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答曰可尔。若加功行万行。初位名加行。若近见名加行。初位不得名。
问。若果资粮。四善亦得名资粮否。
答曰。不尔。若如尔。
难。见道亦是果之资粮应名资粮。恁么。则如何即得。
答。从增立名。但可名见道。不得名资粮。
难曰。从增立名。见非资粮。既是从增立名。资粮亦非加行。
答。固知如是。所以五道立名不同互不相滥。
问。加行位所修之法。
答有四位。四能发。四所发。四能观。四所观。
问四位。
答。谓暖。顶。忍。世第一。
问四能发。
答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问四所发。
答。下四寻思观。上四寻四观。下如实智观。上如实智观。
问所观四。
答。名空。义空。名义自性空。名义差别空。
问能观四。
答即前寻思如实四观是也。
问。依何位。入何定。发何智。观何法。
答。初依暖位。入明得定。发下寻思观。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皆空。
问。何由得空。
答。观所取四。皆自心变。皆假施设。实不可得。不空而何。
问第二位。
答。次依顶位。入明增定。发上寻思观。重观所取名等四法。实不可得。唯自心变。
问第三位。
答。复依忍位。入印顺定。发下如实智观。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顺后能取之识。亦是其空。印前顺后。名印顺定。
问。何义顺后能取亦空。
答。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空。
问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问。此忍有几。
答。有下中上。下忍印无所取。中忍即无能取。
问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无间定。发上如实智观。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别。
又问。初位何义名暖。
答。至初获道火前相。名之为暖。
问明得名。
答。至此初获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问寻思名。
答。寻思名等。假有实无。名曰寻思。
问。名义二法。何故别别而观。名自性。义自性。名差别。义差别。合而观之。
答。名文与义能所相异。故别寻求。名义自性。及二差别。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问第二位。何义名顶。
答。寻思位极。立以顶名。
问明增名。
答。明相转增。名明增定。
问。何故顶位。重观四法。
答。初伏难故。所以重观。
问。第三位何义名忍。
答。忍境识空。故名为忍。忍者印也。顺也。
问。印顺定。
答。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问四如实智名。
答。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问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极。名世第一。
问无间定名。
答。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
问。颂云。现前立少物。何为少物。
答。心上变如。名为少物。
问。颂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带相观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缚。
三见道位
问通达名。
答。谓无漏智。体会真如。故名通达。
问见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问。此之见道。有差别否。
答。有真见道。相见道。
问。真相见道。有差别否。
答。有。若一心真见道。三心相见道。若三心真见道。十六心相见道。
问。云何一心真见道也。
答。谓根本智。实证二空真理。实断分别惑智二障。虽多剎那。事方究竟。总说一心。
问。三心相见道。
答。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问。何故此名相见道。
答。以真见道。不别缘故。今则别缘是相见道。
问。三心真见道。
答。前三心说为真见。
问。复约何理。却说为真。
答。以相见道。缘四谛故。今不缘彼。为真见道。
问。十六心相见道。
答。谓苦集灭道。四谛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问。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余三谛准。
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
答。有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
问。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缘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问。上下谛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缘下界如。类忍类智。缘上界如。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
问。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
问。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缘如。仿真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法智缘真如。仿真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证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证缘见。苦类智缘前见。仿第二心解脱道自证缘见。集灭道三。仿此作法。
问。请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缘欲界如。仿无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法智缘欲界如。仿解脱道见分证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界如。仿解脱道见分证上界理。余三谛准。
问。三心相见道。
答。内遣有情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我执。内遣诸法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法执。此二别缘。名之为法。遍遣有情诸法假缘智。仿解脱道二空见分证二空理。此一总缘。名之为类。
问。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说仿法。乃根本智别断总证。
问。一心真见道。
答。双空智起。无间道中。双断二障。解脱道时。双证二空。
问。二种十六。皆小乘法。菩萨何作。
答。此约菩萨修作说之。
问。何故修彼。
答。降伏二乘故修。成遍知故。
问。此通达位之分齐。
答。於十地中。每地有三。谓入住出。此通达位。当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属修道故。
问。何故见道。偏时促也。
答。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一念尚无。何怪时促。
问。既无一心。何当入心。
答。约相见道。多时排布。事方究竟。说当入心。若真见道。岂属三际也。
四修习位(附 五究竟位)
问修习名。
答。修谓修理。习谓习学。有为无为功德法故。名为修习。
