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补仪(分二)初三业恭敬法
附 凡侍师。不命之坐。不敢坐。不问。不敢对。除自有事欲问○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齐足侧立○欲礼拜。若师止之。宜顺师命勿拜○凡师与客谈论涉道话。有益身心者。皆当记取○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凡睡眠。不得先师○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下某。
附。托也。谓托事以足文也。此大师婆心切处。故凡经律中。有益於沙弥事者。皆择取而补足之。以律文不敢参杂。故提清也。不命之坐。不敢坐者谓弟子侍立师前。周旋左右。固其分也。而师或愍其久立勤劳。乃命坐者。慈也。弟子敬顺师命即坐。礼也若不命而坐。慢也△不问不敢对者。谓师资问答。不知语脉。则言世无根。无根之谈。则如乱麻无绪。除己事外。不可擅问也。然古人悟后问答。如电影穿针。丝来线去。亦如水面回纹。飞花点缀。虽是家常语言。须知泥里有刺也△倚壁靠桌者。谓偏侧曰倚。邪凭曰靠。侧立者。不对面也。五十颂云。又不应师前。身现疲倦相。屈指节作声。倚柱及墙壁。亦不踏门限。所谓恭而无礼则劳。肇法师云。恭己顺命。给侍之者。名曰侍者。菩萨下生经云。侍者具八法。一。信心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诸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慧。八。具足闻智△欲礼拜。若师止之者。即当从命也。若逆师命强拜。虽拜犹勿拜也。若顺师命。不拜胜於拜也△凡师与客谈论。无非佛法机缘。欲知其中深妙。当观寻常日用。道话者。是有道之话。即法语也。然执劳服役。是长自福基。闻法记取。乃润泽心地。故曰有益身心也。侍师之义。诚在斯矣。成范云。或师询客答。或彼问师酬。不得闻异惊怪。不得见笑随笑。当识语意宗猷。切心研味。倘有见处。当复呈师。昔云门偃。说法如云如雨。不许记录。见录之者。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吾语。他时必然贩吾去也。今室中语。皆香林以纸为衣。随所闻书之。古人如是留心。后来掀天揭地。以此观之。凡事未有不学而能成也△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者。谓闻师所命事。当乘时作为。惟恐更有命闻。办。是备办。不顺曰违。不敬曰慢。又即怠也。成范云。凡闻师唤。当随应而至。若有所需。即依法授之。少有所懈。得违慢罪△凡睡眠。不得先师者。谓坐寐曰睡。翕目曰眠。五盖烦恼。此为第一。由此覆蔽身心。故令善法不生。长沦三界。当渐制之。既为弟子。宜起在师前。卧在师后。先字。当读去声。本来在前曰先。不当在前而在前者。故曰先也。律云。多睡有五种过。一。多恶梦。二。诸天不喜。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梦失不净△凡人问师讳者。讳。避忌也。隐也。生曰名。死曰讳。今俗问人讳者。是隐法名二字。谓不敢问名。而云讳也。虽是谬称。是尊重义。故大师补文于此。因弟子不得直呼师名。故加上下二字。若问师号当答某甲和尚或云某甲本师。不须上下二字。今授戒时。宣上下者。为弟子之称也。若问师长号。应云。某甲师傅。五十颂云。又复於师名。不应辄称举。设有固问者。当示之一字。若问师年腊。及与州县名。一一皆须答。鹤林玉露云。古人称字最不轻。孔门诸子。称夫子为仲尼。今世平交称字。稍尊贵者。便不敢称字。与古异也。法苑云。诸佛名号。称扬敬礼。而获福利。大都出於口意耳。若出於尊敬之口。则为福。若出於轻薄之口。则为祸矣。
二求师择处法
凡弟子。当择明师。久久亲近。不得离师太早。如师实不明。当别求良导○设离师当忆师诲。不得纵情自用。随世俗流行不正事。亦不得住市井闹处。不得住神庙。不得住民房。不得住近尼寺处。不得以与师各住。而行世法中一切恶事。
当择明师者。谓道眼开明之师也。如是之师。当久久亲近。不得擅离。以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故。昔断崖禅师示众云。我亲近高峰三二十年。常常打彻骨髓。未曾起一念远离心。古人心。行如是。律中亲近师家有四种。一。有法有食。名为乐住。二。有法无食。名为苦住。三。有食无法。忏谢而去。四。无法无食。不辞而去。古云。鸟之将息。必择其林。人之求道。必选其师。以师是人之模范也。模范端正。必出良器。故须择也。如或不然。则宜别参。谓吞舟之鱼。不隐卑流。合抱之木。不生丹丘。大鹏展翅九万里。岂若鹪鹩息一枝。然沙弥本无离师之法。为实不明故也。良导者。谓善能引人。达於至道故。如法华云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是也。若不别求。恐敬猕猴为帝释。宗瓦砾为明珠。宗瓦砾是不识法。敬猕猴是不识人。不识法则慧眼失。不识人则堕邪途。故云。汝师既堕。汝亦随堕。此之谓欤△设离师。当忆师诲者。谓虽然离师。