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四弘愿
  凡闻钟声。合掌默念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唵。伽啰帝耶。娑诃(三遍)。
  合掌。表其诚敬。谓内。心既诚。外仪必敬也。默念者。不必高声也。凡闻钟声。即当至诚诵此偈咒。阿含经云。若闻钟声。诵此偈咒。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言闻钟声者。托事以明理也。华严疏云。菩萨大义。要於事上见理。事理双彰。方得入事事无碍也。烦恼轻者。止观云。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无上菩提。今得闻钟诵偈。善法增胜。故得轻也。智慧长。菩提生者。审理曰智。分。别曰慧。菩提。觉体也。向因无明。覆蔽。而成不觉。今由烦恼轻清智慧增长。而菩提生也。离地狱者。涅盘经云。居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生长故。出火坑者。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薄福。受此煎烧。然觉体既现。故当出离也。上为自利。向下利他。阿含经云。众生若不发愿。终不能成佛道。故曰愿成佛。既得成佛。决要度生。故曰度众生也。咒。是破地狱真言。秘密故不翻。至诚诵之。自得如愿。广如香乳记明。
  五慎仪
  不得多笑若大笑。及呵欠。当以衣袖掩口○不得急行。
  多笑。大笑。非痴即狂。失其正念。犯非威仪也。呵欠者。亦曰欠法。是懈怠之貌。谓神气散漫。没意致也。衣袖掩口。谓遮其浊气丑形。以护念故。昔法云禅师。平居作止。直视不瞬。三十年来。未尝轻发一笑。凡所在处。见有圣像。即立不坐。毗尼母经云。气有两种。一上。二下。若上气欲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出。然后入内。莫使众人讥嫌恶贱。入佛殿塔中。不应放下气。和尚。阇黎。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风出声。若腹中有病急者。应出外放。大律云。若在禅房中嚏者。不得放恣大嚏。若嚏来时当忍。以手拖鼻而嚏。勿令洟唾喷出△不得急行者。凡所动静。当护威仪。举步即应视地。勿伤虫蚁。古云。急行无好步。威仪全不顾。识者在傍观。为之生恐怖。万一失跌。毁体裂肤。抱恨终身所关非轻。故当徐行也。
  六敬慈
  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若燃灯。当好以罩密覆。勿令飞虫投入○供佛花取开圆者。不得先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弃地践踏。宜置屏处。
  佛灯。即第二戒中佛物也。既是佛物。不得私用。若离佛前。即成盗业。智度论云。盗佛前灯油者。当堕黑暗地狱。后为人盲。阿那律陀。往昔盗佛前供器。因灯黑暗。前扬光耀。睹佛威严相好。偷心即歇。忏谢而去。以此功德。感报天眼第一。燃灯。当以罩密覆者。即第一戒中护生之法。以继慈悲之道也。覆如前释。若点灯时。蓦拈一茎草。默念偈云。波离瑟叱护生草。救度众生除烦恼。七遍。放於灯下。一切飞虫。不投灯上也△供佛花取开圆者。谓花正开时。精神饱足。颜色鲜明也。不先齅者。表诚敬之至也。萎者。是隔宿残败之花。供则无有敬心也。方供新者。如法华云。香风吹萎花。更用新好者。以表道念日新。故当及时采供。若未开者。花瓣未舒。颜色尚浅。造化之工未全。若已开者。香气稍减。色力淡薄。叶将飘零。芬馥之神已去。皆非时也。要用最胜。经云。鼻齅香者。由减香气。无其福德。正报堕波头摩地狱。世世鼻无有香气。屏处者。是无人行处。非污秽处也若撒道中。往来践踏。是失恭敬心。日云经云。香烟未尽放地。得越弃罪。堕粪尿地狱。尽五百岁。诸经集要云。散供之花。不得践踏。佛告文殊。此花者。若四众能信修行。应当早起。清净澡漱口齿。念佛功德。恭敬此花。不以足踏。不跨花上。如法执取。安置净器。治种种病。宗镜录云。菩萨亲近燃灯佛时。因献五茎莲花。乃得授释迦之号。是故佛佛说法。十方如来。菩萨天神。散花供养。今时忏坛。亦散花供佛也。
  七诚洁
  不得闻呼不应。凡呼。俱宜以念佛应之○凡拾遗物。即当白主事僧。
  应。答辞。若闻呼不应。推哑装聋。非弟子之礼也。恶性难调。参学何益。然道人家心量。如同空谷。有呼即应。何胸中烦闷之若是耶。当念佛应之者。乃不忘本也。又异於俗人故。谓父母生身。不能令我出於苦海。惟如来大慈。度我出家。得成僧相。是故时时刻刻。当念佛恩德也。又念弥陀。而不念释迦者。表无我故。然释迦是我本师。本师称赞西方。而弟子亦当效也。又佛无我相。念弥陀佛。即念释迦佛也△凡拾遗物。即当白主事僧者。谓大凡有拾遗物。不可停留。或白知事人。或白本师。或置常住库中。或送知事。标於拾遗牌上。以待失主来问。若与物相应者与之。不得自匿。余人亦不得冒取。取者犯盗。过三日后。若无认者。当入常住。
  二补仪(分六)初自重
  附 不得与年少沙弥结友。
