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补仪(分二)初驱邪显正
  附 不得左右邪视○不得杂语○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语○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不得诳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
  邪视者。心不正也。古云。欲知其人。观其眸子。凡眸子不正。其心不端也△杂语。剽窃流俗之言。如乱丝之绊荆棘。绝无头绪。若鸮鸟之叫荒丘。且多怪响。未有不厌听者也。有违正教。故不许也。不低声密语者。言无有私故。不多语者。发言合则故△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者。谓沙门威仪。本具禅相。而诈现假妆。邀名求敬。故不许也。沩山云。平常习惯自然。何用妆模作势。寒山云。威仪贵本分。诈现非真实。禅相本无相。无相岂妆得。纵使妆得成。难逃真鉴识。如猿学打坐。外像内心忒。微微境风生。嬉戏偷果食。瞻彼高尚人。澄定久深默。又如在红炉。真金无变色△不得诳说佛法者。由不明故。失意乱答。言无宗绪。欲求恭敬故。自卖多闻。然宗绪既无。乱答他问。不但令人轻慢。尤恐果报难酬也。
  二恶行远离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不得管人家务○不得杂坐酒席○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不得说僧中过失。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者。谓送往酬还。乃俗家所作。交结世情。非释子所为。然在家应供养福田。而出家者。反去贡奉白衣。何颠倒之若是耶。况与者喜。而不与者怨。遂生诽谤。故不宜也。其受罪果报。经从详明△不得管人家务者。谓天性至亲。忍心割爱。为求道故。当屏除一切世缘。猛力参学。庶几报恩有地。若身虽出家。与俗无异。今日到某老爷家说事。明日到某相公家攀缘。自己本分事。全不提起。一朝老病相缠。卧疾在床。老爷相公多替你不得也△不得杂坐酒席者。梵网经中。止酒舍。尚且不得。杂坐尤其不宜。谓酒舍之中多猖狂。虽不与之共饮。万一为彼轻薄。污辱法门。故不可也△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者。辅行云。舍所亲。弃恩爱。居兰若。修三昧。更结异姓。为兄弟父母。倒之甚也。皆由出家初念不真。而不自省△不得说僧中过失者。谓与俗人谈论。当以诚谛之语。发其信心。若说僧中过失者。如以利刀。断其信根也。然人非圣哲。孰能无过。迦叶起舞。尧舜病诸。自无慧目。岂察他非。僧德如海。佛犹亲赞。若生诽谤。自招苦报。律云。往白衣家有五过。一。数见女人。二。渐相附近。三。转相亲厚。四。渐生欲意。五。多犯重罪。冥祥记云。宋僧规。为京兆张瑜请在家供养。无疴忽暴死。二日乃苏。曰。被五人缚我。去至一城。监官执笔观簿。又一人朱衣玄冠来曰。簿上无此人名。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顷有使者。称天帝唤。道人即至。帝曰。汝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捕耶。但命未尽。今当还生。宜勤精进。勿游履白衣家。杀鬼取人。亦多枉滥。如汝比也。语毕。遂遣使送归。还至瑜家。
  乞食第十九(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出入知禁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家无男子。不可入门。
  乞食者。谓众食有尽。乞则无穷也。佛弟子受此无穷之食。以修无尽之法也。又有四义。一。福利群生。二。折伏我慢。三。知身有苦。四。除去执着故佛制也。△当与老成人俱者。谓持戒可信人也。与此人行。则不生过失矣。所可行处者。圣教论云。乞食五处不可。往。一。唱令家。谓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故。二。淫女家。谓行止不洁。声名不正。障道根本故。三。沾酒家。谓酒是起罪因缘。能坏善法故。四。王宫。谓内庭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五。屠杀家。谓杀心甚大。见者伤慈。无有信根故。若无老成人俱。当知离此五家。是可行处也△举措者。犹动静也。谓当观檀越动静。若有供养。当如法而受。若无往第二家。不得多立。或有或无。而举置之。仪不可失也△家无男子不可入门者。一则令他疑谤。二恐防其失节。故不可入也。
  二坐说须珍
