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入禅堂随众第十(十七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护念兴慈
  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使邻单动念○下床默念偈云。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禅堂者。谓摄心而不分散曰禅。锻炼英贤之处曰堂。不必局於禅教也。如认真坐禅。看教。看律。自然心不分散也。惟在各人自重。僧重则法重。僧轻则法轻也。笑翁和尚曰。粥了和南饭后茶。放参药石莫喧哗。入堂出户清规合。方见丛林有作家△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者。具招三过。一。自己粗躁。二。扇尘污人。三。令他动念△下床者。前在单。此下床也。默念。心转也。若高声者。一则不成堂规。二则尚未漱口。故令默念也。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者。谓人与众生。形虽有异。而性实无别。人动生亦动。人息生亦息。然我虽无伤害之心。而亦要自己先回护也。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者。谓适有误伤。仗此偈咒法力。即时生安乐处也。此总表息恶行慈之念。广如香乳记明。
  二防非慎口
  不得大语高声○轻手揭帘须垂后手○不得拖鞋作声○不得大咳[口*敕]作声○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
  禅堂乃勘验龙蛇之所。凡入堂中。一切要依规矩。若高声大语。傍若无人。似乎狂态。况一人大语。众人同之。则一堂喧闹。妨彼做工夫人。则罪莫大焉。沙门出言。要谦恭柔软。方合清规△轻手揭帘。须垂后手者。帘者。帘也。谓以障蔽帘耻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若重手揭帘。不以手垂后衬者。一。恐掷下顿促帘坏故。二。且粗浊之声动众故。若卷帘时。面须向外。必使两头平正。放时手送至地△不得拖鞋作声者。行护云。凡着履屐。先令脚跟着地。勿使有声△不得大咳[口*敕]作声者。谓无痰有声曰咳。有痰无声曰[口*敕]。若不能忍。当以衣袖掩口△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者。论佛法尚不宜交头接耳。况世事耶。此有三义。一。失威仪。二。忌嫌疑。三。忘正念。
  三公私遵制
  或有道伴亲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话。相邀林下水边。乃可倾心谈论○若看经。须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声○二板鸣。即宜早进堂○归位默念偈云。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
  道伴亲情相看者。盖天性至厚。无有过於父母者。今既辞亲学道。当以道为亲也。倾心谈论者。须是个人。始可尽心与之较量。若论世谛。不啻污秽唇吻。亦恐污秽林泉也。古云。高山流水深深意。自有知音笑点头。慈受深禅师云。若是旧时道伴。远地亲情。相引林下水边。方可倾心谈论。至於交关买卖。引惹杂人。尽非衲子所为△若看经。须澄心默玩者。玩。观想也。堂中看经。当默识之。心不散乱。若形之於声。经义无从思之。故澄心默会。一则经义从此晓了。二则智慧从此发生。故不得高声也△二板鸣。即宜早进堂者。钟板是百丈建立。尝负之涂中行持。规矩不怠。故丛林至今遵之。二板者。谓停二不停三。二板既鸣。即宜抽解进堂。不过一茶之倾。三板止静。禅堂掩门。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少迟。使是门外汉也△正身端坐者。身仪也。菩提座者。即自觉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尚未曾觉。故曰当愿。如莲花不染。故曰无着。谓四相皆空。如梦如幻。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若有所着。便非菩提矣。
  二补仪
  附 不得穿堂直过○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不得单上写文字。除众看经教时○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不得单上缝补衣被○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动众。
  堂中大众。各有所司。修观。坐禅。持经。看律。穿堂直过。涉于浮躁。不惟自失。且乱他心。纵有事缘。当沿前后而行。箴规云。穿堂直过。岂不厚颜。尊殿闲行。恐招薄福△上单下单。俱当细行者。谓释子本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凡所举止。先须慎心。勿得粗浮。动他心念△不得单上写文字者。经典乃如来所说。单上抄写。慢法招愆。若和诗作偈。其过尤甚。除众看经教时者。谓堂中人多座少。单上可也△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者。此有三过。一。动他念。二。散己心。三。犯非时。纵有非时之药石。亦不应夜坐杂谈。况己事未办。何得虚延也△不得缝补衣被者。谓大众禅床。非是缝补之处也。一则招人杂话。二则作塌禅床△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者。经云。食则无语。卧则无谈。坐则禅思。起则讽诵。戒行如此。真佛弟子。如眠卧共邻单说话。大众嫌疑。师长呵责。如是为人。终成废物。
