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慨今
  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拟躐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
  释。今者。末法时也。名者。徒有沙弥之名。本所受戒者。本。本分。谓沙弥本分。所受之十戒也。愚者。无有慧目。茫者。昧其志性。以是不能学戒。甘心下劣。与法转踈矣。狂者。妄起邪见。忽者。轻忽毗尼。或小有知识。自谓多能。或勉之习学。而反答曰。此不过为初学者说尔。或师长不能如法教诲。弟子不肯请问一字。执定狂愚。安心卤莽。孤山圆法师云。人虽至愚。岂不能日记一言。积月而三十言。积年而三百六十言。积之数载。自然可成。苟耻才智。不如废而不学。则亦应耻饮食。不如废而不食也。食既当同。法宁可缓。既不习学。受戒何为。古云。学则庶民之子。而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而为庶民。欲为公卿耶。为庶民耶。永明寿禅师云。得鸟者。网之一目。不可以一目而废众目。收功者。棋之一着。不可以一着而废众着。月窟禅师云。高以下基。洪由纤起。虞夏至圣。尚曾历试。可能二祖。犹服勤劳。所谓一念因真。千生果实。因既不真。果岂能实耶。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难矣哉。涅盘经云。凡有心者。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信心。徒增黑业。所以佛诫罗[目*(危-(夗-夕)+夫)]罗偈曰。十方世界诸菩萨。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三昧经云。佛法大海。不可测度。彼执偏愚。不达谛理。不习三学。不从师受。非法解法。自称智者。非真智也。狂慢之害。又甚於愚不肖矣。经云。谦如大海。容纳百川。慢如高山。法水不住。一味志大言大。轻慢佛语。忽略毗尼。贬学戒为小乘。谤行持为琐屑。执定我慢。见善不从。则难救矣。曾不闻。鸠摩罗什。初学小教。顶礼盘头达多。此敬上也。盘头达多。晚学大乘。复礼鸠摩罗什。此尊贤也。可见从上佛祖。未有不学而成者。沙弥才登戒品。岂可不学也。若以小小知见。得少为足。下不敬上。上不尊贤。欲齐先哲。无有是处。便拟躐等者。拟。欲也。躐。跨越之意。等。级也。谓才受十戒。便欲与大僧相等也。罔意高远。亦可慨者。谓昏昧无知曰罔意。妄尊太过曰高远。听其言之狂放。虽圣贤犹所不及。问其戒相威仪。茫然一法不知。慨。叹辞。谓狂愚如是。宁不伤叹耶。佛藏经云。若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三出略(分四)初启蒙
  因取十戒。略解数语。使蒙学知所向方。
  释。因取十戒等者。此乃承上文而言。谓因是狂愚之故。故取十戒解之。使狂者不学。必诱其学。愚者不知。必令其知。略而非广。故曰数语。乍入道者。故曰蒙学。向者。趋向。方。法也。即趋入道门之方法也。如楞严云。因指见月故。大论云。三恶烧燃。驼驴重楚。饿鬼饥渴。不名为苦。痴暗无闻。不识方向。乃名苦也。大师因慨狂愚。罔谙戒法。故略解於此。令初发心人。入道有由。不致岐路於盲瞶也。譬如勾甲方萌。要因雨露人事。方能长养成熟。如初心一失。为害匪浅。纵有良医。难调重毒。诚所谓。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终成骨董。
  二勉行
  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违犯。
  释。南山云。好心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不为名利所牵。不为王力所逼。不为邪求活命。不为避懒偷安。不为负债逃难。为生死。为菩提。持信出家故。智者大师。以出家分为四种。一者。心出家。身不出家。如维摩庞老等。二者。身出家。心不出家。谓虽入空门。不行佛事故。三者。身心俱不出家。善根未生故。四者。身心俱出家。是为好心也。切。真切也。谓既发心受戒。要念头真切。戒是越渡苦海之迅航。庄严法身之璎珞。毫厘失念。三途苦因。当遵之不违。行之不怠。谨慎而不狎侮。精严而不违犯。根本清净。动止安详。年甲未满。不妨姑待。如若满足。自可登坛。