  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瞻视。观察也。上言无男子。不可入门。此言虽有男子。亦当观察座处而坐也。刀兵。凶器也。坐则恐有所伤。或令彼生瞋怒故。宝物坐。一则恐生贪着。二防失落招愆。妇人衣被庄严等。并宜回避。免生讥议△所应说时者。或有信心男子老人。能分别法义。及好恶等语。令增信敬。故应说也。不应说时者。谓无如上等人在傍。或戏笑问。故不应说也△说与我食。令尔得福者。自忖何德何行。致他得福。自赞求食。故不可也。
  二补仪
  附 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多得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处索。食。
  乞食。乃佛祖行道之法式也。自古相传。至尊至贵。若哀求。则自失僧体。与丐者何殊。苦索则令他生厌。与冤家相似。所以化导不行。皆为此也△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者。诸佛常法。为彼说法。然后施者。佛即不受。况有希望心。而可受耶。行护云。不得邪命教化。激发俗人。令其惠施。佛制乞食。肃恭仪表。日限七家。次第行道。离檐三尺。空诸怀抱。随分纳些。毋论多少。端默容静。说即颠倒。而况广谈。起诸贪恼。如彼江湖。说书取讨。辱我法门。得罪非小。乞士黾勉。毋视轻眇△多得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者。谓一粥一饭。粒米文钱。虽曰现世福田。实由昔缘种植。多则不可着此生贪。少则不可忧此为恼。随缘而受。即为正命也△熟情处索食者谓不知厌足也。以不知厌故。数向熟情。自无惭耻故。每索他食。佛言。畜生尚畏人乞。何况人乎。古云。饥逢香饭固佳哉。珍重应知内自裁。纵使相邀疎礼节。丈夫断不受嗟来。
  入聚落第二十(十七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事仪无失
  无切缘不得入○不得驰行○不得摇臂行○不得数数傍视人物行。
  聚落者。众集曰聚。居处曰落。谓众人所共居处。名聚落也△切缘者。为三宝。常住。省觐师长。父母。法门极大之事。非为募缘。及自己私务也。如无此切要等事。不得轻入。况聚落声色杂糅。苟非道力坚固。能不为之眩惑耶。故寒山云。后世出家子。论情入骨痴。本来求解脱。却是受驱驰。终朝游俗舍。礼念作威仪。博钱买酒吃。翻成客作儿。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进。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驰行。谓如马奔走也△摇臂。谓垂手掉臂。放纵之态也。法苑云。五盖覆心。禅门已闭。六尘在念。乱想常驰。类如狂象之无钩。一似戏猿之在树。未见快行。有好步也。故举足当不缓不急。不轻不重。安庠徐步。如白鹤之在芝田。青狮之行石窟。云入深林。逐幽鸟而不惊。舟行顺水。偕游鱼而无碍。有志之士。幸深思之△数数傍视者。数数。不间貌。旁视。左右观看也。道人行处。直往直来。左顾右盼。使旁人惊讶。行护云。当视地七尺。勿踏伤虫蚁。
  二正念不移
  不得共沙弥小儿谈笑行○不得与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尼僧前后互随行○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不得故视女人。不得眼角旁看女人。
  若共沙弥小儿谈笑行。一。自己身心散乱。二。令见者不生信敬。清规云。不得把手共行。说世谛是非△不得与女人。及尼僧前后互随行者。谓女尼出行。易动市嚣口业。若僧影并杂。不免疑议。故当远避△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者。谓恐有所损故。若路遇者。即当远避。或别道行。其车马恶兽及狂犬等。亦宜回避△不得故视女人者。谓不得故看也。智度论佛说偈云。宁以赤铜宛转眼中。不以散心。邪视女色△眼角旁看者。邪视也。经云。禁闭六情。心无念淫。口无言调。迹不相寻。无同船载。道逢无谈。若持异物。无察视之。
  三心诚仪正
  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傍先意问讯○或逢戏幻奇怪等。俱不宜看○惟端身正道而行○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非病缘及急事。不得乘马。乃至戏心鞭策驰骤。
