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举况
  微类尚然。大者可知矣。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复加伤害可乎。
  释。微类尚然者。乃结上文而比况也。谓如上最小虫类。尚能如是爱护。则大形众生。自然不杀也。今人等者。乃伤感之辞也。谓既不能行如上护生之事。已违沙弥之制。岂可复加伤害耶。可乎者。是及征之语。谓深戒不得更作也。
  三行慈
  故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
  释。此十戒解文中。凡有经云。皆出沙弥戒经。后不繁释。菩萨见杀一切众生。即赎其命。谓之施恩。见贫乏者。以财法惠施。谓之济乏。良由一切众生。於财法二种。多所馑乏故。若见众生为衣食所逼。不能称意者。当随力给与。而利济之。若见众生无法自资。不得自在者。当随力为说。而救度之。然财施以安其身。法施以安其心。身心无乏。故曰使其得安也。见杀起慈者。恻隐之心也。若有力。当尽心救度。解其苦难。若无力。当默念宝胜如来。或持往生神咒回向。令彼闻法超升。永离苦趣。愿当来世。不见如是苦恼众生。故曰当起慈心也。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噫。伤痛声。欤。语尽之辞。亦即叹辞。谓杀生之罪。苦报无量。穷劫受殃。诚可愍伤。不可不为切戒也。如轮转五道经云。为人喜杀者。后生作水土蜉蝣之虫。朝生暮死。贤愚经云。戏笑杀他命。悲号入地狱。臭秽与烊铜。灌注连相续。奔刀赴火焰。劈裂碎楚毒。亿载苦万端。伤心不可录。习报经云。杀生入四趣。受苦三涂毕。得生人道中。短命多忧疾。疫病婴难苦。寿短长沉没。若有智黠人。杀心宁放逸。八师经云。杀者心不仁。强弱相伤残。杀生当过去。结积累劫怨。受辜短命死。惊怛遭暴恶。我用畏是故。慈心伏魔宫。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维摩云。人生长寿。得不杀报。
  第二盗戒(分二)初标名
  二曰不盗。
  释。物各有主。不与而取。名之为盗。盗之为咎。其害匪轻。良以禀形六趣。莫非贪欲为源。受质三仪。并是恋财为本。临财苟得。非谓哲人。见利忘义。岂成君子。苏子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所以憍梵损粟。必受牛身。比丘嗅香。池神呵责。罪招有自。因果无差。是以严遮。勿令有犯。恐一堕落。则求出无期。故大师於十戒解中。皆具息恶行慈之意也。
  二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四)初明境
  解曰。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
  释。梵语苏伐罗。此云金。梵语阿路巴。此云银。重物者。谓物件虽多。四法摄尽。一。体重价重。谓金银七宝等。二。体轻价重。谓紬绫缎帛等。三。体重价轻。谓木石等。四。体轻价轻。谓草叶等。今以贵价在前。故曰重物。以至者。是举前后之重轻。以达其中也。一针者。言其最微。一草者。言其最轻也。如来大慈。凡有盗境。一切俱制。境有三品。佛。法。现前僧。四方僧。父母。师长物。名上。人天物。名中。鬼神。畜生物。名下。若有犯者。随事所定。
  二显戒
  不得。不与而取。
  释。不得者。禁止之语。不与取者。谓前人不与。而取夺之也。正是业主。故律云。若物属他。他所守护。前人不与。举离本处。即成盗罪。华严云。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於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故知经律。皆禁止也。
  三有主
  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
  释。常住物者。梵语招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律云。常住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得分卖故。二者。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一鸣楗椎。体通十方。四方。但局凡僧。十方通於贤圣。今世凡多圣少。故但言四方。惟局本处。不出外也。三者现前常住。谓僧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得故。四者。十方现前常住。如亡五众。轻物。现前羯磨得分。如未作羯磨。若有盗者。从十方僧得罪。若已作羯磨。从现前僧得罪。上二种。名四方僧物。若有侵损。即名犯盗。以僧家一粒一丝。皆是檀越以清净心施来。今以不清净心盗取。其罪极重。庄椿录云。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利三分七厘。第二夜利上长利。来世牛马偿还。若一文入常住。一日一夜。长福倍上。