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归敬仪通真记

  【科】此后二礼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观双游真俗并运心乃虚荡身实累缘在凡行学其相齐此过此不行下愚妄习不足问也。
  示后二中初科为二初五句正示二心下七句明分齐初中初句标指寂下示意又二上二句牒观理下二句明观行止寂是定观通属惠并是能观福是俗谛道属真谛并是所观能观定慧一念圆收则止观双游所以寂而能通也所观真俗一法圆具则真俗并运所以福而行道也二中上四句正示如上结云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宜不学故约圣解通被下凡示其分齐以凡夫始行事理未融心虽解理身属缘碍意在舍身进修道业过下三句斥非舍此正观向外别求谓之过此困於发足怠而弗修谓之不行如此下愚不足问道也。
  【科】然以随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浅识深着五欲计我见者莫说此经以闻不解重增谤毁不如不闻行凡事福。
  次中初句遮妄世多着相不悟正修次句索机意欲后人览兹严诫感激发志努力进修也故下引证文出法华说法应机不可妄授以下牒意伸诫闻而增谤不若不闻且修事福以遮罪路。
  【科】功用显迹篇第九(勤惰虽殊无非功用勤则圣美惰则凡非)。
  释功用显迹篇。
  篇名中三业勤修谓之功用随业感通谓之显迹注中初二句明功用下二句示显迹。
  【科】上备明其勤惰其相备矣下浊迷凡多怀曲见未能行用先出谤疑故列群经用杜冰执庶有心行者知予意之在斯焉。
  本文中初科初二句指第八篇下浊下生起此篇多曲见者逐情想故出谤疑者非正行故故列下正显篇意广引圣言明显感通用杜凡愚随惰之执庶下劝解正意广显所由。
  【科】是知初心后进必须凭师善友今依止三宝常乐亲近。
  示所依中初科初示意今下显所依师友之言即是三宝问前立观门正存终行岂当卷末反为初心答约观求人实存终行约文用意偏被初心既令初心学他圣观故须委示引入圆门凡圣同修如前所示。
  【科】故大智度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离诸佛。
  次中初明下凡修行不依三宝有多过失一坏善根失法利故二没烦恼增有漏故三自无力失利人故法位即十回向观诸法空得无生忍今言未人验是初心譬下引喻是下合法何下征释所以初以父等益微不能度我唯下次显诸佛德深堪为依止。
  【科】今欲亲觐诸佛闻出世法作何方便修行正行以凡无始约相修福故还约相行远离法论云未位大清净已来终无住故所以先置道场安设尊像旛盖华香随力供养有十种相见佛善根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发愿回向四者观佛相好五者专念修慈六者三归十善七者发菩提心八者读诵经戒九者供养舍利造佛形像十者修行正观(万行虽殊据理唯一)。
  广显中初科初叙意有下分章初中初则寻求方便以下立法顺机凡下合有夫字论下引示须修大清净者即佛位也今言未位则十地已还并未全净仍须无住以趣上阶无住犹言不住也所下庄严像设次中正观下注会事归理也。
  【科】今以释尊遗法所修行者并付慈佛令悟圣果文相既广理固难违或愿生净土例亦无壅以正觉义齐拯济情一解脱便止何有乖离且以慈氏标宗余则十方准例。
  次科中将修正行必约所归故先示教主令心有寄释尊法付慈佛者以龙华三会先度释迦弟子故梵音弥勒此云慈氏因修慈行故得是名或下示任机所宜问上言生净乃属权方今有愿生又言无壅者答上文显实故指净土为权方今接初心故任机而无壅问护法篇中令归理体今明依止何归化佛答上篇示本故依法身今接初心故须约相即末显本还依理体即此文云正觉义齐(法身同故)极济情一(化相均故)但求解脱无劳强分故云解脱便止等。
  【科】初明礼拜得见佛者。
  【科】行者以至诚心质直心专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礼拜弥勒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
  依章别释次释中初段初教运心至诚心者离虚妄故质直心者离邪曲故专注心者不散乱故敬重心者不轻浮故深心者求法无厌故信心者崇重贤善故如下明正行能下结益即感通义一能除障二能见佛。
  【科】故上生经云若有敬礼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时授记。
  次引证上生文有多益并是感通显迹之相初得灭罪乃下得见佛又下舍报生天我即释迦自指四众即僧尼士女八部即天龙等如常所知兜率翻为知足即四天内院弥勒所居若下离犯戒罪若归依下获果得记。
