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慧借随师
  若人以物慧。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慧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己欲从人借物。当先白师。师听得去○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若人以物慧施。当先白师者。谓当知可受。不可受也。若可受而不受。则塞其施门。绝其善道。若不可受而受者。或致祸患。所关非小。故当白师。以免讥议。后患之非也。己物慧施人。当先白师者。谓知可与。不可与。而无私谊之非也△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者。谓常住之物。十方公用。不得擅与。当与。不当与。白师无议也。己欲从人借物。皆当白师者。谓当请命。可不可也△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者。谓不可造次也。不听。不得有恨意者。以诫承顺之命也。
  二补仪
  附 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大事者。非些小事也。游方。谓参访知识。要指实高明。听讲。谓听说圣教。要解行相应。入众。谓入大僧众中。要知威仪礼节。守山。谓守护山林。竹木花果等。不可擅动也。兴缘。谓兴建寺院装塑等。要知因果分明。如上所言。施行等事。不得自用己情。故曰皆当白师也。然游方原非沙弥之事。沙弥只宜习学律仪。适或逢缘。故例於此。
  参方第二十三(凡五事○分二)初正仪
  远行要假良朋○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
  参方者。谓参礼诸方善知识也。欲为人上之人。必须向大炉韛中。千磨百炼。淘汰一番。方能出人头地也古云。欲向千人头上过。先从万人足下行△良朋。者。善友也。谓人品端正。言行可法。故称为良。礼记云。同类曰朋。同志曰友。顺正论云。善友者。能为众行之本。故沩山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於耳目。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也。以友辅仁。品藻人物。故良朋有互相切磋之功。琢成法器之用。如渡大海。帆柁相须。欢豫经云。贤友者。是万福之基。现世免王之牢狱。死则杜三途之门户。升天得道。皆贤友之助也。故舍缘铭云。邪师恶友。畏若狼虎。善导良朋。亲如火母。成范云。择友如云岩。道悟。雪峰。岩头等。方为真正良朋矣。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修圣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惟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因果经云。朋友有三要法。一。见有失。辄相晓谏。二。见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以是义故。远行要假良朋也△古人者。上古有德之人也。谓古德心地未明。访寻知识。不以千里为远。柢要求其具正眼者。即便往之。如雪峰禅师。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是也。成范云。夫为法求师。不无审别。若未的见深识。慎不可逐人风声。而辄拟重轻亲疎也。
  二补仪(分二)初为法忘情
  附 年幼戒浅。未许远行。如行。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玩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於人。
  年幼。谓血气未定。戒浅。则恐无志力。所以未许远行。然有不得不行之势。必择良友为伴也。不良者。不修戒行之辈。即恶友也。惟恐渐染其气。故当谢绝也。沩山云。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日交报。没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法苑云。华氏国王。有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踏杀。时象廐火焚。移象近寺。闻僧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鼻-丌+廾)*臭]舌舐而去。王见斯已。召诸大臣。臣曰。此象近寺。闻法故尔。移近屠肆。则其残害更增。后果其言。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何况人乎。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春秋正义云。譬如熏是香草。莸是臭草。熏莸等。分。使之相扣。虽积十年尚犹有臭气。香气尽而臭气存。言善不能止恶。而恶能消善也△寻师访道者。欲求无上菩提。非知识莫能开导。故须寻师访道也。生死长途。迷悟由己。故自当决择也。观山玩水。何益身心。夸示广远。奚增道味。若为生死之人。又何暇於斯乎。
  二入门方法
  所到之处。歇放行李。不得径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进问讯。取常住进止方可安顿行李入内。
