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正风录。拾得。为国清灶下头陀。斋后。收残汁冷饭置竹筒中。伺寒山。山见之。怡然负於岩下。快饱而已。云门澄。为云栖圊头。除粪后。以厕底谷粒。汰净食之。皆潜行密用。也。今人固不能如寒山云门所为。而所剩汁。及洗碗遗粒。或喂犬豕。或济鱼虾。以成济生之德。亦是惜福之道。乃作珍粒篇。简诸同人云。我观无数米。种从一粒始。天公雨露恩。农夫血汗脂。意在活苍生。恩大勤不止。莫将一粒轻。大以须弥比。如何高上人。不省米来理。狼藉喷满堂。鞋沾入圊里。宿饭弃厨仓。路傍有饿死。天眼有雷霆。暴物何堪此。三年两度荒。不记食糠秕。我着珍粒篇。遥简天下士。足边有遗粒。见者即拈起。铛底饭甲香。食之最甘美。倘余残汁盘。洗碗并油滓。自己不能餐。亦当喂犬豕。或倾长流中。而济鲂与鲤。所施虽微芒。功德日积累。不惟长福源。亦为入道址。
  僧要。长沙翼游蜀。刺史毛璩。为设中食。翼见饭中得一粒谷。即先食之。毛密敬异。后饷米千斛。翼即受分施。
  附 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
  【笺】大论。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磨舂淘汰。炊煮乃成。计一钵之饭。作夫汗流。集合量之。食少汗多。功力艰辛。营调香味。才供三寸。即成不净。云何恣贪无度。不念道德轻微。以何消受。将来恐堕异类。酬偿之苦。切生惭愧之想。
  萨遮尼乾子经。啖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於他人。迷闷难觉悟。应时筹量食。
  不得偏众食。
  【笺】偏众食者。不共众食也。不共有三。一。私造饮食。不与众食。而独食者。其过大。二。不私造饮食。有事异坐食者。不犯。三。老病不能随众。虽私造食。无犯。
  宝训。拙庵曰。佛鉴住太平。高庵充维那。时年少。气豪。下视诸方。少有可其意者。一日斋时鸣揵。见行者别器置食於鉴前。庵出堂厉声曰。五百僧善知识。作这般去就。何以范摸后学。鉴如不闻见。逮下堂。询乃水齑菜。盖鉴素有脾疾。不食油故。庵有愧。诣方丈告退。鉴曰。维那所言甚当。缘惠懃病。乃尔常闻圣人。言以理通。诸碍所食。既不优於众。遂不疑也。维那志气明远。他日当柱石宗门。幸勿以此芥蒂。逮鉴迁智海。庵过龙门后为佛眼嗣。
  结斋法式
  南无萨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莎婆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笺】所谓法施财施皆从欢喜布施故后所得报亦快乐故。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笺】一时斋法已竟。若不发志愿。则前三匙五观等。皆为剩语。有始无终。是故当愿一切众生。究竟一切事也。所作皆办。岂易言哉。略言端坐受供。观行已周。厨务行堂已毕。至於入理深谈。二乘秪断见思惑。菩萨将尽无明。尚未名皆办。惟佛五住究尽。二死永忘。可称皆办。
  受嚫偈
  【笺】上古檀越饭僧。先以布[迭*毛]衬其座。斋已。送衬作衣。故亲从衣。后以银钱代布。故亲从贝。
  稽古略。练塘居士洪度。善持江东节度使。夜宿池州。梅山愚宗师迎之。相与夜话。洪问。饭僧见於何经。宗曰。四十二章经云。凡饭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乃至饭百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住。无作无证。之者。谓无修无证。则是正念独脱。则功德超诸佛也。洪曰。前辈知此者。多矣。其为谁乎。宗曰。近如秦少游。藤州贬所。自作挽章。有谁为饭黄缁之句。东坡既闻秦计。以书送银五两。嘱范元长。为秦饭僧。及东坡北归。至毗陵。以疾不起。太学生裒钱。於东京慧林饭僧。苏黄门撰东坡墓志。首载之。洪曰嚫金有据乎。宗曰。岂不见毛诗。小雅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盖饭食不足以尽敬。而加赠遗之。以致殷勤。於时为诵。丁晋公斋疏。不录。
  咒愿达嚫。当愿众生。悉令通佛。十二部经。
  【笺】出菩萨本业经。又偈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凡有嚫施者。必有愿求。受施者。当於三宝前。宣达其愿。
  尊者菩须蜜论。作檀嚫。此云财施。解言报施之法。曰达嚫。导引福地。亦曰达嚫。字或从手。
  西域记。正达嚫拏者。右也。或云。驮器尼。以右手受人所施。为其生福故。肇云。夫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而普覆。
