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二正念五观
凡欲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
正念思惟曰观。即照了之义也。谓一念之心。照了五法。令正念受食也。初观此一钵之饭。皆是行人血汗。檀信脂膏。故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揣道行无亏。则当受供。若有所缺。则不宜也。故曰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一切烦恼。皆从贪瞋痴起。我於是中。不应生着。故曰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若非此食。则气力衰微。故曰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修三乘正因。方受此食。故曰为成道故。方受此食也。摩得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若不如是。便名虚消信施也。广如香乳记明。
三嫌食招过
无呵食好恶○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
呵食好恶者。谓受食之时。嫌其粗细也。然呵好则生贪。呵恶则生瞋。皆属痴业。所谓三心未尽水难消。故遮止也。古人粗衣遮寒。粝食充饥。为学道故。若当大众受食之时。呵其美恶则损福不少。或遇病缘。不能食其粗粝者。亦当存默△不得以食私所与者。谓物属僧伽。食无偏党。若顺情私与。则与盗同科。若摘与狗者。摘音。惕手分与也。谓受食之时。正当虔诚作观令。施者生恭敬心。众食未竟。即摘与狗。是为非法。律云。有檀越诚敬设美馔。供佛饭僧。时有一犬。摆腹摇尾。作乞怜之状。比丘愍之分食喂狗。檀信不悦。白佛故制。
四代语防讥
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让却之○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不得含食语○不得笑谈杂话○不得嚼食有声。
增添曰益。佛制受食。至饱而后放钵。若行食者来益。须者即以钵托出。若已饱。当置钵几上。或行食者更益。当以手让却。代语止之。则谦让之仪。正合理也。如出声回者。则檀越信。施。恐生嫌鄙。又觉太粗。复动众念△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者。谓自己受食。尚且不宜。何况同众受食。使风屑落其钵中耶。准律有三过。一动他念。二。失威仪。三。腻手污钵。得罪△不得含食语者。一则语不明了。二犯非威仪。纵有人问。当咽已方答。如含食而语。便是散心也。儒家且有寝食之训。况释子耶△不得笑谈杂话者。沩山云。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如心存五。观。则无此过也△不得嚼食有声者。行护云。食时不得大搅。及啜羹粥作声。众中食讫。不得漱口作声。凡嚼食。须合唇吻。饼果。当细擘食之。
五权宜如制
如挑牙。以袖掩口○食中或有虫蚁。宜密掩藏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
挑者。扬也。谓随众受食。不可扬牙。待食毕。至僻处扬之。若急欲扬者。宜以衣袖掩口。秽污之事。不得向人。如不掩者。一则。自失威仪。二则。令他起厌恶心。纵在弟子面前。亦当回护△食中或有虫蚁等句者。夫行人造饭食。非不欲以精洁者供奉。其间或有虫蚁。误入饮食之内。见者当密藏之。邻单。即比座也。若令彼见。或疑忌心生。至於变吐。不能复食。则檀越不能得如意福△不得离座。更坐食者。谓洗钵起身。恐食时已过也。有正务则开△不得以手指刮碗钵食者。谓手指刮碗钵。如同饿夫。非是出家道品。亦不得以舌舐食。
六食仪应法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不得碗钵作声○不得食毕先起。
太速。则粗气逼人。太迟。则慢延失候。故须不缓不急。次第而受。行护云。把钵不可太高。不得太低。须平胸得所。碗钵要离膝。巾。不得安手置膝上。清规云。不得将口就食。亦不得将食就口。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挠刮钵中。亦不得遗粒狼藉而食。不得颊食食。及缩鼻食等△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者。行食。即益食人也。若五。观存心。时怀惭愧。烦恼自然不生矣。若一人烦恼。四座为之不安。则斋堂便成烦恼窟也。古云。呆呆四顾起贪心。念食吞津咳嗽频。摝粥啜羹包满口。开单展钵响诸邻。△或有所需。默然指授者。需。同须。索。也。谓以指授令知彼为取也。若高声大唤。则令大众动念△不得碗钵作声者。若具仪受食。碗钵自然无声。碗钵作声。因粗糙故。一人粗糙。已不堪闻。多人复然。而斋法竟不成矣。又何怪於邻房僧之不悲叹耶。不得食毕先起者。谓入堂受食。要从始至终。食毕先起。有始无终。则违佛制。轻慢大众。除有正务则开。故沩山云。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诸。动他心念。律中因比丘食毕。默然而去。诸檀越皆讥言。不知彼食足与不足。比丘白佛。佛言从今应为檀越。说一嚫偈而去。
