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华报
  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释。此文虽出本经。然法句。阿含。大律。皆同。法苑云。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高僧传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物。不得已而陈之。又斧喻其舌。恶言喻斧发也。如人掷斧斩天。斧落还伤自体。世人欲以恶言害彼。而反目害於己也。如大律云。昔调达骂舍利弗。为恶欲比丘。应时热血从鼻孔出。即以生身堕大地狱中。佛因而说偈曰。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诸经集要云。甘露及毒药。皆在人口中。甘露谓实语。妄语则为毒。毒不决定死。妄语则决定。妄语自不利。亦不利他人。自他俱不利。云何妄语说。若与身不利。慎口也何妨。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地持论云。妄语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何故妄语堕三恶道谓缘其妄语不实。使人虚生苦恼。是以死受地狱苦。以其欺妄。乖人诚信。故受畜生报。缘其妄语。皆自贪欺。贪欺罪故。复为饿鬼以其妄语。不诚实故。被人诽谤。以其妄语。欺诱人故。为人所诳。既知妄语。有此四大苦报。可不戒欤。
  第五饮酒戒(分三)初标名
  五曰不饮酒。
  释。酒者。祸泉也。饮之令人惛迷神智。颠倒是非。烂菩提芽。坏正觉果应当杜绝。梵网经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不应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也。昔元鉴禅师。数兴造。工匠繁多。或送酒者。辄曰我所造者。必令如法。宁使罢工。无容饮酒。时清化寺。修营佛殿。州豪孙义。致酒两舆与鉴。鉴即破酒器。流溢地上。义大怒。明将加恼。夜梦神人。以刀拟之既窹。躬诣忏悔。萨遮尼乾子经云。饮酒多放逸。现世常愚痴。忘失一切事。常被智者呵。来世常暗钝。多失诸功德。是故黠慧人。离诸饮酒失。
  二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四)初明境
  解曰。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酒。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蒲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此方止有米造。
  释。饮酒者。乃总标之词。酒非一种。故曰一切。西域。即天竺也。多种者。知神仙服食经云。采南烛草。煮汁为酒。碧映五色之神光。扶桑记云。顿逊国有树。形似安石榴。取其花汁。贮盆内数日成美酒。洞冥记云。瑶现去王门九万里。有草割之酿酒。饮一合三日不醒。饮日溪水则醒。南史载。拘楼国。有水仙树。腹中有水。谓之仙浆。饮者七日醉。古今注云。乌孙国。有青田核。得水成酒味醇。饮尽更生。名青田酒孚。异物志云。文草作酒味甚美。人以金买。不以为贵。然酒虽有多种。大略不出其二。一者谷酒。谓以五谷和曲而酿成之。二者木酒。谓唐。相茎花果杂诸药。而酝成之。即甘蔗。蒲萄。百花。藕根。糖蜜等是也。此方。即震旦也。谓震旦惟未造故。
  二显戒
  俱不可饮。
  释。俱不可饮者。谓如上等酒。但有色香美味。能醉人者。一切俱不得饮也。若不改者。现世为人所耻。死堕恶道亦不得以草头着酒。滴入口中。谓涓滴不除。渐成河海。乃至啖槽食曲。和酒煮食。皆不可也。是故佛言。若以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得贮畜。
  三开权
  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无故一滴不可沾唇。
  释。重病者。言非轻小之疾也。千钧之弩。岂独为鼷鼠所发。非酒莫疗者。若医言。别物所不能救。唯酒可疗者。准律白众方服。始无自私之咎也。但不得未病先病以此为由之心。而饮若假以病缘而图贪饮者。即名破戒。虽为病故。有效则服。病愈即止。饮时不得入众。应在佛殿下风遥礼。亦不听诵经持咒。七日之外。沐浴更衣。方许作也。无故者。无病缘之故。不得饮也。律中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又萨遮尼乾子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法教。宁使身乾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犯戒。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决能定使差。我犹故不饮。况今不定知。为差为不差。作是决定心。心生大欢喜。即获见真谛。所患即消除。毗尼母经云。莎提比丘。自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嗅不。差者。听用酒和面作饼食之。若差者。不听复嗅食。
  四护讥
  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