  年少沙弥者。谓年纪尚幼。不省人事也。若与为友。有损无益。故经云。非贤不友。非圣不宗。不孝之子。嗜酒之徒。志趣邪僻。履行凶险。不得交游。往来之艺浊。亏损道行。如玄沙。雪峰之辈。则可也。古云。戒品才登初地。急须学道立身。莫要狎近恶少。戏论三五成群。流荡放逸无度。向后不得为人。从上英贤知识。皆依尊宿谘询。机缘啐喙相契。禅律一句主宾。十方菩萨作伴。千古贤圣为亲。四恩以此总报。不负出家之因。要须守分自重。起倒不得随人。
  二遵制
  不得三衣苟简○不得多作衣服。若有余当舍○不得办精致绦拂玩器等。装点江湖。取笑识者○不得着色服。及类俗人衣饰等○不得不净手搭衣○凡上殿须束缚裤袜。不得放意自便。
  不得三衣苟简者。然沙弥缦条是服。比丘割截三依。沙弥应畜者。有其二义。一。令知福田之相。解脱之衣。生难遭想。二。以便进具。免使驰求。非谓使其披着也。今在戒期。方便许着。亦有二意。一则不久登坛。二则临时难得。若借若无。并名非法。反成戒障因缘也△不得多作衣服者。谓令知足修行也古云。进道严身。三常不足。方名少欲道人。若多作衣服。则有多累。纵恣幻躯。妨废道业。又好衣因缘。多招贼难故。佛鉴禅师曰。先师节俭。一钵囊鞋袋。百缀千补。犹不忍弃置。常曰此二物。相随出关。五十年矣。讵可中道弃置。有南泉悟上座。送褐布裰。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则温。夏服则凉。先师曰。老僧寒则有柴炭纸衾。夏则有松风竹阴。畜此奚为。终却之不受△有余当舍者。谓惺世相无常。当去我之贪痴。念他人之贫乏。有余即应舍也△不得办精致绦拂玩器等者。绦。是束缚身心。拂。为挥尘说法。谓不识四大本空。故办精致。迷惑正念。故学装点。不法之人。仿其欵制。摆饰玩器。交结群党。来往四衢。诳惑世俗。无所不至故曰装点江湖。取笑识者。然江湖之流。只有日下之势。以喻是人不能上进也△不得着色服等者色谓红黄紫绿。及与白等。乃至小领镶鞋。皆是俗饰。非释子所宜。出家人坏色为衣。以别缁素。故梵网经云。皆使坏色。与道相应也△不得不净手搭衣者。谓衣是如来净服。敬衣即敬如来也。凡取鞋袜下衣。及一切不净物等。皆当净手△凡上殿。须束缚裤袜者。谓大殿乃圣贤云集之处。当整肃而登。束缚者。恐下身有垢物遗於地故。凡有佛菩萨所。皆应束缚。若放意自便。则无敬畏之心也。然西域有裙无裤。故裙翻为内衣。今文出者。乃顺此土之仪也。阿含经云。一比丘不扎下衣。阴毛落地。护法神捧送四十里外。可不慎欤。
  三思益
  不得闲走○不得多言○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
  不得闲走者。恐妨禅诵故。古人轻尺璧。贵寸阴。出家人受了檀越供养。应当努力为道。时刻不可放过。岂可虚延岁月耶。佛法如大海。多学一分。有一分受用。况沙弥尚在初机。道业未办。岁月如流。那有工夫闲走也。古德云。闲时不至落空。忙时不至逐物。方见作用△不得多言者。恐防失误故。古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古人之辞寡。今人之辞多也△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者。经云。众僧事务。当尽力为之。所以诸佛菩萨。从行门中出。然所食既均。而所务亦均。庶不负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也。若坐视则无惭。避懒则无福。扬岐云。上下偷安。为法门大患。
  四知因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饮食。及一切器物等。
  招提。此云四方僧物。即常住物也。一切。显非一种。谓一竹一木。一花一果。及蔬菜饮食器皿等。皆是大众物也。私取。即犯盗罪。若有所欲取。当白知事人。昔僧照禅师。苦行禅定第一。行法华三昧。感观音大士为说法要。得无碍辩才。又见普贤大士。乘白象来。放光证明。曾用众僧盐一撮。作斋饮。以用无几。不以为意。后行方等忏法。忽见相起。计三年增长至数十斛乃急卖衣买盐偿众。其相方灭。又炀帝二年。僧道明亡。同房僧玄绪。暮行野间。忽见寺。往投之。遇道明不异平日见众僧粥皆作血色。举体火然。绪惧问之。明曰。此是地狱。吾为取僧柴一束煮染色。忘不赔偿。当一年然足受罪。褰衣见膝下并焦黑。因曰。公幸为我买柴百束。赔还常住。并写法华经一部。可得免苦。绪许之。归寺依言为办。重往寻寺。寂无所见。智者闻之。孰不毛竖。
  五慎禁
  不得谈说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长短好恶○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小僧。
  纪纲法度曰政。动作日用曰事。俗人喜着白衣。故曰白衣。然王臣政事。是国家之正法。长短好恶。乃俗人之是非。言之皆乱道心。亦招祸愆。故不得也。然张口如弓。发言如箭。忽然虎口遭伤。始见峰头太露。当知墙壁有耳。法令无亲。故经云。不得论说国家政事。评量优劣。出军行师。攻伐胜负也△凡自称等句者。前是闻。呼答应。此乃自称其名。谓身为法王之子。名续祖家宗派。故曰法名。称法名者。是为释子。非俗士也。如称我者。无乃太慢。若云小僧。无乃太卑然僧是佛祖慧命。人天福田。何其小耶。纵对王侯。亦称法名为是。齐沙门僧钟。见武帝称贫道。帝曰。称名亦无嫌。帝问王俭曰。先辈沙门。对帝何称。正殿还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兴。不见纪传。自后稍盛。皆称贫道。亦闻预坐。自唐肃宗勅。僧尼朝会。毋得称臣。故不言臣也。言贫道者。谓三乘圣人所证之道。我于此道寡少。故曰贫道也。
