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引证(分三)初显报
  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
  释。楞严载者。此引经文以显淫事。有如是利害。不得犯也。宝莲香者。乃比丘尼。最初持菩萨戒之美称也。谓戒体本来尊贵。故名曰宝。戒体本来清净。故名曰莲。由尊贵清净。芬芳一切。故名曰香。后因一念妄动。不守自心。犯此淫戒而反不知惭愧。谬起邪见。拨无因果。肆言非杀非偷。无有罪报。殊不知私行淫欲。非偷乎。淫事办而慧命斩。非杀乎。猛火。欲火也。谓作是语已。遂生猛火。节节烧然。生陷者。谓不待身死。而陷入阿鼻也。梵名阿鼻。此云无间。谓堕此地狱中。受烧煮苦。无有间断故。
  二举况
  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释。世人者。王臣士庶人也。杀身亡家者。如夏以。妹嬉。晋由骊姬。乃至骊山火起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亡家败国。皆为此也自古至今受惑非一。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俗为僧。岂得更犯者。谓知五欲过患。故舍之出家。当不为生死之所流转。岂可复行生死不净之行耶。楞严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当知红炉白刃。坏色身於一时。花箭蜜锋。沉慧命於万劫。大论云入道惭愧人。持钵摄众生。云何纵欲尘。沉没於五情。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唾。生死根本。欲为第一者。谓一切众生。所以有身者。皆由初念颠倒。见他交会。自以淫心投托母胎。而成身根。故名曰生所谓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也。有生必有灭。故名曰死。是知生死根源。皆以淫欲为首。故云第一。欲除生死。须断淫心。故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三立誓
  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释。泆。淫放也。谓恣心放逸。而行淫故。贞洁。守节清白也。谓守戒清白。虽死犹生。恣心放逸虽生若死是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也。如贤愚经云。一比丘少欲知足。一长者终身供养。日日送饭。又一长者。将一子来求出家比丘观是子。能持净戒。度为沙弥其前长者。举家赴会。唯留一女守舍。忘却送食。比丘念。日已过午。尚未送食乃遣沙弥取食。唯见少女迎门。作诸媚态沙弥自念。此女将无毁我净行。乃坚摄威仪女即五体投地曰此舍珍宝充满。卿可为主。我愿充婢给使。沙弥心念。宁舍身命。不毁净戒。即入房闭户。胡跪合掌。发愿不舍三宝正戒。愿生寂静家。尽漏成道。即刎颈而死。其女欲心寻息。悲恼闷绝其父适还。女方苏醒。具述所以。时国王闻知。赞叹。地积众香。阇维供养。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八师经。佛告梵志曰。淫人妇女。或为夫主边人所知。临时得殃。刀杖加刑。手足分离。祸及门族。或为王法收捕着狱。酷毒掠治。身自当罪。死入地狱。卧於铁床。或抱铜柱。狱卒然火。以烧其身。地狱罪毕。当受畜生。若得为人。闺门淫乱远佛违法。不亲圣贤。常怀恐怖。多危少安。智度论云。破戒之人。若着法服。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烊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热铁丸。饮热烊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即是地狱牛头狱卒。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僧床。是为坐热铁床上。又大乘妙林经云。释迦为太子时。五欲厌离。而求出家。而说偈曰。世间不净众惑邪。无过妇人之体性。衣服璎珞庄严故。愚痴是边生欲贪。有人能作如是观。如幻如梦非真实。速舍无明莫放逸。必得解脱功德身。
  第四妄语戒(分二)初标名
  四曰不妄语。
  释。妄语者。违心故说也佛弟子。直心是道场。於四威仪。一切行中。言无虚诳。若以不净。心口念相违。出言不实者皆名妄语也妄根於心言发於口。背真逐妄。颠倒是非。使正道不明邪词动众。此乃修道障缘。应当杜绝。故华严经云。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如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楞严经云。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二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四)初小妄语。二大妄语。三开听。四举况。初中(复三)初总标
  解曰。妄语有四。
  释。妄语有四者。乃初标其名也。谓分别妄生。则出言虚妄。或因喜悦而出者或因引诱而出者或因瞋恚而出者或因嫉妬而出者。然境既不一。则语有大小。罪有重轻。故如来大慈。凡有妄境。一切俱制。境有三品。父母师僧名上人天名中。鬼神畜生名下。若有犯者。随事所定。今先明四种。究其本源。皆由妄起所谓一翳在眼。千花乱坠。一妄在心。河沙生灭。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也。
  二别释(分四)初妄言