  三阶本
  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
  释。然后者。由下之上也。谓前十戒清净。年限已满。即当登坛受具也。远近二字。有事。有理。事者。沙弥邻次比丘。故名曰近。尚隔具足一坛。故名曰远。理者。比丘惟求自利。但尽今生形寿。故名为近。菩萨志愿利生。尽未来际。故名远也。阶梯者。升进之径也。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故律云。不受具足戒而受菩萨戒者。无有是处。根本者。犹草木之根本也。谓此十戒。乃比丘。菩萨。之根本也。初阶若毁。次级难登。根本一亏。枝叶华果悉皆堕落。故律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还欲受五戒。乃至菩萨戒。无有是处。若破十戒中重戒。还欲受十戒。比丘戒。菩萨戒者。亦无有是处。
  四圣因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
  释。因戒生定者。楞严经。佛告阿难。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盖心为净染之本。以戒摄之。外不放入。内不放出。打成一片。名之为定。静极光通。发起妙用。名之为慧。然戒乃定之本。定乃慧之体。慧乃定之用。故曰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也。庶几者。近可也。圣道者。圣人之道也。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此道。乃千圣同游之道也。无一声闻不严戒行。无一菩萨。不修戒度。无一如来。不满戒体。谓精严净戒。定慧发生。则不耽世染。如是行持。近可成就菩提。而不辜负剃发披缁之初念也。
  四指广
  若乐广览者。自当检阅律藏全书。
  释。乐。喜好也。广览。徧观义。检。检点。阅。细看。藏。乃包括函藏之义也。如来说法。分为三藏。所谓经律论也。今专为受戒者说。故但指律藏而言也。全书。正显要略之意。大师为初学者。略采数语。以便行持。若有志於毗尼者。当徧观律部。则知全藏之义也。
  二重出制戒本源(分二)。初述经
  其十戒名。出沙弥十戒经。
  释。十戒名者。即不杀盗等。十事也。出沙弥十戒经。显非臆说。亦见有所据也。谓律是如来金口亲宣。等觉以下菩萨。不敢增减一字。所以大师引证於此。经是通称。盖一大藏教。总称为经故。名从别显。指此沙弥十戒经。以别余经也。
  二举人
  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释。佛敕者。犹天子制书命令也。说者。传说。佛为法王。故制戒律。命舍利弗。为罗睺罗说也。梵语舍利弗。此云鹙子。从母得名。谓其母眼明。如鹙鸟故。父是天竺婆罗门。提舍论师。亦云身子。文句云。舍利弗。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云身子。入王舍城。路逢马胜。为说偈曰。诸法从缘生。缘尽法还灭。我师释迦文。常作如是说。身子闻已。即证初果。投佛出家。梵语罗睺罗。此云执日。是佛之子也。生时值阿修罗。以手障日。因之为名。亦云覆障。昔佛为太子时。启父出家。父曰。无绝吾国嗣。汝若有子。听汝出家。太子即以手指耶输陀罗腹。便觉有妊。在胎六年始生。故翻覆障。未曾有经云。时佛在舍卫国。入城乞食。耶输陀罗。与罗睺罗。在高楼上。见佛入城。时罗睺罗。年方七岁。耶输觉信。遂向罗言。此来比丘。是汝父也。如来无量法财。汝应得分。汝当往彼。索其余财。罗即下楼。前礼佛足。如来观机逗教。手摩罗顶。罗从觉醒。自念从有生以来。未曾得如是柔软细滑之乐。遂悟触尘。证须陀洹。佛即问罗睺罗。汝能出家否。罗答云。能。世尊即舒一指。携罗同归僧伽蓝中。佛告舍利弗。汝度罗睺罗出家。舍利弗言。我云何度。佛教作如是言。我罗睺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罗睺罗。