七顺从惜福
若违僧制。闻白槌。不得抗拒不服○饭中有谷。去皮食之。
白槌。是举罪之规。律中。凡有事。先於大食小食上举。抗拒。是抵触不顺。既违僧制。一切凭僧。清规云。犯重焚衣钵。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如其不服。生瞋违和。即非好僧也。古人。闻善言则拜。有告过则喜。斯等圣贤气象。何不效之△饭中有谷。去皮食之。谓勉其惜福也。然命依食住。道由食存。一粟一谷。皆从檀信施来。不可轻视。若有谷者。去皮食之。如其多者。当聚在一处。出时将施禽鸟。不得贱弃也。
二补仪
附 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不得偏众食。
美味者。甘美之食也。然美味人人所爱。而我不爱者。智也。如见之饕餮。贪心恣口食者。害也。而不知食之过患极重。故恣贪无厌。如贤愚经云。一沙弥贪爱酪味。死即作酪瓶中虫。一沙弥贪着龙宫香饭。死后为龙。欲夺龙宫。杀诸龙属。为害非小。是故於食。当生厌离心。不得贪也△偏众食者。不共众食也。谓十方云聚。粒米同餐。僧物偏众。准直成罪自物偏众。是无惭人。僧未食。不得先尝。除作食者无过。昔唐登州文登县。郭行妻王氏。生一女鹤喙。将终自言。酬先世尝斋之报。以此示人也。
礼拜第六(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敬主护人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径过。
凡礼拜。须清净盥漱。露顶跣足早起。及三时粥饭当嚼杨枝。若不如是洁净。礼便得罪。中央者。是主法之位。虽前戒亦不得占。况沙弥耶。言住持者谓动静不移曰住。古今不失曰持。乃弘扬正法之人。即善知识也。然佛法东渐。四百余载。而达磨大师方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在前惟以道相授受岩居穴处。未有住持之名。百丈禅师。因缁素问道鳞集非崇其位。则师法不尊。而住持之名。自此为始。又住持者。谓修戒定慧。以为持法之资。秉僧德行。以为持法之具。资具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宝训。密庵杰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辩。达此三者。方可名为住持也。中央之位。岂偶然哉△不得向彼头前径过者。径过。直往也。其义有二。一。恐妨礼佛正观。二。恐足起尘[土*孛]。触彼头面。令他烦恼。
二具仪无染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合掌而不合指。故曰参差。合指而不合掌。故曰中虚。指插鼻中。太高落在胸下。太低。合在当胸。故曰得所。然参差中虚插鼻高低。皆由心散怠慢。仪不中节。有失观瞻也△非时礼拜者。除朝暮同众礼拜之外。若自礼。则不合众规。违逆僧制。故不得也待人静时者。则无碍于人不令动他心念也。但私自礼佛。虽是好事。亦不得招摇做势。显异惑众。
三尊师重法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远拜○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并拜者。谓与师并肩齐拜也。尊卑上下。不可紊乱故不得也。随后。谓在师之身后。亦不宜逼近。故曰远也△师拜人者。谓凡师与人作礼。非是前辈耆宿。即是师长道友。不得与师同拜者。礼别尊卑故△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者。同类礼。则失尊师之敬。受人拜。则失自卑之仪。古德云。佛前受人礼拜。大不吉祥。况沙弥年少。正在学地。当礼拜於人。不得受人礼拜也△己手持经像者。经像。乃人天所尊。手持经像。即佛在手。凡遇尊长耆宿。俱不应拜。但云经像在手。不敢礼拜。若持之拜。则颠倒也。
二补仪
附 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须精诚作观者。谓不杂余念曰精。真实致敬曰诚作观者。谓作。能礼所礼性空寂之观也。西域礼拜。褰衣露足。膝先着地。然后以肘按地两掌承空。以现接足之相也。七种礼者。天竺勒那三藏。见此方拜佛不习礼仪。故传此七种之法。虽然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之不同。盖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身心等。五种之正也。一。我慢礼。谓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亦名唱和礼。谓但要名誉。诈现威仪。虽云礼拜。实无殷重心也。唱和礼者。