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家业

  问。上品既纳三聚。世中何云依善戒为后方便。
  答。从古妄传。盖失考文。今特引钞及经疏受缘之文。详细注释。欲使学者知祖师所立。非为后受方便。请详究文。疑必释矣。
  问。受缘大受。是圆义耶非耶。
  答。上品虽是大乘。未为圆义。乃即本宗分通之大也。又复钞经乃业疏前文虽有明大乘义。并非立圆决通之处。唯义立圆。会小即大。唯见业疏出体文中。讲学之家。不细考文。凡形言句。并无分别。良可悲叹。
  问。受缘上品。若非圆义。何以记中。约圆消释。
  答。祖师建立。义有次第。前且依宗立法。后方立圆决通。若就文考义。前后自殊。若以后决前。前所立法。无非圆义。记主。既得圆意。不妨以圆释通。庶使来者。依圆行受。
  问。上品大受。纳法既周。后更立圆。何益其事。
  答。上品虽大。犹属分通。义虽当大。教终属小。又上品之。名慈悲之语。并出小论。故须立圆决偏小。教行即一。佛乘显出。分大究竟圆妙。故济缘云。为成本宗分通义者。是也。
  问。祖师立圆。为通空有。唯圆四分耶。
  答。据论立圆。通圆空有立法既唯依四分。所以且据所承。为圆四分也。又复四分教义。兼该深浅所以才圆四分。便可兼圆於有门也。
  问。业疏立圆之后。引律分通文证。钞中。上品心后。亦引分通文证。未知何意。
  答两文所引。其意自别。钞中直引其文(文在前引)。乃证上品。即分通义。疏中。先以圆融会云。大小俱心。律仪不异。方云。何况四分。通明佛乘。等。斯谓以圆决小。无小不圆何况四分通明佛乘。以圆决显。何疑之有。是则钞疏两引。义意天殊。
  问。依宗立法。尚无后受之疑。况又圆决。宗旨甚明。今时临受。高座广谈。或谓依善戒次第而受。或引四重楼阁之喻。或谓祖师立圆。开解受小。逗会习后受大学功既浅。说不知源。玷辱宗门。为害不少。请为决明。使开茅塞。
  答。详考圆宗章中。决制法。融境缘。明作法。显随行。无非以开显义。融会教行。开荡执情。使其依前受仪。圆导圆开。圆受圆持。缘境则。彻三际。亘十方。不离当念。纳法则即三誓纳三聚。只一唯心。豁开五义。分通揭倒。四重楼阁方见。吾祖教门。若秋蟾当空。了无滞碍矣。
  问。或云。一乘。或云三聚其义若何。
  答。一乘据体之广大。三聚约摄法具周。究竟广博。故名一。轨持运载。故云乘。三聚之法。一一皆究竟广博。一一能轨成运载。於差别中。了无差别。於有相中。相不可得。微妙圆融。绝思绝议。前受缘中。上品之大。虽具斯义。而未彰显。后圆宗中。决显受随。无非唯心。方彰三聚。圆妙之义。文有先后。义有浅深。应须细究。

