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唯识开蒙问答
唯识开蒙问答
五无学位(附 二无我义)
问无学位。
答。谓第七十二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立阿罗汉果。
问。五分法身。
答。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问无学名。
答。五分能摄十无学法。名为无学。
问。十无学法。
答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解脱。正智。
问。十无学法。与五分法身。如何相摄。
答。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慧。正解脱。正智。是解脱知见。
问。何罗汉名。
答。此翻应。应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二不受后有。三受人天供。
○问。其二无我。百法摄否。
答。摄尔何失。
难云。若言摄者。何法摄也。若云不摄。何言千法万法不离百法。
答曰不摄。
问。恁么。则摄法不尽也。
返问彼云。汝欲摄者。其二无我。为是心耶。所耶。色耶。不相应耶。无为耶。若云是者。五位是何。若云非。不摄明。
问云。争奈摄法不尽。
释云。一切者。不出五位。是心等者。无不摄之。名摄法尽。今二无我。既非五法。故不摄之也。
问。何知非法。
答。百法初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既一切法后。别问无我。即知非法。
问。若言非法者。应无我理。不离四句。堕百非中。
答。遮尔是法。我云非法。据实。非法。非非法。
问。何以故。
答。若是法者。堕是边故。若非法者。堕非边故。若言非法亦非法者。堕两头故。若言非法。非非法者。堕中间故。
问。如是者。亦非不摄。汝何定尔。云不摄也。
答。且遮尔摄。我言不摄。其实非摄。非不摄。非亦摄亦不摄。非非摄非不摄。
问。何以故也。
答。离四句。绝百非故。又解。前五位法。表诠立名。心表缘虑。色表质碍。此二无我。遮诠立号。遮五位法。皆非实我。皆非实法。其表诠者。既有所表摄所表法。其遮诠者。既遮我法。何所摄也。又解。若将旨就诠。在百法摄。六无为是。堕诸数故。若废诠谈旨。二无我是。不堕诸数。何摄之有。
问。争知不堕。
答。既不立名。既知不堕。
问云。补特伽罗无我。云法无我。此岂非名。
答。既云无我。与谁为名。名诠於谁。谁为自性。即知非名。
问。何知废诠。
答。既知无人无法。废诠明矣。
问。若不摄者。离百法外。应是别有。
答。虽云不摄。仍上百法。不即离等。
问。何知尔也。
答。古云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等。
问。此说何凭。
答古德云。凡属对待。皆谓之不了义。瑜伽大论。既是大乘了义之教。理极显然。故无我理。直须孤逈。圆陀陀。不与诸尘作对。万法为侣。始得。若不如是。终非了义。
四句百非
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何。
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问。如何百非。
答。既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
问。请示法之。
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复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
问。请有无外。别示一途。
答。且如上。下。亦上亦下。非上非下。
问。请示一字者。
答。如言青。非青。亦青亦非青。非青非非青。但举一字。便对非此也。
问。何故随举一切。皆得作之。
答。其真理者。一切皆非故也。故古人云。若要直截会。一切总不是。
问。何故万松和尚别此语云。若要委细会。法法无不是也。
答。历代宗师一时救弊。其意不等。前师为救坐着今时。云总不是。万松为救坐着那边。云无不是。其实住着者。皆不是。不住着者。无不是。
问。何以故。
答。佛法以无住为本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其意也。愚意且尔。更问能者。
杂录问难
怀州秀长老。於汴梁和讲主处。累致问难。今录之云。
一日秀举仁讲生。问孝严老师云。胜鬘夫人。赞佛之时。顿现三身。法身无相。如何得见知。云。汝如何说。
和云。性相禅宗皆有此。相宗答云。见化身时。即见法报。何以故。三身不相离故。盖报身者。修所得故。法身者。报实性故。化身者。报所现故。岂得相离。既不相离。故见一身。即是见三也。性宗答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岂非是见法身也。禅宗答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此亦是见法身之理。
一日又问。华严经说。佛有百亿十千名。何故燃灯。授善慧记云。汝当作佛。号释迦牟尼。既立一名。余名皆废。如何会释。
和云。佛一音中普说多名。百亿十千诸众生类。各随所乐。各别闻名。何以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一音之教。孰不知也。
问。既为法王。於法自在。何不以色为心。以心为色也。
答。若相宗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色相既从心自证生。归种位时。即是自证。是故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喻如蜗牛头出角。出则似角。缩则是头。色心相即。正与此同。若性宗说。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事不二。故色即心。心即色也。若禅宗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例甚多。和云。据上所问。其意太局。应将五位更互为问。其理方尽。且心与所互相即者。所与心王一能缘性。不即而何。其不相应心之分位。岂非即心。其无为者。心之实性。理即定然。其五位法。虽互相即。仍不杂乱。五位宛然。心色等别。虽为无为心色不同。仍即一心。若如此者。於法自在。说得成么。
又问。言言见谛。句句朝宗。且如药师经说。悭贪嫉妬。牛马驼驴。此等之语。如何见谛朝宗。
答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粗言细语。随心生灭。心外无余。何非见谛。岂不朝宗。故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细语及粗言。皆明第一义。或云麻三斤。乾屎橛。羊便乾处卧。驴便湿处尿。此例更甚。
又问。教说宗门。不出名句文。可笑之甚。
答曰。輙云可笑。盖亦未之思也。谓禅不在名句文。亦不离名句文。何也。岂禅外条然别有名句文。名句文外条然别有禅也。若条然者。外道见也。