问修行位。差别之相。
答。大分有二。初十地因。后转依果。
问十地因。
答。十地皆具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之因。
问十地名。
答。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问。初地何义。名为极喜。
答。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极喜地。
问。初地中修习何行。
答。施行三。谓财。无畏。法施。
问断何障。
答。异生性障。及断二愚。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
问证何理。
答。遍行真如。
问二地离垢之名。
答。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问修何行。
答。戒行三。谓律仪。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问。断何障愚。
答。断邪行障。微细悞犯愚。种种业趣愚。
问证何理。
答。证最胜真如。
问。三何名发光。
答。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发光地。
问所修行。
答。忍行三。谓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问所断。
答。阇钝障。及欲贪愚。闻持陀罗尼愚。
问所证。
答。胜流真如。
问。四地焰慧之名。
答。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问所修。
答。三精进。谓披甲。摄善。饶益精进。
问障愚。
答。断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爱愚。法爱愚。
问所证。
答。摄受真如。
问五难胜。
答。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问行。
答。三静虑。安住。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问断。
答。断二乘般涅盘障。纯作意背生死愚。向涅盘愚。
问证。
答。无别真如。
问六现前。
答。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问修。
答。般若三。生空。法空。俱空般若。
问断。
答。断粗现行障。现观察流转愚。相多现行愚。
问证。
答。染净真如。
问七远行。
答。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问修。
答。方便二。谓回向善巧。拔济善巧。
问断。
答微细现行障。微细现行愚。纯作意求无相愚。
问证。
答。无染净真如。
问八不动。
答。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问修。
答。愿二。谓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
问断。
答。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相作功用愚。相自在愚。
问证。
答。不增减真如。
问九善慧。
答。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问修。
答。力二。谓思择力。修习力。
问断。
答。断利陀门中不欲行障。辩慧陀罗尼自在愚。辩才自在愚。
问证。
答。所依真如。
问。十法云地。
答。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问修。
答智二。谓爱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问断。
答。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及大神通愚。悟入微细秘密愚。
问证。
答。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问。何名等觉。
答。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名等觉位。
问。此金刚心。断何障愚。
答。此无间道。断微细所知烦恼障。於境微细着愚。极微细碍愚。齐此名因修道后边。
○问。妙觉名。
答。前念金刚心时。名无间道。断尽一切微细二障。至第二念。弃舍四事。名解脱道。证莲华相好功德。获三种身。故名妙觉。齐此名果究竟位。初十地因竟。
四转依果
问。转依果。
答。转依有四。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然此转依。通因及果。
问能转道。
答。此复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断道。
问能伏道。
答。有漏无漏。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能伏二障。名为伏道也。
问能断道。
答。谓无分别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
问所转依。
答。此亦有二。一持种依。二迷悟依。
问持种依。
答。谓第八识持染净种为所依故。名持种依。
问迷悟依。
答。谓真如法。能为迷悟之根本故。名迷悟依。
问所转舍。
答。此又有二。一所断舍。二所弃舍。
问所断舍。
答。谓二障种。每遇何地无间道时。彼便灭故。名所断舍。
问所弃舍。
答。谓有漏善。异熟无记。劣无漏。变易身。取要只是有漏种现。劣无漏种现。至此最后解脱道时。尽弃舍之。名四事也。
问所转得。
答。谓四涅盘。
问。一自性清净涅盘。
答本性无染谓之清净。本性寂然。故曰涅盘。
问。二有余依涅盘。
答。如来之身。有余乐依。无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余依。不同二乘有余苦依。身有属故。
问。何知无苦。
答。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无苦。有余乐依。
问蕴虽无漏。不无迁灭。何名涅盘。非寂静故。
答。能招染尽。故名涅盘。
问无余依。
答。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众苦永寂。名为涅盘。无余苦依。
问无住处。
答。生死涅盘。二皆不住。名无住处。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问所转得。
答。谓四智菩提。何谓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问。转八识成四智。何故名为所生得也。
答。转灭有漏八识之时。从无漏种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问。转何识生何智。
答。转前五。得成所作。六妙观察。七平等性。八大圆镜智。
问。转识成智。智者别境中慧。岂不转王成心所也。
答。称实转王得王。转所得所。
问。云何转八识成四智。
答。据转强得强。云转识成智。
问。请说道理。
答。因中识强智劣。果位智强识劣。故云转强得强。
问。为甚如此。
答。因中烦恼增故。境界胜故。所以识强智劣。果位烦恼无故。境界空故。所以智强识劣。
问。据此八识。皆有转理。何故前七偏名转识。第八不尔。
答。第八一转永转。转后更不间断。故非转识。
问。前五同八一转永转。何名转识。
答。前五因位三性间转。亦名转识。
问。第七一性。应非转识。
答。八地已去。有漏无漏间转而起。亦名转识。
问。无性第七。不通无漏。何名转识。
答。三界相望。粗细转易。亦名转识。
问。第八三界以粗细易。应名转识。
答。第七我执渐增转暗。八无此理。故非转识。
二无我义
问。二空名义。
答。生法二种无体名空。空即彼无。无别空体。
问。二空理。
答。二空所显。名二空理。
问。旧云人空。或云我空。今言生空。何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