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终南家业
终南家业
又答。此盖不晓记图直疑就异作句。互疑二境交涉。故有此问。如前已决。非不了然。大漫。双缺。直疑。三是本境。故唯就异。但立杌疑一句。互疑既涉二境。故立为人为杌等句。有何不可。
七问。小漫中。疑但九句。除克心中初句者。今若改张为人。亦合具十。何但九耶。
答。小漫人趣皆害。前境不简张王。若或改张为人。正是有心当境。既云心差。境定不应。又作人疑。是则还依记中。除初一句。
又答。若改张为人。合有人作人疑句。此句理亦应立。正是境想第二。缺心结兰之句。但疏家前后。辨缺文中。恐滥心境相当。并不出此一句。欲使学者易晓。皆就本异互涉作句。如前盗戒。疏中小漫辨疑云。为人非人物。为人畜生物。为人无主物。下妄戒云。漫心辨疑有六。记云。漫即小漫。疑兼有互。直有三句。记出互中三句。并就异境论互。如云为非为畜等。上引盗戒疏自作句。乃就本异论互。准此二文。则互具六句。并作中三句。即疑心具九。此图准上诸文立句。不敢妄作。故无人疑之句。设有此疑。则准境想第二。自可知矣。立句出没。作者通变。岂宜偏局耶。
八问。双缺直疑中。并立张疑者。未审此疑。相状如何耶。
答。相状如初答中。既有准绳。无疑再惑。
又答。直中论疑。是张非张。其相易见。问家意欲妄作。故有此问。无足议也。
九问。文中直疑者。单就异境而立。何故疏文。盗戒立句。为人为非。此则本异两兼。岂独异境耶。若云此是互疑者。下妄语小漫互疑。何就异境立三句法。若或更加本境。则有六句耶。
答。直疑起心。本异俱得。异境如前王等。本境如后张疑。但不异缘。皆通作句。盗妄两戒。俱是互疑。盗戒但出本境前三。妄戒唯论后三异趣。应知六句前后相成。若加直疑。恰为九句。则知疏记出没互彰。不晓来由。张为妨难。
又直疑局一境起。通於本异。图中就异作句。如前已明。盗妄立句。并就互论。如旧答就盗戒涉本异互论。(旧答云。盗戒但出本境者非)图中前三句是也。妄中就异境论互。图中后三句是也。准文立句。岂虚托乎。
十问。疏文妄戒。自有小漫句法。今此依何而立。与后疏文不同耶。
答。妄戒句法。与此应同。但单缺互疑。通略人趣。记文於此具足出之。下顺疏家且分六句。影略互现。制作常规。良由不晓直疑。故使作句有多有少。如前盗戒小漫想疑双缺。但各立三。总有九句。亦应以妄戒疑中六句。返破祖师。不合立三。前后异同。以为无据耶。准彼验此。人异互彰。一代雄诠。莫不皆尔。故律中境想。唯二十六戒。具足出文。自余诸戒。疑想并同。但是略之。无别所以。圣心明断。岂得致疑。
又答。妄戒但云漫心。辨疑有六。不分大小之殊。盗戒明云。小漫疑无直互之别。今此杀中。方标直四互六。据文唯局克心。大小二漫。复令准作。记家考核诸文。详究义理。具而出之。何有不同之疑乎。
详上图中。一违祖教。二乖义意。且直疑为张为王等句。乃缘二境。互涉起疑。岂得云直。又详互句。牒境重重。不遵祖典。穿凿太过。又小漫中。直疑滥互。如前已行。互疑二句。上半本异论互。下半就异论互。与记何殊。岂特改作。公违师训。又大漫中。唯立直句。据何文义。疏云。余大小漫。心境缺想。并准克论。句法多少。约义斟酌。直互大槩。须准绳规。设谓疏无明文。理义亦难偏局。如三趣通害。杌替其处。或直缘杌起疑。或缘非杌互起。机情万别。心念千差。如何一定。单双二缺。唯论互三。至於作句。又滥於互。全成戏论。记图所立。於教有凭。於义周足。直於一境上起。互收二境。乃至多境。但使心涉彼此。名名为互。岂非义足。后绍兴年中。有会稽定师。亦出图相。大略与上钦师是同。但於大漫想疑。各唯一句。与上为异。今但破钦师之义。定师所出。自然无取。学者亦不须传从。费纸墨。请知之。
予因观疏记具缺。初二两缘。出义立句。无非本於诸戒之未。境想之文。学者讨论。少怀通贯。又复诸戒境想句数。四五不定。如疏简辨。且依转想。皆具五句。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缘。收於境想五句。次以境想后四通收。缺想缺境。及单双直互等疑。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杀戒。余戒例此。正出小漫。克心大漫。亦随决明。
