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羯磨仪式
羯磨仪式
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
七念受三药法
若独住比丘。有缘欲服三种药者。准义加法。亦应心念受之。则无缺法之咎。
一非时药(仪式如前)
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受(三说)。
二七日药
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受(三说)。
三尽形寿药
我比丘(某甲)。今为病因缘。此姜。椒。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受(三说)。
八长衣说净法
准此心念唯听独住比丘。由无同侣。离喧远众。故听於出家二大。三小众中。但有亲厚知识者。任其称名与取。若非独住比丘。必依正说净法行持也。五分云。应偏袒右肩。胡跪。手捉衣。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於五众中。随意与之)。随彼取用。(得至十一日。复如前威仪言)我(某甲)。此长衣。从(某甲)取还(得至十日。复如初言)我(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随彼取用(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僧祗律云。施主若死等。不得过十日。更觅施主说净。
羯磨仪式卷上
音释
南山宗主
宣祖初居终南山。与发异尼。建立纲宗。故称为南山宗焉。
澄照圣师
讳道宣。字实相。唐懿宗朝。谥号澄照大师。尊称戒德。故曰圣。
摭
音职。取也。
析金杖
析。音昔。分也。金喻律意。
式微
衰替也。
核
实也。
典诰
作述篇章。
先型
遗范也。
怂[涌/心]
上音纵。下音勇。劝请义。
瀛渤
上音盈。下音孛。大海貌。
溯
音素。逆流而上也。
忏摩篇
梵语
谓天竺人语。同梵天故。
白半月
从初一。至十五。表智德渐圆故。
黑半月
从十六。至三十。表断德渐尽故。
羯磨
此翻为事。又翻所作。谓依事所作故。
问讯
讯者。言也。意取发言慰问以伸诚敬故。今时但有合掌。低头。而口不言。虽无实义。理亦无失。
长跪
根本羯磨云。双膝着地也。
合掌
于本左右。合而为一。表虔敬之至也。
沙弥
耶舍传。译为劳之。小者以修道为劳也。及翻息慈。谓息恶行慈也。奘法师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谓勤修策励。断烦恼而趣涅盘也。义净律师云。室罗末尼。译为求寂。谓欲求趣涅盘。圆寂之处。而永离诸患也。
五欲
色。声。香。味。触也。谓此五种。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
禁戒
禁。制也。戒。止也。谓能制止所起之恶故。
弟子
梵名室洒。南山云。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
忖
度也。
释子
佛言。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释子。
性业
性。实也。纵不受佛戒。本来有罪故。
不现前羯磨
谓摈沙弥。不得使其现前。
突吉罗
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说也。身犯名恶作。口犯名恶说。母论云。犯身口律仪故。
遮业
因犯方遮。
僧集
凡作羯磨。先问僧集者。恐犯别众故。
大德
杂事云。年少苾刍。应称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又称前戒。应言大德某师。称后戒。云某大德。
五篇
谓四弃。十三僧残。百二十波逸提。四可呵。众学法也。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清净
洁白也。梵名梵摩。或翻为空。大论云。以人畏空。但言清净。
维那
梵语羯磨陀那。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译为事知。又翻次第。亦云悦众。盖谓知僧事之次第。而悦其众也。
书记
谓执掌翰墨司记文词故。
普贤
携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
菩萨
此云觉有情。秦言大道心众生。
南无
此云归依。
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唐言妙吉祥。
弥勒
姓也。此云慈氏。字阿逸多。或云阿耆多。此翻无能胜。谓慈。无能胜也。
方丈
唐高宗时。王元策使西域。至毗耶城。见维摩石室。以手板纵横量之。各得十笏。故曰方丈。
脱屣
音徙。履也。
白二
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
一白。三羯磨也。
对首
谓对面同秉法也。
心念
谓发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名秉法也。
