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羯磨仪式
羯磨仪式
谁遣比丘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无者。答)此处无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有乍入伽蓝。欲随喜作法者。当如是答)。
此处无尼来请自恣。但有礼僧足者。(尚云)唤将来。(知事者呼)诸比丘尼来。(尼闻呼名。手持坐具。肃仪而进。维那呼云)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和尚略宣教诫。
汝等比丘尼谛听。今乃九旬夏罢之期。说罪除愆之际。五篇禁制。八敬森严。凡比丘尼。应当依随大僧安居。半月乞求教诫。岁终比丘随意。应须来请自恣。方不负受具登坛。阿难请度。不然。则乖违佛制。徒有其名。尔等当束敛身心。精修善法。以戒为师。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呼云)一拜而起。后边去序坐随喜。
(略教诫法。律本文缺。临事必须。理不容默。故录於此。斯乃是有尼来礼僧足。不请自恣人。如是而作也。若有尼来请自恣者。受嘱人问已。於本座上合掌。高声答云)有。(即起坐整仪至僧中。先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当作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顶礼比丘僧足。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三说。一叩而起)。
和尚云。唤将来。(其授事人。唤尼至僧中。展大具。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曲身。低头。白云)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大僧上座应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上座有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此乃律文如是。若欲语词圆满而显足者。尼当如是白云)比丘僧夏安居竟。(某)处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差我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等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
和尚勅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如是。汝传教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
(即礼谢而退。还至本寺。鸣椎集尼僧已。当依大僧教勅宣示。一切仪式。俱如教诫正范中行。宣已。如法自恣。待尼出已。复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自恣羯磨。(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羯磨者作法。
(此中仪式。俱如受筹法行。故不复出。盘到佛座前。行者礼拜竟。取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自恣会上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大众行已。至韦驮前。亦如前式。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自恣会上护法韦驮尊天。受最后筹 (收筹。报数。尽如前作)。
康熙(某)年。自恣会上。座中比丘(几)百。(几)十。(几)人。沙弥(几)人(报已。以盘俱放桌上。为首行者。高声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尚云)善。(行者齐答)尔(问讯归位)。
五差受自恣法
十诵五分。二律皆言并差二人以上。若众止五人。应前后单差。若六人以上者。一时双牒。而作羯磨。若众僧多。欲差四人。或六人。受自恣者。应两番作白彼此互差。一羯磨差二人。或三人。不得差四人。以满僧数故。
和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作受自恣人。羯磨者。次第作白(二五德人。闻上说已。即应出众。向上一拜。各归本位。首者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六行艹敷坐法
(差已。二五德人起座一拜。各捧草盘。如前而立。高声齐说云)。
吉祥长者施软草 如来受已成正觉 我等比丘学佛慧 坐草自恣净三业
(三说。从和尚。及上座。次第散之。大众取具一齐起立。待行草者至。手接草打开。铺在垫子上。口诵此偈。坐具展开。敷草坐之。其行草人。到自己位次亦行一束在垫子上。各各行已。放盘桌上。照旧排班。向上一拜。为首者云)。
为僧行草竟。(尚云)善。(齐答)尔(各归本位。亦如上铺草念偈已。敷具而坐)。
七白僧随意法
和尚云。说戒自恣。应在后作。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然后起座。为众自恣。
(律中佛言。僧自恣时。应知比丘。有来者。有不来者。听先作白已。然后自恣。作法者。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
(白已。应起。复礼一拜。若有过人。三根实者。先应作举。不可忏者驱摈。不可驱者。当停自恣。勿致破僧。无三根举者。反治。可忏者。应忏已自恣。若无事者。受差人即起。俱应暂立。第一受自恣人。先至和尚座前一拜。和尚问拜已。彼此长跪。合掌。和尚自恣云)。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彼云)善。(尚答)尔。
(一叩而起。然后从上座起。次第自恣。其二五德人。准僧祇律。各轮至本座位次。即来展转自恣再去。不得待僧竟。若五德人是上座者。自恣人一拜。长跪合掌。自恣已一叩而起。问讯。坐下。若五德人是同戒。或是后戒者。不得受礼。应彼此同拜。对跪。合掌。作法已。一叩而起。若第一座人作法。第二座人。即起俟之。如是从前至后。一一自恣竟。其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到已。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起具问讯。
(其知事人。应令沙弥徃最后一行。次第而立。五德者如前先行草。沙弥亦如上受草。诵偈敷具坐已。五德人至沙弥处。一一自恣。其文准上。惟改比丘为沙弥说之。如是作法已。其五德者。齐往僧中。照旧立定。为首者云)。
僧一心自恣竟。(尚云)善。(齐答)尔(一拜归位)。
八遵制结示法