  十二部者。大智度论。十二分经也。一。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曰法。三世不易曰常。此圣教之总名也。二。祗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皆名颂也。三。伽陀。华言讽诵。谓不诵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空品等是也。四。尼陀罗。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之事。皆名因缘。如法华化城喻品。说宿世因缘等是也。五。伊常目多。华言本事。谓说诸菩萨弟子因地所行之事。如法华本事品云。药王菩萨。於日月净明德佛所。得法欢喜。即然身臂。以为供养。修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六。阇多伽。华言本生。谓说佛菩萨本地受生之事。如涅盘云。比丘当知。吾於过去作鹿罴獐兔龙。及作金翅鸟粟散王。转轮圣王。之类是也。七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谓如佛初生时。即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花。放大光时。徧照十方世界。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技乐。如是无量希有之事是也。八。婆陀。具云阿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为钝根者。譬喻以晓示之。令其开解。如法华火宅。药草喻品是也。九。优婆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问答。辩论诸法之事。如法华提婆达多品。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利。论说妙法是也。十。优陀那。华言自说。谓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楞严说五十种魔事。不待阿难请问。又如弥陀经。无有缘起。自告舍利弗是也。十一。毗佛略。华言方广。方者。法也。广者。大也。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也。十二。和伽罗。华言授记。谓如来为诸菩萨。辟支声闻授记。如法华云。汝阿逸多。於当来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等是也。
  征。施主一嚫。云何能通十二部经。训。如来一大藏经。经经不离六度梵行。而六度梵行皆以檀波罗蜜为先。由此观之。岂止通十二部而已。我天山老人。尝以一文钱开示四句法。及分别十法界之相。乃至祖意教意。直下令人悟去。则嚫施之功利莫大焉。
  灯录。甘贽行者。一日到南泉设斋。黄檗为首座。行者请施财。座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曰。恁么争消得某嚫。便将出去。须臾复入曰请施财。座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乃行嚫。
  ◎有施主妇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云。圣僧前着一分。妇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法眼代云。心期满处即知。
  洗钵偈 以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施与诸鬼神。悉令皆饱满。
  唵摩休啰悉莎诃
  【笺】焰口。苏噜巴水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不知施水之功谓饿鬼咽喉炽然见水不能饮惟咒饮之清凉是故洗。尔时加持偈咒愿力水饭兼施如天甘露。能令鬼神不饥渴故。
  经律。有阿罗汉。常入龙宫食。食还。以钵授沙弥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入师绳床下。两手捉脚。其师至时。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沙弥食钵粒故。
  五灯。赵州因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了也未。僧曰。吃粥了也。师云。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五云志逢。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倏有神跪於前。师问谁。曰。护戒神。师曰。吾有何愆耶。曰洗钵水师每倾弃。非所宜也。师此后尽饮之。即成脾疾。十载方愈。
  ◎云岩虚席。郡牧欲死心举住持。心曰。准山主住得。某未尝识渠。见有洗钵颂甚好。颂曰。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头向下。若也不会。问取东村王大姐。牧奇之。请住云岩。
  执杨杖偈。
  【笺】白玉蟾记。太微空中箕宿之精。化为柳。垂垂袅袅。於澹云疎雨之间。古之所隐於柳者盖欲彰。其温柔谦逊之志也。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唵萨巴嚩述答萨哩吧答哩麻萨吧嚩述怛[口*夯]唵嚂
  【笺】菩萨寻常百无所思。一切天人。觅其起处不得。忽然机境相逢。乃见入事入理之无穷。是故菩萨。才举杨枝。便愿一切众生。皆得悟入妙法。究竟妙法无他。直愿一切众生。清净而已。盖杨枝质性温柔。滋味清凉。故取其义为喻也。
  嚼杨枝偈。
  【笺】珠林。垂杨细柳。绿干新条。去热则口发幽兰。净齿则气含优钵。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唵阿穆伽弥摩隶尔嚩迦啰僧输驮祢钵头摩俱摩啰尔嚩僧输驮耶陀啰陀啰素弥摩哩莎嚩诃
