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
△礼拜第六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纵无住持。亦有监寺。复当妨后来之人。住持者。弘扬正法人。乃善知识也。凡礼拜。须净盥漱。露顶跣足。早起及二时粥饭。当嚼杨枝。若不如法洁净。礼便获罪。
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径过。
径。近也。过也。径过。一自失尊敬。二乱他观法。获罪非轻也。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
参差中虚。皆属慢惰。插鼻高低。是仪不中节。有失观瞻也。
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非时谓不合众规。则违逆僧制。人静则不令众动念。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师后远拜。
并是比丘齐礼。随后谓在师之身后。亦不宜逼近。故云远拜。
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
同拜则尊卑之仪失矣。
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
同类礼。则失尊师之分。受人礼。则失自卑之仪。
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经像乃人天所尊。岂宜持之礼人。
附 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不杂余念曰精。真实致敬曰诚。七种礼者。一我慢礼。二求名礼。三身心恭敬礼。四发智清净礼。五通入法界礼。六正观修诚礼。七实相平等礼。前二非礼。后五义有浅深。如余处释。此不繁出。作观。后五礼。即是观。或作此礼所礼性空寂观。
△听法第七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
若不早往。临时仓卒失仪。身心烦躁。不入法理。
整理衣服。平视直进。
衣整则仪肃。平视则心端。直进则表正也。
坐必端严。
身业肃也。
不得乱语。
口业肃也。
不得大咳唾。
一则动众。二则污地。三获罪非小。详如经说。凡闻法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寸阴无弃。不厌多闻。方名佛子。
附 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
此是闻思修三慧。缺一不可。若闻而不思。如人种田。不下种子。思而不修。如不灌溉耘除。终无结实。三慧若立。则三乘之果可获矣。
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
专记名言。如人说食。亦如数他珍宝。若资谈柄。矜夸知见。不求理悟。增长慢幢。知见立知。返成毒药。故云。学者为四事堕落。如法律三昧经云。一学不知善权方便。轻慢师友。无有一心。其意数转。二学文特进。无有道力。但贪名誉。望人敬侍。三学所侍师不勤苦。当得成就。虚饰贡高。四好学道。反持异术。比佛深经。言道同等。此之恶见。甚於毒药。有害法身慧命也。
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
会者。领悟也。未会称会。是自欺不实。入耳出口。无契悟机。是欺他人。古人云。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肢。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耳目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年少沙弥。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
讲筵。即法席。乃讲经处也。戒力未坚。则心志无定。足跟未稳。随风上下。况大小二乘。性相两宗。奚能融会。非舍此欣彼。则拨无因果。互相诋讟。致招无间重愆。固不可不慎也。五苦章句经。佛言。夫善知识。欲教新学。稍稍以渐。教语魔事。令护魔因缘。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语道。
△习学经典第八
宜先学律。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
