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灯录。道林。隐居太白山。路绝登涉。木石济形。绝无营虑。奉勅住兴国。未几。逃梁山。凿窟而住。师不以女人染缘。不面为说法。不受食。不令至室。临终所亲。有问疾者。隔障潜知。遽止之。不令面。
  不得书疏往来等(同前尼寺)。
  附 不得左右邪视。
  【笺】古云。欲知其人。视其眸子。凡眸子不正。其心不端。
  不得杂话。
  【笺】杂话。剽窃流俗之言。如乱丝之绊荆棘。绝无头绪。若鸮鸟之叫荒丘。且多怪响。未有不怨听者也。
  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 不得多语。
  【笺】长阿含经。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又白。设与语。当如之何。佛言。当自检心。
  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
  【笺】威仪贵本分。诈现非真实。禅相本无相。无相岂妆得。纵使妆得成。难逃真鉴识。如猿学打坐。外像内心忒。微微境风生。嬉戏偷果食。瞻彼高尚人。澄定久深默。又如在红炉。精金无变色。
  不得诳说佛法。乱答他问。求彼恭敬。
  【笺】五灯。百丈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惟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於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例津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盘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抵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师曰。近前来。向汝道。檗近前打师一掌。师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司马头陀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座撼门扇三下。司马曰。太粗生。座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玉磵林。颂北斗里藏身。五祖戒罢参席。访游晤林。林询颂意。举目视之。戒曰。果如是。云门一值一钱。公当失两日。遂去。林竟如所言。戒晚年亦损一目。今妄意先德之言。疑误后生。林可为戒。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
  【笺】四分律。送物与白衣家。谓之污他家。谓与者喜。不与者怨。遂生诽谤。故制。
  不得管人家务。
  【笺】天性至亲。忍心割爱。为求道故。当屏除一切世缘。猛力参学。庶几报恩有地。有辈无知。身虽出家。与俗无异。乃至胁肩谄笑。今日到某老爷家说事。明日到某相公家攀缘。自己本分事。全不提起。一朝老病相催。老爷相公。多替你不得。
  不得杂坐酒席。
  【笺】梵网。不得止酒舍。杂坐尤其不宜。谓酒人之中。多猖狂。虽不与之共饮。万一为彼轻薄。污辱法门。故制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尼僧结拜义同)。
  不得说僧中过失。
  【笺】与俗士谈论。当以诚谛之语发其信心。若说僧过如以利刀断其信根故。今诸方公道久废。佛法不行凡有小事动辄刻揭。告诉官长借势威吓欺凌法属削弱法门。痛哉。世上若存公道在。白衣说法比丘听。

  省亲第二十

  【笺】五灯。睦州陈尊宿。至孝。尝织蒲鞋以养母。故诸方有陈蒲鞋之称。因巢宼入境。师标大草屦於城门巢欲去之。尽力不能举。叹曰。此中有大圣人遂含去 睦州织蒲鞋养母。不用施物而供者。不敢置母於不义之地也。当时标草屦於城上。以御巢宼。而草屦。曷足以当万夫之勇乎。谁谓万夫之勇。竟不能动一艹屦诚孝之所感也。今之为僧者谁不受父母养育之恩。而有其身。一旦登枝。自谓出世。乃不顾高堂。绝菽水之欢。室中受饥寒之苦。於心安乎。较之睦州之孝。以为何如。
  高僧传。周洛京福先寺道丕。唐之宗室。父从军至霍山。后丕虽童时戏。终鲜笑容。七岁绝荤膻。白母礼保寿继能法师。十九通经义。又驾迁洛京。长安焚荡。时刘开道作乱。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时谷勇贵。每斗万钱。丕乞食供母。母问。食未。对曰。向外斋耳。恐伤母意。年二十。母曰。汝父霍山亡后。战场骨曝霜露。汝能收归葬。不亦孝乎。遂辞母往霍山。立草庵聚白骨。昼夜诵经。曰。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我今至孝。岂无灵验。倘群骨中。有动转者。即我父遗骸也。一心注想。目未轻舍。数日间。果有枯髅。从骨聚中跃出。摇曳良久。丕即躄踊抱持。贵归华阴。是夜其母。梦夫归舍。明晨骨至。其孝感声誉日高。道行益广。后唐庄宗明宗。凡内建香坛应制谈论。都居元席。