  行李。或作行理。通用。或云装包。即行囊也。人若远行。必有之耳。以诸方所制不同。规矩各异。礼无一定。事须见机。故云。取其常住进止。方可以顿行李。入内。古云。未晚先投宿。入林听暮钟。到门须辨主。问讯必从容。随地可敷草。何天非转蓬屋梁今夜月。聊以慰疎慵。
  衣钵名相第二十四(凡九事○分三)初衣名相(分三)初五
  衣(分二)初相用
  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
  衣者。依也。谓依此以蔽寒暑也。衣犍度云。佛见诸比丘在路行。多担衣物。作是念言。可为诸比丘制衣多少。不得过畜。时佛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寒。即着第二衣。至后夜复觉寒。即着第三衣。便安隐住。佛告诸比丘。听诸弟子。受持三衣。不得过畜。智论释云。白衣求乐。故畜种种衣。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耻。是故佛弟子。舍二边。处中道。少欲知足。但畜三衣也。五条者。衣之相也。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蛙畔分明。语阿难曰。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制作三衣。过去诸佛弟子。着如是衣。未来诸佛弟子。亦着是衣。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四分律云。三世如来。并着此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贤圣之标式故。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无量△中宿者。谓近身住故。下衣者。谓在七衣之下故。杂作衣者。谓凡作一切。轻务。皆应着故。执劳服役者。谓执大众之劳故。路途出入当着者。以显沙门之相故。
  二偈咒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娑婆诃(三遍)
  善哉。赞美之辞。谓赞衣之功德。不可思议也。解粘去缚。故曰解脱。谓生死烦恼。由斯解脱也。无上者。萨婆多论云。此衣。九十五种外道。悉不知名。惟佛世尊示此未曾有法。故曰无上也。福田者。谓檀越种福佛弟子为现田文衣相。故曰福田。顶戴者。谓知衣有如上功德。故当顶之於首。戴之於肩。表尊重之至也。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世世不舍离者。谓非但今生如是尊敬守持。愿世世生生不舍离也。愿既如是。以见衣钵不可离也。然大小乘律。如来无不谆诫。咒。诵三遍。此谓时常着用。偈咒如是。若舍故受新。当依律文。
  二七衣(分二)初相用
  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亦云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着此衣。
  上着衣者。谓在五衣之上故。入众衣者。谓入众时披着故。布萨。此云长净。自恣。谓自身有过。恣任僧举。如上等事。当着此衣也。
  二偈咒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诃(三遍)
  常得披者。即不舍离之意也。余义如前。高僧传云。唐贞观五年。安养寺慧光法师弟子。其母贫窭。内无小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邻妇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妇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苏醒。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背上曰。由用法衣不如法故。其子收殡。受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消散。是知受持法服。慧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
  三大衣(分二)初相用
  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杂碎衣。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着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
  大衣者。衣中之王也。在五七二衣之上。故称为大。此云合。亦云重者。谓割截而后重合成也。杂碎衣者。谓剪碎缝成。条相多故。升座着者。尊重於法故。乞食着者。令生敬仰故。九品者。大衣之相也。长多短少者。表圣增凡减也。戒坛经云。五条衣断贪。身业也。七条衣。断瞋。口业也。大衣。断痴。意业也。故华严经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清净三业也。
  二偈咒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
  唵。摩诃迦波波咤悉帝。娑婆诃(三遍)
  前二偈。是自利。此一偈。乃是利他也。诸佛已悟。故称大觉。众生尚迷。故曰群迷谓披着此衣。直下担荷如来慧命。而化利群生也故论云。有五义故。披着此衣。谓遮障寒暑。除无惭愧。聚落乞食。在道行生善。威仪清净故。此之三衣。原是比丘法服。今欲令沙弥预知名相殊胜。故附於末。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今时末世。不谙律文。皆令沙弥披着五条七条割截之衣。甚至在家男女。亦使披着。深为罪滥神洲之地。久扇斯风。违佛乱法。律有大呵。此是唐三藏义净律师。亲游西域。观五天竺境。及诸部律文。并无沙弥披着比丘割截之衣。特此垂示。以发千古之述。既云此成非法。为师者。不可不知。为弟子者。又不可不慎也。