  【笺】杨枝。味苦涩。饮之。则有益身心。菩萨为愿一切众生。调伏烦恼。更无别法。惟示坚忍之法。除其烦恼。亦如饮杨枝苦味。而消烦热也。
  净行疏钞。载西域。皆朝中嚼齿木。盥漱清净。方行礼敬。净秽不相杂也。
  钞。杨枝有五利。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气。四。辨味。五。消食。发隐。草木。都为鬼神所栖。上有宫室。人自不见。故木不可轻伐。
  漱口偈 澡漱口齿。当愿众生。向净法门。究竟解脱。
  【笺】食时。菜甲遗齿颊间。久之作气。故食后须澡漱口。言此当愿。不但澡漱自己口齿。清净而已当愿与一切众口齿无量法门。同时清净。究竟解脱也。
  寄归传。凡受食。及余饮食。既入其口。身即成触。要将净水漱口之后。方得触余人。若未澡漱被触人。并成不净。

  礼拜第七

  【笺】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华严孔目。三种礼佛。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与杂觉相应故。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义端正。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礼故。华严随疏演义。凡礼敬三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拜虔诚故。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顶。一。愿我右膝着地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二。左膝。愿我左膝着地时。令诸众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三。右手。愿我古手着地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地震现瑞。证大菩提。四。左手。愿我左手着地时。令诸众生。远离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五。首顶。愿我首顶着地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上菩提。增一阿含经。礼佛五种功德。一。端正。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二。好声。因见佛相。三称南无佛名。来世得好声音。三。多饶财宝。於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灯。来世获大财宝。心无贪者。四。生长者家。若见如来相好长跪叉手至心顶礼。来世生长者家。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由敬礼佛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於天上也。珠林。既知圣教。礼佛功德不可思议是故行者。常预作意。不得自惰。恐无常忽至。瞻礼无处。譬鼠入角。路穷何趣。佛说偈云。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轮至。冥冥从业缘。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叙威容相状。中边时俗各有异仪。故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拜多而绕少。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则申屣备整。而为敬。翻译。盘那寐。名出。
  声论。或名盘谈。讹云和南。皆翻我礼。礼者。履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南山云。四仪若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是知四仪法则。名礼。身业。恭敬。名拜也。
  ◎经律礼佛。无侍者敷具之文。此盖憍慢。非至敬礼也。侍者敷具。为山行。及随处等。然礼佛。必须自敷具或为老病。侍者代敷。可也。今之色力强健者。亦必侍者敷具习为故态。非憍慢而何。大论。礼有三。一。口礼。二膝礼。头不至地。三。头至地。是为上礼。口礼者。合掌问讯也。
  僧祇。礼拜。不得如痖羊。当相问讯。善见论。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否。二。屈膝者。即互跪也。今讹云胡跪盖梵世遗种。居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胡。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涅盘疏。明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辅行。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五处圆故。西域记。致敬之式。其义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跪膝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