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五灯。和安通自幼寡言。时人谓之不语通因礼佛次。有禅者问。礼甚么。师曰是佛。者乃指像曰。这个是何物。师无对。至夜具威仪礼。问今日所问某甲。未知意旨何如。者曰。座主几夏。师曰。十夏。者曰。还曾出家也未。师转茫然。者曰若也不会。百夏奚为。乃伺命参马祖。及至江西。祖已圆寂。退谒百丈。顿释疑情。有人问师是禅师否。师曰。贫道不曾学禅。师良久。召其人。人应诺。师指棕榈树子。人无对。
◎黄檗。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礼拜当何所求。师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大粗生。师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笺】中央。是主法之位。虽前戒。不敢擅占。此位。况后戒者。
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经过。
【笺】其义有二。一。恐妨礼佛正观。二。恐足起尘悖。触彼头面。令彼烦恼故。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
【笺】憍慢礼者。谓指合。而掌不合。有掌合。而指不合。由心散慢故合掌下三句正形写不存观法。懒惰懈怠之状。若礼佛不存观法徒礼何益。论语。手与心齐。高不过揖。与合掌义同。观音义疏。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合而为一。表专至一心也脱有个汉。向才合掌处。顿悟临济三玄要旨。也不为分外。
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笺】朝暮大。众同时礼佛之时。除此二时私自礼佛。虽是好事。未免招摇动众。若人静时。及闲居独处。无碍时时礼佛。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远拜。
【笺】尊卑上下。不可紊乱。故不得与师并肩礼佛。随后远拜。以别别上下之分。
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
【笺】凡师与人作礼。非前辈耆宿。即师友道。若浑然同拜。不别尊卑故。
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
【笺】同类。同学也。古德云。佛前受人礼拜。大不祥。况沙弥年少。正在学地。当礼拜於人。勿受人礼拜也。
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笺】手持经像。即佛在手。凡遇耆宿尊客。俱不应作礼。但云经像在手。不敢作礼。或不免作礼者。须安置经像。然后作礼。
凡礼佛。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笺】珠林。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不习礼之仪。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身心等五种之正也。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一。我慢礼。谓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亦名唱和礼。谓但要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实无殷重心也。唱和礼者。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恭敬礼。谓口称佛心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异念也。四。发志清净礼。谓慧心明了。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法礼僧。亦复如是。五遍入法界礼。谓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镜镜皆现。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六正观修诚礼。谓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礼自己。佛身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於己性。忘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正观中。犹存有体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此心即成邪执故。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登殿堂道场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笺】若得见者。言不易见之辞也。既得见佛。当生自庆。然佛性。人人本具。何不易见。惟其本具。故不易见。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言众生不易见佛者秪为妄想执着为碍耳。若妄执消尽。本觉始觉。同一圆明。同一清净。况有生佛之名。能所之相分别哉。所以得无碍眼。即得见佛。得见佛者。即是佛见。见佛见者。即无碍眼。
