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记】计功多少者。谓想此一钵之饭。非是等闲。推其原本。自从种。植。收。获。农夫酌晴较雨。乾旱水涝。锹锄犂耰。以至淘炊等。作夫流汗合集。食少汗多。功重如是。古云。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故律云。一米百工是也。入口即成不净。顷刻变为屎尿。恶不欲见。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吞热铁丸。出为畜生。偿他宿债。如是观已。心生厌离。方堪受食。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皆是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故文殊问经云。菩萨若无思惟。即饭亦不应受。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记】忖。计度也。谓计度己之德行全缺也。若果勤修三学。化导众生。具此二利之德。名之为全。方堪应供。若不具者。名之为缺。则不宜受。故毗尼母论云。若不诵经坐禅。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他信施。为施所堕。又云。断三界见思惑尽。证阿罗汉果。方为全应供。若初二三果已来。皆名缺应供也。然德行虽全。犹须观法。方消信施。故天台云。不问乞食众食。皆须作观。若不入观。即润生死。所谓学道不通理也。全既如此。况缺者耶。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记】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以贪嗔痴三毒。是一切众生生死根本。造业因缘。谓此心具足无量无边烦恼之过患。而贪嗔痴是其根本。故曰为宗。宗者。主也。故弥勒问经云。一切恶法。皆从贪嗔痴起。我等为道舍家。应当谨慎防之。根本若遣。诸恶远离。故於美味。不起贪想。於粗食。不起嗔恚。於不粗。不美食。不起痴心。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记】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吾人四大成身。常为饥渴所病。苟非饮食。则形枯色悴。无由进修道业。是以饮食为资身治病之良药。修行进道之机关。如有贪着。则反成沉疴矣。阿育王经云。优波笈多。以一器盛满乳糜。又以一空器。并置一贪食比丘前。语言。汝可待冷。稍稍饮之。而比丘贪食心重。便吹使冷。乃并食之。笈多曰。乳糜虽冷。汝心故热。复须冷之。当以不净观为水。除此心热。若见饮食。如服药想。比丘食竟。即便吐出满於空器。笈多曰。汝可更食。比丘曰。不净何可复食。笈多曰。汝观一切法。犹如涕吐。因为说法。比丘精进。思惟观察。得阿罗汉果。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记】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出家人。无为无欲。清净自守。随缘饮啄。以资形命。为修三乘道业故。不食。则形羸色变。道业难成。今因成就道业。故受此食。苟不修道。则粒米难消。慈恩云。为成道故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可见饮食是助道正缘。所以受之。若自知道业未成。切须深生惭愧。故行护云。所食须生惭愧。当作观法。摩得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若不如是用心。便名虚消信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集。一计功多少。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功用甚多。量彼来处。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财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於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一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记】此五观道。本遗教经。文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四观义也。次云。於好於恶。勿生增减。三观义也。三云。趣得支身。以除饥渴。五观义也。四云。受人供养趋自除恼。二观义也。五云。无得多求。坏其善心。一观义也。古德云。五观若存。千金易化。所以和尚广引经论。以发明也。
洗钵
【记】洗者。荡涤其腻屑也。谓受食已毕。应当如法涤器。若论西土洗法。必须灰。泥。皂荚。刍摩艹等。方除油腻。谓彼处食多乳酪酥油故。此方但盛米饭。只须滚水洗之。即洁矣。