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能持否。乃至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戒。汝能持否。如是三问。故云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也。如来不为罗睺罗作和尚者。有五义故。一。为平等故。谓佛心平等。一切无偏。不与彼作和尚。不与此作和尚也。二。为止斗诤故。若作和尚。则有亲疎。既有亲疎。便有斗诤。则佛法难行也。三。为止诽谤故。若作和尚。外道当言。沙门瞿昙。自言慈等一切。云何与一作和尚。不与一作和尚。则与凡人无异也。四。为成三皈故。若作和尚。则堕僧数。无有佛宝。则三皈不成也。五。为成六念故。若作和尚。则无念佛。又若作和尚。弟子有病。应当瞻视。饮食衣药。种种所须。岂是自在法王所应为耶。如一比丘。应得阿罗汉果。昔有余福。当作转轮圣王。福业遮障。不得漏尽。如来愍之。为病比丘。一正富罗。转轮王福。一时失尽。即得无着。若作和尚。有损无益也。复次佛唯一人。僧该凡圣。僧作和尚。弟子受戒。远近皆得。不令众生。多受劳苦。若佛作和尚。有是故也。又若作和尚。佛在世时。佛为和尚。佛灭度后。谁作和尚。以是种种因缘。不作和尚也。敕舍利弗者。有所表故。舍利弗。乃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以有智慧故。方能代佛说戒也。罗睺罗密行第一。以能行故。方堪受戒。然受戒能行。是佛子也。
  二别解戒相(分十)第一杀戒。乃至第十捉宝戒。第一杀戒(分二)。初标名
  一曰不杀生。
  释。此如来所制之戒也。后九戒同。一曰者。乃发语宣词之意。杀。断也。生。命也。谓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所有生命。一剎那间。相续不断。是名为生。今断彼相续。故名杀生也。圆觉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皆有贪生畏死之心。故鸯崛经云。佛子无慈孝故。肆意杀他物命。充我肥甘。殊不知而杀而食之物。彼之爱命。同於我之爱命也。人人爱命。物物贪生。岂可害乎。大论云。佛言杀生有十种罪。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睡时心怖。寤亦不安。六。常有恶梦。七。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种短命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堕於地狱。十。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如经所说。可不深戒。沙弥息慈为本。故杀戒居先。
  三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四)。初明境
  解曰。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软动。微细昆虫。
  释。依文析义曰解。上至者。最上也。佛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世出世间。最尊最上故。十方三世曰诸。三觉具圆曰佛。已成正果曰圣。灵超万物曰人。模范后学曰师。六和清净曰僧。木本水源曰父母也。盖佛能示法。师能传法。僧能弘法。父母养育劬劳。恩同於佛。然世间父母。生长色身。出世父母。生长法身。律云。当念父母。及师长恩。精勤行道。以报其德。既云念恩。岂有伤害。今所论者。缘提婆达多。推石压佛。伤佛足指。故忏悔法中。有出佛身血一逆。所以大师以七逆最重。而列於前也。圣人。指果位中人。师。指和尚。阇黎。僧。指羯磨。转法轮者。父母。生身为重。设有犯者。即名为逆。不通忏悔。堕阿鼻狱。受无量苦。下至者。极尽也。谓到此微细。至极尽故。蜎飞。空类化生。蠕动。水类湿生。昆者。虫之总名。有曰昆虫。蚊也。江南有吐蚊之鸟。塞北有蚊母之草。此方蚊子。生於朴树果中。虻虫生於榆树荚中。微细。最小也。凡肉眼所能见者。俱摄於内。谓非但大形众生。不可杀害。乃至极微细者。亦不可伤也。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故。如来大慈。凡有杀境。一切俱制。境有三品。诸佛圣人。师僧父母。名上。一切人天。名中。四趣众生。名下。若有伤者。随事所定。
