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终南家业
终南家业
三决疑问。
疏钞八九句法。乃是昔解。去取如何。
答。祖师既无斥夺。焉可私心去取。细推其义。亦是相因而用。且如对教八句。於义自分。承用岂分今昔之殊。复於对事九句。例分二九。岂非相因耶。
问。古今列句。同异如何。
答。古谓恶事法上。圣不制学故。止持作犯。通可不可。於善事法。圣制须学。无不可学。今谓善恶事法。并是可学。临事迷忘。非学可得。是故可不可学。遍该四行。类通法界也。
问。上云八九句法。并显不学无知。何以二记。以八句属不学止犯。九句属事法。止犯是则八句收不学无知。九句但收违教耶。又乃公违疏文。八九并云不学。
答疏文八九并云不学。正为皆显不学无知也。记将八九。分对二止。亦据钞云。八句对教不学。九句对事以明。今详分对。不无意焉。须知止犯位中。根本是违教罪。枝条是不学罪。八句中。唯显枝条。不该根本。故将八句。属於不学。九句中。正犯根本。傍得枝条。且从正犯。以收。故以九句。属事法止犯(此即违教罪也)。要须得意莫滞名言。如悬思教门。不晓事法此则八通事法。又如造修事法。昏昧教制。斯乃九通不学。是则事法及与教门。不学之与无知。并通八九。但以悬思对八。造修对九。故为异耳。
问。疏钞止犯八句。并引房长。其义如何。
答。斯盖。造房不乞。畜长不说。皆由不学愚教。犯根本残提之外。更得不学无知。下品一句。既识达教行。但犯根本。无有枝条。疏钞特举。为显下品。有本无枝之义。前示可见。
问。有人见止犯位中。房长残提。便谓此罪。属於止犯。其义如何。
答。不然由彼不晓文中。为显下品有本之义。故此妄消。殊不知残提。自属作犯。根本之罪。若谓止中列残提。便属止者。亦应作中。列不学无知。枝条之罪。便属作耶。文中所举房长等戒。具双持犯。随举无在。妄传久矣。如拆四难。已为辨之。无惜一观。
问。止中列作。莫是止犯心边。有作犯么。
答。前云於止犯中。列房长残提。乃显下品罪相有无如前答可见。若止犯心边。有作犯。乃双持犯义。如过量造房。心故违尺量妄作。衣钵必故违三如之类。由妄作一事。二犯并起。违制即止。妄修即作。由止有作。由作成止。故云止犯心边有作犯。事钞通塞门。约教行心用。二种论通。义可见也。须知。持犯一章。诸门意别。若双持犯义。当见疏钞持犯体状门。及钞通塞。备而明之。若诸句法。约根本。历於三心。对显不学无知。有无轻重之相。如此分之。粗知蹊径。
问。妄修一事。为得几罪。
答。妄修作犯。违制止犯。更得不学无知四罪具矣。又四行列罪。自有等差。两持二九。并止犯八句。唯显枝条。不列根本。两犯。二九根条。并列。根本。据随成轻重句。法不因此义。枝条据三心不同分句。由此而作。识则一向无犯。疑则二皆吉罗。不识之心。不学结吉。无知犯提。更有事开犯结。并见诸文。可谓持犯之相实深。非积学洞微。穷幽尽理者。斯义难见也。宝庆三祀仲冬。於灵芝为客书。
重释事钞持犯篇通塞文
钞云。若就修行。解止持者。
对境策持。为修行也。此中止持。正据随对恶境。具缘持戒者。是也。与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名月义别也。
如止杀盗。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
止杀盗即遵制持戒。修慈等即起观对治。欲临境不犯於戒。须平时对治有功。治功成故。对恶不作。故云望境不起也。是则。由作成止。止不离。作故云止中有作止据临境离过。作据用心对治。又复须知。止持有二。一对善事作。无违制此止。归下作持论通也。二对恶境。顺戒离过。正是此位。与心用作持论通如上可见。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对制听。善事善法。依教策修。名作持。与前止门作持。名同义别。前约心用起观。此据随对事法。依教而作也。
如欲诵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名止。后善行成名作。即作中有止也。
