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正锋录。时有行者。相从几年。尚不与安名。凡有所使令。则以眉目视之。行者即如其事为之。僧问师。行者何名。师曰。我不敢涂污他。你道是何名。僧无语。
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
【笺】处众日久。言语酬酢。岂无悞处。彼或非言横加。只消一个忍字。恬然自治。然忍之一字。说便容易。行之实难。须有大力量。方能降伏其心。若力量稍弱。不觉被业风飘堕罗剎鬼国去也。
宝训。雪堂曰。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有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使为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
◎灵源谓长灵卓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时。昔慈明放意於荆楚间。含耻忍诟。见者忽之。慈明笑而已。有问其故。慈曰。连城与瓦砾相触。予固知不胜矣。逮见神鼎后。声播丛林。起临济之道。嗟乎。道与时也。苟可强乎。
金刚。我得无争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笔餐。有与人相争者怒甚。奔诉王阳明先生。王曰。且去待汝心平气和。有好话与汝说。其人即去。涵养数日复叩曰。吾心平气和。愿闻好话。王曰。心平气和。便是好话也。其人谢去。
入禅堂随众第五(此篇原在第十今置此)
【笺】天如则禅师普说。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腊月三十日到来。只落得手忙脚乱。何况前路茫茫。随业随报。正是要紧事在。这个是生死报境。若论生死业根。即今一念。随声逐色。使得七颠八倒者是。由是佛祖运大慈悲。或教你参禅。或教你念佛。令汝埽除妄念。认取本来面目。做个洒洒落落大解脱汉。而今不获灵验者。有三种病。第一。不遇真善知识指示。第二。不能痛将生死大事为念。悠悠漾漾。不觉打在无事甲里。第三。於世间虚名浮利。照不破。放不下。妄缘恶习。止坐不断。摆不脱。境风扇动处。不觉和身辊入业海中。东飘西泊去。真正道流。岂宜恁么。当信祖师道。杂念纷飞。如何下手。一个话头。如铁扫帚。转扫转多。转多转扫。忽然扫破太虚空。万别千差一路通。诸禅德。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
早觉偈咒(凡睡醒当默念)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唵啮临
【笺】疏引。一切智觉者。非唯三世齐明。抑亦十方洞晓。一日始终既尔。余类皆然 夫人昼之所思。夜则因想成梦。方其将醒未醒。未受色惑。不落意识分别。正眼[目*((序-予+林)/手)]瞇之时。谓之始寤。忽然梦破。开眼受色。依旧落意识分别时。谓之开眼作梦。惟如来清净智觉。於日月不到处。而光明普照。於梦想不到处。而寤寐一如。故不妨睡有大小。而寤亦有大小。乃至岁月日时。亦有延促也。世传陈搏一睡三千年为一昼夜。小睡也。如来一睡阿僧祇劫为一昼夜。大睡也。世人睡不成睡。寤不成寤。乃不知睡寤之所以也。寤者。如日之初升。睡者。如月之初来。人之灵根。生於天地间。禀於天道。故天眼睡。而人眼亦睡。天眼开。而人眼亦开。一昼一夜一动一静。皆随天道运行。若背逆天道。虽在青天白日。黑於长夜。故不成睡寤也。惟我大觉世尊。而恒於此。
◎或睡或寤。而作佛事也。故吾人正寤之时。当作是观。当发是愿也。智览者。愍众生住於无明。而为黑暗之所覆蔽。故以大智慧日。而觉照之。周顾者。其源自指天指地处来。谓二乘人秪见一隅。未见全象。惟菩萨开智觉正眼。而能周顾。非独觉照自己一隅。而能觉照不可说众生。不可说世界。豁然云开日现洞见此。
◎大圆之光也。如世尊才出母胎。指天指地处。此是世尊小寤之境界也。何则。秪为道惟我独尊故。如世尊在雪山修道。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定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此是世尊大寤之境界也。何则。秪为道一切众生具有故。虽然。世尊则且止。即今诸人分中。且道是梦耶是觉耶。速道。
单上得抖衣被作声扇风。使邻单动念。
着衣偈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笺】太古衣皮。黄帝始制衣。俗说上衣。长衣也。曰直裰。曰海青。