  终南家业卷中(末)
  终南家业卷下(本)
  论心用双持犯结制罪

  学者皆云。心用双持犯。但论化业。不犯制罪。余昔亦同此见。於会元等处。并约化业注释。今详诸文。义则不可。既云持犯。犯则结罪。但教行则临事约教。须遵法式。心用依修对治。常时摄念。二种持犯。教相不滥。罪各有归。何不依明。但从臆说。教行双持。如别已明。心用双持。於兹略叙。如戒疏云(一上)。若据心用。以明持犯。一切诸戒。并二持犯。何者是耶。且如淫戒。顺戒禁防。即止持义。观厌现前。无思染秽。纵有境逼。三时不乐。名为作持。违作止犯。违止作犯。(疏文)顺戒禁防。显非托事造境。观厌无思。即是对治摄念。记云。凡持一戒。必起护心。望离过边。名成止持。望起护边。复是作持。两犯亦尔。违教作恶。必无对治。(记文)此记文约持戒。显心用之相。其实心用。一则通一切戒。二则通一切时。以凡对境持一戒净。皆心用止作二持之功。若非操履有常。何能对境无染。对境持戒。即止持。此从教判。起心防敌。即作持。治念离犯。即止持。此二约心用。论。记中。凡持一戒一句。即对境具缘持戒。教上止持。必下并出心用义。看读者。不可鱼鲁。言离过者。即离不作治念。律制犯吉之过。起护者。即作观对治也。违教者。即违诸戒对治。及常尔一心之制。乃止犯也。作恶者。即作犯也。作恶之言。有浅有深。浅据忘念起妄。深据造境为非。此中正据忘念。当知造境为非。亦由忘念不摄也。又疏(二上)云言对治者。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愍物行。对妄制修实语行等。(疏文)此云制行不行违制也。又疏(同上)云。起对治行。明不犯法。如诸戒对治(此指慈悲少欲等。为不犯法也)。依修成就(不犯行也)。则据不犯法。起不犯行。若於此法生情厌背懈怠。不修即是托不犯法。以成犯行。(疏文)详彼疏文。初约犯法。明犯行不犯行。次约开不犯法。明犯行不犯行。后约对治不犯法。明犯行不犯行。前二并据犯制岂得对治。独不论犯制乎。此言对治。即前疏云。观厌义也。以后照前。则前心用言犯。犯制明矣。又疏(同上)云。大妄开戏笑。淫摩开净授。离衣开念舍等。若忘失念。皆有小犯。是名犯行。当自摄持。名不犯行。(疏文)若心用对治。念力坚强。忽逢上缘。定不失念。失念少犯。岂非心用结。制之明据也。记云。失念者。非谓染着前事。但遇此缘。弥须谨护。忘念即犯。(记文)记家虽有此语。亦未见明指心用犯制。致使从来。而无定论。又事钞引律云。佛制摄持威仪。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摄持衣钵。若饮食。若服药。大小便利。若睡若觉。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若语若默。常尔一心。若违此制。并结其犯。又如母论利根比丘。房则入入作念。食则口口作念。衣则着着作念。若钝根者。初得衣食。总作一念等。(彼文)切观常尔一心。即对治之异名也。常尔既云结犯。违治岂不有罪。又复须知对治。非唯在戒。常尔不但房衣。是则对治常尔。通於善恶诸境。制令一心摄护。虽云诸境。用但一心。只就一心。显於持犯。作念摄持。即作持。无违教制。即止持(教制即律中制令摄念之文也)。失念妄觉。即作犯。故违律制。即止犯。止犯即违教吉罗。作犯亦吉。即恶觉余思。染心看女。并懈怠忘念等。皆犯吉是也。远离两犯。即成二持。义极明矣。
  问此与教行双持。有何异耶。况复对治常尔。皆律所制。今依修奉。即是依教而行。岂非教行。
  答。虽皆依教。结犯有异。心用据平时。用心勤隋。约教有违顺。显双持犯。教行据临事造作。约教有违顺。显双持犯。的实明义。心用约心。教行据法。如衣钵之有三如。羯磨之须四缘。制听一切事法。皆有制作。法式作须遵依。岂不见疏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依教奉行。作而无犯者。是也。资持云。心用双持。通一切戒。观修止缘。通约化业。并非制教。彼指观念之法。是化教行业。
  如行宗问云。观行属化。那云制学。
  答。制名乃通。约罪可判。(彼文)彼意谓。心用但犯化罪。故判观行属於化也。今意不同。对治教念。虽属化教。律制须修。不修违制。如前引示。义岂不明。
  问。疏云。教行即是。依教奉行之义。何以钞云。教谓律教。行谓对治。与疏不同。未知何意。
  答作者随时。两皆合法。钞云。教者。即收教行。记约众共两行。衣钵行护等释之。行谓对治。正召心用。记约衣食四仪。常尔一心等释之疏中。具明心用教行。收教出义。二种无滥。钞中不分二种之别。故以教行二字。兼而收之。各有意也。推此钞文。一可证上。谓心用教行。并约行相。有违有顺。二可证上。谓常尔一心。与於对治。其义是一也。又如戒疏三轮判教。正取於忆念。判於律藏。盖取律中佛制比丘。常尔忆持之义。亦可证前。对治常尔。并通一切。违皆结犯也。
  问。忆持之制。通於经论。如善思念之作是观等是也。若然则乃通被道俗之教。若比丘有犯。则应俗众。亦有犯耶。
  答。劝忆之语。虽通经论。然俗在事乱。犯非力分。推佛所制。正为内众。况对治常尔。及当思惟。是莫思惟。是当念。是莫念。是等明载律文。正制内众。既是正制。违则有罪。俗非正制。违与不违。一切无过。故得疏云道则反俗。常有时功。近遣尘欲远清诸惑。若不念持。何能通会。(疏文)此明制内。违则有犯。义又明矣。
  问。对治观念。为事为理。
  答。凡佛设教。为存出离。然恐极钝之机。未达空理。但以有作之心。忆持摄念。止成事行。纵以空慧忆持。亦未称佛本志。要须圆机上达。真正出家菩萨。以唯识妙观。照於举心动念。无非究竟。一实境界。是为域心於处。方见常尔之妙也。
  问。失念结罪三宗何分。
  答。如释五例。及答芿师文中。略已辨明。无惜一见。嘉熙庚子岁。佛忌日志。

