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园遗编

  元丰四年九月十五日 余杭郡沙门元照录

  南山律师撰集录

宗承律藏部。二十一件。合三十七卷(支开有五十九卷)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
  内典录题云。行事删补律仪武德九年制。贞观四年重修。或云。八年。或为六卷。今分十二卷。并后人支开。然非本数。有云祖师自分者。非也。见行。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
  有本题云。拾毗尼要。贞观元年制。后流新罗。此方绝本。至大中四年。彼国附还。元有三卷。今始获上中二卷。未见下卷。近人分中为下。且成上数。失其本矣。今以两卷。开为四卷。见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二卷
  贞观八年出。二十一年重修。本一卷。后分三卷。见大藏。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
  贞观九年撰。二十二年重修。本二卷。后增为四卷。今分为八卷。见行。

四分律含注戒本二卷
  贞观八年出。永徽二年重修。本一卷。后为二卷。今分三卷。见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
  贞观八年制。永徽二年重修。本三卷。后为四卷。今分八卷。见行。

四分律删定僧戒本一卷
  贞观二十一年仲冬出。删定文词。备世诵习。今时盛行。

四分律比丘尼钞三卷
  诸录不出。今准后流通。题云。贞观十九年撰。今分六卷。见行。

四分律注比丘尼戒本二卷
  贞观中出。本一卷。后为二卷。未见。

四分律删定尼戒本一卷
  永徽二年出。见行。

量处轻重仪一卷
  有云。处量轻重仪。贞观十一年制。乾封二年重修。见行。

释门章服仪一卷
  显庆四年制。此年重修。见行。

护三宝物仪二卷
  未见。

律相感通传一卷
  乾封二年制。见行。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卷
  贞观八年制。永徽元年重修。见行。

释门集僧轨度图经一卷
  武德七年制。见行。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卷
  乾封二年制。见行。

净厨诰一卷
  乾封二年制。见行。

护僧物制一卷
  或但云僧制。显庆四年制。见行。

净心诫观一卷
  虽非专律部。然本被学宗。故於此列。见行。

教俗士设斋仪一卷
  显庆四年制。未见。
  诸方或立教藏。更写大律一部六十卷。置於首。
弘赞经论部。七件。合六十四卷。
妙法莲华经苑三十卷
  未见。

妙法莲华经音义一卷
  未见。有经论家。指南山音义是也。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一卷
  见经首。

众经律论音义叙致一卷
  未见。

诸经要集二十卷
  今藏中题云。玄恽撰。随函音云。道世撰。又云。道集.道译等。皆误也。今据卷首。祖师自序云。尝於显庆中。读一切经。随情逐要。人堪行者。善恶业报。条出于此。述篇三十。勒成两帙。冀道俗依行等。则验非他撰明矣。见大藏。

大唐内典录十卷
  麟德元年甲子。於西明寺撰。见大藏。

注时非时经一卷
  未见。
护法住持部。十五件。合七十六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见大藏。

结集正教住持遗法仪六卷
  杭州祥符贤圣藏有本。

集古今佛道论衡三卷
  开光录云。前三卷龙朔元年撰。第四卷麟德元年撰。故或为四卷。见大藏。

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
  麟德元年六月於清官精舍集。亦云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见大藏。

释门护法仪一卷
  未见。

护法住持仪一卷
  未见。

佛法东渐图赞二卷
  显庆五年制。或云化佛。未见。

佛教东渐化迹一卷
  显庆五年夏中制。未见。

圣迹见在图赞一卷
  名出内典录。未见。

住法图赞一卷
  显庆五年制。后分二卷。见行。

释迦略谱二卷
  麟德二年九月十八日。於西明寺撰。或云释氏谱。或无略字。或云一卷。见大藏。

释迦法志四卷
  永徽元年撰。或云二卷。见大藏。

感应图录一卷
  未见。

感通记十卷
  未见。

付嘱仪十卷
  宋僧传云。从天人口传偈颂。号付嘱仪。未见。
礼敬行仪部。四件。合六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
  永徽二年季夏制。未见。有指方等忏者恐是。