诵戒等禀制教也。止外等。修对治也。事法乃多。且举诵戒。羯磨。是常行故。人事往反。懈怠作恶。并名外缘。以平时忆本受。愿有善必行。橾履既坚。故临众事。能止於外缘也。望随对事法。各有离过之止为细。此乃平时通止名粗也。此中作据教行。乃依教而行也。止属心用。乃止息外缘也。假止成作。作不离止。故云作中有止也。若细论通塞。此心用止持。与前心用作持。自可论通。教行作持。望无违教。即兼止持。亦止作自通。钞家且约相成。故以心用止持。与教行作持。论於通也。
作犯心边有止犯。如人作恶。先不学善。是等类也。
上句论通。如下释义。作恶即作犯。翻上修行止持。於杀盗等事。具缘成犯者。是也。不学等即止犯。翻上止中作持。谓不修慈悲少欲等。对治行也。作犯据违戒。止犯据心用。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问。此中作犯。与下作犯。同异如何耶。答。此於恶事法。造境为非。下於善事法。故违妄作。此二作犯。并属根本。随篇轻重也。问。心用作犯。犯相如何。答。由对治心劣故。乃随缘动念。触境生情。如恶觉余思。染心看女等。皆犯吉罗。是也。问。此中止犯。与下何异。答。此属心用。下据教行。此二止犯。并是违制。皆吉罗也。但心用约心。教行据法。如前心用。结制文中。可见也。
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是。
上句标通。如下释义。畜衣过日作犯也。违不说净止犯也。造房作犯也。不乞止犯也。亦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说净。致过日犯提。由故不乞法。致房成犯残。问。此中合云。作中有止。何云止中有作耶。答。欲异前科。作恶与心用论通。此中教行止作论通。随举无在。亦是由止成作之义也。问。此中止犯。理合翻前。修行依持。何故前持中。以止外缘。心用论通。今犯中。以房长教行。止作论通。又复前举制法。此举听事。未审何意。答。此作持止犯门中。凡修事法。或违或顺。具有心用教行。二种持犯。前作持中。在文虽以教行作持。与心用止持。论通。於义亦可教行作持。与教行止持。自论於通。心用止持。亦可与心用作持。自论於通。今止犯中。在文虽独以教行止作。自论於通。约义亦可心用止作。自论於通以凡举一事持。则具教行心用。二种双持犯则具二种双犯。所以文中。互举也。又复教行双持犯。若别据戒本。止有二十六戒。具双持犯。若通一律藏。但是制听善事善法。临事造修。有违有顺。并具双持犯。故得持中。据通举制法。犯中据别举听事。以犯照持。前后交映。显并具也。问。止犯有几。答。不学事法。二种别也。此中正属事法。教行止犯。义兼心用。不学止犯。无兼通义。非此中论也。问。记释此文云。二持即心用双持。二犯即教行双持。其义如何。答。此记家考文不细也。钞中二持论通。亦非全据心用。且如止持。止杀盗等。乃即犯戒教上止持慈悲少欲。方属心用。又如作持。说戒羯磨。乃属教行。止外缘等。方为心用。岂可一槩。云二持据心用耶。斯盖凡持戒净。必假对治。故以止不犯戒与对治。心用论通。欲行众法。须止外缘。故以教行作持。与心用止持论通也。二犯中。若作犯翻上心持。文理极顺。如前可见。记云作恶论犯戒。不学据制科此释义迂。学者难晓。余注会元虽且顺记。心实未安又止犯中。虽非翻前作持。於义兼通。亦如前示。问。此止犯与杀盗等作犯。论通得否。答。此事法止犯。与杀盗等作犯。无相成义。不可论通。所以此位。独约畜长造房等论通。盖有相成之义故也。由此等事法。持则双持。犯具两犯。不相舍也。嘉熙己亥。日山出。
重答钦师境想问
行宗杀戒境想句钦依止。立问作图。刊以易之。后因宗师答而辟之。复板如旧。今於讲次。略考诸说。钦老之作。固无可取。因师之答。亦多不明。世虽传写。莫详是非。或依文读句。意趣冥然。故不得已。又如答释。并决彼图。激发学者。小留心哉。并境想通相。亦出於后。幸为一览。嘉熙己亥。台州日山叙。
钦师问 因师答 日山又答
一问。直疑为涉几境。若唯一境。疑起无从。且如张作王疑。祇由张起王疑。心不涉张。如何得疑。若云涉张。则兼二境。与后互疑。为张为非。如何分异。
答。言直疑者。谓於一境。犹预莫分。心不异缘。故言直也。如云为张人耶。非张人耶。乃至杌木。作句例同。是以图中。但云。张疑非疑畜疑杌疑。斯言谓矣。由此而知。则与互疑。逈然天别。
