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答。婆沙云。畜谓畜养。秉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问。何名六畜。
答。礼记注云。牛羊犬马豕鸡。谓之六畜。
问。龙者何义。
答。五音集韵云。通也。和也。宠也。说文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
问。何名狮子。
答。略大论云。方颊大骨。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方大。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口安立。以身大力(云云)。
问。云何名象。
答。异物志云。身倍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后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
问。傍生因果。
答。久蕴愚情。夫沉慧性。资种植於田野。受驱策於身疆。
问。状类。
答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赪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
四生名义
问。四生名。
答。谓胎卵湿化。
问四生义。
答。从胎脏出名胎生。从卵壳出。谓之卵生。藉湿气成。故曰湿生。无而歘有称为化生。
问趣缘。
答。俱舍颂曰。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
问。倒心趣欲境。
答胎卵二生。於中有位起颠倒心。驰趣欲境。随所受合。结生相续。
问颠倒心。
答。谓趣生者。若男於母作妻想。若女於父作夫想。
问。湿化染香处。
答。湿生染香。化生染处。
问。湿生染香。
答。湿生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随所爱合。而便结生。
问。化生染处。
答。化生随业。见当生处。染着结生。
问。趣生中有形状品类。
答。恶业中有如黑羺光。伏面而行。善业中有如白衣光。天趣者上。人趣者旁。俱舍颂云。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
在胎五位
问。在胎五位。
答。一羯喇蓝。翻名杂秽。在初七日。二頞部昙。此翻疱。在二七日。三名闭尸。此云凝结。在三七日。四名建南。此云凝厚。在四七日。五钵罗赊伽。此云形。在五七日。六发毛爪位。七具根位。后渐增长。至十月时。圆满而生。
四生具缘
问。四生各具几缘而生。
答。总四因缘。各藉不等。其四缘者。一业思。二卵壳。三胎脏。四润湿。各所具者。卵四。胎三。湿二。化一。胎三除壳。二连胎。化唯业思。
界趣具生
问。三界诸趣。各具几生。
答。俱舍颂云。鬼通胎化二。人旁具四生。地狱及诸天。一一皆化生。
定不定报
问。业所招报。为定受否。
答曰。定受。
难曰。若尔。何故论说。有顺不定受也。
答曰。唯云不定。不云不受。故须定受。经云。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
问。若定受者。何云入见者。名抵债。圣人抵而不受恶总报故。
答曰。说定受者。约凡夫人。若圣人者。三乘无学。善亦不受。况恶报乎。
问曰。何知善亦不受。
答。阿罗汉者。应不受复有故。佛解脱道。舍有漏种现故。即知善恶俱不受也。
难曰。若亦不受善果报者。二乘即已。若大乘者。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岂非是善果报也。
答曰。说不受者。有漏善根。不说无漏。
问。此以何证。
答。华严经云。有业报佛。即是报身。此其证也。
难。若受无漏善果报者。因何因中行行之时。每度要与三轮体空。云不望得果。一何相违。因果不相照故。
答曰。云不望者。要事与理合。理与事冥。恐着於相。成有漏因。云不望果。此报身者。乃无得而得。是真得也。无果之果。乃真果也。故古德云。有心用处还应错。无意求时却宛然。又云如虫蓹木。偶尔成文。即其义也。
问。若有得之得。有果之果。何以非真。
答。事不契理。心有分限。故果有尽。所以非真。
问。无漏五蕴。既是有为生灭之法。何偏名真。
答。无粗四相。所以名真。难。有细四相。亦是生灭。何偏名真。
答。虽细四相。念念迁灭。乃尽未来。念念相续。永无断灭。故得名真。
问。何故无断。
答。事既契理。理既无限。业亦无尽。故无断灭。
问。何故有心求之不得真果。
答。真者不堕诸数。心言路绝。若言果者。堕诸数故。若有所得。落心言故。其真理者。非得非非得。非果非不果。故着有无。或住中间。俱不得真也。
诸论差别
问。前云论说不定等言。何论说几。
答曰。瑜伽论说有二种业。谓顺定受。顺不定受。唯识论说。有其四种。谓顺现生后不定受。
问。两论二四。数既不同。有相违否。
答。其唯识论。数虽有四。唯定不定。止於定中分为前三。后一同彼。故无相违。
问。顺等名义。
答。谓上上品善不善业。极殊胜故。现身便受。名顺现受。中庸之业。稍降上者。次生便受。名顺生受。又稍劣中等者。二生已后。皆名顺后。其下品等。由微劣故。如人负债。急者先偿。排遣在后。名顺不定。
问。此等因何。有胜劣也。
答。由能造心有胜劣故。所造亦尔。
问。排在后者。时节不定其报如何。
答。由此瑜伽。有四句简。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定。时报俱不定。
问彼论四句。与彼二业。及唯识四。识。与相配。
答。瑜伽。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通唯识四。即彼顺不定受。时报俱定者。唯识前三。即彼顺定受。时报俱不定者。唯识第四。同彼论后。顺不定受。
问。此时与报。及定不定。其犹何也。请喻示之。
答。时定报不定者。如论稼实。秋间决收。是时定也。未知成否是报不定。报定时不定者。如守牌僧。僧次已定。是报定也。知何时有。是时不定。时报俱定者。如现任官。此时现受报故。时报俱不定者。如未入选。何时坐。是时不定。未委得何官。是报不定。
问。此顺现等。为别报邪。为总报也。
答。唯顺现业。是其别报。余皆总报。
问顺现者。何非总报。
答。唯现身上。增损福寿。不改趣类。故是别报。
问。如现变蛇。转女成男者。总邪别邪。
答全身变已。方名总报。有少未变。犹属别报。
问。何以故。
答。此趣彼趣。此类彼类。逈然不同业类全异。方名总报。有少同异。乃是别报。
五心轮名
问。五心轮名。
答。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
问。此五心何时起何。
答。但闻语时。前后次第。应起即起。
问。请示一途。
答。诸行无常。四字之时。若专法者。七心集现。解其义理。若散乱者。十二心现。
问。七心轮。
答如闻诸字时。有率尔寻求二心。复闻行字时。有决定心。又闻无字时。复起寻求。后闻常字。遂起决定染净等流成七心转。
问十二心。
答。四字皆有率尔寻求。成其八心。行字加决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断名义
问四断义。
答。一自性断。二相应断。三离缚断。四不生断。
问。自性义。
答。根随等惑。无漏智生。断彼自体。名目性断。
