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唵。度利益莎诃(三遍。每遍弹指一下)
【记】法力者。偈咒观行力也。不思议者。谓此观行之力。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论。而能成就不思议之慈悲。以慈故。饱满一切。以悲故。拔饥渴苦。障碍者。谓饿鬼有三障。一。外障。谓饿鬼常受饥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头发蓬乱。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其面。慞惶驰走。处处求食。所到泉池。便见其水。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鬼。由外障碍饮食。是名外障。二。内障。谓饿鬼针咽炬口。其腹宽大。纵得饮食。不能啖饮。如是等鬼。由内障碍饮食。是名内障。三。无障。谓有饿鬼。名猛焰鬘。虽见饮食。无有障碍。然随所啖之物。皆被烧然。变成火炭。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是名无障。如上重苦。以慈悲力故。得无障碍。以无障碍故。而能以七粒之饭。化少成多。周遍沙界。令诸鬼神。个个消诸障碍。得沾法味。而得解脱也。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唵。穆帝莎诃(三遍)
【记】观佛三昧经云。金翅鸟王。名曰正音。於众羽族。快乐自在。於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於四天下更食。日日数亦如上。周而复始。经八千岁。死相既现。诸龙吐毒。不能得食。饥逼慞惶。求不得安。至金刚山。从山直下。至大水际。从水际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上金刚。如是七返。然后命终。以其毒故。令十宝山。同时火起。难陀龙王。惧烧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车轴。鸟肉消尽。唯余心在。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刚山。难陀龙王。取为明珠。转轮圣王。得为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起世经云。龙与金翅鸟王。皆具胎卵湿化四种。楼炭经云。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涅盘经云。惟不能食受三归者。华严经云。此鸟食龙所扇之风。若入人眼。人眼失明。故不来人间。恐损人眼故。起世经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居咤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徧覆。五十由旬。此鸟与龙。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四面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卵生鸟王。居树东面。欲啖龙时。飞上东枝。观大海水。乃即飞下。翅扇海水。自开二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生龙也。胎生鸟王。居树南面。欲取龙时。飞上南枝。令水自开四百由旬。取龙食之。此惟能取卵胎二种龙也。湿生鸟王。居树西面。欲取龙时。飞上西枝。令水自开八百由旬。取龙食之。此惟能取卵胎湿三种龙也。化生鸟王。居树北面。欲取龙时。飞上北枝。令水自开一千六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卵胎湿化四种龙皆能取也。於时有化龙子。於六斋日。受斋八禁。时金翅鸟欲取食之。衔上须弥山北大铁树上。高十六万里。求觅其尾。了不可得。鸟闻亦受五戒。如来令沙门释子受食之时。先施彼一分。以养其命。故有此缘也。
旷野鬼神众者。大涅盘经云。佛告诸比丘。我於往昔。分卫聚落。见树下有一鬼神。名曰旷野。纯以血肉为食。日啖一人。我於尔时。为说种种妙法。然彼愚痴。不受我教。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使彼迷闷。令心不安。我还以慈悲手。拊摩其身。彼即坐起。生善信心。我复本相。为说法要。受不杀戒。其鬼白曰。我及眷属。惟仰血肉为食。今受戒已。云何存活。佛言。今敕弟子。随修行处。食时先施一分。令汝等饱满。若不出生。非佛弟子。故有此缘也 鬼子母者。罗剎中之巨擘也。梵语罗剎。此云速疾鬼。阿含经云。此母先身是牧牛人妇。因有不如意事。起嗔恚心。发愿食王舍城中。所有诸人男女。因其恶愿。舍身随生药叉之内。而有千子。皆为鬼王。统数万鬼。五百在天上。常娆乱诸天。五百在世间。常娆乱国界人民。日日啖王舍城中诸人男女。时彼城人。皆言为贼将去。护城善神告曰。