  【科】增一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声(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真等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其花香灯明随力供养故)四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着又能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礼故)五生天上(以念佛功德法尔故)。
  【科】二明赞叹佛德者。
  【科】以清净心口业加叹如成佛经梵王赞曰。
  正徧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又如文殊问经赞佛曰。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於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盘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於千万亿劫  不堕於恶趣
  赞叹佛德释中初科初明能赞不出二业清净心者无贪着故如下正引初文二足尊者福惠具故胜良由者超三乘故次文殊偈中初二偈礼佛道超十地故无等位极三身故无双丈六法身此通二释丈六是化法身属真丈六非法身体用别故三乘隔别教也丈六即法身本迹同故一乘圆融教也今存后义是所宗故佛塔即是住持生处等者先圣遗迹也诸下一偈通赞法僧初句蹑前佛德次句以法化量三句能信是僧四句总彰胜德能下一偈总结功益。
  【科】如菩萨本行经曰正使无数亿计人成辟支佛有人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欢喜心一四句偈赞叹如来功德无量又如善生经云以四天下宝供养於佛又以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大悲经云一称佛名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尽也。
  【科】三明发愿回回者。
  三发愿回向中初标言发愿者业由心起曰发克志恳祈曰愿回谓回己所作向谓向佛菩提。
  【科】行者善根力劣以愿扶持如行无目平地颠仆故须愿行相须如轮涉远应作是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修善根施诸众生皆共回向无上佛道生弥勒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愿命终时心无障恼随善根力自在往生一切佛前。
  释中初科初叙相须发愿如目正行如足亦如轮翅相须无缺无远弗届也应下正明行相初明回向文言过现义兼未来善根虽多不出福道二行施众生者回己向他也回向佛道者回迷向悟回妄入真也生下次明发愿初愿生弥勒前无生忍者十向已去知法无生也次愿命终无恼三愿随乐往生。
  【科】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乐处常愿往生及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
  引证中初少福有愿随即生又下有行无愿不能至果如下喻显净下合法牛力合行御者合愿。
  【科】四明修念佛相好者。
  【科】行者专心闲室端坐正念如来身相闭目开目了了分明罪业重者多时乃见以此想观知恶重轻。
  四念佛相好释中初科初示能念如下示所念闭下能所合明功行成就方能明见问此言见佛为见自佛为见他佛答此教初心又非理观但顺想心见他佛也。
  【科】俱是妄想而善恶天别不可思议生死切人不容自怠若素不作意后遭重病周慞困闷寄心无地一切恶业自从心生无善种子如何排业若素怀善常念佛故随其心相须见即见。
  举善劝修中初三句蹑前心想以示善恶俱妄想者见光影故以心缘尘积因成妄故是恶也以心念佛息念成智故是善也善恶业理唯佛穷源故曰不可思议也生下立理加劝业从心生心即八识种即思种或通想念皆有种故问思等本有自种那云无者答本种无记未成善恶新种未熏故云无也今既怀善即熏善种故见相好还随心现。
  【科】故观佛三昧经云我灭度后佛诸弟子舍恶去闹少语省事昼夜六时乃至须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乱注意不息若见殊相或不见者是人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劫数生死之罪设复有人但闻白毫心不惊疑欢喜信受此人亦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佛言如来相好八万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故我今为来世人说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恶观法若有恶人闻此毫观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护之除三劫罪后生佛前。