  一者妄言。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
  释。言者。心声也。心正则言正。心邪。则言邪也。又直出为言。由己意发而为言故。宣述为语。由述见闻而为语故如来之语。无非利益众生。故有真语。实语。正语也。众生之语。无非损害众生。故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也以是为非。故见言不见也。以非为是。故不见言见也。由虚妄故。是以不实。然妄语虽有八种。不出见。闻。触。知。四法。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触言不触。不触言触。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若欲惑彼。随作其一。皆名妄语。又见言不见。诳也。不见言见。虚也。谓以分别识。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舌身为触。在意为知。以见闻知。三根性利。力用偏多。能取远境。故各分为名。鼻舌。身。三根性近。力用处少。能取钝境。故合为名今但举见之一法。等者。总收闻。触。知。三法也。
  二绮语
  二者绮语。谓妆饰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
  释。绮者。锦绮。喻也。靡者。美丽也。谓妆点粉饰。虚浮无稽。美丽之语。如织锦绣。攒花簇锦。以眩人心目也。又言虽是实。说不应时。非时而说。亦名绮语。艳曲者。谓巧作艳丽歌曲。惑人心听。如靡靡阳阿之曲是也。大都古乐府之作。声韵正雅。无如汉魏。后之效体。渐入艳丽。至唐玄宗。酷爱法曲。选妓三百人。教於梨园。今讴曲。称梨园者本此。纂要云。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淫歌曰哇。楚歌曰艳。情词者。言词华美。妖冶之语也。谓声韵宛转以尽意之所思引诱情欲。皆能导人之爱染。长人之悲哀也。然词与曲。不无移商换征。随时小异。大约汉。唐。尚乐府。宋元。尚歌曲。此骚人词客所为。非学者之所涉躐也荡人心志者。谓如上情词艳曲。乃宣述入爱之结使。能改人常性。丧人正念。令修学人。失如来种。故曰荡人心志。等者。总摄喜怒哀乐之法也。笔餐云。李伯时善画马。秀铁面呵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一人夸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矣。伯遂罢笔。师劝画观音赎过。黄鲁直工艳词。师亦诋呵之。黄笑曰。又当置吾於马腹中耶。师曰。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耳。黄悚然悔谢。遂励精进。
  三恶口
  三者恶口。谓粗恶骂詈人等。
  释。恶口者。谓言语抵触甚於枭鸟。不留他人情面粗声恶气。骂辱毁谤於他也所以瞋火一起。冲口烧心。伤害前人。痛逾刀割。实乖菩萨之善心。违如来之慈训也。故法苑曰。瞋是失善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法乐怨家。善心大贼恶口腑脏也。骂詈者。正斥曰骂。傍毁曰詈谓自恃所长。背求他短。恶口骂詈。然骂有七种或以。相骂。或以根骂。或以罪骂。或以病骂。或伎艺骂。或结使骂。或种姓骂。等者总摄如上骂法也。身死魂逝。坠堕三途。如经所说若堕地狱。割舌令自啖食若堕饿鬼。口中蛆脓流出。若生禽兽。食啖粪秽。人怪其声。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气常臭。唇齿皆缺佛言。宁以利刀割断其舌积劫受苦不可以一言骂谤持戒比丘。恶报难尽。有二种人。一向入地狱。一。若非梵。行自称梵。行二。若真梵。行而以非梵行谤之。
  四两舌
  四者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诤等。
  释。两舌者。谓彼此交扇也。向此说彼者。谓传彼人之言而向此说传此人之言。而向彼说也。皆出忿嫉在心。故以闲言冷语疑讪丛生合者使离浓者使淡。令师资恩丧。朋友义绝。纵不传彼此之言但於二边。说令离散者亦是两舌也。管子云。析交离亲。是为贼矣。离别也间。隔也。君父师长。专释曰恩。兄弟朋友。善益曰义。挑唆者。谓前人未说。挑发唆起。彼此之言。令生斗诤也。成实论云。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深重。堕三恶道中。世世得敝恶破坏眷属。以今离。间破坏他故。
  三类结
  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证入人罪发宣人短。皆妄语之类也。
  释。乃至者。相继之词。谓此四法。皆是妄语之等流也。前誉后。毁者。谓现前奖誉。退后。毁呰。爱之欲生。恶之欲死也。面是背非者。谓面从公是。背地私非。无见闻疑。恣心乱说。但图泄自己之忿恨。不顾他人之死活也。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也。证入人罪者。谓无问前人有罪无罪。但以恶心。硬作证盟。置他人罪也。发宣人短者。谓讦彼阴私。宣其短处。惟知有己。不顾他人。欺巧百端。令人陷没。故曰。皆妄语之类也。易云一言之善。千里应之。一言不善。则千里违之。古人三缄其口。所以为后世之龟镜也。太公曰。欲量他人。先须自量。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自口。汉新息侯马援。以书诫其兄子曰。吾欲汝曹。闻人之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也。好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轮转五道经。佛言为人喜传人恶。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犂耕之。后堕恶鸟。人闻其声。莫不惊怖。咒令其死。
