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千古之名言也。
释子称贫。蓄财奚用。
【笺】根本部迦叶尊者偈。所食无过一升饭。眠卧惟须一小床。两张□布足遮身。此外并是愚痴物。
五灯。瑞鹿本先禅师。居瑞鹿。一生手不度财物。
◎慧满禅师。奉头陀行。惟畜二针。冬则乞[示*甫]。夏则舍之。心无怖畏。睡无梦行。乞食所至伽蓝。则破薪制屣。住无再宿。后无疾。坐陶冶中自化。
灯录。汴州法一。与大慧初剃染时。同舟下汴。慧数顾其笠。一怪之。伺起取笠视之。一金钗在焉。亟投诸水。慧还复顾觅。一咤曰。吾期汝乃为金钗动耶。已掷之水矣。慧礼曰。兄真我师也。
◎香严禅师。芟除艹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踰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仰曰。此是心机意识。着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仰后见师曰。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师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师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伪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香严於击竹声中。悟入成颂。自谓千了百当。不料被他仰山师兄一拶。换却眼睛。直得贫到锥也无处。更加一拶。犹道未在。至第三颂。方许他会祖师禅。若当时不是仰山这两拶。几合有头无尾。何故伪山轻轻放过。放过且止。且道他父子心行还有异同也无。速道。
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丛林。或入庵院。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
【笺】不能乞食句。预见法运衰微。能毋感慨。此下至不无金银之费。云栖未免入水救人。以慈悲故。有云。律中无暂开之文。以云栖为杜撰。乃不知佛住世时。金银何用。故不捉持。当斯像法住世。非钱不行。恐塞参学之路。乃体会佛心。因时而着此篇。故下文随开随遮。不使后学积聚以长贪心也。
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装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
【笺】才登初地。专致学道。恐其恣长贪心。金银不经其手。而况积畜。
征。今丛林执掌钱谷者。漫不为事。於贪能不累乎。
训。常住司执钱谷。无非佛物法物僧物。於己何有。若此中沾染毫厘。即是镬汤炉炭。若此中泾渭分明。即是青莲华藏。
宝训。死心曰。求利者不可与道。求道者不可与利。古人非不能兼之。盖其势不可也。使利与道兼行。则商贾屠沽闾阎负贩之徒。皆能求之矣。何必古人弃富贵。忘功名。灰心泯志。於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而终其身哉。必为利与道行之。不相违碍。譬如捧漏卮而灌焦釜。则莫能滴矣。
论。十恶以意业为上。三毒以贪心居首。财利於人。为祸最烈。而沙门殆有甚焉。律言。沙弥四患。而手捉金银。乃与饮酒淫欲。邪命自活并列。
【笺】四分律。沙门释子。不得捉持金银若钱。沙门释子。舍离珍宝珠璎。不着饰好。若应捉金银若钱。不离珠璎珍宝。则应受五欲。若受五欲。非沙门释子法。日月有四患。云何为四。阿修罗烟云尘雾。是日月大患。若遇此患。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沙门亦有四患。云何为四。若沙门不舍饮酒。不舍淫欲。不舍手持金银。不舍邪命自活。是谓沙门四大患。能令沙门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
诚以手捉持。则私畜藏。私畜藏。则生贪着。於是损失法财。戕残慧命。恶名流布。世所贱耻。故钱系衣领。非人坌土其上。
【笺】僧祗律。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有非人化作龙。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舍家出家。不捉金银。及钱。比丘到亲里家。问讯已。欲还。时亲里妇。语沙弥言。汝今还。可持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领。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复化作龙。左绕沙弥以土坌上。乃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钱行。沙弥便啼。比丘顾问沙弥。弥泣言。我不意有过。无故得恼。师问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