  释。齅。鼻齅也。暂停曰止。酒舍。即酒肆也。乃恶律仪之一。齅酒止酒舍。虽不饮有大患者二。一。令人生疑。二。渐熏成性。亦防微杜渐之法也。梵网经云。以酒饮人者。五百世无手。戒之甚严。谓自破酒戒。不过罪及一身。若与人饮。为害不止故。
  二引证(分二)初外典。二内经。初外典(分三)
  初禹禁
  仪狄造酒。禹因痛绝。
  释。人物考云。仪狄。禹妃弟。善造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疎仪狄。而绝旨酒。昔汉邴原。绝酒不饮。人或问之。原曰。本自能饮。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世儒尚畏废业。况学出世之道乎。又晋中兴书。元帝性嗜酒。王导深以为诫。左右进觞覆之。晋书。凡民不得私酿酒沽。其有婚姻及疾者。听之。余犯者。罚金八两。又枚乘。七发云。酒为腐肠之药。自古圣君贤臣。恐以累民。故禁之也。
  二纣亡
  纣作酒池国以灭亡。
  释。人物考云。纣名辛。帝乙。少子。兄弟三人。长曰微子启。次曰中衍。皆庶出。三曰辛。嫡出。即纣也。资辩捷疾。力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以肉为林。以酒为池。使男女裸逐其间。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宫中九市。为长夜之饮。作炮烙之刑。剖孕妇斫人胫。王子比干谏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遂杀比干刳视其心。於是武王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乃东伐纣。纣走登鹿台。衣其珠玉。自燔而死。禹谓后世以酒。亡国者。此也。所以诗书淫乱之戒。其原皆在於酒。故微子以纣沉[醨-蹂]於酒。遂作诰。以告箕子比干而去。穆公因周厉王。沉湎於酒。故作大雅。嗟叹而泣涕流连。后秦主符生。饮无昼夜。乘醉多所杀戮。臣民畏之。海东王符坚。将兵伐生。生犹醉寐。兵杀之。坚遂称帝。唐敬宗。年十八夜。与宦官酣饮击球。俄烛灭遇弒。是以亡身。丧国。皆由酒也。
  三僧过
  僧而饮酒。可耻犹甚。
  释。僧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为人天之标帜。法门之梁栋也。若饮酒者。则言多不根。过失无量。谓状如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在树。故曰可耻犹甚也。
  二内经(分三)初明因
  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释。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受持三归五戒。可以亲近三宝而住故。婆沙论云。昔有一近事。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於异时。远行归家。家人赴会。彼为渴所逼。见器有酒如水。遂取饮之。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食。复犯盗杀二戒。邻女寻鸡入舍。强逼交通。复犯淫戒。邻家告官。拒讳不陈。复犯妄语。故云。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者谓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不信三宝。不敬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短。常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讥嫌。贬斥圣贤。怨黩天地。废忘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捶打奴婢。横杀众生。奸淫他妇。偷人财物。疎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街卧巷。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寒冬冻死。此三十六失。皆由一饮而备。故云。过非小矣。
  二感果
  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迷魂狂药。烈於砒酖。
  释。贪饮者。谓贪其香味。饮之快意也。殊不知快意。即生颠倒。颠倒便失正念。失正念。则失佛种矣轮转五道经云。为人喜饮酒者。死入沸屎泥犁中。后堕猩猩兽中。后生为人。愚痴暗钝。故无所知。教化地狱经云。信相菩萨白佛言。复有众生。或颠或狂。或痴或呆。不别好丑。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饮酒醉乱。犯三十六失。后得痴身。如似醉人。不识尊卑。不识好丑。故获此罪。然善恶无爽。有因必果。贪饮故堕沸屎。醉乱故失智慧。迷魂狂药者。以酒能使人颠倒错乱。外失威仪。内丧真性故。烈於砒鸩者。砒是砒霜。服之。心神挠乱而死。鸩。是鸩鸟。大如班鸠。食蛇之物。凡饮食中。反毛搅之。服者即死。烈者。谓酒之酷。更甚於砒鸩之毒也。然砒鸩之毒。不过毁其色身。未来又得人身。饮酒之毒。能坏戒身。戒身一坏。则难复矣。
  三立誓
  故经云。宁饮烊铜。慎无犯酒。
  释。宁饮烊铜者。想酒之过。利害如是。故作誓言。宁饮烊铜。腐烂我身。而终不饮酒也。以上经论。及诸书史。种种言辞譬喻。总之劝勉离诸酒过也。盖天下毒之猛烈。无甚於砒酖诸毒。及以烊铜。故举喻以戒之。为佛弟子。能不醒乎。