  六守法
  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
  僧居六和。忍辱第一。设有参差。权且宽耐。日久自明。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盖天之道。以不争为善胜也。永嘉云。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空徒自疲。我闻却。似饮甘露。销镕顿入不思议。若以小事而便执定争论者。则小事亦成大矣。若大事能忍者。则大事便为小矣。言大事者。不过被人诬谤也。然忍之一字。说便容易。行之实难。须是有大力量。方能降伏其心。若力量稍弱。则便被他飘入罗剎鬼国也。心平气和者。雪堂曰。气胜志。名为小人。志胜气名为端人。志与气齐。名为得道圣贤。凡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使为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故须平和。笔餐云。昔有与人相争者。怒甚。奔诉王阳明先生。王曰。且去。待汝心平气和。有好话与你说。其人即去。涵养数日。复叩曰。吾心平气和。愿闻好话。王曰。心平气和。便是好话也。其人谢去。以理论辨者。谓彼此心平。则可理论也。故经云。慎无愠讼。当推直于人。引曲向己。见有诤者。两说和合。若不依者。方便避之连城之璧。不与瓦砾触也。若不依僧论。触恼大众而去者。故曰。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清规云。有理无理。并皆出院。何也。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故同摈之。息诤于未萌也。大律云。不忍辱人。有五种过。一。凶恶增长。二。事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随众食第五(二十五事○分二)初正仪(分七)
  初供施二田
  闻楗槌声。即当整衣服○临食咒愿。皆当恭敬○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则为贪。少则为悭。其余蔬菜荳腐不出○凡出生。安左掌中。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随众者。谓出家之人。应当事事随众也。古云。随众得解脱。而有八义。一。声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养现成。得省力故。三。作平等观。无人我故。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若不随众。则不解脱可知也△闻楗槌声。即当整衣服者。免得临时仓忙之失也。楗槌。此云声。五分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皆号楗槌。此乃集众之方法。不待言而自至也。清规云。闻楗槌声。想念偈云。佛生迦毗罗。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尸那犍度云。闻楗槌声。即当着衣持钵。犹如雁行。行至斋堂。随次而坐。勿令参差。不如法也△临食咒愿。皆当恭敬者。谓律中比丘受他请食。默然进。默然出。诸居士皆讥嫌言。我等食。不知好与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应表宣施意。故食前。念供养。唱僧跋。及食后。诵偈咒愿也。其所行之法。皆当起恭敬心。不得散心怠慢。损德招愆△出生饭。不过七粒者。谓以七粒之饭。不多不少。仗咒愿力故。能令诸鬼神等。遍皆饱满也。切面。馒头。西域原无。大师以此土而例出之。汉时诸葛孔明。征云南孟获。永昌班师。以此回至泸水。见四野障塞。烟雾遍空。冤气郁结。于是以麦面作人头。祭河为始。甲许。一寸。是其限也。多则恐令受者起过。少则反使施者招嫌。故曰多则为贪。少则为悭也。其余蔬菜。荳腐。不出者谓米面等。是啖食当出。蔬果是嚼食。则不必也。智度论云。凡受食时。先供三宝次行大众。后施四生。安左掌中。右手拨着净物上。默念偈咒。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者。谓仗佛咒力。直召其名。而施法食也。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者谓诸鬼神等。各散十方。而此咒食。亦徧十方。令彼等共餐法味。皆得饱满。以见佛心平等也。念唵。穆力陵。莎诃。三遍。鸣指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