常当忆师平日教诫之语。如耳提面命。终身不敢违也。中心经云。佛言知师恩者。见师则当承事供养。不见则当思惟教诫。是也。若纵情自用。是不忆师诲故。行不正事。是随世俗流也△不得住市井闹处者。谓积货交易。人烟辏聚之所。名之为市。古来多於汲水之处为市。故曰市井。市中喧杂。故曰闹处。若非大力量人。入廛垂手。和而不流。则不得住。恐境乱则身心乱也△不得住神庙者。神以酒肉为禋祀。则僧仪偃蹇。人所轻忽。故出家者。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则依佛像而住。是故持戒者。不礼鬼神。且为鬼神钦敬。若住神庙。则为鬼神所轻也。古云。僧住城隍佛祖呵。先贤都是隐嵓阿。山泉流出人闲去。清水依然成浊波△不得住民房者。缁素有分也。谓多近闹处。恐累道故。阿兰若颂云。欲精进一乘。先当择其处。阛阓不远离。烦恼如刀锯。未到无学门。於学有所虑。林下及水边。自然绝滓滤。依结茅三闲。蒲团敷一具。呆呆着眼看。触处皆道地。我今多懊悔。未曾依此句△不得住近尼寺处者。谓男女有别也。瓜田李下。须避嫌疑△不得以与师各住者。谓师资聚散。理所常然。但依佛教行持。莫随世谛流布。则不碍也△恶事者。谓胁肩谄笑邀誉绅衿。交结往来。豪强势族。学习奇艺。受雇俳优。通使四方。为利贩卖。及近尼寺。住神庙民房等。皆非佛子所为。故曰。世法中一切恶事也。
随师出行第三(凡九事○分二)初正仪(分四)
初在路
不得过历人家○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不得左右顾视。当低头随师后。
随师者。随。是追随。谓师长出行。弟子当追随杖履也。不得过历人家者。历。行也。谓不得师在一家。弟子又行一家。有失相随之道也。纵过父母。檀护家。若师不听。亦不得入。律云。不得去远。使不相见。当相去一舒手。若前有恶象。牛。马。当向师言。先避一处。不得言迟悞事△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者。道。路也。若路逢亲朋知识。当善辞却。若共谈论。便失随侍之仪。则置师于何地耶△不得左右顾视者顾。回看也。谓寻常出入。当平视直前。威仪如法。无失僧规。随师后行。尤宜整肃。听其动静。若东望西张。则为俗所讥。未免论师。无有家法。然弟子不能以道行慰师。而反以俗讥。累师者。则于心何安。行护云。三千威仪。行为第一。左右观看。为俗所讪。便非正器。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则无所不正也。
二到家
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坐应坐○到他寺院。师礼佛。或自礼。不得擅自鸣磬。
名义云。檀。是梵度。贫翻云。施。谓彼能行布施。供养三宝。则当来越语此穷苦海故。亦名檀那。此云施主。大乘论云。谓能引福德资粮故。当住一面者。谓当不离左右也。教坐应坐者。尊法尊师也。成范云。或事缘令坐。勿舒於双足。常具诸威仪。师起速当起。礼记云。长者赐坐应告坐而坐△师礼佛者。佛是先觉之人。师乃后觉之者。因先觉而觉后觉。故见佛即当礼也。或自礼者。近朱则赤故。不得擅自鸣磬者。擅。自专也。钟磬乃人天之耳目。丛林之号令。各有执事所司。入寺须当遵其法度。客仪莫失。方见宾主之规。辄便举动者。则起大众。致师赧颜。随之何益耶。
三登山
若山行。当持坐具随之若远行。不得相离太远。
若山行。当持坐具者。谓山步艰难。恐师行疲倦。欲暂歇息故。当持坐具。或蒲团。及所坐之物。而备办铺设师坐也△不得相离太远者。谓太近则踏师影。或步扬尘。太远则不闻师唤。一失所在。两不相照。恐误其事。是故凡所作为。必须顾盼不致两处悬念也。
四渡水
若过渡。当持杖徐试浅深○持瓶携锡等。具如律中。文繁不录。
律云。有二因缘。佛听畜杖。一。为老瘦无力故。二。为打路探水故。徐试。则无惊险之怖也。若浅。则扶师过渡若深。则倩人肩舆。事师颂云。若於险路中。自已作前导。若过溪涧水。以杖试浅深。所谓深则厉。浅则揭也△持瓶携锡等者。梵语军持。此云瓶。有其二种。一。净瓶。二。澡瓶。此乃澡瓶也。谓贮水随身。以净手故。磁瓦作者。名净用。铜铁作者。名触用。锡。是锡杖。为师持行。必宜声响俱寂。具如律中者。十戒经中。持师澡瓶。有十五事。携锡有七事。文多所以不录。欲广学者。当自检阅经文。则尽知也。
二补义(分二)初约期
附 若偶分行约於某处会。不得后时。
偶分行者。偶。适或也。谓适或有缘。而欲暂往者。必须请示。约於某处等候。纵有他缘羁阻。必来复命再去。不得后时者。谓当先到约处候师。不得纵情逞意。故尔延挨。令师先到悬望也。
二斋法
师受斋。当侍立出生。斋毕。复侍立收嚫。
出生者。谓念供养毕。奉如来教。先出食一分。施诸鬼神众生也。义如香乳记明。侍者送食。须着净器。安於净处。持咒观想。皆要至诚。嚫者。乃檀越所施之物也。成范云。候师斋毕。收师檀嚫。若十戒沙弥侍师。当令余人收嚫。梵语达嚫那。此云施。在法则曰法施。在财则曰财施。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也。一览云。财法二施始成功。福慧两全方作佛。成范云。师饭已毕。请钵收嚫。弟子之礼尽矣。行护云。闻师外归。当出迎接。捧其衣钵。具茶汤。并洗足水等。一一尽心。勿令动念。