  三结劝
  噫。可不戒欤。
  释。舍利弗问经云。迦兰陀竹园精舍。一比丘疾笃将死。优波离问。汝须何药。曰须酒。实违毗尼。宁尽身命。无容犯酒。优波离言。若为病开。如来所许。於是服酒差病。比丘怀惭。犹谓犯酒。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得罗汉道。粱高僧传云。法遇在江陵长沙寺。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但罚不遣。师道安以筒盛荆。寄遇。遇向筒致敬伏地。令维那行杖。垂泪自责。
  第六着香花鬘戒(分二)初标名
  六曰。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
  释。不着。香花等者。断其贪爱也。贪爱若断。即同佛身。依正庄严。自然具足。欲得庄严具足。先当离香触二尘也。盖世人皆知。如来依正庄严。世无能比。而不知如来依正。从旷劫苦行修成。断灭贪爱所感。今人苦行不修。贪爱不断。而欲彷佛如来依正者。譬如贫人。服帝王服。其祸速至矣。
  二释义(分三)初述律。二引证。三结劝。初中(分二)初明境
  解曰。华鬘者。西域人贯华作鬘。以严其首。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是也。香涂身者西域贵人。用名香为末。令青衣摩身。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之类是也。
  释。梵语磨罗。此去华鬘。或云璎珞。天竺人多用苏摩那等花。行列贯串。以严其首。名之为鬘。无论男女。皆以此而庄严之。缯。是细绢。绒。即刮绒。练熟丝也。制饰者。谓以金银七宝等物。装饰璎珞环钏。并制造巾冠之类也。其巾冠之制。始於黄帝之时。古礼二十始冠。其士人用冠。庶人用巾。自后子云东坡。各制其式。名不一定名香者。谓沉檀速麝。龙脑酥合。熏陆白胶等贵重之香也。涂身者。天竺国法贵胜男女。皆用好香为末。或洗浴之后。令童子以涂其身。如此方香肥皂之类。青衣侍童也。如玄真子。命樵青竹里煎茶是也。此方有佩带香囊。或用香筒。以熏衣被。乃至涂抹胭脂腻粉等。皆摄此戒二仪录云。臙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作脂。为桃花籹燕国所出也。银粉古今注云。三代以铅为粉。此皆俗态也。
  二显戒
  出家之人。岂宜用此。
  释。谓出家人。若用缯绒金宝等。制饰帽笠者即如天竺贯花作鬘。以严其首也。若佩香熏香者。即是以香涂身也此皆俗士所为。非僧所用。既然出俗当远离饰好。修出世道坏色为服。庄严法身戒定为香熏无漏体。讵可同俗行事。恣心贪爱耶。故云岂宜用此。若贪爱心。着是物者非佛弟子。何也以贪爱心。是发欲之本。欲念若除。则诸恶不生也。大菩萨藏经云。若有味着花鬘涂香。即是味着热铁花鬘亦是味着屎尿涂身也。
  二引证(分五)初思古
  佛制三衣。俱用粗疎麻而兽毛蚕口。害物伤慈。非所应也。
  释。佛制如上。三衣者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也粗者。不精疎者。不致。此引智度论文而语之。以诫不得贪好故兽毛。裘褐之类。蚕口。紬绢之类。此皆从杀生而成。故曰害物。有亏慈济之心。故曰伤慈既违佛制。复伤仁慈。故曰非所应也大智照律师云。智度论明。昔日迦叶如来。授我释迦本师衣者十三条。粗布僧伽黎是也洎至垂灭。亲付饮光尊者於鸡足山。以待弥勒可见佛佛所持。粗布衣也。
  二开权
  除年及七十。衰頺之甚。非绵不暖者。或可为之。余俱不可。
  释。气弱日衰。力少曰颓。甚者。不堪极也。谓七十已后。血气衰微。神力不堪。粗重衣服。不能行动。故权许之。此大师以世间服。而垂慈故。非三衣也。或者不定也。谓衰颓不甚。则不许也。感通传云。唐乾封二年二月。四天王白宣律师曰。释迦如来初成道时。乃至涅盘。唯服粗布僧伽黎。及白[迭*毛]三衣。未曾着其蚕衣缯帛也。
  三俗俭
  夏禹。恶衣。公孙布被。王臣之贵。宜为不为。
  释。恶者。敞衣。颂禹之德也。通鉴载。伯禹。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谥法。受禅成功曰禹。祖颛顼。父[鱼*纟]。乃黄帝玄孙也。孕岁有二月。尧戊戌五十八载。六月六日生於僰道之石纽乡。长於西羌。以土德王。正建寅。百有六岁。崩於会稽。尧时洪水滔天。[鱼*纟]治水无功。舜乃举禹续父业。居外十三年。以开九州。三过其门不入。水害遂息。受舜禅位。都於安邑。国号曰夏。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其声应钟。律身有法度。故孔子称曰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蔽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昔帝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衣履不敝不更换。汉文帝。亦身衣弋绨。帏帐无文。晋武帝焚雉头裘。犹敕不许贡献。奇技异服。斯等圣君非一。不能尽举也。公孙。姓也。名弘。汉武帝征为博士。天子察其敦厚。遂以为御史大夫。食不重肉。脱粟之饭。而为布被。俸禄皆给与仰食之宾。家无所余。时汲黯奏曰。弘位在三公。然为布被。此诈也。帝问弘。弘谢曰有之。诚中弘病。夫以三公为布被。实饰诈以钓名。且无汲黯之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年八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