  执作第十一(十二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遵敬僧物
  当惜众僧物○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凡洗菜。当三易水。
  凡有丛林。必有大众。有大众者。必有普务。有普务者。必须大众执作也△当惜众僧物者。大律云。护常住僧物者。如护自己眼睛。行护云。有损费常住三宝等物。当赔偿之。昔扬州白塔寺沙门道昶。掌知僧物。自任侵用。忽有冥官数人。白日入房。曳昶下地。欲断其头。昶惊叫乞命。官厉声言。合房资财。并送还僧。当放汝活。昶叩头言。不敢违命。即鸣钟集众。尽舍衣物。造像设斋。冥官三日复至。见昶一钵一衲。不言而去昶自是勉励进修。卒成明行△当随知事教令。不得违戾者。违。是乖违不顺。戾。乃很戾不服。丛林执事。量才能取。凡有普务。当善言而推大众闻之。即当速出。则内外水乳也。若闻似不闻违戾教令。悞大众事。便为不法人也△凡洗菜。当三易水者。威仪云。先科去虫蚁。一却根。二齐头。三不得青黄合。然后水洗。易换也。本律云。一次但去粗垢。二次细垢未尽。三次菜得净也。
  二水清食净
  凡汲水洗净手○凡用水。须谛视有虫无虫。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水。须待日出○凡烧灶。不得燃腐薪。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
  汲水先净手者。诚心至切也。以净手故。方堪以水供佛供僧也△凡用水者。用有二种。一。饮食。二。浣濯。须谛视者。不论河池井水。悉皆有虫。形极微细。故须谛视观察。不得就中洗手面。及大小便。以密罗滤过方用者。此是圣贤护生行慈之要务。故律云。若行五里。无囊不去。滤罗有五种。一。密绢方罗。二。阴阳瓶。三。君持瓶。此二皆以绢鞔口。细绳系颈。沉放水中。待满牵出。四。酌水罗。五。角罗。用绢方二磔许。或系瓶口。或置碗上。滤而用之。须待日出者。谓寒天早滤。恐虫冻死也△不得燃腐薪者。谓腐朽之木。自然有虫。故不听也。经云。亦不得燃生薪湿薪△作食不得带爪甲垢者。律制不得畜爪甲。长一麦即翦。带垢不净作食。得厕中鬼报。寄归传云。营供必先洗手。漱口。净器。不者所作祈请。并无效验。古云。作食不洁喂人。人必瞋之。神亦恶之。秽食委弃。均於暴殄。譬喻经云。有沙门作摩波利饭。比丘分酪酥着手。以手拭柱。柱即破裂。不可不慎。
  三依教护生
  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凡扫地。不得迎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洗内衣。须拾去虮虱方洗○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若仰即虫生。
  恶水。是洗器浣濯之水也。谓不得当人行道处弃泻故。当离地四五寸。不致扬泼也。徐徐弃之。不致污衣也△凡扫地等句者。迎风扫。地尘[土*孛]人面。非是有智之人。聚灰土安门扇后。其人有始无终。后来结果可见。经云。扫地当令净。不得有迹。有迹即时扫却。百缘经云。扫地得五种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心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成实论云。扫一阎浮提僧地。不如扫佛地一掌△洗内衣须拾去虮虱者。谓离伤生之过也。小者名虮。大者名虱。拾净律无呵责△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者。谓盆仰则有余水。有水则虫易生也。凡洗上衣之盆。不得洗足及下衣。晒时竿上亦不得相触。含水喷法衣。必先漱口。
  二补仪
  附 不得热汤泼地上○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须加爱惜。
  不得热汤泼地上者。伤生之故也。亦不得以热汤浇火令灭。古云。恶水高扬。热汤泼地。微细昆虫。何处回避。水火毒身。如入鼎沸。以此剧刑。横加无谓。我福无增。彼恶永记。故云徐徐。清凉如意△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者。谓今生不惜物。来世无受用。况常住众僧之物。而不深加爱惜耶。古云。天仓五谷。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人以食为天。故圣人务农重谷。天子亲耕劝农。春夏祈谷于上帝。而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岂五谷可撒弃耶。况释子尤当念信施之恩。更宜尊重。
  入浴第十二(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净秽须知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不得浴堂小遗。
  佛制半月洗浴。因耆婆童子所白。谓比丘多食。非浴不瘥。故开病时。后为作务远行等。又开△先以汤洗面者。谓面为一身最尊故。凡入浴时。先将下衣挂下竿已。以浴巾围好下身。方脱上衣挂上竿上。次以水洗净。然后入池。默诵偈咒。从上至下。徐徐洗之。沐浴之仪不废也△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者。溅。音笺去声。激洒也。谓当细行而浴。不得粗躁。使汤水激洒邻人。动他心念也△不得浴堂小遗者。小遗。或云小行。或云小解。或云小净。或云小便。然净地尚不可遗。况浴堂中耶。盖洗浴原为洁身。小遗浴堂。则求洁反污矣。既污自身。复污大众。则礼佛诵经。一切皆成不净。莫大之罪也。僧护经云。比丘在净地大小便利。不择处所。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肉厕井。火烧受苦不息。