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恭敬礼。谓口称佛号。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异念也。四。发智清净礼。谓慧心明了。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法。礼僧。亦复如是。五。遍入法界礼。谓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礼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镜镜皆现。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六。正观修成礼。谓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礼自己佛身。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谓随性缘迷於己性。妄造诸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心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正观中。体用不二。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此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如上七种。是非俱明。礼拜之时。先须深究。故曰不可不知也。
听法第七(凡九事○分二)初正仪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整理衣服○平视直进○坐必端严○不得乱语○不得大咳唾。
听者。聆也。谓法有助道之力。故须听也。盖诸佛心宗。载於法藏。虽则自性本通。必要师承禀受。是故讲法讲毗尼时。必须谛听忖思。方能开心地道。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生死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剧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诸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成范云。凡沙弥学心。当如旱地涸池。不厌多闻。不弃寸阴。若遇法师上座。讲说经论。了义之法。当虚心谛听。於说法者。如父母本师想。於所闻法。如饥受食。渴饮浆想△凡遇挂上堂牌者。谓上堂说法。乃法门最尊之事。听法。亦人生极大之缘。挂牌。是预告大众之规。学者知之。当生欢喜心。作难遭想。法鼓者。如来之信鼓也。唐时武后。信乐佛法。以王礼供养贤首大师。上座说法。故曰法鼓。若不早往。法鼓大擂。临时仓忙。奔走法堂。大众观之不雅。自己心中烦躁。不入法理。故宜早进也△整理衣服者。时至鸣钟三下。侍者传炉至法座上。复击小钟三下。大众更换七衣△平视直进者。谓衣整则仪肃。平视则心端。直进则不左右顾视也△坐必端严者。身业致敬△不得乱语者。口业无愆。况法堂之中。乃人天聚集。凡圣交参。非说话之时也△不得大咳唾者。有其三过。一。动众。二。污地。三。获罪非小。详如经律。
二补仪
附 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年少沙弥。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
闻思修者。此是三慧。缺一不可也。若闻而不思。如人耕田。不下种子。若思而不修。如下种子。不溉灌耘除。终无结实。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三慧若立。则三乘圣果。自可获矣△专记名言者。名言。非至道真实之言也。若言愈浮。而道愈丧。如人说食。如数他宝。实无益处。故学道之人。不可专记名相。增长慢幢。而失至真之道也△谈柄者。谓谈论把柄。即麈尾也。麈。鹿中之王。与虎斗时。群鹿随麈而走。麈尾东向。则群鹿皆东。麈尾西向。则群鹿皆西。所以护群鹿之命也。上古大儒。与诸弟子讲论道学。盖取其意。使诸弟子。听其麈挥也△领悟佛法曰会。未会称会。是自欺不实。入耳出口。无契悟机。是欺他人。古云。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於四肢。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耳口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耶△戒力未固者。谓才登戒品。信力未坚。尚不知沙弥之事。云何习异学耶。故宜先学戒律威仪。讲筵。即讲经法席处也。若早赴者。则恐心志无定。脚跟未稳。随风倒柁。以致拨无因果。而招无间之重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