华严疏。十种见佛。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二。愿佛出生见三业报佛。深心见。四。住持佛。随顺见。五。涅盘佛。深入见。六。法界佛。普至见。七。心佛。安住见。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九。本性佛。明了见。十随乐佛。普授见。
灯录。初祖云若一切作处。即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肇注。行合解道。即见佛。
观佛偈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笺】谛观。诚实观也。莫将父母。所生之眼。而观须将父母未生前清净正眼观之也。端正严好者。谓普贤因中行愿齐修。故其报身福慧庄严。世间无比。故当修普贤行愿。而成严好之相也。
赞佛偈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笺】法界次第。如来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华严随疏演义钞。有八十随形好又经云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随形好 如来德相严好。赞不可尽。假使以虚空为口。须弥为笔。香海为墨。尽大地为纸。略举如来一相一好赞之。经劫所不能尽。况以父母所生口。兼以三寸笔。乃欲全举如来万德相好。而以是句非句所能赞之哉。故发是愿愿与当来大心众生。不离众生之口。而成佛口。不离众生之身。而成佛身。何以故。以赞佛故。而成佛口。成佛口故。即成佛身。成佛身故。证无相法。证无相法。是真赞佛。
征。菩萨旷劫修行乃得成。云何不离众生之身而成佛身耶。
训。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未尝离众生身。别有佛身也。
征。既成佛身。云何又曰证无相法。若实有身。不应曰无相。既曰无相。何身成佛。
训。此正显佛身相好。赞不及处。句句回互。绝诸渗漏。亦见生佛名异。而体同。若众生名尽。佛亦何有。故成佛句。为尽众生之名。无相句。为尽诸佛。之迹。名迹俱空也宗镜录心无形相。故号无相法门。亦名无相道场。若於一切相见无相之理。即惟心如来。是无生。即见无相。诸相既无。惟是觉体。名见如来。由是则知佛身无相。
宝训。懒庵曰。涅盘经云若人闻说大涅盘。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达磨大师航海而来。不立文字者。盖明无相之旨。非达磨自出新意。别立门户。近世学者。不悟斯旨。意谓禅宗。别是一种法门。以禅为宗者非其教。以教为宗者。非其禅。遂成两家之说互相诋呰譊譊不已。噫。所闻浅陋一至於此。非愚即狂甚可叹息。
释迦佛因中赞弗沙佛偈。
【笺】四教仪观音玄记。底沙佛。有二弟子。一释迦。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二慈氏。乐修自利行。所化机在后熟。彼佛念曰。多人就一人则难。一人就多人则易。欲今释迦先成道故。乃舍二弟子入山。时释迦菩萨。随后入山。寻师不见踪迹。正行次。忽见彼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於常。行次忘下一足。经於七日说於一偈。因此精进。超於九劫。在弥勒前成佛。菩萨本行经。佛告阿难。往昔有如来出现於世。号弗沙佛。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欢喜。合掌翘一足。七日七夜。以此偈赞叹。阿难。我以此偈赞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於九十四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我於彼时。得授记。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我得四种辩才。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转於无上法轮。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笺】此偈与世尊降生机缘合参。乃见世尊旧习未忘。奇哉。九十四劫。而不忘七日旧习。非宿命通。安得若此。今人熟读章句。隔一日夜。尽情忘却。何能至劫也。其圣凡之隔如此。今人若能发愿。亦如释迦之赞弗沙。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翘一足。而赞释迦。其人必亲见释迦。而为授记。复见千百亿释迦。亦不出自心也。释迦示诞成道。详早觉偈下。
礼佛作观偈。