六时礼佛忏悔仪一卷
  或云六时礼文。显庆四年制。见行。

集佛经六时行道仪一卷
  见行。

释门归敬仪一卷
  龙朔元年撰。见行。
图传杂录部。十四件合八十四卷。
续高僧传三十卷
  或三十二卷。见大藏。

后集高僧传十卷
  开元录云。寻本未获。

高僧传音义一卷
  未见。

高僧传钞一卷
  一云要录。或云二卷。未见。

祗桓寺图二卷
  乾封二年制。未见。

图经一卷
  乾封二年制。未见。旧连书於上。故省祗桓二字。

终南山灵感传二卷
  乾封二年。於灵感寺撰。见行。

[褒-保+公]法师别传一卷
  未见。

庐山远大师文集十一卷
  或云十卷。未见。

支道林集十卷
  未见。

南山文集十卷
  未见。

西明寺录三卷
  显庆四年制。未见。

初撰西明寺记一卷
  显庆四年制。未见。

终南山化感寺制一卷
  乾封二年制。未见。
  已上五类。总五十七件。计二百六十七卷。若约小卷。则二百九十卷。又诸家目录互出不同。内典录列十八部一百十四卷。开元录列八部八十一卷。见今藏录列九部一百四卷。且据见者。如上所录。余俟后来续之。
  佛教流及此土。自后汉至曹魏仅二百载。从其化者。但剪落殊俗而已。归戒则未尝禀焉。至嘉平中。昙摩迦罗者至。自西梵阐化京洛。始依法正学宗。立十僧受戒。仍出僧祗戒心。用辅随行。祖师所谓东夏戒律之先者是也。逮至姚秦。首译十诵。以夫真教滥觞。源流未辨。摄修之侣於即承用。是则纳体从乎四分。戒本诵彼僧祗。随行宗於十诵。宗部之乱。由兹始矣。尔后四分.僧祗.五分三律继翻。有以先出戒本。诠相允符。故僧祗一部。独盛当世。降及元魏。聪师探源究本。克体辨行。遂辍旧所习。首讲四分。道覆而下。章疏出焉。已来传习之英。递代不乏。然犹群部乖竞。假实争驱。化制两宗。混而未判。首师披释宗绪。虽分而行事谋猷。亦未甚详备。逮于。
  南山律师出於隋唐间。博究群宗。独权戒学。稽极圣之洪范。追法密之遗踪。顾眄乎旧章。哀矜乎后学。由是着撰兴焉。大抵得意在乎行事。故首述事钞。统四藏.括两乘。区别异部。搜驳众说。实维持之宏纲。发趣之夷经也。其次拾义钞者。拾毗尼之秘要。戒业疏者。展止作之毛目。故得受随体相。持犯重轻。众别仪轨。治心理身。日用之行尽矣。故凡预吾门者。其所习虽异。而日蒙其赐。无得而称。岂非数仞之墙。得其门者寡矣。天时之雨。物无谢於天乎。自是九代诸师之作。蔑如无闻。殁后数百年间。霈然莫御。非四依大士垂示像季者。其孰能至於此哉。自外钞.注.传录.仪集.图纪。或发明己宗。或赞述经论。卷帙繁富。不可遽数。但地之相远。岁之相后。况经会昌之孽。五代之乱。诸宗典籍率为煨烬。故祖师之训。亡逸过半矣。且夫教者所以辨其道。文者所以持其教。文或坠则教不存。教不存则道不明。故文之於世。是可废耶。是以在昔尊道辅教之士。患斯文之将丧。尝揽诸名。题集为别录。使来者得其名而获其本。其所列亦已博矣。但搜括未详。时代差误。布厝紊杂。不足披捡。今以内典.开元等录及戒疏.后序诸文。批志看详对会重纂一本。各从其类。节为五科。以其远恶清身行根道本者。莫大乎戒律。故有初也。穷神荡累。莫深乎经论。故有次也。持危御侮。必在乎弘护。故有三也。克勤自进。必假乎軏度。故有四也。胜迹光远。必藉乎传录。故有五也。至於卷数之开合。年历之前后。若见行.若遗逸。或编入大藏。或标题不同。悉备见于注。仍不媿蹇陋。辄系序于后。庶览者识吾宗之大略焉。
  时皇宋元丰改号之岁后安居日余杭郡沙门释元照重录

  芝苑遗编卷之下(终)

  贞和三年(丁亥)大蔟五日前泉涌老比丘淳朴於竹园轩看读校订之次卒点旁训云今宽文九年孟秋下旬更校润色之以寿梓流世矣欲继法灯而永照迷暗济群生而远沾妙道忝浴祖恩钦拟报答云。
  止止堂老乞士(中)讷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