金沙着灌专头难以飞空。
【笺】僧祗律。目连尊者共专头沙弥。食后。到阎浮提阿耨池上坐禅。专头沙弥。见池边金沙。心生贪着。取沙着尊者澡灌中。目连从禅定起。即以神足乘虚而还。时沙弥为非人所持。不能飞空。目连唤弥同往。弥曰。我不能得往。连曰。汝有所持耶。弥曰。持是金沙。连曰。汝应舍弃。舍已即乘空而去。
捉持之害如此验欤。故知唐智则。匙钵之外略无兼物。众号为狂。则曰。道我狂者。乃是狂耳。
【笺】高僧传。唐智则。瓦钵本匙外无余物。居一室。门不掩闭。众号为狂。出家离俗。心存衣食。行住遮障。扁户缄笥。废时乱业。役役不安。而此非狂。更无狂者。
至哉言乎。世间从未闻有学道沙门而饿死者。不见有持戒释子而冻杀者。惟当恒坚厥行。永励初心。任运而行。直意而往。自然不至乏绝。苟忧其匮。则檀施斯阻。虞其竭。则分卫始艰。所以者何。忧匮之心。去道斯远。虞竭之虑。与法弥乖。故虽是如来弟子。则龙天不相拥卫。善神不加护持。以至因缘中断。冻饿交迫。无足讶矣。乃不自究。而谓佛法无灵。多藏得算。五邪求利。
【笺】智度论。五种邪命。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古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八秽资生。
【笺】华严随疏演义钞。八不净物。一。置买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四。畜养奴婢。五。畜养群畜。六。藏积金银钱宝。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爨。
盘地之严诫顿违。随蓝殒命。
【笺】出曜经。佛告诸比丘。汝等勿贪调达供养。调达自陷。亦陷他人。昔有群鹫。各各孚乳。鹫告其雏曰。汝若学飞。悬在虚空。见地如盘。颠勿上过。有随蓝风伤害於汝。头脑肢节。各在异处。时雏不随父母教。飞越过量。为风所吹。丧命异处。
刍潦之恒分。忽越酥麦焚身。
【笺】出曜经。大月支国。俗常以酥煎麦饲猪。时官马驹。谓母曰。我等与王致力。不计远近。皆赴其命。然饷以草刍。饮以潦水。母曰。汝等慎勿兴此意。羡彼酥煎麦也。不久自当现验。时逼节会。新岁垂至。家家缚猪。投於镬汤。举声嗥唤。马母吉子。汝等颇忆酥煎麦否。欲知证验。可往观之。诸马驹等。审然。方知前愆。情分食草。时复遇麦。终不敢食。
古德云。不愁戈戟从空下。藕孔单丝绊杀人。斯求寂所当深念者欤。
【笺】华严。佛子。譬如三十三天。共阿修罗斗战之时。诸天得胜。修罗退衄。阿修罗王。其身长大七百由旬。四兵围绕。无数千万。以幻术力。将诸军众。同时走入藕丝孔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已善成就诸幻法智地。幻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幻智。能於无差别法中入定。差别法中起。差别法中入定。无差别法中起。法昌录。师与众僧吃藕次。乃云。昔阿修罗。尝与帝释交战。修罗战败。退入藕丝孔中。汝等诸人。各各吃藕。还曾咬着得几个修罗么。时有一僧作呕势。师云。大众吃藕偏。汝作恁么势。僧云。若不恁么。恐遭人怪笑。师曰。直饶恁么。也遭人怪笑。僧曰。和尚又作么生。师曰。但吃藕。去无作么生。
藕丝诗。西方美人洗藕莲庄北。手把金刀如切玉。玉中谁识藏氷丝。刀刀玉断丝还续。因之有感偶而歌。句里宫商费琢磨。齿颊氷声忘六月。咿哦满口含霜雪。载嚼载歌丝转多。织女虽巧愁秋波。赖我舌本通泉谷。香漩迂绕莲华腹。地纬天经神鬼呵。丝丝烨烨照山河。莫教根蒂惊食尽。留取一丝两丝藏修罗。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中
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集
云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门 戒显 订阅
寓黄山慈光寺石树沙门 济岳 汇笺
威仪门
【笺】威仪门者。正显上篇戒律门之文也。威者。威以德见。非匹夫匹妇卤莽之威。及作威做势之威也。仪者。仪以行见。非消沮闭藏之仪。及胁肩谄笑之仪也。门者。自藏中沙弥十戒。并威仪一卷内。载四十二事之门。今云栖列二十四条。不啻威仪三十礼仪八百。约而言之。惟一心行。何则。心为功曹。诸体皆从使。功曹若正。从使亦正。是故心不妄想。心威仪也。身不妄动。身威仪也。口不妄言。口威仪也。其余诸根不妄。而威仪亦复如是。当知六根门头一动一静。何处不是威仪。如香严声色外威仪是也。