学者觉也。觉悟所不知也。又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成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成圣德。故学所以疏神达思。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务。古云木无枝。谓之瘣。人不学。谓之瞽。自古圣贤。犹务於学。况今凡夫。有不学而成人者哉。梵语修多罗。此云经。经犹径也。是三乘人游履。而通至涅盘之径路也。夫学必依圣教。不得违背越次而学。故先律后经。如得绳墨规矩在手。先经后律。如欠绳墨。则方圆失度矣。
凡学一经。须先白师。经完更白别学某经。
沙弥识见未广。不知法之次第。学之所宜。故须先白。师许然后学。必日有所进。温故习新。进业之暇。常在师侧。大律佛令二种学业。一诵解。二禅思。禅以寂妄显真。解以开发妙慧。般若经云。禅学谓之开智。讲学谓之演智。
不得口吹经上尘。
一口气臭秽。二失尊敬心。应以净物拂之。文殊问经云。庄严供养具。以口吹去灰者。堕优钵罗地狱。傍报作风神王。
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
以污桌轻经故也。清规云。私藏茶末。取笑傍观。亦不得以外书。及不净器物。乃至头帽扇等。安在佛经律上。
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
自失敬仪。乱他心念。
凡经籍损坏。宜速修补。
籍是经典。损即速补。无至坏烂。经如父母。父母有病。可速治之。无至於难疗。迟矣。
沙弥本业未成。不得习学外书子史治世典章。
本业未成者。谓十律未淳。威仪未具。及沙弥所应学之经法。如四十二章。遗教。法华。楞严经等。子史。子谓百家诸子。史谓诸国史籍。凡有一代君臣。必有一代之史。史者所以记当时法不法得失之迹也。如尧舜之德必书。跖蹻之行必书。天时人事。善恶臧否。莫不毕录。以警后世。取信将来。故谓之信史也。外书。如三皇五帝之典。孔子姬旦之籍。乃至四书五经。孝以治家。忠以治国。修身养性。辅国利民。故云治世典章。由其教止修身齐家。故名为外。三乘圣教。教静心惑。见自本性。名之为内。辅行云。若学外书。小乘教中。为伏外道。十二时。许一时习外典。若大乘中。初心菩萨。一向不许。且令进行。至六根净位。学应不难。而亦未晚也。古德云。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英贤才艺。是谓愚弊。一技一能。日下孤灯。一能一技。空中蚊蚋。
附 不得拣应赴道场经习学。
凡学习经典。须求理会。或讽诵。或受持。若为应赴。则不应学。应赴者。谓彼执铙鼓等从事。以应他赴请。名为应赴。佛教中本无应赴之名。何有应赴之经。今言应赴道场经。是彼应赴僧为人礼诵之经忏。及水陆科文等。然经忏乃如来无上法宝。受持一句一偈。则罪灭福生。永为菩提种子。而将贸世间财利。诚为可痛。或有信心檀越请僧。欲求福以利存亡者。佛唯听比丘说偈咒愿。乃至为讽一经。足以利彼。殊无应赴之事也。
不得习学伪造经典。
如金刚纂。金刚论。血盆。妙沙。救苦。分珠。受生。北斗。法华三卷等。又梦授心经。无垢子注。太初语录。斯等皆是魔说。
不得习学命书。
谓以阴阳七政五运六甲。占彼寿夭穷通之书。然天有可禳之灾患。人有可转之祸福。所以为善则降之百祥。不善则降之百殃。故云一念之善。祥风和气。一念之恶。妖星厉鬼。一言之善。则荧惑三移。稽古验今。足为诚鉴。况其事幽理微。罕能尽测。故汉桓谭曰。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纵能比知。实非释子所宜。有害自他。坏乱正法。祸非小也。
相书。
谓察形貌。观神气。以达祸福之书。寻其书。前后相传。共有二十七家。原无正宗。谬以达磨为始祖。欲取信后人。而诬谤圣人。罪若弥天矣。富贵贫贱好丑得失。皆由夙世自作善恶业因。故於今生报得总别依正之果不同。此乃第八识相分所变。既相分已定。天地鬼神不能移易。唯自作善恶则能迁之。故非人所能测。岂可以形貌观而知之耶。释子勿被斯惑。
医书。
谓治病方饵之书。东华始自神农。察草木寒温之性。辩君臣佐使之义。作药方以疗民疾。黄帝作内经。命俞附岐伯雷公。察明堂。究脉息。巫彭桐君处方饵。而医道斯立。嗣后华陀。扁鹊。葛仙公。孙真人。张仲景等所集。皆曰医书。西国则医方明论。及耆婆之书。原非释子所学。由乱道心。妨废正务。倘一错用。则自损损他。故如来有背痛之余报。扁鹊仓公。有不免之祸刑。纵得流水耆婆之妙术。实非圆顶方袍之宜习也。
兵书。
如太公之六韬。黄石公之三略。及孙武子之十三篇。斯皆征伐阵法之书。大非释子所当学习。如大灌顶经佛言。我灭度千岁后。当有比丘。乐习兵法。附近国王。及诸王子。辅相臣民。以毁吾法。因是以后。当遇恶心。断灭吾法。塔像毁坏。无有神验。善神不复营护。故使毁坏。无人遮制。我之法化。於是渐灭。
卜筮书。
龟曰卜。蓍曰筮。蓍草一生百茎。用此占之以决疑。故曰卜筮。晋臣颜含。郭璞尝欲与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世儒尚不肯为。而释子何更返学。实可羞也。
天文书。