  二嫌疑当避
  不得共人语笑。人天宝鉴云。一沙弥入浴戏笑。遂感沸汤地狱之报○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尤宜回避。免刺人眼○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语笑。乃放逸之根。殊不知身垢未净。而心垢先生。皆由不知惭愧。故感此报也。浴者。各须自严。浴堂警语云。不得以水互相浇洗。亦不得用水太费。不得在内洗衣。入不先师。亦不得在上座前浴。万峰浴室铭云。山峗路远。致其柴薪。瀹釜然火。效其劳勤。一月数浴。丛林罕闻。沙弥戏笑。沸汤浇淋。洗心涤虑。日新又新。何以报德。忽悟水因△僻处者。大小便处也。谓先当洗净。入浴时不必再洗僻处。以违从上至下之仪也。然下身纵有热疿。及痒疥者。亦不得先汤△凡有疮癣者。十诵律云。有比丘癞病求治。药师耆域告言。汝可洗浴得瘥。比丘答言。佛未听许入浴堂。诸比丘白佛。佛听众僧洗后浴之。故曰宜在后浴也△可畏疮者。如痈疽及一切恶疮等。自须回避。或取水别洗。免刺人眼。或在最后方浴。不然则损福招愆△不得恣意久洗者。谓当爱惜常住。体谅大众。不得恣情纵意久洗。妨碍后人也。
  二补仪
  附 脱衣着衣。安详自在○浴前先洗净。须细行。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汤泠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安详自在者。谓不得轻躁仓卒也△浴前先洗净者。谓未浴之前。先当如法洗净已。方可入池也。前缺此法。今故补之。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者。釜。锅也。谓不得以洗净秽水。入于浴锅也△汤冷热。依例击梆者。谓当守常住之规。不得高声大唤。以类俗人也。古来浴堂设小板。或小梆于内。汤泠。鸣两下。即是汤冷二字。汤热。鸣三下。即是不要烧三字。如欲添水。鸣一下。圊头闻之。即会添减之意。调和如法也。其洗浴器具。当安置洁净。如法而用者。亦当如法也。
  入厕第十三(十六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知时即行
  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於竹竿土挂直裰。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恐堕地○须脱换鞋脚(应是屩字)不可净鞋入厕。
  缁门警训云。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令其严洁身器。以便亲近圣贤也。故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倘未尽诸法。则礼诵烧香。执捉经卷。一切皆为不净矣△欲大小便即当行者。谓人之有身。必假饮食滋养。有饮食则轻气上升。重浊下坠。故有大小便利。是所不免者。凡欲行时。即须打点。若等事急而行。即有失仪之过。故曰。莫待内逼仓卒也。僧祇律云。应当知时。欲行便往。不得覆头大小便。及慌忙失错△竹竿上挂直裰等句者。以见作事细心。不致有所失也。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或有裙而无偏衫。故合二衣而为直裰也△须脱换鞋屩者。屩。音觉。草履也。此从清规较证。谓当脱去净鞋。换草履上厕也。亦不得着触履践僧地。及入殿堂礼诵。获罪非轻。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
  二预觉存心
  至当三弹指。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已止复当三弹指。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不得低头视下○不得持草画地○不得努气作声○不得隔壁共人说话○不当唾壁。
  三弹指者。谓惊觉内人也。然内人亦当作声使知。如内人不出。自当避之。或过余处△不得迫促内人者。谓不得在彼向动。逼迫内人出也△已上。登厕也。复当三弹指者。恐伤厕中啖秽之鬼。故当先惊觉也。譬喻经云。有一沙门。不弹指来大小便。秽溅厕中鬼面。厉鬼大嗔。欲杀沙门。沙门持戒。鬼不得便△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者。谓菩萨以利生为念。凡举一念。即愿度生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者。为此三毒。秽污身心。如缚罪法。不得自在。故喻如秽。言我今弃秽如除罪法。清净无垢。亦愿众生。清净无垢也△不得低头视下者。谓不得视阴处也△不得持草画地者。西俗以苇为厕草。故愚夫不知。厕上画字画壁。遂成大咎。若于厕上板壁作字。则为造物所呵。笔餐云。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於厕上画符。天将忽至。问所召何事。无以应支。曰。门前树为我移种屋后。将曰。小事何轻意召我。遂以火笔点头而去。士后头上脓水不乾。凡有患疮疖者。乞士脓水抹之。无不效验△不得努气作声者。努。用力也。然除秽虽粗行。若努力则丧气也△不得隔壁共人说话者。文殊经云。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护持清净身口故。古云。厕上共人语。最下贱相△不得唾壁者。有其二过。一。行人打扫。自己折福。二。人见生疑。令鬼惊畏。列异传云。南阳宋经伯。夜行逢鬼。问云。鬼悉何所忌。答言。惟不喜人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