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三事理无差
  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不得沿路行。系衣带○便毕当净澡手。未澡不得持物○洗手默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咒三遍)
  亵衣作礼。反成失仪。侧身避之。是为正理△不得沿路行系衣带者。谓余时脱衣系带。尚不得沿路。况入厕出身露体耶。虽秽处回不可久停。然亦必须系就方走。若沿路行系。则怆惶之状难观矣△便毕者。谓除秽事竟也。不言洗净而言澡手者。文略也。毗尼日用云。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一次即净。若是大便者。去秽后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佛言。洗净之法。有大利益。凡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法洗净。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诵经。自不礼他。亦不受他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不应入众。所持咒法。皆无效验。未澡不得持物者。谓手秽物亦秽也△洗手默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者。自利利他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者。事理双彰也。咒持七遍。清规云。按大藏璎珞经等。若登溷洗手。不念此咒。假使十恒河水。洗至金刚地际。亦不能净。广如香乳记明。
  二补仪
  附 若小解。亦要收起衣袖。又不可着褊衫小解。
  解。放也。其义出自礼记。谓手容恭敬。君子起居。常自恭敬。不敢散手掉臂。惟至大小便时。不得不暂解也。然衣袖不能常洗。凡小解时。先须抄起。宜在桶边解。不得向桶中直冲作声。使臭气熏人。亦不得共人语笑。褊衫。原非佛制。乃此方所造。竺道祖云。魏时请僧入内供养。宫人见僧褊袒右肩。不以为善。遂作褊衫施。缀于左边。覆肩衣上。而覆右肩。因名褊衫。今隐覆肩衣名。通号两袖者。曰褊衫也。
  睡卧第十四(凡七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身念如仪
  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
  右胁卧者。佛之遗式也。谓沙门卧法。应如狮子王卧。右胁着席。累足合口。头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不舍念慧。思惟三宝。则恶梦不起。心不颠倒。故名吉祥睡也。仰卧者。尸寝也。覆卧者。偃卧也。宝梁经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是贪欲人卧。右胁。是出家人卧也。然卧须安枕。或曲肱而枕。头不得着席。黄庭经云。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关。后有命门。若仰卧覆卧。则命门与丹田之气不伸。故有乱梦颠倒之境也。灵枢经云。天不满西北。故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地不满东南。故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健。故吉祥睡者。虚左以实右也。
  二尊卑须别
  不得与师同室同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亦不得与同事沙弥共榻○凡挂鞋履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不得与师同室同榻者。谓遵佛制故。或同室者。谓防梵行难故。非难不得△同事者。谓同沙弥所施行事。或同师受学者。如僧护比丘。见地狱中二沙弥。眠卧相抱。猛火烧身。苦不休息。比丘白佛。何罪所致。佛言。迦叶佛时。是二沙弥。共一被褥中相抱眠卧。以是因缘。入地狱中。火烧被褥。相抱受苦。至今不绝△鞋履小衣。是下身衣物。过人头面。损福招愆。故不得高挂也。
  二补仪
  附 不得脱里衣卧○不得睡床上笑语高声○不得圣像及法堂前携溺器过。
  志于道者。则睡眠时少。经行时多。或劳倦至极。暂卧少顷也。所以古人圆木为枕。而自警耳。里衣者。不论上下。但以近身所着为名也。若脱卧者。则放逸恣睡。故不得脱也△笑语高声。与前禅堂卧语仪无别。惟异房中耳。睡时语声。神鬼所瞋。念佛持咒。神鬼赞佑△圣像者。诸佛。菩萨。罗汉。祖师等像。法堂者。是凡圣交参说法之地。溺器。周礼天宫曰。太尉掌王燕服。及亵器。郑司农曰。亵溺器也。名虎子。亦名伏虎。此言便利秽亵。不净之器。不得在师长前携过。况圣像者耶。
  围炉第十五(凡四事○分二)初避嫌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不得弹垢腻火中○不得烘焙鞋袜。