上图中。境想二五疑句。二就本境起。五从异境生。据是直疑。若唯依文。诠相不了。是故疏家。更分直互。历境显异。乃有多句。缺想亦尔。余义见前答文。诸句之下。结罪轻重。并在记中。更不细出。
析然梦庵持犯四难
持犯一门。义趣幽隐。非积学洞微。诚难通解。一日忽得梦庵之文。题曰持犯四难。谓双单难辨。止作难明。句法难定。事法难显。初得之宝。而藏之。近与同俦议论持犯。因究彼文但得破他一端。全非祖意。且持犯之难。传来乃久。自古义学之家。知难释难者。斯人解矣。而梦庵乃知持犯之难。犹为达者。而於释难。义理偏僻。似无可取。今将疏钞明文。对析彼语。使双单止作显然。曲直是非昭矣。庶几后锐。不坠於邪坑。俾同舟善知於诚教耳。嘉定癸酉春沧洲出。
终南家业卷下(本)
终南家业卷下(末)
四难云。双单难辨者。
析云。久闻师意。唯以制中有开法。听中有制法。如离衣造房等。方具二持犯。如斯立义。特舍通而执局。唯屈祖而罔时。今乃先录祖文。然后。立义释疑。戒疏云。止持对制门。可学事中。制必作者。如衣钵体量也。言可学法者。制必须作。如三羯磨等。又问云。此止持中。但得守戒而已。若有作者。便同作持。今明作者。岂非合乱。答。今言制作。即成止持。若不依行。则是作犯。今顺教作。便成止持。如三衣一钵。法须具有。故制畜之。岂非作也。望无犯故。名为止持。依教奉行。又是作持。乃至云具二持犯。其致在兹(近有同辈。指上一节之文。是明心用持犯。以下若据教行等文。方明教行。此无稽之论。不足可道)。行宗云。为欲显示双持犯义。发挥云。双持犯义。理在兹矣(此二记文。并是释上同答等文之末)。疏又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依教奉行。作而无犯。何者是耶。且如三衣。教遣备具(梦庵谓。此中明三衣等者。乃是预出离衣戒持护离失之义。今有随流之者。犹以为是。岂为识达耶)。不敢违悔。名为止持。如教策修。顺行不犯。名为作持。违此二持。便成两犯。又云。言可学者。并制修学。事谓衣钵等。法谓教行等。并托事法。进用修成。而无违犯。名为作持。不敢违越。又是止持。又云。前对恶法。无由可作。名为止持。此就善法。必不违越。名为止持。钞中制止门中云。如衣钵体量等。制作门中云。法谓教行也。教谓律藏。行谓对治。事唯可学。衣钵体量等是(云云)。观上祖文。岂宜偏局。须知但是制作听作。善事善法。造境策修。或有违顺。具二持犯。制作事者。且如三衣。比丘道具。制必须作。其於临事营理。当须观量。财体染净。色量如非。依佛诚教而作。即是作持。不敢违教。即是止持。违越而作。即是作犯。不顺教故。便成止犯。若一向不作。但有止犯。难成双义。制作法者。且如说恣结受等。欲行羯磨。应须评量。人法事处。如非审定。纲骨缘兆是否。捡而行之。作持成矣。望无违教。止持成矣。不捡冒为。成於作犯。懈惰违教。成於止犯。止作两犯。名异体一。二持亦然。并就一事。相番乃成。祖意如此。且非臆说。制作事法。如上可悉。不作斯论。尽成虚伪。听中事法。疏钞具彰。恐有惑者。更为明之。如疏止持对听门。则以房长净法等出相。作持对听门。复以房长净法等出相。岂非但是听作善事善法。皆具双持。故发挥云。顺制听两教中。制作听作边。说有二持。反此无圣教制作听作者。并是单持。行宗云。是则一切作持。其必兼止。若但止持。未必有作。自余羯磨。依钵等事。并见广律。文举三衣。其相甚显。此等诚言。与夫疏钞。恰然相同。只缘祖师。文义坦然。致此二记用与无改。何故特异反成破斥。巧事一时之唇吻。构装千古之谬辞。翳昧后昆。谁之过耶。彼之徒以为正说。此宗义士尚有随流。稍逢如上所录。祖师明文。如何消遣。问。如斯立义。亦所未安。戒疏明云。无圣教听。并是单作。岂不然耶。答。子迷此语。故成质碍。今为通之。自然明晓。言无圣教听者。听即是许。有圣教许作者。莫非善事法乎。并是双持。无圣教许作者。无过恶事法矣。尽属单持。今文云无圣教听。乃是淫盗杀生等。不许作者之谓也。反显衣钵羯磨等。有教听作者。皆具双也。疏云。可同杀盗。有教开作。名作持耶。会上诸文。疑自释矣(已上示通义。此下问答。及析彼义中。用别义也)。
问。若依通论。则制听二教。事法皆然。祖师何独。明二十六戒。具双持耶。