  二大妄语(分二)初明境
  若凡夫自言证圣。如言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等。
  释。凡夫自言证圣者。此初标其名也。前言世谛之事。此言出世妄语也。谓身居有漏。心等庸流。故名凡夫。明了四谛。住最后身。故名圣人。梵语阿离野。此翻云圣。昔商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与。曰。丘博闻强记。非圣也。曰。三王圣者与。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曰。五帝圣者与。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太宰骇然曰。然则孰为圣乎。孔子有间。动容对曰。西方有圣者焉。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然凡圣之别。有十法界。凡夫由染缘而成。谓一切众生。於真性上。情想自异。故有六凡。圣人从净缘而证。谓佛与三乘。於无为法中。智有高下。故有四圣。可见凡之与圣。悬若天渊。今言证者。妄之极矣。如楞严云。譬如平人。妄号帝王。自取诛戮。须陀洹者。此翻预流。谓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已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又云见道。谓见真谛故。或名逆流。或名入流。谓逆生死流。入圣法流故。又名圣位。此小乘初果圣人也。斯陀含者。此云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中。已断前六品尽。后三品尚在。犹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此二果圣人也。等者。谓余三果。四果。乃至或云。得禅定解脱。三昧正受。天龙鬼神来归依我之语。未尽故。
  二定罪
  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释。大妄语者。谓如上四果。及禅定等法。毫无知见。妄言已得已证。故曰大妄语也。以此诳惑世人。而邀名利供养者。死堕无。间地狱。故曰。其罪极重也。
  三开听
  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
  释。余妄语者。谓除上妄语之外也。救他急难者。谓本无谋利之心。全以拔苦为念故。如律云。有猎者逐兔。兔走避佛座下。少顷猎至佛所。问。见兔否。佛曰不见。猎乃去。后弟子问。兔见在佛座下。云何见言不见。佛曰。为救兔故。又如波斯匿王。敕杀厨监末利夫人。令人留藏。待王酒醒悔恨。送至王所。王大欢喜。夫人虽受八戒。为救他难。而不犯妄语戒。是名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也。
  四举况
  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学出世之道乎。
  释。古人。即司马温公。要。立身之要也通鉴载。刘忠定公。问司马温公曰。尽心行己之要。可得闻乎。公曰。其诚乎。又问行己之要。以何为始。公曰。自不妄语始。二公。皆宋之为儒也。尚以。诚信为本。况出世之人。岂得言行乖违耶。盖道德之存。至诚为首。立身之要。言行为先。所以南。容三复白圭。将以戒慎其言。是故古人戒始慎终。自不妄语始也。灵源曰。举措不可不审。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也。
  二引证(分二)初果报
  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者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
  释。此引往事。以证妄言之咎也。犬鸣曰吠。一言而堕狗身者。果不昧因也。阿罗汉。此云无学。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无法可学故仅。但也。大报恩经云。波罗奈国。大富长者。年至八十。生一男子。名曰均提。十岁出家。往利提利因陀罗山。至如来所。佛为说法。即得道果。阿难心疑白佛。佛言均提沙弥。非适今也。过去毗婆尸佛时。有一年少沙弥。精通三藏。见一老比丘。人相不具。好赞三宝。音声浊钝。不能歌呗。少年骂言。音如狗吠。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识我否。我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年少闻之。心惊毛竖。即求忏悔。我因愚痴。不识圣贤。愿我来世。见善知识。尔时年少。恶骂上座。五百生中。常作狗身。百千大众。闻佛所说。咸立誓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於恶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谤圣贤人。尔时舍利弗。昼夜六时。以道眼观诸众生。有应度者。而度脱之。尔时摩竭提二国中间。五百贾客。将一白狗。初夜煮肉作食。於后夜时。狗偷食之。次日贾客饥渴作瞋。持刀刖其四足。投身粪坑。宛转腹行。受苦不尽。舍利弗入城乞食。经过彼路。至此狗所。持食与之。说法利喜。却后一七。罪毕得出。生於人中佛告阿难。尔时白狗。岂异人乎。今均提沙弥是也由过去世。毁骂贤圣。堕在恶道。由初愿忏悔。罪毕得出。生於人道。遇佛世尊。即得漏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