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今初
解曰。生。即金也。像。似也。似金者。银也。谓金色生本自黄。银可染黄似金也。宝。七宝之类也。皆长贪心。妨废道业。
释。南山云。梵语生像。此云金银。故曰。生。即金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是像。故曰。似金者。银也。谓金则生来黄色。故曰。金色生本是黄。银则可染似黄。故曰。银可染黄似金也。又生者。生成金银。像者。煎像金银。如以金银。烊成锭饼。或打成首饰人物等。皆名曰像。然金是本名。银从色别。又金。银。铜。铁。锡。通名为金。盖取尊贵故也。五金之中。黄金为上。如真谛杂记云。有四德故。一。颜色不变。二。体性无染。三。转作无碍。四。能富贫穷。以喻法身。常乐我净之四德也。宝者。七宝。一。金。大智度论云。出山石沙赤铜中。二。银。出烧石中。世名白金。三。琉璃。华言青色宝。四。玻璃。华言水玉。即苍玉也。谓色体莹润故。五。砗磲。体坚色明。六。玛瑙。其色赤白。如马之脑。因以名焉。七。赤真珠。大智度论云。此宝出鱼腹蛇脑之中。其色明莹。最为殊胜。此七种皆尊贵之物。世所希有。总名为宝。又宝即是生。物即是像。如以宝琢成禽兽花草等。其余珊瑚琥珀。及摩尼珠等。皆宝之类也。谓此等物。捉之则被他所转。故曰皆长贪心。持之则不能修道。故曰妨废道业。所谓宝物捉而慧命除。烦恼增而正念丧矣。是故制之。
二引证(分五)初引古
故佛在世时。僧皆乞食。不立烟爨。衣服房室。悉任外缘。置金银於无用之地。捉持尚禁。清可知矣。
释。乞食者。乃沙门之正制。佛令诸比丘。平等教化也。谓一钵千家。孤身万里。随缘而受。以资形命。故此有三义。一。折伏自己贡高我慢故。二。利益檀那故。三。要知物力之艰难。不致坐消信施故。是以不结净厨。无有烟爨也。盖学道之人。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上道。若欲丰衣足食。而修行者。则如来不必出王宫矣。衣服房室者。总名四圣种也。谓既分卫诸方。随缘化度。有益便停。故云悉任外缘也。纵有檀越布施金银。令净人掌之。供养三宝。若不为三宝。不施众生。救拔苦难。藏之何用。故曰置金银於无用之地也。昔者世尊。下耆阇崛山。阿难见一坑伏藏。阿难言。世尊毒蛇。佛言毒蛇。如来去后。樵夫闻之。便来观看。见坑金银。而作是言。此蛇但愿毒我一生。即取回造作楼阁。一年之内。种种现成。时王游猎见之。告群臣言。去岁观见。本是荒郊。今日云何。如此茂盛。即唤樵夫。问知其故。樵夫具白上事。王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伏藏。皆是官物。汝何盗取。即付有司。问成死罪。将赴刑时。口便唤言。世尊阿难。有司具奏。王言。汝盗官物。念佛何用。樵夫具白毒蛇之事。王言。既於佛边所得伏藏。放汝生命。财物入官。可见金银有如此之利害也。故如来禁止捉持。以修清净之道。故曰清可知矣。大师解此。读之不觉。令人引入佛境矣。
二举况
锄金不顾。世儒尚然。释子称贫。蓄财奚用。
释。不顾者。世说新语云。汉管幼安。讳宁。与华歆园中锄菜。见地上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时人以此定管华之优劣。故曰。世儒尚然。又乐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持还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大惭。乃捐金於野。高士传。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遗金。时当五月。见披裘负薪。顾令彼取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人之卑耶。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哉。季子大惊。而问其姓。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名哉。释子者。古来出家。随师姓称。晋道安法师。受业於佛图澄。白曰。师莫过佛。舍俗出家。宜称释子。后涅盘经来东土。方知佛世。皆称释子也。称贫者。乃负歉之词。谓我道惭先哲。於七圣法财。多所贫乏故。奚。何也。既曰。於道贫乏。若蓄积钱财。则言行相违。而道去远矣。故曰。蓄财奚用也。然儒尚不顾。我蓄何为。古人忧道不忧贫。故迦叶尊者偈云。所食无过一升饭。眠卧惟须一小床。两张氎布足遮身。此外并是愚痴物。昔慧满禅师。奉头陀行。惟蓄二针。冬则乞补。夏则舍之。心无怖畏。睡无梦行。乞食所至伽蓝。则破薪制屣。住无再宿。后无疾坐。陶冶中自化。古云。若爱一文。则不值一文。此千古之名言也。
三鉴今
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丛林。或住庵院。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