身戒
比丘戒也
心戒
菩萨戒也。
正法
正法千年。人根淳厚。闻法即证。
像法
像法千年。虽似正法。闻法者多。修证者少。
末法
末法万年。斗诤坚固。邪见增长。无修无证也。
梵网
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徧传尘剎。故称为网。
布萨篇
揵度
此云法聚。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也。
罗阅城
即王舍城。应法师云。是摩伽陀国之都城也
外道
谓心游理外故。
月八日
是日。四天王差使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三日间此。
十四日
是日。四王太子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九日同此。
十五日
是日。四天王自下人间巡察善恶。三十日同此。
瓶沙王
梵名频婆娑罗。此云影胜。未生怨之父也。
三时聚会
三时者。如前月八。十四。十五也。
波罗提木叉
律云戒也。亦名毗尼。律摄翻别解脱。又云保解脱。
世尊
谓竭烦恼海。断生死流。世出世间。共所尊重故。
佛
秦言知者。婆沙论云觉者。妙乐记云。对迷名知。对愚说觉。
睡眠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放逸曰眠。
上座
梵名悉替那。五分律中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母论云。从无夏至九夏。名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方名上座。
知事人
亦名受事人。谓受僧差使。知僧事故。
阿罗汉
此云无生。亦名应供。或翻杀贼。谓已杀烦恼贼故。
三乘
声闻。缘觉。菩萨也。
程子
讳颢。字明道。乃宋时大儒。
猗嗟
叹辞。
三代礼乐
谓夏时起。商时盛。至周全也。
德腊
德者。得也。腊者。除也。谓除旧接新故。安居一夏。方算一腊。谓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称尊故。
俱胝
此云百亿。
稽首
稽。留也。谓下首至地。停留少久方起故。
和合
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由众僧和合。佛法方兴故。
比丘
此云除馑。或翻净命。又名破烦恼。
某甲
某者。谁也。乘也。甲者。名也。谓谁秉其法。即当牒其名也。
教诫
谓教住正念。遮无利益故。
教授
谓教住正知。与有利益故。
长老
谓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
僧伽蓝
译为众园。如世园圃。能生果蔬。佛弟子所居。能生道芽圣果故。
蹲踞
上音存。谓尻不至地也。即是双足履地。两膝皆竖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言无上正徧知觉。
波罗夷
此翻他胜罪。律摄云。极恶义。多论云。名堕不如意处。僧祗律。名退没。堕落。律本中。名不共住。
僧伽婆尸沙
善见律云。僧残罪。谓僧中有残。应依僧伽而治其罪故。律摄云。众教罪。由奉众教。罪方除灭也。
不定法
律摄云。此罪体无定相故。
尼萨耆
翻为舍。
波逸提
翻为堕。前三十名舍堕。后九十名单堕。
波罗提提舍尼
义翻向彼悔。或言应说法。
众学法
谓此戒。难持易犯。时刻应当学故。
七灭诤
谓此七种毗尼。能灭四种诤故。
千华台
华含法界。表戒含诸法也。人中花有十余叶。叶。瓣也。天花有百余叶。佛菩萨花有千余叶。此但表戒度故。台。即座也。
卢舍那
此云净满。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故称为满。又翻光明徧照。
如来
如过去诸佛。行六波罗蜜。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来。故名如来。
归命
众生贪着有三。一财物。二身根。三性命。三者之中。性命最切。今行人作法曰归命者。舍其最切也。
金刚佛
谓能摧诸烦恼。名为金刚。体是无漏。表法身也。金取不变为义。刚取断截为义。谓金刚光明宝戒。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截断一切有漏惑业。十方如来。同证斯体故。
三聚
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摩尼珠
此云离垢。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从龙王脑生。又云出佛舍利。
心地品
万法之所集起。故称为心。凡圣之所依持。故称为地。品者。类也。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渠。
九旬
十日曰旬
年少比丘
初受具者。
受筹篇
和尚
此云力生。谓由师之力。生我戒身故。
阿阇黎
此云轨范。谓能轨范后学故。
娑婆
或云索诃。此翻忍土。
韦驮