入众第四(三十二事○分二)初正仪(分七)初谦德
不得争坐处○不得於座上遥相呼语笑○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
律云。凡欲入众。当具五法。一。应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谓巾能揽垢归己。令物洁净故。三。应知坐起法。谓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沙弥小众。见受具者。尽应起立。四。在彼僧中。不为彼杂。谓在僧中。不随人谈说世事故。五。若见僧中有不可忍事。应作默然。智度论云。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默。然依止陶镕。固须给侍。炉韛鍜炼。宜先入众。同尘之用一如。济物之功自普也。沙弥虽未到此田地。因佛制食随僧分。法从僧得。故列此仪△不得争坐处者。谓不逊而坐。尚且不宜。何况争耶。然丛林坐位。各有次序。沙弥以戒次而坐。若有争者。则失丛林之法度也△遥相呼语笑者。遥呼。是远叫。语笑。乃带说带笑也。此如婆罗门聚会无殊。不成僧体。若有要事。当弹指使觉。轻语令知。若笑语遥呼。傍若无人。失仪动众者。过非小矣△众中有失仪者。即如上遥相呼语笑等事也。当隐恶扬善者。谓宜隐人之恶。扬人之善也。隐恶。则自长其德。扬善。则令众增辉。演祖云。古人乐闻己过。喜於为善。长於包荒。厚於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灵源曰。圣人有言。当世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之过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出家人。莫强知他事。莫空腹高心。莫以强陵弱。莫利己损人。毋以长而慢后生。毋以少而轻老宿。毋以片能。而称我是。毋以少解。即道他非。好向佛法中用意。多於尘境上除情。袈裟下失却人身。实为苦也。故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者。伐。夸也。作事有功曰劳。自称己功曰伐。谓不得矜夸自能。以显己功也。然有功者。众口自推。何伐之有。惟其不伐。而功愈显矣。古德云。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自伐者无功也。
二策己
凡在处。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
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者。谓行道精进也。然惺寂相照。则事事行在人前。着着不落他后。一则自离懈怠。二则无动他念。故本师见月老和尚示众曰。精进为修道之宝。佛祖由此而成。烦恼因兹而断。为释子者。岂可怠惰耶。清规云。五更钟将鸣。轻轻先起端坐。不得扇风令人动念。
三惜福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擦牙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不得高声鼻洟呕吐○不得於殿塔及净室。净地。净水中洟唾。当於僻处○吃茶汤时。不得只手揖人○不得向塔洗齿。及向和尚。阿阇黎等。
洗面不得多使水者。一。防后人。二。当惜福。古云。在山不可多烧柴。近河不可多使水。学道修行如不解。当来受用终不美。又云。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虽是俚言当为龟鉴。律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清规云。不得洗头。有四件事。自他不利。一。污盆。二。腻中。三。枯发。四。损眼。昔湛堂和尚。平生律身以约。虽领众弘法。不异在众。晨兴后架。秪取小杓汤洗面。复濯足。后受水溉灌蔬果。惜福如此。不肯虚废△不得喷水溅人者。由低头引水下。故不溅人也。若喷水溅人。令彼生瞋。纵使牙齿漱净。不能涤彼口业。故须细。行也。清规云。右手蘸牙药。揩左边。左手蘸药。揩右边。不可再蘸。恐牙宣。口气过人△不得高声鼻洟呕吐者。谓从鼻而出曰洟。从口而出曰呕唾。若不得已而呕之。亦不可逞意高声。动众人念△不得于殿塔等处洟唾者。殿塔。供佛像舍利之处。若唾则护法神瞋。净室净地。坐禅经行之处。若唾则刺人眼。动他心念。净水。供佛供僧之用。洟唾污秽。折福招愆。僻处。非当道净所。唾则不犯。昔有僧夜坐佛塔。偶尔洟唾。灯下见护法神舒手承接。其僧悚惧。终身敛戢△吃茶汤时。不得只手揖人者。说文云。谓手着胸曰揖。吃茶汤揖人。非时。只手。非礼。难逃不恭之咎也△不得向塔洗齿等者。谓塔则兼圣像矣。等者。谓和尚。阇黎。长老上座及尊客也。然口齿之闲有秽气。且不可对於常人。况对佛塔。及和尚。阿阇黎耶。若有向者。亵慢圣贤。不可不慎。三千威仪云。不得向佛。亦莫背佛。不得向和尚。阿阇黎诸师。亦莫有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