太白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一名道服。太极真人曰。当洁净衣。备巾褐制度。名逆法服 上衣者。一身最胜之衣。言着最胜之衣。当发最胜之心。及发最胜之愿。此心此愿即胜善根也。盖为一切众生。失此善根。沉溺生死。故发是愿。令具善根。不使沉溺。而至彼岸。究竟之地。如二乘三乘。皆不名究竟。唯佛一乘。乃名究竟彼岸也。又上衣。向上衣。亦曰。恭敬衣。言着此衣。当知有向上事。或不能顿悟。亦当渐修威仪而获最善法。则步步行胜善之事。而登法岸至善之地也。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笺】西域记。泥缚些那。唐言裙。裙者群也。连接幅也。旧曰涅盘僧。讹也。诸善根者。乃清净根本之体。亦清净法身之用。言服裙之时。善法现前。所思毋邪。则具足惭愧处。即清净本源处。人之所以迷於五欲。不能清净者。秪因不知惭愧。若惭愧具足。而清净善法何曾欠少。
五灯。僧问黄龙。龙诲机急切相投。请师通信。龙曰。火烧裙带香。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笺】束带以条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整严饰也。束收摄也。谓当检束诸根。则外严肃其身。而内收摄其心。乃见道用也。
下单偈 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笺】普曜经。如来过去心净离着不恼众生故。所行之处脚不污。虫蚁不损 佛制误伤。以其无心。故不治罪。与世律同。然亦有误伤而还误伤之报。见第一杀戒论注。
朝野佥颂。五更钟罢人初寤。地上虫灵将出穴。日将晡时人欲眠。地上虫灵亦归穴。莫将虫命误伤残。人性虫性何分别。
行步不伤虫偈 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诃
【笺】善法者。即菩萨行愿也。如来三十二相。足为第一德相。谓先以行满所愿。於是菩萨。凡举足时。即愿一切众生出生死海故。若众生同於菩萨行愿。何处见有生死。秪为行愿不同。妄执尘劳。造诸不善。飘荡苦海。若能一念回头。具诸善法。则彼岸在即。苦海断流。众生名尽。佛亦不为。是名至善。
不得大语高声。
【笺】禅堂。乃陶铸圣凡。辨验龙蛇之所。亦名选佛道场。凡入此堂。当规矩严肃。屏绝外缘。不容杂语。若一人大语高声。又从而和之。不胜喧闹。妨彼真参。为害莫大。
轻手揭帘。须垂后手。
【笺】载清规。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
释名。帘。廉也。自障蔽为廉耻也。宋魏陈楚间。为笛。或谓之曲。自周而西。谓之箔。南楚谓之蓬箔。
庄子。高门悬箔 揭帘垂后手者。谓直下顿促。帘必损坏。兼有粗浊之声动众。故当以手衬之。乃见威仪雅度。
五灯。长庆坐破七个蒲团。一日卷帘忽悟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是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拈。据法昌判断。直饶长庆恁么见得。也秪见帘外底天下。尚未见帘内底天下。要见帘内底天下么。法昌有个方便。也下消坐破七个蒲团。管教帘内帘外一时见了。且道法昌与长庆还有优劣也无。若向这里道得。一任卷舒自在去。
◎真净文。在黄龙。一日龙适令待者卷帘。问。卷起帘时如何。者曰。照天照地。放下帘时如何。者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时如何。者无语。汝作么生。真曰。和尚替侍者下涅盘堂始得。龙喝曰。关西人果无头脑。乃顾傍僧。真净指之曰。只这僧。也未梦见在。龙大笑。
◎清凉院文益禅师。因僧来参次。师以手指帘。寻有二僧齐去卷帘。师云。一得一失。
◎玄沙。与泉守在室中说话。有一沙弥揭帘入见却退步而出。师曰。那沙弥好与二十拄杖。守曰。恁么即某罪过。同安显。别云。祖师来也。师曰。佛不是恁么。
不得拖鞋作声。
【笺】堂中行。当威仪。勿急勿缓。如白鹤之在芝田。青狮之行石窟。二六时中忽然踏着自己影子。不妨觑破曹山眼睛。管取参学事毕。有辈在禅堂。禅不参。教不看。寻常拖一緉鞋。东宕西宕。脚底作檀板声。在众取厌。虚丧光阴。逢人也道我在某知众位下住过。良可慨也。
雪庵录。山头和尚。尝称圣恩和尚。在众时。勤苦自励。参究至后夜。未就寝。恐履声妨人睡。则去鞋袜。跣足经行。冬寒则但去鞋。每每如此。真千古榜样也。
不得大咳嗽作声。 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
【笺】禅堂煅炼天下纳子之大炉鞴也。今之风气日下。禅者挂搭。不知所为何事。乃不顾本分。以禅堂为杂谈世事之所。深可慨也。古德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岂可虚丧光阴。闲消白昼。不唯自误。亦且有碍做工夫人。故制。