答。此据戒本。有开制羯磨法者。故就法上。历显四行。唯二十六。有法可历。彰於双义。余并单论。戒疏随篇精拣。数极於此。不可妄通。故得行宗云。此据戒本。具双持犯者。余并单。持岂不然耶。其於戒疏总义。通论持犯。则举衣钵。及诸羯磨者。岂非双持犯。不局戒本耶。随篇且据有法总义。通论律藏。故行宗云。自余羯磨。衣钵等事。并见广律者也。源流正传。妙若於此。未裔监觞。岂宜輙议。
问。过量房戒。事上双持。既别无法。如何更显。
答。祖师自云。就房事明。何关於法。所以二十五戒。例於法上。显双持犯。唯此一戒。重就事明者。乃有二义。一者。事法相对。法就处分以明。事就度量以显。如疏云。此则约其度量。显於违顺。及论结犯。并据房成。是犯分齐。二者房是听事。就一房事。明双持犯。则显一切听事。并可双论。
若尔。雨衣疮衣。亦是听事。何不具双。
答。此之二戒。固是听事。戒本不列者。无法可历故。所有尺量之文。乃约造作边。自成双持。义在通论也。又如过量佛衣。过量坐具。乃是制事。尺寸数量。自属制中。造作违顺。明二持犯。戒本不出。亦归通中。如发挥云。制作听作边。说有二持。又资持云。教制奉行。或事或法。或制或听。且如三衣等。然斯二记。并约通论。文义可见。为不了者。更略示之。二十六戒并听中有制法。如造房处分等。制中有听法。如离衣羯磨等。缘有此法。故就法上。相从历显。持犯四行。雨衣疮衣等。此听事也。佛衣坐具。及毛绵等戒。并制事也。如是诸戒。各於制听。造作顺违边。论於双义。是故戒本。唯据有法。止二十六。余所不出。义妇通说。
问。犯雨衣等戒。还得一罪耶。二罪耶。
答。如上略示。诸戒推详戒本。或因求畜违限。或因造作乖方。既各违教制。岂无违教心犯罪耶。是则顺成二持。违得两犯。如前已示。可以明也。但以无别听法。戒本更不重出也。
若尔。过量房事。如何重示。
答。请观前文。具二义故。故须别显。四难指尺量即法。以成双义。此由不究通论之意。故此妄释。
问。上云二十六戒。并就法上。历显双义。至论结罪。还就事耶。还就法耶。
答。事法相假。乃成本罪。且如虽不乞法。若不造房。难成其犯。要须造房事成边。全於不乞之罪。如疏云。此之不乞。及以过量。缘虽两望。果由房结。离衣入聚等。可以例之。如云身违事合。名作犯等。
问。如上立义。须於造境造作违顺。方成持犯者。此领何义。
答。如疏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又云。并托事法。进用修成。又云。如造房衣钵。达相了知等。及诸篇总义。皆就造境违顺。以明持犯。行宗释。缘虽两望。果由房结二句云。既有二作。必兼两止。并望身业。造作过量。具兼四犯。又云。业不自有。必假行成。行即行心。无非造作。若都不作。但是无记。焉能成业。明文更广。恐系不引。斯示文义。次析难辞。行宗云。自余羯磨衣钵等事。并见广律。
四难云。若此立义。敢问与二十六戒。有以异否(云云)。
析云。亦同亦异。若二十六戒。有开制羯磨。则与衣钵等异。若论持犯。双义则同。何者且二十六戒。则就羯磨法上。以显双义。衣钵羯磨。则就制作度量上。以示双义。岂非同耶。
四难云。今不作三衣。或体量不如。及不行一切羯磨。具二犯否。若云须具。比前诸戒。理有不同(云云)。又云。今不作三衣。则有事上止犯。若望不依教边。结法上止犯者。二犯同名。不成双义。
析云。不作三衣。及不行一切羯磨。但有止犯。不成双义。固不在言。须约造境营构。或三如违顺。或四缘是非。方成持犯。乃有双义。如上立义。示相可了。云云之文。不攻自破。
四难云。若尔。疏引衣钵体量。一切教行。历显双持。那云不具。答。衣钵体通。单双须简。故文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依教造修。作而无犯。今不作衣。是不造境。但有事上。番修止犯。若论造作。如非。亦有商量。且如衣钵。体须圣制。衣以粗布。钵须瓦铁。今用绢木。则是体乖圣教。正属作犯。既无教听。无法可止。故无止犯。乃至云此据造作。以显单犯。既以造成。理须加法。今不受持。准钞得吉。约义定之。此属止犯。既无造作。作犯不成。既加法已。必谨护持。有缘听离。要须乞法。今既不乞。即是止犯。违教故离。又是作犯。方成双犯。若此以明。衣钵行护。必具二持(前注云。梦庵约持护论者。文见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