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戒饰
  乃至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亦不宜用。
  释。漆者。灰漆也。彩者。庄彩也。雕刳其内。刻斫其外。纱绢者。皆杀生之财也。如上等物。乃王臣俗士所贵。非出家者之所行为。违佛明制。损德招愆。故不宜用也。若檀越施来。但宜藏护。不应受用。若大众长连床上。坐卧不论。困学纪闻云。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国之不服者。十三人。禹作祭器。墨漆其外。朱画其内。国之不服者。三十三人。然舜禹圣君也。用漆为器。不为过分。而有贤臣谏诤者。盖恐百官庶民。靡费不节故。今之出家者。华其私室。精其器皿。制度失佛祖之箴。受用等王侯之供。忠言逆耳。直谏者。乃违。胁肩谄笑。曲奉者。是趣。此其所以。丛林日弊。法门衰替矣。初学记云。蒿宫茆柱实兴国之清猷。玉席珠衣。乃危邦之弊化也。
  二引证(分三)初举况
  古人用草为座。宿於树下。今有床榻。亦既胜矣。何更高。广纵恣幻躯。
  释。此引古以鉴今。正明持戒止贪之益也。可坐可卧。名之曰床。狭而长者。故名为榻。物原云。神农始作床席。已前尚无。然最尊最贵。莫过於王。至上至圣。莫过於佛。世尊出王宫。冢间露坐。树下栖身。及成佛时。用草为坐。而作是言。我若不成正觉。终不起跏趺。此如来出世之榜样也。今有床榻。已胜於树居草座。何更高广雕刻。纵此身形。那肯还想修道耶。幻躯者。谓此身乃四大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犹如梦幻空花。虚妄不实。故曰幻躯。愚夫不了。执之为实。恣情纵欲。增长漏根。所以长沦三有。往还无际矣。东林混融禅师。示众云。避万乘尊荣。受六年饥冻。不离草座。成等正觉。度无量众。此黄面老爷。出家样子。后辈忘本。反为口体。如佛言曰。为沙门者。去世资财。乞食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二苦益
  胁尊者。一生胁不着席。高峰妙禅师。三年立愿。不沾床[柷-口+登]。
  释。西域记云。尊者中天竺人。本名难生。由在胎六十年始生故。至八十岁。投九祖伏驮尊者出家。时年少比丘诮曰。出家之业。一则习禅。二则诵经。汝今衰老。何所取进。尊者闻之。誓曰。我若不通三藏。不断三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於九祖处。执侍左右。未尝睡眠。日则披阅三藏。夜则坐禅。三年之内。悉证所誓。为第十祖。时人敬仰。号胁尊者。一生者。从出家叙起也。元高峰禅师。讳原妙。吴江徐氏子。母梦僧乘舟来。乃孕。至离襁褓。喜趺坐。遇僧入门。辄欲从之。年十五。出家於嘉禾密印寺。十六剃发。十七习天台教。二十更衣入净慈。立三年死限。不澡身。不剃发。不沾床[柷-口+登]。口体俱忘。后於天目师子岩。西石洞。营小室如舟。榜曰死关。绝给侍。洞非梯莫登。撒梯断缘。虽弟子罕得瞻视。示寂偈云。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
  三乐愆
  悟达受沉香之座。尚损福而招报。
  释。唐知玄法师。俗姓陈。三学洞贯。名冠一时。异迹犹多。故世号为陈菩萨。五岁即便能诗。十四讲涅盘经。李商隐赠诗云。十四沙弥能讲经。似师年纪秪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懿宗赐沉香宝座。高二丈余。僖宗赐号曰。悟达国师。二帝供养。隆厚非常。后忽定中见菩萨降手摩玄顶。演深妙法。而安慰之。言讫即隐。俄见一珠。入玄左股。隆起痛甚。上有晁错二字。遂成人面疮。而玄前身是汉袁盎也。害晁错斩於东市。玄十世为高僧。错求报不得。因过受人主宠遇。一念名利心起。於德有损。故能害之。幸遇西蜀迦诺迦尊者。洗以三昧水解之。故不为患矣。详如本传。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此床座帐褥。乃四圣种之一也。於此知足。则能进修道业。证三菩提。故名圣种。若不知足。则道果无分。圣种失矣。如悟达国师。见解超时。行位未测。由不知足。一念心起。德损祸至。我辈何人。不以为戒。哀哉。杂阿含经云。一沙门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贪想不除。身静意游。曾无宁息。不能得道。佛化作沙门。至其所。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四足。藏於甲中。不能得啖。佛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即说偈言。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沙门闻之。即得道果。
  第九非时食戒(分二)初标名
  九曰。不非时食。