又答。直疑唯专一境。略如前答。或於本境起疑。或直於异境起疑。须知此图。诸直疑句。并就异境。起疑作句。问家不晓。旧答不明。转添昏暗。且如图中。单缺张是本境。故有王疑等句。双缺。王是本境。故有张疑等句。大漫双缺。人非畜三。皆是本境。故有杌疑一句。并就异境。此义最明。若於本境起疑。如诸戒境想。第二句。事义分晓。不劳具出。问。单缺直疑。着张作字。双缺直疑。何无王作非作等语。答。着无不着。皆亦无在。但单缺直疑。着张作者。为显境定心差故。双缺直疑。不着王作等语。为表心境俱差故。必竟此疑。皆就异作。在文可见。
二问。单缺直疑中。何故不立张。作张疑句者。若既不立互疑中。何立张疑句互疑。既得立直疑。何不立又单缺直疑。既不立双缺。直疑何以立耶。
答。单缺张作王疑。心差境定。若标张姓。不应本题。由是张疑。逈不可立。双缺疑之语。正是俱差。若改从王即为当境。故於二处。不可混同。又互疑作句。非独互张。三趣当心。应须减半。岂得却将为张之语。例同张疑句耶。
又答。单缺直疑。不立张疑句者。盖问家不晓。图中直疑。尽就异境作句。故有此疑也。互疑心涉二境。为张等语。有何不可。双缺直疑。张是异境。作句当然。问。单缺直疑。若立张作张疑句。有何过耶。答。此即境想第二句。立有何过。旧答不思。谓不可立者。非也。盖此中直就异论。故无此句。如前已示。后当更说。
三问。单缺直疑中。既有王疑句。双缺直疑中。何无王疑句耶。
答。单缺心差境定。王疑人类无殊。乃结重夷。自成根本。双缺境差心转。王疑又是相当。若起王疑。不成双缺。是则前为心转。可立王疑。后是双差。不应称境。
又答。单缺直疑。王是异境。故可以立双缺直疑。王是本境。故不可立。余如前说。旧答不明。未克再示。若尔非畜杌中。何得立耶。答如后可见。
四问。互疑中。何以不立为张为王句耶。若不立者。则摄境不尽。又若立者。句法则多。如何会通耶。
答。直疑则四境各辨。互疑乃四趣迭论。各辨须立。於王四境。方足迭论。四趣参作。方得互名。若更加王。则同人类。既非交杂。互义安成。是知直立互除。其义方显。若或更加王句。又是心境相当。不唯句法仍多。抑亦不成於互。若云张王境别。杀戒悞犯错开。既成重夷。岂不参杂。即知此句。定不可加。
又答。互疑。中为张为王。义亦可立。但疏中列句局(疏云疑有十句)。判罪定(疏云。一夷。九兰)。若立为张为王。人境不殊。罪合是夷。应改疏云。二夷八兰耶。若更添一句。应云十一句耶。二途有妨。故不可立。克心论境。张王自别。心缘二境。犹豫不决。岂非互义。但疏家别有深意。是故不立此句。记依疏出。不敢妄加。问。何为互疑。答。切详互义。必缘二境。交互不决。故云互疑。如图中诸互。皆立六句。前三就本异生疑。后三於异境起互。后三句中。若通本境。即涉三境。又究前后诸文。及思世间事。义多於一事不决。或缘二事不决。少有缘三而起疑者。设或有者。自归后三句摄。问家列句。於互疑中。牒境重重。太成穿凿。又无所据。复乃直疑与互相滥。并非可取。问。单双二缺。互疑列句。上下一同。未审何意。答。缺心单双虽殊。至於论互。无非四境交杂。且约本异互涉作句。故得上下一同。无别所以。
五问。双缺中。王境来差。不立王疑句者。何以非畜杌来差。乃立非畜杌句耶。
答。若立王疑句。不成心境差。人类随相应。还成究竟罪。三趣非人类。三境正未差。前心既缘人。后转为非畜。不妨心境转。方便结偷兰。以故不立王。三趣应须列。
又答。双缺王差。直疑不立。王是本境。作句起异。故不可立。互疑不立。句不可多。罪不可改。如前已示。非畜杌差。非疑等句。虽有与本相当。句法须尔。不可不立。若不立者。何应疏中四十之数。又且无妨双缺之义。非等来差。即境缺也。为非等疑。即心缺也。是知记图列句。深有其意。
六问。克心双缺直疑中。并以张本境立句。何故大漫双缺直疑。不用三本境立句。大漫既不用。克心何得用。又大漫互疑中。亦以三本境立句。直疑何不用耶。
答。大漫之设。其境至宽。三趣有心。杌为异境。其或三趣。皆列直疑。正是相当。但起杌疑。始成方便。所以图中。唯存一句。克心既局。四境当前。各趣生疑。应须别列。互疑心涉两境。句法不可一端。直则一境独明。互则三趣交作。是显上义明。若秋蟾前合后开。深有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