以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施与诸鬼神。悉皆获饱满。
唵。摩休啰悉莎诃(三遍)
【记】梵语苏噜巴。此云水。而喻甘露者。盖谓比丘以水洗钵。涤时加持偈咒。其法力之功。不可思议。以此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芽增长。罪垢荡除。离生死之热恼。除贪爱之枯竭。成就菩提。超登觉岸。是以喻如不死妙药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最多。而不知此施水之功逾胜。谓饿鬼咽喉炽然。见水不能得饮。惟此咒水饮之。咸得清凉。而脱苦趣。是故洗钵之时。加持偈咒愿力。以水施与。如天甘露。能令鬼神不饥渴故。去水已。复应展故。不展。而水不能乾。内恐湿气。外恐招尘。故须展也。经律异相云。有阿罗汉。常入龙宫应供。食还。以钵受沙弥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法。入师绳床下。两手捉脚。其师至时。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沙弥食钵粒故。五云志逢禅师。一日入普贤殿中晏坐。倐有神跪於前。师问谁。曰。护戒神。师曰。吾有何愆耶。神曰。洗钵水师每倾弃。非所宜也。师从此后尽饮之。即成脾疾。十载方愈。
结斋
【记】结者。收归也。檀越为生善故。设斋供养众僧。斋供既毕。仗咒力加护。二偈功能。结其善法。令不散失。自他两利。二施无穷。故云结斋。先念准提咒者。愿所求如意也。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记】运心普徧为之布。辍己惠人为之施。月灯三昧经云。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正道之初门。四分云。此乃如来成道於菩提树下。最初受二贾客蜜麨之回向偈。今时结斋所以念之。然受者虽无如来德行。仗佛愿力。必令施者得安乐也。律云。施者凡所供养。必有愿求。或求生天享福。或求解脱轮回。或求长寿安乐。或求寂灭涅盘。受者当於三宝前。宣达其愿。故如来受食已。即说此偈回向。所谓何心施者。随因感果。必得其中如愿也。有惠身心曰利。所求满愿曰益。以福田植种。非僧不能故。上二句明感。下二句显应。远离生死曰安。不受诸有曰乐。所谓端坐受供养。施主蒙安乐。故云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也。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记】终止为讫。讫者。尽也。谓受食洗钵已。正当施法之时也。若不发愿回向。则前三匙五观。皆为剩语。有始无终。是故当愿一切众生。究竟一切事也。所作皆办者。约事而言。佛世比丘受食竟。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或坐禅。或修观。增其三学故。略言观行已周。厨务行堂已毕。惟勤佛道。无别事故。至於入理深谈。岂易言哉。二乘秪断见思惑。菩萨将尽无明。尚未名皆办。惟佛五住究尽。二死永忘。可称皆办也。然世人食已。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眠故。今愿回向佛道。故云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也。佛法总具。自然所作皆办。所作皆办。无有不具诸佛法也。
受嚫
【记】上古檀越饭僧。先以布[迭*毛]衬其座。斋已送衬作衣。故亲从衣。后以银钱代布。故亲从贝。谓饭僧不足以尽敬。而加赠之以物。表礼节殷懃之至。於时祝诵。
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记】养命之源曰财。契悟心地曰法。施者。散与也。婆须蜜论云。作檀嚫。此云财施。解言报施之法曰达嚫。导引福田。亦曰达嚫。字咸从口。西域记正言达嚫拏者。右也。或云驮器尼。以右手受人所施。为其生福故。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者。谓檀信以财施。比丘以法施。二种功德较量。无有优劣。故云等无差别。檀者。华言施。波罗蜜。此翻事究竟。菩萨为众生。徧修一切事行圆满故。今之所施。本欲圆满檀波罗蜜也。即所谓财施无尽。法施无尽。福德亦无有尽。故云具足圆满。
取杨枝
【记】手捉曰取。杨枝者。梳齿之木也。白玉蟾记云。太微空中。箕宿之精。化而为柳。垂垂。袅袅。於淡云疎雨之间。古之所隐於柳者。盖欲彰其温柔谦逊之志也。寄归传云。梵语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輙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枝。那烂陀寺。目自亲睹。其齿木大如小指。大木破用。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柞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傋拟。无令阙少。三千威仪云。用杨柳有三事。一者断当如度。二者破当如法。三者嚼头不得过三分。言断当如度者。齿木有三种。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二内名中。