  示功益中上言相好总该八万今经所示单显白毫相好虽同功有优劣初明方便念下示正想若见下显功益初是修观故除深罪那由他者千亿之数也设下闻名灭罪犹劣佛下重显胜功大惠光明者惠从心起心净惠明法华经云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言白毫者智者观经疏云如来眉间有白毫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从此发光照无量国以此言之白毫相光能照十方众生蒙光离苦得乐其功最博故超众相若下恶人瞋恨亦获除罪斯由大悲平等故尔。
  【科】五明专念佛德修习慈悲名真供养者。
  第五标云念佛德者思报恩故修慈悲者济众生故上求下化功行最深故此标云真供养也。
  【科】行者以清净深心於一切时念佛大恩令出生死如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之养佛恩深重为诸众生入三有狱殷勤教诫令修正行得出生死无数劫苦故我今日常念佛恩况念佛故生善种子功德果报不可穷尽。
  别释念德中初科初能念推恩清净深心同前所示令出生死者推佛恩也佛有是恩故须念之又可念佛恩故使我得出生死也如下二恩比校初示父母恩浅佛下示诸佛恩深入三有狱者法华经云能於三界狱勉出苦众生殷懃教诫亦法华中殷懃方便也故下结示况下获益善种是因果报是果。
  【科】故金光明经云於佛起业果报无边。
  引证中前科正意专念佛恩今引诸文皆证得益并感通义文皆易晓随难释之。
  【科】又如观佛三昧经云佛人中宝佑利处多闻名礼拜供养者尚获重报何况系念思佛正相。
  【科】又上生经曰佛灭度后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昧读诵经典如是等人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往生於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不退。
  上生经中念佛形像正顺今意扫塔涂地受八斋等并是助修。
  【科】大悲经云若志诫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於空中於未来世诸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盘。
  【科】增一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如来功德者必离恶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
  【科】又华严云若能须臾念佛者智慧光明灭痴暗也。
  【科】又智论云菩萨常爱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值诸佛。
  【科】大悲经云假使三千世界满中声闻辟支佛有人於一劫中一切乐具供养乃至灭后起塔尽形供养功德虽多不如有人於如来所起一净信思惟信解诸佛智慧不可思议以此善根胜前无比何以故如来功德大慈大悲五分法身无量无碍由是境界不可思议若有敬养亦不可思议是故果报亦不可思议。
  后段大悲经中举二圣校量优劣初供养二乘不下思量佛惠以下举功正校何下征示法身智慧即是境界不可思议今能信解供养获果不可思议也。
  【科】次又依教修习慈悲四无量心。
  次修慈标中四无量者慈悲喜舍遍众生界也此四以慈为首故特言之如后更述。
  【科】何故如是以诸佛心所谓大慈今不修习行不同佛无由得见故念佛时行修慈观。
  正明中初科初句征以下释佛心即大慈者佛无诸心唯大慈悲以为心尔华严经云慈悲心者即是佛心今下反显劝修。
  【科】行者初心欲修慈时闲处端坐系念十方一切众生皆如己亲无恚碍想以上妙具四事供给或一念顷一时一日能生功德随心分量不可限故。
  明修法生缘中初科初明方便系下教运心己亲最切故举为况以冤如亲故无恚碍即悲能拔苦也四事供给慈与乐也此则以众生为缘与世间之乐名生缘慈一念一时举近况远显功益也随下显无量义。
  【科】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
  感报初科中文显四益初临终见佛手下次蒙佛摩顶蒙下三心安快乐寻下四得生净土。
  【科】余见世间性行柔软临终安隐如意自在本性粗疎临终荒忽眼光先落失音不语虽有善教不相领解即事以求行慈为极今忽不行止是恶业无慈悲心须投恶道故经云如是修慈见无量佛。
  次科初示慈顺善终本下示粗疎恶死荒忽犹忙乱也即下蹑事劝行今下示不修之失故下引文重证修慈见佛反验不修自沈恶道也。
  【科】若修法缘无缘慈者具四无量获得佛道。
  次明二慈者观心论疏云见六道生死苦悲拔慈与即空涅盘之乐名法缘慈见二边分别苦悲拔慈与如来中道法身之乐名无缘慈是则次第拔苦与乐虽缘如来非同体无缘故是思议今观九界即是佛界观如来界不失九界荣枯双照即大涅盘真宝之聚准此法缘但得小果今从究竟毕至佛道故云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