观佛三昧经云。盗常住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之罪。十轮经云。盗三宝物者。其罪甚重。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若将非理用度。私给俗家。其罪甚重。地藏经云。若偷窃常住财物米谷。饮食衣服。乃至一切不与而取者。当堕无间地狱。道世法师云。若将常住财物。与白衣受用者。龙天瞋责。罪及主事。常住司执钱谷。无非佛物。法物。僧物。於己何有。若此中沾染毫厘。即是镬汤炉炭。若此中泾渭分明。即是青莲华藏。铁山琼云。凡常住一茶一米。一分一厘。皆是施主为求福德。故行布施。宜供三宝。何得私用。罪福因果。瞭然指掌。慈受深禅师云。常住分文不可偷。日增万倍恐难酬。猪头驴脚明明现。佛地今生扫未休。以此观之。常住之物。不可丝毫有犯。是以先圣后圣。苦口叮咛也。信施物者。谓施主信心持物至寺布施。而未曾分与僧者。是僧众物者。现前大众受用之物。若於四事中。或窃其一。是名盗现前僧物。亦不得私用。纵有挪移借用。以长就短。必须白众方动。后来仍旧补偿。不名犯盗。方等经云。菩萨言。五逆十恶。我所能救。盗众僧物。我不能救也。官物者。即九品宦职之物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纵使地下伏藏。以至空地遗物。既在王地。皆名官物也。民物者。即工商农庶百姓之物也。一。是普及之言。切。乃尽物之语。统论世间。大小轻重。及鬼神禽兽等物也。
  四明法
  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偷盗。
  释。夺取者。恃力强暴而取也。窃取者。伺人不见而偷取也。诈取者。亦名伪取。或诡谲拐骗。或假借不还。或倚势冒支等。乃至者。谓从前至后。以明其中。所谓圭合铢两。种种欺瞒。移标古界。私匿寄物。过分食用常住等。偷税者。赋税。乃国家大典。若有物。必须向彼化免。不得藏匿而过。亦不得为他人藏匿税物。冒渡者。假称也。谓假称他名。而过关津也。等者。未尽之辞。谓事虽未尽。则余法可知也。皆为偷盗者。总结如上之法也。余如大律。
  二引证(分二)初果报
  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
  释。经载者。此引经文作证。以戒沙弥不得偷盗。致招长夜大苦也。盗果者。大报恩经云。见一众生。有热铁丸。从身上入。从身下出。乘虚而行。痛苦难忍。目连问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迦叶佛时。作沙弥。守众僧果园。盗取七枚奉师。以是因缘。故获斯罪。盗饼者。杂宝藏经云。见一众生。有二热铁轮。在两腋下。举身焦烂。痛苦难忍。目连问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前世。为沙弥时。与众作饼。盗取二番。挟两腋下。以是因缘。故获斯罪。盗石蜜者。石蜜亦名糖精。广志。甘蔗其饧。形如冰糖。坚硬如石。唐书云。番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汉武帝内传。西王母谓帝曰。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天竺国石蜜。仙经云。蜜为口芝。本草云。崖蜜食之不饥。明目延年。律中过午不食。开石蜜者。以其煎汤无形。为药石故。阿含经云。见一众生。其舌长广。有炽然利斧。以斫其舌。乘空而行。啼哭号呼。苦痛难忍。目连问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迦叶佛时。作沙弥。以斧斫石蜜供僧。沾斧刃蜜。盗取食之。少分者。不多也。缘斯罪故。从地狱出。受此余报。俱堕地狱者。总举三法以戒之也。地者。底也。万物之中。地最在下故。狱者局也。谓拘局罪人。不得安乐故。已上三事。虽不同时。然盗因则一。故皆感地狱之报。一钱一草。信不诬矣。
  二立誓
  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
  释。宁就断手。不取非财者。深畏地狱之苦痛。甚於断手也。说之寒心。故如来激切劝诫。而立誓言。决意不取也。盖人有手足。方称全品。僧有戒德。堪为良佑。非财者。非义之财也。古人云。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世律取非义之财。受非常之祸。藏经。食无与之物。故感无间之殃也。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宝梁经云。宁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财物。洞山价禅师云。常住须凭戒力扶。莫将妄用恣贪图。掌他三宝门中物。惜似双亲两眼珠。暗里纵能机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诛。丝毫若也无私取。免至来生作马驴。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若人偷盗他物。为主所执。送官究治。闭着牢狱。或以杖捶。或截手足耳鼻。及断其头。种种苦楚。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受种种苦。不可称计。百千万岁。脱出无期。地狱罪毕。生畜生中。象马牛羊。驼驴犬等。经百千岁。以偿他力。畜生罪毕。生饿鬼中。饥渴苦恼。不可具言。经百千岁。受如是苦。罪毕为人。得二种报。一者。贫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二者。常为水火。王臣恶贼之所劫夺。不得安乐。维摩经云。如人大富。得不盗报。