  二显戒
  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释。但。凡也。乃总结上文而言。命者。谓一切众生。皆以识息暖三。色心相连。名之为命。故者。有心故作显非错误也。不得。遮止之辞。谓凡有秉形而具生命者。不得故发杀心。而夺其命也。然误伤亦有误伤之报。如朝野佥载。梁武帝素常敬信榼头师。时遣使召之。帝方与人下碁。欲杀一段。声曰杀却。使遂斩师。帝棋罢唤师。使言。向者陛下。令臣杀却也。帝问师临死有何言。使曰。师云。贫道前劫为沙弥时。以锹刬地。误伤一曲[(乏-之+虫)*善]。今帝是也。此报固宜。诚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要知十界。同一心体。迷之而为蜎飞软动。悟之而为诸佛圣人。故如来大慈。一切俱制。
  三明法
  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
  释。或者。不定之辞。谓杀事虽多。略有三种。随所作结罪。故言不定。自杀者。谓自身行杀。或以手打。或用刀杖。或推落坑堑。及以毒药等。此身业造罪。亦兼於意。教他杀者。或教彼以手打。乃至毒药等。或教彼依如上法。而自死。此口业造罪。亦兼於意。杀虽他人。罪归自己。见杀随喜者。谓见他人行杀。自心随之。而生欢喜。虽非身口亲作。然三业之中。意业为主。故皆得罪也。详如大律。
  四指广
  广如律中。文繁不录。
  释。广者。对略而言。谓此但略陈三法。其余种种杀事。心分故误。罪有重轻。如比丘律藏。及沙弥十戒经中所明。须者宜检。以文多故。不能具录。后皆同此。
  二引证(分三)初护生
  经载。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暖以绵絮。养以腻物。恐其饥冻而死也。乃至滤水覆灯。不畜猫狸等。皆慈悲之道也。
  释。经载等者。此言出世护生之法。以显沙弥息恶行慈之道也。文虽出於诸经。义实大律详备。虱者本名。俗呼半风。字丹鸿。美称也。冬月生者。谓重衣暖服。易生虮虱故。腻物。即身中垢腻也。冻以绵絮暖其身。饥以腻物养其命。不饥不寒。则俟来春放青草叶上。化生蚊虻也。如春夏月。随放随化。虽经冬至夏。时到仍生耳。律云。若弃蚤虱等。不可随意便辄弃地。应於故棉帛上。观时冷暖。而安置之。若无棉帛。应安壁隙柱孔。任其自活。不得随处弃掷壁虱。当安青草上。或凉冷处。四分犍度云。老病比丘。数起弃虱置地疲极。佛言。听以器。名毳。若劫贝。若弊物。若绵。拾着中。若虱走。听以竹作筒盛之。若出。以盖覆之。若无竹。若甘蔗草。若木。若苇。皆可为之。今时多有不解教法。久贮筒内困死。虽云依教。殊无护命之心。又何逃杀生罪耶。卫生禁杀录云。薛暠性慈戒杀。即微虱亦不害之。一夕梦被上虱甚多。渐变寸许。虱谓暠曰。受君之贶非一日。今君有难。正吾侪救命之秋。遂列成行。被上有丝。血痕。横广尺许。乃死虱也。暠惜久之。不知其故。盖是夜有刺客来害暠。其人有利剑。见血立死。是夜其人剑下见血。以为死。报其主欢甚。明日瞰之无恙。访得虱事。始知其梦。此护生之验也。乃至者。是举前继后。以括其中之义。谓前明杀害粗相。后明护生细行。其中粗细非一。可以意会。难以枚举故。滤水者。是持戒之要务。谓水有微细虫。故须滤也。正法念经云。经宿之水。若不细观。恐生细虫。若不漉滤。不饮不用。是名细持不杀戒也。又仪则经云。乃至草木上。涂坛牛粪中。如是受用时。救护於含识。或被床座内。田地粪土中。一一仔细观。是名出家行。覆灯者。用纱罗绢纸等覆灯。以护诸虫蛾故。畜。谓畜养。猫。是捕鼠之兽。亦名地行罗剎。字训。田鼠伤苗。猫能食鼠。故字从苗。狸。是狐狸。擒物之兽。皆是伤生之物。故不得畜也。古云。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自从青草出。便不下阶行。护生之念至切矣。慈悲之道。乃菩萨利生之大道也。以慈能与乐故。暖以绵絮。养以腻物也。以悲能拔苦故。滤水覆灯。不畜猫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