汝等男女。非贼偷去。乃欢喜药叉取而食之。诸人答曰。若取我等男女食者。乃为怨贼。何名欢喜。是故梵语呵底利母。此云怨贼。即诸天中。鬼子母天是也。王舍城人。白佛求救。佛遂藏其稚子。名曰爱儿。此母天上人间。处处求觅不得。后遇增长天王。指指佛所。佛言。汝怜爱儿乎。汝有千子。一尚见怜。况复余人。一二而已。汝复食之。其苦何如。世尊说法化导。遂揭钵还之。令受三归五戒。得须陀洹。住佛精舍。无子息者。求子得子。有疾病者。祷之则安。故为鬼王母由受佛戒。亦呼千子。同依佛所。闻法化导。不恼天人。其母白佛言。既受戒已。我及子众。今何食耶。佛言。苾刍凡受食时。先出一分。令汝等充足饱满。故西乾诸剎。或於门屋处。或於食厨边。设一小桌。安一盆器。塑画母形携一子於其膝下。大众受食之时。施其一分。令彼脱离饥渴之苦。此是西天竺国出生之轨则也。以是观之。各各出生。元非正制。但令侍者送食。众持偈咒。施心普矣。原重於法。不在食之多少。若在道行。或分卫处。及施主家。上座出生。下座送食。余持偈咒。理则如然。若独分卫。当须自出。其意明矣。已上三缘。如是暴横。见佛威神。不动声色。而能降伏。然恐其暴恶习气未尽。故先以甘露妙法。涤其心胸。后以饭食。令充足饱满也。如上二偈。本於涅盘。天传。二典。故句异而义同。凡出生时。须合持诵。
集。今时每见以指印表喻须弥山。将食周绕数次。或复绕竟。翻转手印。种种做作。核考经律。不出典章。全失威仪。若论理。唯左手结印。右手出食。口中默诵偈咒。是其正也。按南海寄归传云。西域僧众赴供受食处。上设一圣僧座。边傍设一小桌。安一盆器。供鬼子母。凡行食时。先供圣僧。次供现前大众。后供鬼子母食。无有各各出生之制。今顺东土古仪。虽各各出生。但不可种种做作也。
侍者送食
【记】侍者。乃近承之人。送食。是奉师之教。设或师自往者。众必齐起。反令惊动。以致不安。故令侍者代送也。
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徧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诃(三遍)
【记】汝等者。谓指上神畜三种。直呼其名而施彼法食也。婆沙云。鬼者。畏也。虚怯多畏故。又希求名鬼。谓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故。而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水浆之名。二。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而食。三。时或一饱。谓作恶众生。由悭贪故。生於此道。神者。能也。大力能移山填海。小力能隐显变化。又气伸者为神。屈者为鬼。故曰鬼神。槩而施之曰众。我今施汝供者。谓正当比丘受食。未曾啖嚼之时。以此清净妙供。施与彼故。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者。鬼神以触为食。谓诸鬼神等。各散十方。而此咒食。能徧十方。令鬼神共触气分。以表佛慈平等。皆得平等法味也 感通传云。昔南山大师住世化导。不餐人间饮馔二十余年。常受天供。一日师问天人曰。贫道修行何德。敢劳尊天送供。天人答曰。我师曾为沙弥时。每於出食。施诸有情。我等咸沾法食之味。皆令得脱苦趣。遂感天身。是故常感大师法乳之恩。济度我等。今来酬报。斯乃宣祖道德之所致耳。由是观之。学道之人。凡所作一切行。皆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成觉道。斯乃菩萨行。其功德。不可思议也。侍者送食回。侯维那唱僧跋。鸣磬一声。方归本位。
僧跋
【记】僧跋者。即等供之唱法也。梵摩难国王经云。梵摩难王太子。名均邻儒。出家。得道。王时不知。每往供养。异於众僧。佛知王用恩爱。故告言。一切众生。皆我亲属。夫欲施者。皆当平等。不问大小。佛勅阿难临饭唱僧跋。令众僧饭皆平等。寄归传云。三钵罗佉多。此云善至。或是密语。能除毒故。义如后释。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记】佛制者。犹奉王勅也。十诵序云。尸利仇多。疑佛有一切智。乃计毒食。舍内作大火坑。令无烟焰。以沙覆上。敷不织床。自言。若佛有智。当不赴请。佛以应度。默允。乃语阿难。令诸比丘莫先行。如来领诸比丘入於彼舍。火坑中化生莲花。佛与比丘。皆行花上。其不织床。皆成完床。尸利感化。白佛。此食杂不堪供。佛言。但施。食之无病。佛告阿难宣令。未唱咒愿。不得先食。唱已。食皆甘美。佛还作法。从今未唱咒愿。不得食也。食存五观。详着下文。散心杂话乃至各正念者。此述佛告阿难宣令之意。以警比丘。常修正观。乃可受食。若不修观散心杂话而食者。则信施难消也。古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难消二字。甚于尸利仇多毒药也。是故丛林。至今遵佛遗敕。将受食时。击磬宣偈。令诸比丘於声中各存正念。正念者。如理而念。名为正念。即念慧也。谓沉掉有无等。不动。谓不动正念也。梵网经云。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饮食。五灯云。