菩萨善戒经。四威仪。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住。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於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坐。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谓四威仪。一。行。谓举趾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存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二。住。谓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三。坐。谓跏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四。卧。谓非时不卧。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
波罗蜜多经。如来行步。进止仪雅。其犹鹅王。如来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
晁文元公七审。第一。一切妄念能消否。第二。一切外缘稍简省否。第三。一切触境能不动否。第四。一切语言能慎密否。第五。一切黑白灭分别否。第六。梦想之间不颠倒否。第七。方寸之间得恬愉否。常书座右。四威仪中。时自考校。以警惛愦。以代曾子三省之仪。道力浅深。以自审知。
佛制沙弥。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若问不能具对沙弥事者。不应与具足戒。当云卿作沙弥。乃不知沙弥所施行。沙门事大难作(详载敬大沙门)。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乃应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故当先问。
【笺】世间男子年满二十。在成人之列。孝弟在躬。出世间男子年满二十。伟然僧相。当为大比丘事。若沙弥年满二十。不发心进具戒者。和尚阇黎应开导发心。若三劝不发进戒之心。不应与共住。与共住者。非和尚。非阇黎。若沙弥要求进戒者。应审是沙弥戒相。及所施行事。若沙弥不知不识。且令熟学。然后许可。
征。沙弥将受比丘大戒。当学比丘大事。何必琐琐问沙弥中事。
训。上篇不云乎。律仪为比丘戒之阶梯。乃菩萨戒之根本。若根本培之不深。枝叶花果安得茂盛。其犹掘乾土而思甘泉。无有是处。故沙弥律仪。不可不深究也。
以下条则於沙弥威仪诸经。
【笺】藏中有沙弥十戒经。沙弥十戒并威仪。沙弥仪轨颂。沙弥尼戒经。沙弥尼离戒文。
及古清规(百丈禅师着也)。今沙弥成范中节出(笑岩月心老人着也)。又宣律师行护律仪(宣即南山圣师所着也)。虽诫新学比丘。有可通用者。亦节出。良以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繇是删繁取要。仍分类以便读学。间有未备。从义补入一二。其有乐广览者。自当阅律藏全书。
【笺】指月。栖贤湜。性高简律身。动不违法。暮年三终藏经。以坐阅不恭。则立诵行披。南公少年从之。故取法。尝曰。栖贤和尚。定人天中来。藏经。乃佛祖命脉。阅藏经。即能通佛祖命脉。即是佛祖应身。今之为僧。不闻藏经名字。而终身无憾者。不知何以自处。
敬大沙门第一
【笺】梵语沙门。具云沙迦懑里。华言勒息。亦云桑门。涅盘云善觉。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即弘宗演教。德行兼美。诸善知识也。
大方广宝箧经。离诸经聚。故名沙门。沙门有四。一。胜道沙门。禀佛出家。能灭贪嗔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故。二。说道沙门。已调伏贪嗔痴等烦恼。而能宣说正法。为令众生入佛道故。三。坏道沙门。谓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妄称梵行故。四活道沙门。能调伏贪嗔痴等。勤修正行。所有善法。堪能生长智慧命根故。第一者。梵网十重以杀戒为第一。此律仪亦以杀戒为第一。梵网四十八轻以不敬师友为第一。此威仪亦以敬大沙门为第一。故律仪日用。为菩萨戒之根本。不言自信矣。此下引证诸经。为发明敬字也。
方广大庄严经。佛法如海容纳百川。四流归之。皆同一味。据戒前后。不在贵贱。四大合故。假名为身。於中空寂。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
普耀经。难陀出家。礼家仆优波离。大地为之震动。
梵网。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