  二钵名相(分二)初标名
  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俱应法故。
  钵者。是半梵语。略去多罗二字。十诵律云。钵是恒沙诸佛之标帜。而非廊庙之器用。不得盛杂物。不得。恶用及洗手。当敬之如目。此皆如来谆谆诫训。凡受持者。应当珍惜保重。五分云。钵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僧祗律云。如来令诸比丘。以钵而受食者。有异外道故。外道缝叶为器。拱手而食。非是僧相福田之状。故佛制之。
  二释义
  体。用铁瓦二物。色。以药烟熏治。量。则分上中下。
  体用铁瓦二物者。四分律云。佛在苏摩国游行。见彼国中泥土细润。不惜兜罗绵手。取泥自作钵坯。以为后式。授与陶师。烧成此钵。宝色光泽。圆满美好。佛听受持。当知此钵。为佛祖授受之法器。至尊至贵也。铁钵者。律中因世尊按行诸比丘房舍。见有比丘曲肱而卧。愁忧不乐。如来知而故问。汝安乐否。比丘答言。世尊。我老迈粗行。振手失钵堕地破之。故所不乐。佛言。从今听老病比丘。受持铁钵。当知瓦钵为上钵。铁钵是开缘。但不得为恣情放逸。故意受持铁钵。安心粗躁也。善见律云。三乘圣人。皆执持瓦钵。乞食资生。其余杂宝铜镴木石等钵。皆不听用△药烟熏治者。以麻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以竹烟熏作鸠鸽项色。及孔雀色。所熏者何。谓盛饭不馊。不染垢腻。若论西土。瓦钵亦要熏之。由其彼国羹饭皆一钵而食。恐其油腻不净。多引虫蚁。然此方惟盛其饭。则瓦钵不必熏也。至於彩画。及琉璃等色。是外道式。皆不得用。上中下者。若准唐斗。上钵一斗。中钵七升半。下钵五升。虽分三种。佛令随其分量故。
  三具名相(分二)初标名
  梵语尼师擅。此云坐具。亦云随足衣。
  坐具者。谓敷之而坐故。随足衣者。谓敷之衬足故。又云同毡席之形。名为敷具。同衾被之形。名为卧具。事钞云。佛言。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畜之。为身者。恐坐地有所损故。为衣者。恐无籍。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床榻故。长佛二磔手半。广佛二磔手。僧祇律云。如来一磔手。二尺四寸。此约小尺。若准大尺。可二尺许。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处取坐之。十诵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者。离宿突吉罗。四分律云。佛在僧伽蓝。徧行诸房。见故坐具狼藉。因教诸比丘。当取故者。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用坏色故。五分云。应贴四角。今云四天王者。讹也。毗尼日用云。根本律。并寄归传中。不听礼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国。罕其见闻。此方礼拜展用。不知传起何时。如遵圣制。不用为正。若论为衣。展礼无妨。祥明於斯。学者随便。
  二偈咒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娑婆诃(三遍)
  卧具尼师坛者。华梵双彰也。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基。受戒之身。表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由五分法身。从戒长养。正定智慧。由戒滋生。故曰长养心苗性也。然正定智慧。既能长养。展此坐具。而迷云豁开。直见本源心地。故曰展开登圣地。既见本源心地。亦当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故曰奉持如来命也。如香乳记广明。以上威仪。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又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罗罪。然此条章。虽云二十四门。实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基於此。能住持正法。建立僧伦。愿我同志。共相守护。毗尼久住。正法永昌也。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下(终)


  夫法不自弘必藉人而弘法。人无自立要因法以立人。故世出世间咸重於法。然法未有不学而能弘者也余於甲辰年上华山求戒。为病不果。迨丙午春方得圆具。因思戒法难闻是以矢志操持。专精律学质虽不敏心念无移。溽暑祁寒未尝有懈。自甲子春住持昭庆以来。每怀先老和尚。创立法门。洪功硕德。虽人人共知。恐日久渐晦故於毗尼切要着香乳以记之菩萨楚网疏解繁多学人泣歧。故会初津以指之。比丘羯磨布在律文临事难讨。故叙仪式以佐之尼众求具。二部同授。世所少闻。故集轨范以传之。沙弥要略。文简义深。初心罔谙。故详义以明之。斯皆继述先老和尚未发之事也。其言虽不支。直显事相。然义理无违开明心。性俚阅者见之因文会意严护威仪吾愿足矣。若云流益将来。未敢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