  释。不非时食者。谓同如来正中而食。口不犯过也。离此便名非时。前八。后一。名戒。此非时食名斋。斋者。齐也。谓齐过中不食也。如来处於五中。谓降生中国。中夜踰城。日中一食。中夜成佛。所谈中道。律云。如来性离非时食。从诞王宫。乃至涅盘。中间未尝非时食也。毗罗三昧经云。非时不食。得五种利益。一。离诸贪欲。二。神气清爽。三。能却睡魔。四。道业易办。五。增长福寿。舍利弗问经云。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出家人。非时就典食者索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非施主意。施主无福。如失物故。但有发心置立之善也。西阳杂爼云。贞元中。荆州天崇寺。僧智灯。常持金刚经。遇疾死。弟子启手足犹热。未敢殓。经七日却活云。初见冥王。合掌。下阶讯曰。因公持经功德。更延寿十年。免脱生死。又问。人间众僧。中晚以药为食。食薏苡仁。大违本教。灯曰。律有开遮故。王曰。此后人加之。非佛意也。今荆州僧众。中后无饮药者。
  二释义(分三)初迷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二)初定时
  解曰。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不过午食。
  释。日午者。乃顺此方之言。约依经律。应云日中。若日过中。及明相未出。是名非时。故曰非僧食之时分也。良以午分八刻。前四名时。后四非时。恐人浑滥。故不言午。而言中也。诸天早食者。早以清胜为义。天者。天然。谓因修五戒十善。感受天然清胜之福故。其人间清胜至诚。亦在於早。天开以子。故斋天在於早晨。而诸天喜人清胜至诚。自然受供也。佛午食者。以午食为法食故。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言。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中后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断六趣因。令入中道。故同三世诸佛食也。畜生午后食者。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即六畜也。谓因中所作逆天悖理之事。故感此道。负天而行。中后而食也。鬼神夜食者。鬼。畏也。谓虚怯多畏故。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由谄诳心。所作之事。恐令人知。故感此道。黑暗而食也。僧宜学佛等者。谓佛为出世圣人。久断六道因。今发心受戒。志愿成佛。若欲成佛。出六道果者。当先断入六道因。令同三世诸佛。常餐法喜禅悦。过午则不食也。处处经中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隐。亦不作病。夫戒者。犹人之衣食也。苟无衣食。则人奚存故。大律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寿命。毗尼住世。则佛法久住也。故如来将涅盘时。谆谆教诫云。我灭度后。汝等以戒为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所以大迦叶等。终身奉行。祖祖传持。咸遵佛敕。未尝违也。
  二兴慈
  饿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
  释。饿鬼者。饥渴所逼曰饿。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由昔悭贪。不行布施。故堕饿鬼中。咽小如针。腹大如鼓。常为饥渴所逼也。世尊在祗桓精舍。定中遥见地狱饿鬼。咽中火起。徧铁围城。问知其故。谓人间碗钵作声。故佛大慈。诫诸弟子。凡於食时。应当寂静。不得碗钵作声也。然午前尚宜寂静。况午后正当鬼食之时。岂忍碗钵作声。而令彼等闻声火起。受烧然之苦邪。盖饿鬼因中。侵夺众食。以自活命。令众饥恼。谓在碗钵上造业故。即於碗钵上受报也。
  二引证(分四)初□□
  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爨。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
  释。高僧者。以佛法为己任故。爨。燃火煮食也。鼻出为涕。哭而无声曰泣。昔法慧禅师住邺寺。闻邻房比丘。午后炊爨。慨佛法垂秋。伤残悲叹。不觉涕下沾襟。今人既无古德护法之心。而反生毁谤。而言修行不在於此。安然无愧可乎。宋徽宗。惑於道士林灵素妖言。改佛为道。法师永道。上疏陈谏。帝大怒。收道付开封狱。舂陵守。谓师曰。道人蔬食。且不过中。甚非自全之计。宜茹荤血。师冁然曰。死则死耳。佛禁不可犯也。
  二治病
  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