  笔餐。道兴。为沙弥时。天下大乱。母为贼掠去。离城六十里。寻逐至。已被伤未绝。贼见曰。此僧诚为至孝。逐母至此。便不尽命。乃背母还城。
  ◎释大同。至孝恨蚤丧父母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温良。而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尝无阙。且求名儒撰特戒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余卷。
  ◎下定林。至孝。轻财好施。家贫母亡。太守赐米五千石。不受。乃身自负土。种植松栢。庐於墓所泣血三年。遂断发。
  宝训。晦堂曰。先师进止严重。见者敬。畏衲子因事请假。多峻拒弗从。惟闻省视亲老。气色穆然。见於颜面。尽礼津遗。其爱人恭孝如此。
  ◎元允恭。忆母诗。霜殒萱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卖袈裟贳米归。
  杂录。恭行已。上虞人。平生苦学。内外典靡不研究尤工诗。母老无托。乞食以养。尝与母渡钱塘诗云母在蓝舆子在途。子行不上母先呼。断桥流水斜阳外。羞见寒林返哺乌。观此。知其为人矣。
  石屋送庆侍者回里诗。汝师年老中山寺。朝暮无人可瞻视。不归洒扫执巾瓶。师资礼法合也未。汝母兼又年纪高。除汝一人更无二。望断秋风未见归。倚门日日长垂泪。离师弃母入山来。所图毕竟成何事。古言孝为百行先。在俗在僧谁不然。侍师奉母名敬田。何须入众并参禅。忽然思静又嫌喧。短策不妨间往还。
  省亲偈 孝顺父母。当愿众生。善事於佛。护养一切。
  【笺】钞。以是至德者。孝经注夫子语曾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注。至德表孝悌也。要道者。礼乐也。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行无始终也。
  大集经。世间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父母舍我。为先觉故。今翻令事者。生长法身故。护养一切者。一切众生皆我子。故护之。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养之。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平等敬之。法身佛故 此颂。乃世尊孝顺父母之法式也。此愿者。当愿学世尊所行之孝道也。然则孝道之法。当云何。下两句。正显孝顺之旨。当知世尊之事父母。同於事佛也。何谓同於事佛谓佛佛出世。莫不以孝顺至道之法相传。故曰孝顺父母。同於佛也。护养一切者。言父母慈爱。生我育我护我念我等恩。昊天罔极。为人子者。亦当念护养之恩。报以孝顺之道。而无违於一切也。
  若诣俗省亲。先入中堂礼佛。或家堂圣像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笺】省亲之旨。当以进道之言劝诱父母。娱於道。而忘於忧也。若说寂寥等事。徒增父母忧虑。非所以娱亲也礼曰。为人子能引亲至於道。孝之至也。
  不得与亲族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戏笑。亦不得问族中是非好恶。
  【笺】此来专为省亲。虽宗党至亲。母论老少。皆为檀越。当自恭谨。若久坐等。便生好恶故制。
  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笺】沙弥。戒律未深。道力未固。不应俗舍住宿。然专为省亲。不能一语而别。当寄宿近寺。小留存慰。若无寺。设榻独处。善护诸根。安慰事毕。别时勿作儿女之态。
  五灯。赵州。自受南泉印可。归曹州。省授业师。亲属咸欲来会。师曰。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遂携瓶锡。徧历诸方。

  乞食第二十一

  【笺】遗教三昧经。佛在世时。众僧被服。惟着纯真死人杂衣。毙帛自后起比丘罗旬瑜。每行分卫。辄饥空还。佛知其宿行。使众僧分律五部。服色亦五种。令其日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道利益。表发殊胜着赤袈裟。萨和多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着皂袈裟。叶维部。精勤勇快。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禅思人微。究畅幽。玄。应着。青袈裟。摩诃僧伽部。勤学众经。敷说义理。应着黄袈裟。自尔以后。便大得食。何以故。是罗旬踰前世。无德之所致。也。阿难问佛言。罗旬踰。前世无德。云何得作沙门。佛言。此罗旬踰。宿世为贤者子。作人嫉妬。见沙门来分卫。辄逆门户。言大人不在。沙门后。过余家。没牵余家。门户闭之。亦言大人不在。故今分卫。不能得通。适见他人布施。饮食欢喜。行会。便复念言。我亦欲作沙门。故今穷困。如此。