谓仰亲天象日月星辰。彗孛荧惑之变。以占国之丰险。人民之灾异。其始自黄帝。顼重。唐和甘石等书。而佛教中亦广明之。如摩蹬伽经。有旃陀罗。名帝胜伽。广说二十八宿。及七曜等。一一各出其星之名数。星之形状。及以星姓。祭法所须。日行度数。又有六宿。一日一夜共月俱行。谓毕井氐翼牛璧。七曜及罗睺彗。通为九星。又因於星行。离日近远。辩所生人。善恶之相。复占诸宿。离日近远。辩於起立成坏之相。复占月在某宿。天雨多少。并日月薄蚀。所主之事。复占日月所在地动。吉凶之相。后乃为佛广破其相。大论第十卷。亦略辩星法。谓若月至昴张氐娄室胃。地动。属水地神。是岁无雨。不宜麦。若至柳尾箕璧奎危。地动。属龙神。灾同前。若至参鬼星轸亢翼。地动。属金翅鸟。灾同前。若至心角房女虚井毕觜斗。地动。属天帝。安隐丰乐。宜五谷。余如星书。非今所要。亦非预释氏之流。故经云。不得仰观历数。推步盈虚。日月薄蚀。星辰变怪。山崩地动。风雨旱涝。岁熟不熟。有疫无疫。一不得知。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地理书。
非明九州九道九山九泽国土之典。是今堪舆家择生居死葬之书。起自郭璞。璞得青乌子青囊经。故能卜筮地理。然祸福之定数。由於前因。前因虽定。修善可以灭其余殃。习恶即损其福佑。修善可补前非。岂容积恶而图地报之三多。仁义不修。而求枯骨授之五福。三代未所见有。孔老亦未尝言。故世云。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富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也难图。灌顶经云。释种童子白佛言。凡夫坟冢。何故有诸鬼神依附。佛言。皆是五谷之精。妖妹幻化。或横死之鬼。无所附着。依以为灵。或是树木山林之精。骨未朽烂。故有微灵。骨若糜烂。此灵即灭。无有气势。亦不能为人作诸祸福。或是乡亲新命终人。在世无福。又行邪谄。应堕鬼神。或为树木杂物之精。无天福可受。地狱不摄。纵诞世间。浮游人村。既无天膳及诸饮食。遂恐动於人。作诸变怪。扇动人心。凡夫闻见。即便设福。之为神。或妖邪之师。倚以为神。觅诸祸佑。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
图谶书。
是符谶之书。谓忏记来验。符合无差也。
乃至炉火黄白。
是丹灶黄白之术。淮南传云。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共二十余万言。道家炼真经云。丹砂炼之一返而成白银。二返而成黄金。昔汉道士李少君。奏曰。臣能凝汞铅。成白银。飞丹砂为黄金。金成服之白日升天。武帝信之。后悉无验。唐武帝好仙。道士赵归真。与金丹服之。药发躁闷失常。遂崩。斯等皆获欺君之罪。今有愚人。屡受斯惑。至於亡身破家者不少。然释子舍玉帛如弃涕唾。乃出家为道。长生异术。不识四大皮囊。弃自心性。求为守尸之鬼。万无一验。释子知身如幻。世不久停。悟自本心。真常不泯。岂可返生贪爱。学此陋术。诚为可耻。自惑惑人。玷辱法门。获罪非轻。
神奇鬼怪符水等书。
有福而灵曰神。无福而魅曰鬼。又鬼者欺也。欺人以求饮食也。此谓降神降鬼。画符噀水。治病治鬼。邪巫幻术诸书。妄说吉凶祸福。惑人取利。起自张道陵。自称鬼卒道。造符水醮录之术。传至张角。角以妖术种种怪异教民。妄咒符水以治病。众见怪诞。神而奇之。故曰神奇鬼怪。角后叛为黄巾贼焉。乃至圆光。扶机。外道安宅咒。肢节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等。自不作。不教他作。灌顶经云。阿难白佛言。如来所有言说。真实不虚。然末世中。多有诽谤。佛先说诸经法。有咒术者。或云应学诵持修行。或云不应修习禁咒。诸经法中。更互不同。反覆前后。故使末世诸比丘等。有信行者。有诽谤者。是故重问於世尊耳。佛言。我经中说诸禁咒术不应行者。谓诸异道邪见法术。惑乱万姓。但为利养。以活身命。我所不许。今吾所演灌顶章句。真实咒术。阿含所出。诸经杂咒。尽欲化导诸众生故。不同异道。为利养也。但为度脱众生危难。遭苦患者。令得苏息。故吾今听许。当来末世四辈弟子。入我法中。受持禁戒。多所缺犯。心不专一。急难之时。遭疾苦难。向诸异道邪见法中。以求福佑。欲脱众难。不可得离。不知宿对。前世业缘。而到异道所跪拜问讯。愿见救护。异道言。随汝所愿。吾当祈请。上通五官。下言地祗。令汝得福。救度危厄。不复遭苦。复言或汝先身犯诸过恶。或言七世殃咎所引。为王官所录。受诸谪罚。或言牵引灭及门族。或言汝七祖为九幽所罗。魂在太山。当以疋帛随方之色。救赎汝等七祖之魂。拔除汝等七世之过。又言汝为山树鬼神星宿之神所娆害。致诸病痛。当以白牛白马。种种肥美饮食。妓乐歌咏鬼神。可获大福。除汝危难。佛告阿难。末世众生。为诸邪师所惑。杀众生命。欲救危厄。杀者得罪。天神地祇。悉不啖食。是故我今广演灌顶章句真实咒术。化诸未信不解道者。汝当宣传。勿令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