何。
答。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二多嗔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十二因缘观。四着我者。作界分别观。五多寻思者。作想息念观。
问不净观。
答。想自及佗。青淤虫食。骨锁等类。
问。别相念观。
答。身受心法。四各别想。名别相念。
问。如何别观。
答。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别别观。
问总相念。
答。总观四法。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名总相念。
问慈悲观。
答。乃锦被七翻章也。
问。十二因缘观。
答。观十二支缘生。迁变无常。苦空无我。假和合故。轮回不息。
问。界分别观。
答。谓观地坚。水湿。火暖。风动。空虚。识了。皆具显示无常苦空无我。
问数息观。
答。有六行相。一数。随。止。观。还。净。
问。资粮等名。
答。同大乘说。
问。资粮位后际齐何。
答。七贤前三名资粮位。
二加行位
问加行位。
答。七贤后四。谓暖及第一。名加行位。
问暖名。
答。如人钻火。初暖生故。
问。暖修何观。
答。创观四谛十六行相。每谛有四。谓苦。无常。空。无我。集。因。生。缘。灭。净。妙。离。道。如。行。出。上下具观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问顶名。
答。可动法中最殊胜故。如人之顶。
问观行。
答。亦即观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问。何故重观。
答。为成熟故。
问忍名。
答。印可谛理。名之为忍。
问。此忍有几。
答。下中上三。
问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问中忍。
答。别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问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观欲界苦谛下一缘。
问。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问观行。
答。亦一剎那。重观欲苦一缘。
问。与忍同一剎那重观欲界苦谛一缘。二有何别。
答。但胜劣异。
问异所以。
答。色界善业。总有九品。下三品善。属暖位摄。中三品善顶摄。上下上中。忍摄。上上品善。世第一摄。故云但胜劣异。
问。忍有三忍。与二品善。如何配摄。
答。上下品。下中二忍。上中品善。上忍摄也。
三通达位
问通达位。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立预流果。
问。此位齐何。分见修别。
答。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时。即属修道。
四修习位
问修习位。
答。此有后三果向不同。若於欲界修惑之中。断至六品。其六无间。五解脱道。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若断后三。三无间道。二解脱时。名不还向。至后第三解脱。立不还果。又若断至上八地中七十二品。其七十二。无间解脱二道之中。至七十二无间道时。名阿罗汉向。从初果中正住果后。进修已来。齐此无间道时。是修道位。最后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