  释。今人者。但指病人。非言一槩多有病也。多病者。谓身体饥馁。气力衰微。非一种病也。数数者。展转食也。或者。疑也。谓疑不能持此戒故。药石者。古来针灸以石为针。今多用铁。五分律云。时诸比丘。服吐下药。不及时食。腹中空闷。医教令食。诸比丘白佛。佛令以稻壳煮水。听非时食。不能得差。佛听以囊盛谷。煮汁令服。又不能差。佛听以囊盛米。煮汁服之。稍有起色。但不能愈。佛乃慈听。以米煮粥。画不成字。令屏处服之。病愈即当忏悔。古人称晚食为药石者。谓病比丘食粥。如同服药。如石针针体。为救病故。非徒滋养口腹而食也。又石头是不可食物。以喻晚食不可食也。若假病缘而恣意食啖者。大违佛教也。喻如世间王令。谁敢当锋。如来制戒。亦复如是。天台云。为病故毁戒。如破浮囊。惜脓血臭身。破清净戒体。罪莫大焉。故律云。比丘有病。先断饮食。以瘥为度。名为天医。有病无病。常当观察此身。为生老病死之本。众苦之源。深自克责。制其情欲。古云。人常想病日。则尘心顿息。人常想死日。则道念自生。而反纵彼爱根。自增苦本。不惧累劫之殃。但忧一生之命。饱食安眠。破斋夜食者。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损良田之德。且非时汤药。及种种果浆。皆非佛制。好心出家者。当依法不依人。方名正见佛子。
  三感愧
  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
  释。必也知违佛制者。此承上文而言也。谓晚食虽为病开。毕竟是违佛制。既知违制而食。则不可执权迷实。以为常途轨则。必须生大惭愧。惭者。惧违佛教。愧者。耻食非时。由惭愧故。自当念饿鬼饥渴之苦。不安意非时食。不令碗钵作声。便是慈悲利济之心也。以悲济故。则不恣意多食。亦不为美。贪好而食。所食不多。不美。是为不安意而食也。庶几者。方可之词。谓人有如上惭愧之心。方可开听也。
  四结罪
  如或不然。得罪弥重。
  释。如或不然者。谓无上惭愧心。忽略毗尼。饕餮饮食。滋养色身也。弥。甚也。得罪甚重也。或言佛有开缘。有病不犯者。此乃不知律法。然四分律中。七种开除。在别众戒中。非时食戒。毫发无许。谓因檀越所请。如来故开别众。此在午前。非是午后。当知凡语无凭。圣言有据。不可妄谈律典。何独不言比丘有病。先断饮食耶。昔傅大士。是弥勒菩萨化身。每行清斋。竟日不食。减食以施贫馁。今者二时饱餐。犹不知愧。故违佛制。不观祖德。不念他乏。焉得名为发心受戒者耶。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大律云。沙门释子。宁自破腹。不应夜食。沙弥尼戒经云。若国王长者。过日中施。亦不得食。终死不犯也。舍利弗问经云。时受时食。时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否。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人天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劫盗饿鬼。为罪窟。非时索者。非时辄与者。是名退道恶魔。是名恶道破器。癞病人。坏善果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当知法行法。若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皆死堕焦肠地狱。高僧传云。梁山阴云门寺释智顺。疾甚不食多日。一日中竟。弟子昙和。以顺绝谷日久。密以半合米。杂煮以进。顺咽而还吐。索水洗澡。语和云。汝永出云门。不得还住。如上所说。令人毛骨悚然。何为一餐之食。遗累至此。其有智者。可不深戒欤。
  第十捉金银宝物戒(分二)初标名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释。不捉持者。无有贪欲心也。谓非但不捉金银。即金银所造。一切器皿钗钏等。亦不可捉也。出家修无为法。向清净道。当远离爱染。断贪畜心。以成清白梵行。若捉持者。则藏畜。藏畜则生贪着。贪世间财物。则损失出世间法财。慧命戕残。恶名流布。世所贱之。而善神亦不护佑矣。如僧祇律云。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有非人化作龙形。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舍家出家。不捉金银及钱。比丘到亲里家。问讯已欲还。时亲里妇。语沙弥言。汝今还。可持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领。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非人复化作龙形。左绕沙弥。以土坌上。乃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银钱。沙弥便啼。比丘顾问。沙弥泣言。我不意有过。无故得恼。师问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其非人复如前供养。可见利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