  辨二止并八九名义

  止犯一位。准疏钞文。标名有二。一不学止犯。二事法并句分八九。罪列本枝。显持犯重轻。广识心之明昧。文义虽然。详委讲学。寡於讨论。今略申明。大科分二。初明二止犯。次辨八九句。初中又三。初标据。次略释。三决疑初中钞云。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是若望不学止犯。无作犯等。记云。止犯有二。上明事法止犯。若下简不学止犯。次略释。记主正据此文。分二止犯。记文科节。甚相显然。初为事法者。即一切制听事法也。文明房长。且举别戒。以显止中有作之义。若通而言之。凡作一事举一法。持则双持。犯则两犯。故违教制。即止犯。妄行造修。即作犯。而此二犯。从一事生。止则一品吉罗。作则随篇轻重。作归前位。止在此收。皆因事法而有。乃名事法(此止犯即教行双持犯中止犯也)。不学者。一下坛场。违本志愿。或顿心弃善。或渐起慢求。或悬思教行不明。或临事造修有昧。不学无知。二罪并得。盖由不学。致兹成犯。召斯二罪。名不学止犯。但不学人。智有昧明。心分渐顿。凡於事法。识。疑。不识。三心差降。故此二罪。历四行二九之中。彰轻重有无之相。令知罪网难逃。俾识犯忏不滥故也。三决疑。又二。初决事法。
  问。不学止犯。名出钞文。前引可见。事法止犯。出何文耶。
  答。钞云。对事造(去呼)修。以名止犯。疏又云。所对事法。怠而不修。皆名止犯等。是则据文立号。丝毫无妄。
  问对事造修。何名止犯。
  答。此示教行双持犯义。略见前释。广在诸文。
  问。怠而不修即止。息不作。此止何得兼作。
  答。不修之名。通作不作。此据造作。故违教制。即是不修。如不乞不说。岂不然耶。行宗云。事法止犯。於善事法。故违不作。(文)亦是此义。不可错消。
  问。可名事法作犯否。
  答。作犯体通善恶事法。虽通善恶。望作义一。故无异号。但名作犯止犯一位。论犯义别。一於教行愚昧。二故违教制。据斯以分。乃立二目。请究祖怀。必不徒尔。次决不学。
  问。不学止犯。通恶事法否。
  答。如作淫盗犯根本。外更得不学无知二罪。岂不通耶。
  问。不学止犯。通二持否。
  答。前云不学无知历四行二九。岂不通耶。但持有等差。义须详示。当知利器精持。方得名为学者。设有疑妄。并开不犯。不学无知。唯结不学。然不学人。亦有三品。疏钞具显。此不繁引。虽是不学。对境止非。本罪不犯。亦名持律。不妨愚昧教行。自得不学无知。资持云。非谓不学一向无持。非谓学人永无有犯。但望学心。有进有止。故两分之等。
  问。戒疏总义云对教不学止犯。对事不学止犯。九十。别义云。翻解止犯。翻修止犯。并及钞中。教行不学止犯。对事以明止犯。记主但立不学事法。二止犯名。比对祖师。三处所标。为同为异。
  答。二三虽殊。通收无异。不学即对教。翻解事法。即对事翻修。恰然相符在文可见。
  问。事法不学二止犯。义在诸文。何独引钞通塞文耶。
  答。实通诸文。但记家因释此文。立二止号。故今特引。令知所出。
  大科第二明八九句。又分三。引据。引释决疑初且引据。钞云。次论止犯。或八或九。又云。言八句者。对教不学以明。若对事明。亦有两个九句等。疏云。对教不学。唯八句。对事不学九句。通有等。次引释八九句法。欲知其相。请以资持止犯中。可学九句。照之可见。但八则除本列枝。九则本枝并结。钞中又云。九句者。上品四句者。有十六罪。中品四句。有八罪。下品一句。但犯根本。无不学无知等(十六及八罪。且举枝不说根本此九句中。自〔含〕根条并列。寻图可见也)。资持云。八句中。此谓随对事法。心缘不解。结不学无知。犯门解义。必须有罪。既无根本。下品不立。故唯八句等。是则或八或九。虽殊。不学无知不别。当知句法之兴。为显不学之罪。故行宗释戒疏四行二九位列文云。第四门中。唯明不学。无知止犯罪相。有无轻重。随一事法。皆须二九等。如此指明。文相无滥。苟或未达。更详示之。言八句对教者。此谓悬思教相。事法冥昧。意思说戒。不晓行事。心缘制衣三如。未识筹量。羯磨罔知四缘等九句对事者。斯乃临事造修。不明行相。如临说恣。错谬行事。造作衣钵。不识制量。造房愚於妨难。畜长暗於日限等。将悬思历於八句。结不学无知。枝条之罪。第九下品。既非造修。不犯根本。既识事犯。又非冥昧犯门。唯据有罪无罪。此句不立。若於造修。行事错谬。亦先於八句。历显根条下品。第九明白心犯。虽无枝条。乃有根本。故得立之。对教对事。或八或九。其相显明。如斯分释。粗可知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