  维摩经。须菩提。持钵。入维摩舍乞食。维摩诘。取钵盛饭。谓言。汝能。於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乃至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於八难。不得无难。同於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於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於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疏记。城中次第乞食五法。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家。佛制小乘律。不许入如是等家。恐彼损害生染心。佛不惧者。威德胜故。四。息凡夫猜疑。谓恐憎此爱彼故。五。破二乘分别。谓诃迦叶舍富从贫。空生舍贫从富。非大悲平等故。
  宝云经。乞食之法。一日止限七家。无多贪故。所乞之食。分作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谓乞食时。必有守舍行人。及老病不便行履等。得食归时分奉。令其饱满。安心修道。一分与穷乞人。谓乞食时。遇有穷苦乞食之人。当起悯心。作自饥想。亦与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一分施诸鬼神。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待食哺时。燃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一分自食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外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成就十法名乞食。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三。为不疲厌。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
  肇法师乞食四意。一。为福利群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着。
  礼节。应器。常在左胁。出时。当外向。以食来还。当以内向。
  珠林。隋富上依。益州净德寺止宿。系大笠道傍。坐。其下读经。人往来不唤令施。有施者。亦不咒愿。以路静故。多载无所获。人谓曰。城西北。人稠施多。奚为在此。答曰。一钱两钱。足支身命。复用多为。陵州刺史赵仲舒。酷吏也。甚无信敬。闻故往试。骑马过之。佯堕贯钱富读经去远。仲舒乃令。人取钱富亦不顾。舒乃问曰。尔终日所得一钱。贯钱在也见人持去。何不止之。曰。非贫道物。何为妄认。舒下马礼谢。叹服而去。
  乞食偈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笺】入里。者。分卫化道。不择贫富贵贱。随分而乞也。当愿者。言乞食以度生为本。众生无尽。我愿亦无尽。故曰深入。言道人以乞食为正命。离此皆邪食。所食既邪。安得无碍。欲得无碍。当知乞食如法。自他俱利。若但得自利。不利他人。谓之障碍。若但利他。不利自己。亦谓之障碍。自他俱利是名心无挂碍。如何难分卫乞食。遇摩登伽女。谓之障碍。但向贫贱家乞食。谓之障碍。但向富贵家乞食亦谓之障碍。贫贱富贵都无分别。是名心无挂碍。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
  【笺】老成。即五种阇黎。高年戒德者是。谓初学戒力未深。必依师友为器仗。故。
  显扬圣教论。比丘乞食。五处当避。不可往也。一。唱令家。谓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故不可往。二。淫女家。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障道根本。故不可往。三。沽酒家。酒是起罪因缘。能生故失。故不可往。四。王宫贵戚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五。旃荼罗。华言屠家。谓杀心甚大。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故不可往。
  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
  【笺】上古乞食。以初日分。斯则时胜。此时则求乞不难。若太早太迟。非时乞食。欲施即无不施又愧。便成恼他。乞之不得无[(歹*又)/食]又饥。是恼自也举措者。广说无尽。故略言。下文八则以警之。三千威仪亦在其中矣。学者毋夸远而忽近。慕广而疎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