华言智论。姓韦讳琨。即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修童真业。不受天欲。面受佛嘱。护法安僧。
回向
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受筹功德。向诸众生也。
安居篇
安居
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
毗尼
此云善治。亦云谓伏。
苾刍
具含五义。一。体性柔软。二。引蔓旁布。三。馨香远彻。四。能止疼痛。五。不背日光。
三明
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三垢
贪嗔痴。
警策
谓警诸懈者。策进后昆。
自恣篇
自恣
谓自己有过。自不知非。恣他举明。令改过从新也。
众僧
华梵双举。报恩云。出三界之福田也。
阿难请度
此云度喜。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中。姨每求度。佛不听许。阿难三请。佛令传宣八敬。彼答能持。方听出家。
八敬法
一。百腊尼见新戒比丘。当礼拜问讯。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式叉摩那学戒年满。应从大僧受具。五。尼犯僧残。应在三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六。半月布萨。当於僧中求教诫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安居。八。安居竟当於僧中求教授人。
二五德人
一。举罪五德。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未自恣。二。自恣五德。谓知时。如实。柔软。利益。慈心。
吉祥
梵名始尸。本行经云。菩萨将成佛时。帝释化为佣力者。刈草以奉。
长者
谓年耆德艾。事长於人。乃有德之称。
正觉
言法无差曰正。破生死梦曰觉。
三业
身。口。意
三事
见。闻。疑。
三根
根有能生之义。谓於见闻中。随一生疑。而起其事。故名曰根。
迦絺那衣
此云功德衣。亦名庆赏衣。
五衣有二十种从法
谓大衣九品。听割截作。褋叶作。共十八。七衣亦听割截。褋叶。两种作法。是为二十也。
七衣有二十二种从法
谓大衣十八。五衣四种。谓割截。摄叶。褋叶。缦作。共为二十二种也。
大衣有六种从法
谓五衣四种作法。七衣二种作法。是为六种也。
羯磨仪式卷下
清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编
非时事
○第一结解诸界篇(七法)
初预瞻标相法
(准律所明。大凡比丘所居之处。不得无界而栖。若违制者。作法不成。众僧得罪。苾刍若依城邑。村落。境内僧伽蓝住。欲行僧法。创结大界者。上座先称量界限。令知事人竖立四方标相。有戒场者三重。内里一重。为戒场外相。中间一重。为大界内相。最外一重。为大界外相。若无戒场者。唯是外相一重。安立相已。随此境内比丘若干。应须徃约结期。先共观其标相。至外界者。其知事人应指示云。此是大界外相某隅。以何为标。至内界者。亦应指示云。此是大界内相某隅。以何为标。又指示云。此是戒场外相某隅。以何为标。大众各须明记无忘。俾临时闻唱告之声。心中忆想。标相随现也)。
二集僧结界法
(时至鸣椎。此如诵戒法。打钟五十四下。大众闻已各整威仪。若结有戒场大界者。尽集戒场标相内立。不听与欲。若有沙弥。及净人者。应遣离见不闻处立。大众尽集已。其知事人往方丈。请和尚至戒场标相内立已。作如是言)。
大众向上排班。顶礼和尚三拜。(尚云)一拜。
(和尚闻示结界制起缘由已。然后集僧作法)。
三作前方便法
佛言。若先已结界者。有疑应解已更结。若创结者。作前方便。(答)结戒场羯磨。
四先结戒场法
(众中堪能唱三重四方界相一旧住比丘。若无旧住。有识相者得。出众向尚一拜。问讯。归位白云)。
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若非旧住。当云我识相比丘)。为僧称四方小界相。(此句立白已。转身至东南。面向大众云)从此住处。东南角(某)标。(下句且不应说。即从此徃至西南。面向大众。其大众俱随方便。面向彼方。忆想彼方标相。俨然在目前。下皆准此。唱相比丘。应合掌白云)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转身行至西北角。仍面向大众立定方言)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唱已。复行至东北角。仍面向大众立定方言)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亦如前行至东南角。面向大众立定方言)还至东南角(某)标。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
(如是三说。若有邪曲。随事称之。大众皆应一一随彼外向三唱已。其唱者仍作礼一拜。问讯。归位)。
和尚云。羯磨者作法。
(彼比丘闻已。即出众向和尚一拜。问讯。归位。在班前立。合掌如是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