提婆尊者得法后。至迦毗罗国。有长者名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甘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食。取已随长。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曾供一比丘否。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勤供养。故得享之。又问长者年多少。曰七十九。祖说偈曰。学道不通理。转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后如其记。
集。律中佛制。众僧受食。唱僧跋者。因外道请佛及僧。密下毒药於食中。故令诸比丘。一齐唱云。三跋罗伽多。所有毒药。皆变为上妙美味。众食安乐。免其毒害。言僧跋者。僧。即受食之僧众。跋。即所唱之秘咒也。梵语三跋罗伽多。此云等供。谓众僧食皆平等故。又云善至。谓供具善成。食时复至故。今此方唱五观。令众一心受食。而为僧跋者。一则无有外道毒害故。二则令人惭愧受食故。是以虽非正制。东夏通行。
举钵
【记】既闻唱警策文。及磬声已。即当以左手持钵。右手扶缘。一举。默持此偈咒。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癸咤(三遍。捧钵当胸受食)
【记】执持者。手捧也。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与法相应。名为应器。体。虽许泥铁。惟重於瓦。善见律云。三乘圣人。皆执持瓦钵。乞食资生。以四海为家。故名比丘。色。惟听熏作鸠鸽项色。不许青黄绿白。及彩画杂色故。量。则虽有上中下三等。佛制令随身分量故。三者之中。有不如法。便非应器也。执持应器。必诵咒偈。回向众生。即体是法。本来成就故。成就法器一句。而空假中备矣。乃至制度之法。三匙五观之意。皆出於应量。则诸法无不具足也。四分受戒犍度云。世尊昔日於菩提树下。初成佛时。有二贾客。将蜜麨奉佛。世尊作是念。过去诸佛。以钵受食。是时四大天王。各以石钵。疾献世尊。如来复作念云。若于一人边受者。余则有恨。我今四钵总受。次第相重。安左掌中。以右手按下。佛神力故。合成一钵。故云成就法器。受天人供也。故律中不听比丘畜石钵。若畜犯偷兰遮。若不知如是应量之法。即滴水难消。况天人供耶。一正受食时。应具威仪。僧祗律云。比丘受食。当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已。以鼻作后口分齐。前食咽已。续内后团。不得大。不得小。当可口食。上座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比丘。狼狈食不饱。若麨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饼亦如是。受食时。不得令一粒落地。若食薄粥羹饮。不得噏使作声。当徐徐咽。根本律云。不弹舌食。不[口*敷][口*集]食。不诃气食。不吹气食。不得振手食。广如律中。
三匙有节
【记】节者。度也。谓受过三匙饭。或用[笯-女+(├/(ㄇ@(十*十)))]。或以匙。取羹而食也。然初不停于二。终不至于四。而必以三者何也。表愿断贪嗔痴三毒。及显三聚净戒故。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之本。正受食时。须作三愿。
初匙。愿断一切恶。
【记】愿断一切恶者。谓无恶不断。天台云。有界内。界外恶。即见思。尘沙。无明等惑是也。初下匙时。当愿此生所有身口意三业。及一切不善之法。悉令断尽也。
二匙。愿修一切善。
【记】愿修一切善者。谓无善不修。次下匙时。当愿此生所有一切善法。悉令勤修。即如来所说戒定慧三学。并三十七品助道等法。乃至百千三昧。无量法门是也。
三匙。誓度一切众生。
【记】誓度一切众生者。谓无一众生不度。如阿难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也。次下匙时。当作是愿。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前二匙是自利。此正当利他。即四弘誓愿也。
集。如是行者。承此咒愿力。胜河沙七宝。百味饮食。供养诸佛菩萨。贤圣僧也。
【记】此三愿心本起信论。文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三者悲心。欲拔众生苦。亦即三方便。一。能止方便。止一切恶法。二。发起方便。发一切善根。三。大愿方便。愿度一切众生。语云三心未尽。滴水难消。夫是之谓欤。
五观无违
【记】无违者。理事无碍也。谓观中即事。即理。谛思融会故。若学道人。受食不存正念。如牛噬草何殊。故懒庵禅师曰。十方僧物重如山。万劫千生岂易还。金口共谈人未信。他年争免铁城关。又曰。人身难得好思量。头角生时岁月长。堪笑贪他一粒米。等闲失却半年粮。由此观之。三学不修。被食所堕。可不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