释。今人不能者。谓末法时中。人多少信。难比佛世时也。况阎浮提人。以财活命。故难乞食也。梵语贫婆。此云丛林。聚草为丛。聚木为林。乃龙象奔投之处。众僧栖心修道之所。譬如大树丛丛。清荫远覆。故僧聚处。名曰丛林也。又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法度也。庵者。安也。古人心地开明。把茅盖头。以蔽风雨。清贫乐道。身心俱安。故曰安也。西域僧俗修行。於兰若处。多结草居之。院者。禅室也。凡庭馆。有垣墙者。皆名曰院。亦是丛林之别名也。远方者。谓寻师访道。远涉他方。则非钱不行。故曰。亦未免有金银之费也。
四余济
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穷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
释。布施者。恩泽於人曰布。惠及於彼曰施。谓见他贫乏。则有余当舍。不得多畜也。营。是经营。求。是谋求。谓不得经营施主。抄缘恶化。谋求利养故。古云。僧雏。犹凤雏也。当惜其羽毛。听其自然。若哀求苦索。则失袈裟之体也。畜积者。畜。是贪畜。积。是积聚。谓有檀越布施。即将供养三宝。自获善果。复令施福转增。不可畜之箱囊。积之高阁。生他贪念。自祸祸人。况才登戒品。固当专致学道。恐其恣长贪心。金银不经其手。岂受畜积耶。故经云。无得藏积秽宝。人与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是也。贩卖者。贱买贵卖曰贩。以货求利曰卖。谓不得贱买贵卖。亏损净行。以利求利。坏佛形仪。故业疏云。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等。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也。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者。谓非释子之所宜也。此乃增长爱根。成有漏业故。可尔者。谓无上诸事。方可捉持。此亦勉强而说。非佛言也。
五定罪
如或不然。得罪弥重。
释。不然者。反可之词。谓无上布施之念。及不生大惭愧。若行贪爱之心捉持者。得罪甚重也。受戒之人。应当随缘进道。知足修行。三毒息。则戒行全。十恶清。则三涂免。若饮食四事。俱已备足。则钱财外物。均乱道心。若以诳言小乘。惟知自利。不利他人。或言受戒已后。听许执捉。律无此说也。要知菩萨。以度生为主。钱财以十方为重。积若无由。不为己有。故不遮执捉。但遮畜贮也。故死心禅师曰。道与利。不相为谋。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盖二种非不能兼之。则其势不可并也。若利与道兼行。则商卖屠沽。闾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古人。何必弃富贵。忘功名。灰心泯智。於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而终其身哉。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此生像宝物等。极易惛人神智。丧失道念。故如来喻如毒蛇。若捉持者。则有丧身失命之患也。可不戒欤。譬如古镜。本来明净。着一点尘埃不得。若着一点尘埃。光明即为障蔽矣。戒体即复如是。着一点贪心不得。若着一点贪心。戒体即为乖戾矣。故晦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秪者一点贪心。无量法门。即时掩闭。从此错过。岂止一生两生耶。古德云。不愁剑戟如星下。只怕藕丝绊杀人。大庄严论云。财宝令人起恼。总不应畜。纵令安乐。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为下贱人身。况能成熟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耶。故知宁舍身命。碎如微尘。不可毁犯禁戒坠堕三涂。永失菩提种子也。以上十戒。前四是性罪。性者。实也。谓纵不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也。酒戒是半性半遮。半性者。谓能断佛慧命故。半遮者。谓王法所不禁故。谓世人但知亡家败国。而不知苦报三途也。后五是遮罪。由佛遮禁。不听毁犯也。故有违犯。不得覆藏。即须深生惭愧。向师发露悔过。断后作心。还得清净。如论云是中四是实恶。酒是众祸之门。余者是放逸因缘。若犯前四。名破戒。第九名破斋。余者名破威仪。又此沙弥十戒。与菩萨戒。大同小异。菩萨十重。以杀戒为首。此沙弥戒。亦以杀戒居先。菩萨四十八轻。以敬师友戒为首。此沙弥二十四门威仪。亦以敬大沙门为第一。故经云。是戒能为比丘戒之阶梯。菩萨戒之根本。直至成无上菩提。故须清净守持。勿令丝毫有失也。释相已竟。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上