集。律中名曰齿木。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杨。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木性坚致难长。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为柳木一种也。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唵。萨吧嚩述答。萨哩吧。答哩嘛。萨吧嚩述怛[口*夯]。唵。嚂莎诃(后净法界咒持二十一遍)
【记】手执杨枝者。谓食罢之时。当去秽以究佛法也。菩萨百无所思。一切天人。觅其起处不得。忽然机境相逢。乃见入事入理之无穷。是故菩萨才举杨枝。便愿一切众生。於礼拜。持诵。观心。阅教。皆得悟入妙法。究竟妙法无他。直愿一切众生。清净而已。以今生持戒清净为因。则当来究竟清净为果。盖杨枝质性温柔。滋味清凉。故取其义为喻也。故华严疏云。杨枝五利。是曰俗法。
嚼杨枝
【记】嚼者。咀噬也。谓手握杨枝。以齿碎啮也。法苑云。垂杨细柳。绿干新条。去热则口发幽兰。净齿则气含优钵。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唵。阿暮伽。弥摩隶。尔嚩迦啰。僧输驮你。钵头摩。俱摩啰。尔嚩僧输驮耶。陀啰陀啰。素弥么[口*((禾*ㄉ)/牛)]莎嚩诃(咒持三遍)
【记】嚼杨枝时者。谓受食已。即当梳齿。不得延挨过也。律云。余津若在。即不成斋。诵经。听法。受礼。礼他。并皆得罪。谓净秽相参故。其杨枝味苦涩。嚼之则有益身心。菩萨为愿一切众生。调伏烦恼。更无别事。惟示坚忍之法。除其烦恼。亦如饮杨枝苦味。而消除烦热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者。谓真如心体。本自清净。但为无明所蔽。妙净明心。不能得显。今用戒力以调伏之。则净明独露。其诸烦恼惑业自消。喻如杨枝噬断。而永不复续矣。
集。凡嚼杨枝时。须令涎尽。然后以水漱之。不得含水同梳。其嚼杨枝。有五种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若用残者。当弃屏处。不得掷大众行坐之所。
漱口
【记】漱者。以水漱涤口中腻滑令净。以便说法礼敬。无碍于事理也。
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唵。[啖/心]。唵。罕莎诃(三遍)
【记】漱口连心净者。谓食时菜甲遗于颊间。久之作气。故食毕嚼齿木已。必须漱口。涤其渣滓。令净尽无遗。以事推理。匪止口净。亦兼心净矣。吻。犹含也。百花香者。乃表因果齐彰也。此言当含水于口内。百花香喷於口外。正喻持戒坚真。心体清净。则戒香自当馥郁也。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者。谓身语意业既然清净。则两乘戒体自圆。净戒为因。净土为果。便同诸佛。无二无别。西方极乐。弹指可超。三界自不漏落矣。
出锡杖
【记】出者。谓从内取出行持也。锡者。八义彰名。谓能轻烦恼。明佛法。出三界而不回。悟正法而顿醒。断我慢。疏三毒。采取戒定慧宝。成就无上菩提。故名为锡。杖者。扶也。依也。谓依杖行持。能扶我出离三界故。四钴十二环。是释迦牟尼佛杖。两钴十二环。是迦叶佛杖。又大小两乘。用各不同。制亦是别也。
集。梵语隙弃罗。此云锡杖。乃三世诸佛所持。以彰智行功德。净除烦恼业障。比丘每日早食竟。齿木已。须礼佛出杖。若有白衣。及沙弥。令彼授与。若无。礼佛三拜。起已。自取持出。向东拭尘。如法作观其观行威仪。广详锡杖经中。手取杖时。默诵此偈咒。
执持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唵。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口*替]。那栗咤钵底。那[口*栗]帝。娜夜钵儜吽癸咤(三遍)
【记】执持者。手举也。有其二义。一执。为行道之仪。二振。以乞食故举。所以发相似之愿。无依之道。是真道也。向无余法。真涅盘也。故经云。如是杖者。乃圣人之标帜。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具斯四义。故名锡杖。良以法依心建。教对机谈。沙门之法。解空得道。执持锡杖。醒悟世间一切众生。故当先发愿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者。即事明理。就实开权。是以建大法幢。开阐人天正路。关闭诸恶道门。令法界众生。不入迷途。显示一真实相之理。以如如之智。契如如之理。智理一如。契合中道之理。故云设大施会。示如实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