  尊宿亲识者。谓出家知识耆旧。在家尊长亲情。若路遇者。皆当立道下傍。低头合掌。问讯向往。待彼前去。然后乃行。不得直道便过△或逢戏幻奇怪等者。或逢言非故往。戏。是调戏。谓唱令歌曲。及一切戏弄之事。幻。是幻术。谓种种变现奇怪。惑人心目等。事。此如行云流水。过而不停。若路逢者。不得住看△惟端身正道而行者。古贤行不由径。以见动必以正也。邪路险道。岂可行乎△凡遇坑缺。不得跳越者。以见释子之威仪也。如无着比丘。有一信心居士请斋。并欲施一好衣。途中遇一水坑。着便踯度。士念为踯度故。衣减其半。而比丘得他心通。知居士意。复见水坑。再三故踯。居士灰念。减至无衣。但留一食。比丘前行。见水坑不踯。居士问故。着曰。我若再踯。恐失食故。居士惊骇。知得道人。请回供养。得道之人。尚且如是。况凡夫耶。有路当绕行者。理也。无路众皆跳越则得者。虽许跳越。亦须自量可也△乘马驰骤者。骤音驺。走马曰驰。疾速曰骤。大律听老病者骑乘。但不得乘母畜。及女乘。
  二补仪
  附 凡遇官府。不论大小。俱宜回避○遇斗争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城中华美之事。
  官府不论大小。俱宜回避者。谓遵如来之制也。若路逢时。或避入人门首。或端立檐下。或拱立道傍。待过方行△斗争者。无非挥拳攘臂。往往带累旁观。看则失仪。或招非祸。大律云。若看象马牛羊。乃至鸡斗。及人口诤者。得罪△华美。乃坏人心目之劫贼。流转生死之苦因。古人目不接非礼之色。口不谈市井巷里之言。出世之宾。不染俗尘。何足夸张。惟当思念苦空。无常。无我。始是释子之所宜也。
  市物第二十一(凡五事○分二)初顺直远嫌
  无争贵贱○无坐女肆○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
  起世经云。阎浮提人。所有市物。或以钱宝。或以谷帛。或以众宝。欲界诸天。如四王天。三十三天。皆有市易。游观悦神。但其物不同世人。像法决疑经云。未来世中一切俗人。轻贱三宝。正以比丘。比丘尼不如法故。身披法服。经理尘缘。或逢市肆。贩卖自活。或复涉路。商贾求利。忘失正业。古云。好汉勿列行市也△无争贵贱者。谓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故物之贵贱。市主自有定价。凡买者不可减与。亏损彼利。亦不宜过与。浪费常住信施。须顺时价。若抑扬。其价。势必争之。往往因小失大。故释子不自列市。但凭市价而营办也△无坐女肆者。谓陈货之店曰肆。谓女人贸易之店。不可坐也。若坐者纵然玉洁无瑕。亦难免市嚣之口哓哓。故不宜坐也。古云。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若为人所犯者。犯。是侵犯。亦即还义。直。是价直。求。是谋求。谓物在店。贵贱未分。经人还价。则有定数。故云侵犯。若前人买物未成。我又去索价。即是谋求争价。便有是非。纵物主所招。我亦不买。当往余处。故曰方便避之。勿从求直。谓回避前人。及物主也。
  二具信慎行
  已许甲物虽复更贱。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慎无保任致愆负。
  事毕曰已。甲。初也。天下以甲乙等。编为次第。谓已还第一家物价。第二家物虽贱。不得舍前贵。而买后贱者。令先物主起瞋恨心也。世说若舍彼取此。如杀父母。而出家道念安在耶△保任者。谓见有与人借物不得。从中作保也。又任者自任。谓他若不还。我代还也。愆者。违背所期。负者。辜负沈没。自招殃累。凡与保任。必多愆负怨谤。寒山云。世上一种人。出性常多事。终日傍街坊。不离诸酒肆。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一朝有乖张。过咎全归你。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第二十二(十一事○分二)
  初正仪(分二)初务不自专
  出入行来。当先白师○作新法衣。当先白师。着新法衣。当先白师○剃头。当先白师○疾病服药。当先白师○作众僧事。当先白师○欲有私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者。谓此身归命於师。已不为己有。凡事皆听师指挥。不敢专主。故寻常举动。皆当白师。以尽孝行。然自用下十一则。皆略言之耳。其间有可白。不可白。要在临事斟酌。南山事钞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月深。行久得。固。皆赖於此矣△出入白师者。有二义。一。安慰义。谓师知所出入故。二。请决义谓请命师可行。不可行。不至错悞故。若逞性自行。万一有悞。而后白师。悔之不及。以是义故。当先白师也△作新法衣。着新法衣者。即缦衣也。谓体。色。量。制度应法。故名法衣。纵非法衣。但是新者。皆当白师。师当察其来处。及衣造制度。如法不如法。方与着也△剃头当先白师者。惟恐以此为由。笑谈杂话。妨废正业故△疾病服药。当先白师者。谓药不可乱投。须知病之发起。虚实之根。及药冷暖之性。然后服也。若不白师。乱投药石。反增病故△作众僧事。当先白师者。谓常住大众之事。若不白师。恐有差悞故△欲有私具纸笔。当先白师者。谓恐有废禅诵正务故△讽起经呗。当先白师者。谓呗是梵音。沙弥本业未成。初起讽诵。故当先白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