问。相应断义。
答。前七心王。遍行别境通染性者。断彼相应染法之时。其遍别等。亦得断名。名相应断。
问。离缚断义。
答。善无记法。由断能缚染心所以。亦得断名。名离缚断。
问。不生断义。
答。八难果法。入见道后。永不生故。名不生断。
问。四断作释。
答。自性即断所。相应之断能。离缚之断。不生即断。
三宝名义
问。何名佛义。
答福田论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名之曰佛。
问。云何名法。
答。玄理幽微正教精诚目之为法。
问。何故名僧。
答。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谓之僧。
问。何得名宝。
答。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宝。无机子。
问。涅盘经云。诸佛所师谓法也。则应立教。举法为初。何缘垂训。佛居先邪。
释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演法之功。法无自显之力。犹如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称佛然后示法。
三乘通号
问。何名为声闻乘。
答。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谓声闻乘也。
问。何名缘觉也。
答。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绕。灭五果之缠缚。此之所谓缘觉乘也。
问。何名菩萨乘。
答。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谓菩萨乘也。
大乘五位
问。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於几位。如何悟入。
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各於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问。本性住种性。
答。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问。何者名为具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
问。何名外凡。
答。虽具此性。未发坚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
问。习所成性。
答。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问。此何等人名习性。
答。内凡人是。
问。何名内凡。
答。此性定在发心已后。约初入劫。名内凡位。
问。云何入劫。
答。为发心后。修十千劫。方入十信。言入劫者。乃三僧祇之初首。名为入劫。
问。具此二性。当几类人。
答。定性菩萨。二乘回心。
问。二乘五果。回心向大。望顿悟人。至初入劫。修习劫数。同别多少。
答。下从初果。上至五果。回心向大。至入劫位。乃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至资粮初。顿悟发心。亦十千劫。至资粮初。
问。何故五果劫少。初果劫多。
答。烦恼有无。修证少多故。
问。略於五位。
答。一资粮。二加行。三见道。四修习。五究竟。
问。渐次悟入。
答於识相性。资位中。能深信解。至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至见道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尽未来际。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此名渐次悟入。
一资粮位
问资粮名。
答。资谓资益。粮谓津粮。从此积集福智津粮。资益己身。远趣大果。故名资粮。
问。又何名为顺解脱分。
答。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脱果。由此亦名顺解脱分。资粮自利之名。顺分利他之号。
问。此资粮位。当修何行。
答。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问。从何而何是资粮位。
答。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问。此资粮位。有几行位。
答。有四十心。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问。此位由何。於唯识义能深信解。
答。因四胜力。谓内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
问。何者因力。
答。大乘多闻熏习相续。
问。善友力。
答。逢事诸佛。出现於世。
间作意力。
答。一向决定胜解。名作意力。
问资粮力。
答。由三力积集无间。名资量力。
问。此位伏除何障染法。
答。少能伏除取二取现。
问何故少能。不能多也。
答。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所以少能。
问。何名外门。
答。散心名外。
问何知如此。
答。本论颂云。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故唯能伏取二取现。
问。散心修者。华严何说十住菩萨现八相等。岂非定力。
答。既云多住外门。即知少能入定。是故能现。
问。福智资粮。何者是福是智。
答。前五度福。第六度智。
问。此位中断修之相。
答。有三种练磨心。除四处障。
问三练磨。
答。一菩提广大屈。引佗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三转依难修屈。引粗况妙练。
问四处障。
答。一离二乘作意障。二诸疑离疑障。三离闻思我我所执障。四断除分别缘似我法义境障。
二加行位
问加行名。
答。加功用行。名为加行。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问。此又何名顺决择分。
答。欣远之心。不如始业。且求见道名顺决择分。见道之智名决择故。
问。不如始业。
答。非属力劣。行合如此。是知涅盘。不越於此。故且求近。云不如始。
问始业。
答。始初发心。一至远求大涅盘。故。
问。此位行业。
答。即修大乘顺决择分。便是行业。
难曰。近见道故。名加行者。资粮远见道。无加行义。
答。若加功用行。而行资粮。亦名加行。若近见道加功。四善独名加行。故对法说。有资粮皆加行。有加行非资粮。
问。资益己身之粮。加行不名资粮。加功用行求果。资粮不名加行。
答。资粮远望大果。最初独名资粮。加功万行。加功资粮。亦名加行。
问。加功而行万行。资粮得名加行。加行亦望大果。加行亦名资粮。
答。初位发心最猛。四善不名资粮。万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问。初位心猛。独名资粮。四善近见。独名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