音释
钻
(音剪)。
[髟/采]
(音采髻也)。
躐
(廉入声)。
揣
(吹上声)。
聩
(音会聋也)。
蜎
(音渊)。
蠕
(音软)。
压
(音鸭)。
[民/虫]
(音文)。
蠢
(春上声)。
榼
(堪入声)。
锹
(悄平声)。
刬
(音产)。
蜉
(音浮)。
蝣
(音由)。
黠
(音辖)。
诡
(音癸详也)。
谲
(音决戾也)。
拐
(乖上声)。
骗
(音片)。
铢
(音殊)。
饧
(夕平声)。
契
(音屑)。
褒
(保平声)。
哇
(音蛙)。
泆
(音逸)。
眩
(音衒)。
讴
(音鸥)。
歈
(音于)。
孋
(音离)。
姬
(音鸡妇美称也)。
骊
(音离)。
骚
(音搔)。
矧
(申上声)。
蛆
(音疽)。
唆
(音梭)。
泄
(音屑)。
骇
(音蟹)。
域
(音欲)。
醇
(音纯)。
鼷
(音奚)。
齅
(休去声)。
燔
(音烦)。
酣
(音蚶)。
贬
(音匾)。
黩
(音读)。
砒
(音批)。
酖
(音鸩)。
呆
(音涯上声)。
鲧
(音衮)。
黻冕
(上音拂下音勉)。
黠
(音辖)。
缫
(音早)。
緉
(音两)。
霓
(音倪)。
窈
(音杳)。
窕
(音调)。
斫
(音捉)。
瞽
(音古)。
瞍
(音漱)。
枭
(音嚣)。
樗
(音枢)。
侃
(刊上声)。
晁
(音潮)。
盎
(恶去声)。
爨
(音窜)。
冁
(嗔上声)。
饕
(音滔)。
餮
(音铁)。
绘
(音会)。
翳
(音医)。
刳
(音枯)。
僰
(音匐偪也)。
事义
一代时教
谓如来说法。从始至终。名为一代。时者。佛与弟子。说听和合之时。教者。如来所说之法也。
如来初成正觉
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初成正觉三七日。说大化之始。故曰初成。离邪曰正。背妄曰觉。
寂灭道场
谓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得道之场。即摩竭提国。阿兰若处。然处随法转。故名寂灭道场。
鹿野苑
谓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乃如来昔生垂化之地也。从树为名。亦名奈苑。二仙所居。亦名仙苑。
善来比丘
谓如来观彼根机成熟。呼云善来。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威仪庠序。即成僧相故。
憍陈如等
此云最初解。谓此五人先见谛故。等者。总收頞[鞥-合+(白-日+田)]。跋提。俱利。十力也。
转四谛法轮
转有三。一。示转。二。劝转。三。证转。四谛者。谓苦集灭道也。轮者。摧碾之义。谓如来以此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摧碾众生之惑业也。
耶舍传
具云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操行贞白。戒节坚固。仪止祥淑。视瞻不凡。世出世间典章。流辩无滞。以姚秦弘始年。达于姑臧。什先师之。劝兴往邀。兴即勅迎。并有赠遗。笑而不受。重使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迎。居逍遥园。四事供养。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翻译经论。并四分律。传者。后人所记尊者之事也。
玄奘
河南洛阳人。颕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髟/采]。竹马之齿通玄。戒具云毕。偏肆毗尼。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於是杖锡西游。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一切经书。毕究其妙。於贞观十九年。回靶上京。勅弘福寺翻译。广如译经图记。
义净
齐州张氏子。字文明。髫齓之年。辞荣落[髟/采]。内外经书。无不通晓。年十五志游西域。徧师名匠。学大小乘。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虞夏尚曾历试
帝舜。姓姚。有虞氏。黄帝八代孙。瞽瞍之子。瞍与后妻少子。常欲杀舜。舜尽孝悌之道。尧求可以代己位者。四岳群臣。皆举於舜。尧召舜历试诸艰。舜尽能应之。不负所举。夏。即禹王也。事迹。如第六戒中所明。
可能犹服勤劳
可。即二祖也。生时祥光照室。故名神光。后诣初祖求法。立雪齐腰。断臂安心。祖为更名慧可。授以心宗。能。即六祖慧能大师也。诣黄梅求法。服劳於杵臼。机缘相合。五祖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