雪岩钦普说。是时漳泉二州。有七个兄弟。与我结甲坐禅。两年在净慈。不展被。胁不沾席。外有个修上座。也是漳州人。不在此数。只是独行独坐。他每日在蒲团上。如个铁撅子相似。朝朝如是。日日如是。我每日要亲近他。与他说话些子。才见我东边来。他便西边去。才见我西边来。他便东边去。如是二年间。要亲近不可得。
或有道伴亲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话。相邀林下水边。乃可倾心谈论。
【笺】天性至厚。无有过於父母者。今既辞亲。当以道为亲也。倾心谈论者。须是个人。始可尽平生工夫。与之较量。若论世谛。不啻污秽唇吻。亦恐污秽林泉。
笔餐。宏智。隰州人。座下同乡哲魁者。潜迹十余载。不明生缘。智知而访之曰。父母之邦。何太绝物乎。欲招入方丈魁谢曰。己事未办。岂假讲乡里也。曳杖而去。莫能晓之。
二板鸣。即宜早进堂。
【笺】钟板。自百丈建立。尝负之涂中。行持规矩不怠。丛林至今遵之。二板者。谓停一不停二。若二板既鸣。不过一茶之顷。三板止静。禅堂掩门。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故二板鸣。即须抽解进堂。少迟。便是门外汉也。
灯录。道场明辨。室中垂问。板鸣因甚犬吠。
云峰潜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若看经。须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声。
【笺】众中止静看经。皆默识之。若形之於声。不胜杂乱。经义无从思之。故澄静默会。经义从此晓了。智慧从此发生。至若参禅时。把一切经书。置之高阁。一一须从自己胸中流出。盖天盖地。始得。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
【笺】四教仪光明记。端坐者。身仪也。禅波罗蜜具出坐法。须者宜检。内以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 菩提。华言道。菩提座者。即自悟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故曰当愿。如莲花不染。故曰无着。华严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其下有一百十八种喻。无出此一偈也。
智论。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又为正观五种因缘。故结跏趺坐。一。由此晏坐。身心摄敛。速发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晏坐。能住时久。不令身心速疲极故。三。由此晏坐。是不共法。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严净。令他见已极敬信故。五。由此晏坐。佛佛弟子。共所闻喜。一切贤圣。所称赞故。
五灯。沩山问云岩。菩提以何为座。岩曰。以无为为座。岩却问沩。沩曰。以诸法空为座。又问道吾。作么生。吾曰。坐也听伊坐。卧也听伊卧。有一人不坐不卧。速道速道。乃休去。
出坐偈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笺】孔目。三界者。一。欲界。欲有四种。谓情欲。色欲。食欲。淫欲也。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二。色界。色。即色质。已离欲界秽恶之色。犹有清净色在。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三。无色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 此偈。如见华严法界玄奥之大幅。兼贯法华譬喻之全章。然毗卢圆镜。岂有去来。火宅窄门。能无出入。故知无火而火。歘然三界者。大火宅也。其有小智声闻。已出此舍。暂得游戏者。小火宅也。不知舍外之火。逮有甚焉。若非深入佛智。曷使速离火宅。顿入清凉哉。
附 不得穿堂直过 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
【笺】单者。前入众篇详明。兹不复赘。凡参学人乍入丛林。堂头验其学行。方入僧次。即以单帖书其名。与知客送入禅堂。安贴其处。所谓三条椽下。七尺单前是也。
华严疏。得斯意者。举足下足。尽文殊心。见闻觉知。皆普贤行 颂。上单下单。意无两般。伸脚缩脚。有什么难。不嗔拾得。不赞丰干。忘人忘我。没遮没拦。枕边夜夜放红日。无字函经满腹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