  严冬向火。皆为御寒。若交头接耳。则失威仪。说话。则废正业。亦为是非之本。再弹垢腻火中。及烘焙鞋袜。令臭气熏人。动他心念者。则损福不浅矣。故律云。向火不得以毛发。爪甲。洟唾。皮。血。饼。果。毒药。而着火中。并皆得罪。清规云。不得炙鞋焙屩。亦不得拨火飞灰。尘坌人眼。
  二辍已
  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六和同住。泠暖相同。向火太久。是不为众。故当知足也。箴规云。净发围炉。礼宜谦让。律中佛言。向火有五过失。一。令人无颜色。二。令人无气力。三。令人眼暗。四。令多人闹集。五。多说俗事。有损无益也。
  在房中第十六(凡六事○二分)初敬人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灭灯火不得口吹。念诵不得高声。
  更。互也。问讯者。发言讯问也。谓当先问生年成腊。若长于我者。询其兴居安利否。若少于我者。询其学业日进否。故云。须知大小也。行护云。若有得失言语。即须乞彼欢喜。不得经宿结其罪累。应互相赞美。不得背相毁说。互相讥诮△持灯预告者。免彼失仪仓卒故。灯灭预问者。取同房人之便。不敢自便故△灭灯火不得口吹者。有其二义。一。灯上有微细虫。飞聚焰上。以火为境界。吾人肉眼不见。若以口吹。则堕焰中而死。失慈悲心故。二。灯乃火神所司。人之生也。莫不仗此破暗开明。成熟活命。若以口吹。则有秽气。不恭敬故。亦不得以手扇风令灭。当以灯筯却去残炷。徐隐水盏中。须检点火烛。弗令失误。念诵不得高声。义如前悉。
  二存念
  若有病人。当慈始终看之○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病者。谓四大不调。气息喘迫。身为苦本。谁能免之。出家五众。无所亲倚。故如来谆谆告曰。若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复告诸比丘言。看病须具五种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恶贱病人便利洟唾。三。有慈愍心。不为名利。四。能经理汤药。乃至瘥或终。五。能为病者说法。令生欢喜。故有慈心者。能看病也。始终者。长远道心也。善生经佛说偈言。人当瞻疾病。问讯诸危厄。善恶有报应。如种果获实。世尊则为父。经法则为母。同学者兄弟。因是而得度△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者。响物应声也。谓打物作响。高声语笑。惊乱人寂。失己细行。古云。彼方睡时。当存爱敬。凡有举动。心必沉静。笑语高声。击物作响。令彼不眠。动彼瞋病。迭障无明。远却真性△不得无故入他房院者。谓无有过经请益。问候师承。看病因缘。及常住之事。不可入也。古云。无故入他房院。不是讲白话。定是吃疲茶。愚者近之。智者远之。学佛道者。决不行也。
  到尼寺第十七(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远嫌
  有异座方坐。无异座不得坐○不得为非时之说○若还不得说其好丑。
  尼者。善见云。女也。不称女而称尼者。以别世俗故。又令世人信敬尊重故。若还同世俗称女者。则人所轻薄。不能生信敬也。会正记云。如来成道十四年后。姨母大爱道。与五百释种女。求度出家。佛不听许。为灭正法五百年故。大爱道等。步涉足裂。尘土坌身。悲泣不去。阿难为陈三请。如来慈愍。为彼制八敬法。若能行者。当度出家。阿难依教传宣。大爱道等。三答能持。故听出家。律云。由尼等能行八敬。如来正法还得千年。此比丘尼始也。尼寺者。亦是汉明帝焚经时。佛法感应。宫女发心出家。建三寺安尼为始△有异座方坐者。异。特设也。谓非尼常坐之座故。无异座不得坐者。以见男女有别也△不得为非时之说者。谓非宜说法之时。则不应为说也。然说法之语。不得非言。日临午后。不得久住△若还不得说其好丑者。谓不得论其是非好恶。及彼形貌长短也。
  二除疑
  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裁割洗浣等○不得手为净发○不得屏处共坐。
  不得书疏往来等者。谓书。以往来达意。疏。以彼此陈情。假。借也。裁割。是缝补。洗浣。即浆洗衣服。等者。未尽之辞。斯皆恐生渐染。招人讥谤。虽戒律冰清心境两寂。不若杜绝为美也△不得手为净发者。谓离尘脱俗。品格要高。出世法中。僧体须重。若亲手为尼剃发。则尼坐僧立。败坏法门。终成俗汉矣。成范云。亦不得把手教剃式。不得入厨房教作饮食。非师差使。纵过尼寺门。亦不得擅入△不得屏处共坐者。有其二义。一。渐生染心。二。令他疑谤。
  二补仪
  附 无二人不得单进○不得彼此送礼○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及求念经忏等○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