  第三淫戒(分二)初标名
  三曰不淫。
  释。淫者。不净行也。谓以染污心。行秽恶行。故名不净也。世俗尚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训。出家离染。尤宜肃慎。今承慈旨谆谆。必须铭刻于心。不可有违佛制。当深观爱欲。犹如毒蛇。华严经云。若被诸女色。染醉其心。犹如婴儿。无见自性。亦如素衣。见受染色。为欲所溺。不能得出。如粪中虫。乐着粪处。如秽弊猪。不净严身。四十二章经云。出家沙门。断欲去爱。澄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乃名佛子。梵网经云。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八岁沙弥开解国王经云。阿育王初奉佛时。人民疾疫。请僧咒愿。圣众遣妙颜沙弥。年始八岁。已得神通。飞入王宫。夫人彩女见之。无不爱敬。夫人举手。欲抱妙颜。颜即却之。夫人曰。卿年尚幼。犹如吾子。近之何妨。颜曰。事从微起。犹一粟之火。能烧万里之野。一滴之水。能陷坚固之石。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是以智者远嫌避疑。以防未然。时沙弥声彻王殿。王闻之来见曰。卿尚幼如我子。抱之何嫌。颜曰。古圣制仪。豫其未萌。亦戒终始。女子七岁不戏父几。男子八岁不踞母床。果下无扪首。瓜田无摸足。远嫌避疑。杜渐销萌也。今虽等母子。当为将来不能者施。时王与夫人。及宫中五百人臣。同得道迹。
  二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三)初显戒
  解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
  释。在家五戒者。优婆塞。优婆夷戒也。唯制邪淫者。以其洪荒之后。有虞垂拱。契任司徒。教以人伦。则曰夫妇有别。有夫妇则有父子。故人伦以夫妇为首。不孝以无后为大。上关风化。下接宗嗣。是故不禁。如关睢之诗乐而不淫。所以正人伦之纲纪也。故居家受戒。除夫妇外。一切俱制。果报地狱经云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以物蒙笼其头。畏人来杀。心生恐惧。何罪所致。目连答曰。以前世时。淫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夫主捉缚打杀。心常恐怖。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华严经云。菩萨於自妻。尚且知足。何况邪淫。又此五戒。在天谓之五星。在地谓之五行。在人谓之五伦。在身谓之五脏。在山谓之五岳。在国谓之五刑。在儒谓之五常。谓仁者不杀等。乃修行之径路也。缘於耶输伽父。与五十人。求佛受三归五戒为始。故如来开人天教。以摄居家二众也。出家十戒者。乃渡苦海之浮囊。越涅盘之正因也。全断淫欲者。谓淫非梵行。乃鄙恶不堪之事。又出世法中。无邪正故。然华严为在家者说。故曰自妻。尚且知足。楞严为出家者说。故曰全断淫欲也。
  二明境
  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
  释。干犯者。谓干名犯义。淫其所尊。污其所亲。行不净行也。一切者。总摄也谓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乃至黄门。二根等。皆是境故。如来大慈。凡有淫境。一切尽制。境有三品。母女。姊妹六亲。名上。一切男女。并邪淫名中。在家己妻。非时非处。名下。若有犯者。随事所定。故经云。当观爱欲甚於猛火。猛火烧身。害此一生。欲火烧身。殃堕累劫。智者畏之。愚人自缚也。
  三结罪
  悉名破戒。
  释。悉者。尽也。破者。犯也。不言犯。而言破者。谓初受戒时。体则圆满。若犯此戒。如人断头。身则破坏。如大石破裂。无有完全。戒身破坏。亦复如是。当知淫泆非刀剑。能斩智慧命。爱欲是猛火。自焚功德林。佛言破戒之人。生不能消信施一滴之水。足不履伽蓝尺寸之地。死堕地狱。受报无穷。然其意地欲根。最难除拔。极易渐染。若此中微尘许不尽。便是生死祸胎。若淫习难尽者。当修不净观。或住尸林以为对治。或以手摩其顶。眼盻袈裟作是念言。食人信施。不应起如是心。或礼佛持咒。以治其心。则贪欲自然殄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