设若难云。如灵云见桃花。香严童子闻香。药王药上[尝-旨+甘]药。云门伤足。须菩提晏坐。帝释散华。此等岂有名句文也。
答。此等正在所未之思也。盖名句文者。岂止声上。於六尘上皆立名等。见桃华者。色尘上立名句文。闻香悟者。香尘上立。[尝-旨+甘]药味尘。损足触尘。散华法尘上立也。未学教者。焉知此理。若毁教乘。不尽善者。盖自不知耳。仍亦罪有所归。十方轮转地狱。金口亲宣。敢不敬耶。止不过打葛藤云。犹有这筒在。向道我早侯白。你更侯黑。诸祖亦云。阎老子未放汝在。切忌切忌。莫探头太过。莫妄称。莫悞喜。如人饮水。则可知也。
问。药师经序云。王者禳灾。转祸为福。岂庶民等不得禳也。
答。举胜摄劣。理之常然。岂令为文之者。一一叨叨耶。序末亦云。十二药叉。念佛恩而护国。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况前半联云。病士求救。应死更生。通得庶民么。不尔思也。何得对面蹉过。
问。古云。秘密不可翻译。何故有处。却言唵字。是清净法身等耶。
答。显密圆通。有二门义。一不可说门。固不可翻。二少分功德门。亦可翻之。其翻者。约少分门也。
问。佛向观音。问六字咒。佛若不知。云何名佛。
答。权实宁知。其若文殊不能出女子定。罔明能出之。虽一真见时无别。乃入处四门有异。何足怪哉。其或显咒功深。示问何伤。
问。宗门之中。开口拂迹。教中不然。此是劣於禅也。
答。据申此问。敢保和尚。未闲教意在。教不云乎。以法破我。以空破有。以中破空。仍云。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又云。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此云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又云。离四句。绝百非。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息。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废诠谈旨。理固非言。此例无边。何云不拂。当知所问。以用试验某甲。所谓顽铜若作黄金货。只得谩佗无眼人。
八部名义(附 天神居处)
问。云何名为天龙八部。
答。拣四天王八部。云天龙八部也。翻译名义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阙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问。何故唯佛八部参随。其余天等无八部随。
答。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余无此德。故无八部。
问。云何名天。
答。梵语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
问。云何名龙。
答。梵那伽。此云龙。又有多种。泛说龙者。乃兴云致雨。益世间者。
问。何名夜叉。
答。此云勇徤。亦云暴恶。旧云阅叉。新云药叉。释云。秦言贵人。亦言轻徤。能飞腾空中。
问乾闼婆。
答。此云香阴。不啖洒肉。唯香资阴。名曰香阴。或云寻香。天乐神也。
问阿修罗。
答。旧云无端正。新云非天。如本章记。
问迦楼罗。
答。此云金翅。翅翮金色。或云妙翅。不唯金色故也。
问紧那罗。
答。此云疑神。释曰。人非人。似人。而头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也。
问。摩睺罗。
答。此云大腹行。释曰地龙。肇曰大蟒。
问。何故诸经八部。末云人非人等。
答。天台云。此乃总结八部数尔。
问。前言天者最胜最尊。对谁为最。
答。对余五趣。
问。何故尊胜。
答。由因胜故。
问。何理知之。
答。普润云。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
问最胜因。
答。谓十善。身语意行。此十善业。
问。如何为胜。
答。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以兹十善。运出五道名天乘。即为最胜。
问。天有地居空居。天何理尔也。
答。因有散善定善。果有地居空居。
问。何以故。
答。由禅定力不依于地。无定力者。不得空居。定轻安故。
问。泛说欲天散善业招。云何亦有空居天也。
答。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下二地居。此是一向纯散善也。若修十善。坐未至定。乃生上四空居天也。此后空居。皆定善招。
问何以故。
答。未至定者。尚自空居。况根本定因。
问。何名未至。
答。其由未入根本定故。名为未至。
问。未至定行相如何。
答。如止观云。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静。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后。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卧等事。犹如虚空。回向安隐。如是名为未至定相。
问。何须不见欲界定中身首等也。
答。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故须不见欲定身等。是为欲界六天因果。
问。欲界散善。疑犹未息。
答。无根本定。故曰散善。由空居故。须修未至。
问。何故天有欲无欲。
答。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故无欲也。
问。何故天有色无色。
答。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故名无色。
问。四王天居处等次。
答。光明疏云。居须弥之半。乃上升之元首也。
问疏所凭。
答。俱舍颂。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
问。东方天王。
答。大论云。提多罗咤。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提头赖咤。此云持国。又安民。居须弥东。黄金埵。南方。大论云。毗琉璃。秦言增长。主鸠盘茶。及薜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西方。大论云。毗留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光明疏云。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报。又恶眼。亦广目。北方。大论。毗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剎。光明疏云。北水埵。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普闻。
问忉利天。
答。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君臣合之。有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