  不得单进者。谓远他猜议故△不得彼此送礼者。谓绝情平等故△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等者。谓丛林兴旺。虽赖檀门。但出入往来。要须尊重。不得钻刺谋求。退息施主。如果有道德高隆。行业真实者。则不谋而自至也。如嘱托豪强富贵之家化缘。则被他看破。若求念经忏。则失自己清高。自以为荣。他则轻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智者耻之。达者未必信也△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者。有其二义。一。则为世俗嫌疑。二。则重僧生死之果。大非出家者所为也。古云。父母非亲谁更亲。昧却真心拜妇人。安得吹毛横宇宙。郑风扫尽见天伦。寒山云。离亲为出家。出家反结拜。世上虽有缘。僧中却无赖。一顶如来衣。竟被他贩卖。出此败家儿。佛也无可奈。
  至人家第十八(二十一事分二)初正仪(分四)
  初观机逗教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
  异座者。上座也。不宜杂坐者。谓不得与俗人共相杂坐也。当自别座而坐。不得蹲坐。箕坐。交胫坐。摇身坐。摇足坐。及数起数坐等△人问经。当知时者。谓当观前人根器。宜闻何法。或多或少。不得过说也△慎勿为非时之说者。若白衣不信三宝。不向礼足。不喜见僧。不愿造福。是非其人。勿妄宣说。当重法也。仪则经云。说法不当机。他闻心不重。命终受大苦。大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五。意为欲生善灭恶者。乃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若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大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然具信者。说世间法。即是佛法。不信者说佛法。即成世间法也。
  二慎仪严制
  不得多笑○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无犯夜行○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女人共坐共语○不得书疏往来等。同前。
  笑者。皆由散心放逸故。出家人。到檀越处时。须护僧体。纵谈佛法。到畅快处。发笑亦不得有声。不得多笑。不得痴笑。狂笑。及无缘笑。假事作乐等。宜自珍重。勿令他讥。如来熙怡微笑。必有发起因缘。凡人秖笑也△主人设食等句者。谓施主诚心供养。不论大小。皆是福田。若失仪轨。则损他信施也然。道人至处。即是法会。主人信心。即是道场。所施既信。故受供宜诚也。行护云。若入俗家。坐起须具威仪。发言亦要慈善。不得粗犷。勿说世事。当说法语。增其善心。当摄六根。不令放逸△无犯夜行者。谓出则不宜太早。入则不宜着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则无患也。然道人家。青天白日。正大光明而行。犹遭人捡点。何况夜行耶△不得空室内。或屏处等句者。谓非处非人。则不应语。何况坐耶。坐则犯过如尼△不得书疏往来等同前。谓如前入尼寺之义无别也。
  三具仪生信
  若诣俗省亲。当先入中堂礼佛。或家堂圣像。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诣俗省亲者。佛言。世间恩重。莫过父母。若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乃至于肩上大小便洟唾。尽於百年。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汝等应当孝敬父母。故有此仪也。当先入中堂礼佛者。谓白衣信心。中堂多有供养佛菩萨像故。问。既然省亲。先礼佛者何义。答。辞亲割爱出家。父母即是擅越。眷属即是施主。仗佛法而利亲缘。故先礼也。家堂圣像。端庄问讯者。此谓香火神像。只宜合掌低头。父母等。当加讯问起居也△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等句者。谓省亲之意。当安慰其亲。以进道之言。劝诱父母。娱亲于道。而忘于忧也。若说寂寥苦屈等事。即令父母。生姑息之心。于三宝所。不生敬仰之念。遂长沦苦海。非娱亲也。若说佛法。则令彼生信重心。增长福慧。超越轮回。是则度父母出于生死苦海也。故礼记云。为人子能引亲至于道。孝之至也。故曰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四摄念无违
  不得与亲族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戏笑。亦不得问族中是非好恶○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亲族小儿等句者。谓诣俗专为省亲。母论。亲党老少至亲。皆为擅越。俱当恭敬。若与久坐久立。杂话戏笑。则非出家道品。问族是非好恶。便非好心。古云。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况复问事耶△独处一榻。防梵行难故。多坐少卧。令生信敬故。一心念佛。离妄想心故。事讫即还。无留连故。若论沙弥。戒力未深。道力未固。不应俗舍住宿。因为省亲。不能一言而别。故当作宿也。然亦不得与仆婢。同床被席共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