【笺】毗尼日用。报国茂律师所集谓此偈。是文殊菩萨说。藕益法师谓此偈乃唐国清湛然。即荆溪尊者依法华补助仪。第七实相礼作也若然。则日用为文殊说误矣余复阅补助仪第六正观礼注此偈则知藕益亦误矣。余疑荆溪引证文殊之偈。发明。
正观亦未可知。不然。则集毗尼日用。并较诸宿。何谬至此耶。姑阙疑。质之大方。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四十一颂。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在竟函。若依此颂赞礼於佛。得大辨才。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笺】能礼者。人。所礼者。佛。若能所之性未忘。而佛我之心犹碍。若能所都忘。佛我均化。是名空寂。此空此寂。非顽空之空。枯寂之寂。乃真空之空。真寂之寂也。真空真寂。名之不得。状之不得。何以故。谓空不自言空。寂不自言寂。言空言寂。即非空寂也。神而明之如中天之朗月。如大海之澄波月非因水而开朗。水岂缘月而澄清水本无心。月亦何性。上下交光。水天一色。而至道交感。岂心思口吻之可及哉。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诸佛(若礼别佛。随换此四字)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
【笺】此三句。不悟十字。中字。之象。如楞严东观则西。南观成北。诸位不成。数从何始。所言象者。太极变化之象也。此●象可大可小。可横可竖。可长可短。可□可○。是故悟此。可以圆融行布。我此道场。供养瞻礼也。我此道场者。人人有一片洁白之地。不假於人。故云我。即此身心。顶礼诸佛。入佛知见。作佛观行。故云道场。然此道场。不假思惟。而佛我通感。故以帝珠为喻。
碧岩。帝珠者。天帝释。善法堂前。以摩尼珠为网。凡一珠中。映现百千珠。而百千珠俱现一珠中。交映重重。主伴无尽。此明事事无碍境界也。昔贤首国师。立镜灯为喻。列十镜。中设一灯。若看东镜。则九镜镜灯。历然齐现。若看余方。则镜镜亦然。观此可以悟礼佛作观之法。如明镜之在掌握间也。行者礼佛。不可不知。凡礼佛时。当屏绝外缘。澄定身心。默念一心顶礼。尽东方佛剎。微尘数世界。微尘数诸佛。我悉遍礼。一一佛影。影於我身。我身之影。亦复影於佛身。无有遗一余方观同上。
征。诸佛身影。威德广大。故能过佛剎微尘世界。影於众生身中。众生身影。不过咫尺。云何能过佛剎微尘数世界影於佛身之前乎。
训。昔无边身菩萨。思惟以丈尺量世尊。丈六金身。量已。丈六而又丈六。终不见世尊顶相。不见顶相者。法身也。丈而见顶者。报身也。报身属功用故可量法身无功用。故不可量。若夫大心凡夫。一念发智顶礼时。其影已过不可说世界。已入不不可说诸佛之身。复何疑。尝论不但一切佛身之有此影。一切有情无情亦具此影也。
起世经。月宫殿中。有诸影现。此大州中。有南阎浮树。因此树。故名阎浮州。其树高大。影现月轮。
淮南子。月中有物婆娑者。乃山海影其空处。海水影也。
花木录。瀛州有影木日中视之。一叶百影。
头面接足归命礼。
【笺】有曰。头面为一身之最尊。足为一身之最卑也。言以我之最尊。头面。接佛之最卑之足。以表至诚余独不然曰。足虽卑。然无足不成五体。况如来三十二相。第一。足安平相。第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犹如千辐也。故如来足相最尊。当忆念如来慈悲摩顶。耳提面命。而我以五体投地。志诚谛信。接续佛之安平千辐轮之光明也。征。三十二相。先以足相标其前者。何也。
训。谓如来万德。唯行所先。若行不先。则万德不成。故先标足也。归命礼者。尽其形命。归敬作礼也。
华严。善财。参五十三员善知识。最后到弥勒阁前见楼阁门。闭瞻仰赞叹。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作礼。愿楼阁门开令我得入。弥勒至善财前。弹指一声。楼阁门开。善财入已。楼阁即闭。见百千万亿楼阁。一一阁内。有弥勒领诸眷属。并一善财。而立其前。
礼法偈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笺】真空者。非顽空之空。法性者。目前万法之性也。既曰万法。而空亦万法中之一。惟真空。不言空与不空。法性亦不言有性无性。故真空而法性不得。法性而真空不得。是名真空法性。如虚空者。谓真空法性。皆依虚空立用真空之体。不动也。真空之与虚空。犹先天之与后天也。常住法宝者。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无断无灭之大法宝也。非世间金银之宝也。世间金银价值。终有分际。惟法宝价值无分际故。永嘉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来藏者。谓不止经律论文字。及黄卷赤轴之藏。乃如来四十九年说不到底。五时八教判不到底故曰难思。正难思时。不觉踏着自己影子。身光与摩尼宝珠。炳然交映。珠光身影不可甄辨始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瞻一礼。一剎一尘。风动水流鸟啼花笑常演摩诃。直得口诵之而不彻。耳听之而无声人法双泯。是名真法。是名如法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