和尚云。今日如法如律。自恣已竟。名为解夏。虽然如是。律制犹严。准安居揵度云。四月十六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方明解夏已竟。若明相未出。夜分未尽。更当精进。若出界去。及少日课者。仍名破安居。如律所明。不得衣施。各人照旧加工用行。勿得放逸。自恣已竟。念偈同向。
自恣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同音回向已。一齐起座收具。二引磬仍至佛座前站。和尚礼佛三拜。引磬徃韦驮前立。和尚三问讯韦驮已。归方丈。大众亦礼佛三拜。及问讯韦驮已。首者云)。
大众到方丈顶礼和尚。(尚云)免礼(大众各散。其授事人收举众具已。方回)。
九难缘略说法
佛言。若有八难事来。及余缘起。不得各各三说自恣者。应略自恣。但对首有二略。单白已有三略。若难事可得广说者。便广说。若再说。若一说。若可作而不作者。应如法治。
众法对首第一略
(准自恣揵度云。若有难事不违。不得广说三语者。应作白已。当再说自恣。再说者。文说两遍也。羯磨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再说自恣。白如是。
第二略
(佛言。若难事再说亦不得者。应作白已。一说自恣。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一说自恣。白如是。
单白已有三略
(佛言。若难事迫近。一说亦不得者。应作白已。各共三语自恣。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
此由难事急迫。大众不得人各对首一说。又开众僧普向五德人。彼此互跪。准前僧法。一齐同声三说自恣。此复略其众法对首。再说。一说。故云单白已有三略也。
十展转忆念法
若界内只有四人者。不得受第五人欲。应展转对首自恣。时至共集一处。礼佛三拜。先问集单白已。一人礼余三人一拜。分上中下座。或立。或跪。作如是白。
三大德忆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彼齐云)善。(答)尔。
(一拜而起。余三人次第作白亦如是。若本三人者。应云二大德忆念。若本二人相对者。去其二字。但云大德忆念。余词无异)。
十一一人心念法
(佛言。若一人独居者。至自恣日。如前一一办具已。若无客比丘来者。应具威仪。长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
(独住比丘。若欲余行者。应收举众具藏着已。待十六日明相出。方去)。
○第七德衣授受篇(十法)
初敷设集僧法
(比丘三月安居。七月十五日满。作自恣已。於十六日寅卯时。应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受迦絺那衣七大字。其受事人。应令年少比丘。或沙弥。扫洒净处上而正中敷和尚座。左右敷众僧座。於中设一低桌。取一净盘并袱。以功德衣放好盘中。取解花散覆。置於低桌上。一一完备已。待受欲者回堂。然后鸣椎。此如诵戒法打钟一通。大众闻已。各〔彼〕七衣。手持坐具。肃仪而趋。至作法所。序戒就位而立。其受事人。看内外大众集已。鸣二引磬。此不执香。上座去四人。或六人。八人。随后往方丈请和尚。到已左右序立。和尚闻引磬声。即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随具三拜。或一拜已。末后先行。至作法处。就座而立。大众向上排班。顶礼三拜。各归本位)。
和尚云。各人序坐(和尚开示毕。问云)。
二问答和白法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有(即起。居中向上一拜。问讯。长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羯磨。(尚云)善。(答)尔(一拜而起。问讯。归位)。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迦絺那衣羯磨。
和尚云。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次白二差人。然后羯磨付衣(作法者起座。向上一拜。或免。即止。归位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
三差人持衣法
十诵律云。有五种比丘。不得作持迦絺那衣人。一。无岁。二。破安居。三。后安居。四。灭[打-丁+(实-毌+尸)]。五别住人。若非此五种人。当作是白。
和尚云。今差(某)大德。为僧守功德衣。
(守衣比丘。闻上说已。即应起坐。居中向上。展具。顶礼三拜。起具。问讯。然后归本位坐)。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羯磨付托法
(作法者。即起身将功德衣请在手中。归本位坐。羯磨付衣与彼受差者。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典(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典。(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受作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作法者。白羯磨已。即起坐付功德衣与受差者。守衣人亦即起身迎上。接衣放於桌上。居中向上。顶礼一拜。问讯已。然后双手持衣徃最下侧立。作如是言)。
五张衣示众法
此衣如法作成。其衣财。名体等义。和尚已为大众开示过了。我(某甲)此时。但张与大众看就是。
(根本律中。名张羯耻那衣。张者。开示也。此义文略。今准会正云。众僧如法羯磨与衣已。持衣者。应两手捉衣。先开张示。令大众皆要得知此衣相。是五条十隔四周安缘也。说已。持衣比丘。即以两手张衣。戒边向外。从右边从容而上。面向大众。侧身行之。口中恒作如是言)。
此衣五条十隔。四周有缘。
(如是至左边下一周行已。将衣折起。双手捧之。向上对众受云)。
六为僧授受法
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三说)。
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三说)。
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三说。至第三遍。加一竟字)。
(说已。双手捧衣。巡行众僧座次。先至第一座。其受衣者。即应蹲踞。双手提衣边。作如是言)。
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一说。持衣者言)善。(受者答)尔。
(如是第一座受已。至第二座。乃至最下座。次第巡受左一行受已。至右一行。二。三。四。乃至若干行。亦如是受。其受者。各各仪式。文词。并皆如上。善见律云。有三种人。不得受迦絺那衣。一者。破安居人。二者。后安居人。三者。异住处人。如若有者。但令集和随喜。制无受衣之法。若衣至座前。应云。我是后安居。持衣者。即越之。大众逐一受已。仍至中间。以衣放桌上。合掌复云)。
为僧受功德衣竟。(尚云)善。(答)尔。
(向上一拜。持衣归位坐。和尚复开示五利赏德。及人事久衣。令其开解。以便出入卫防。乃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