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敷单坐禅
  【记】敷者。铺饰也。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乃寂照不二之义。谓内心不染。外境不牵。息诸缘而常安。见一心而证道。故云禅那。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记】展开坐具曰敷。能装载身形曰床。三尺五尺为榻。八尺曰床。有绳床。有木床。各有五种。谓旋脚。直脚。曲脚。无脚。入陛是也。座者。榻也。学道之人。於上跏趺。息心定虑。究明大事之所也。下二句就事显理。谓此幻壳。久被无明封固。何能得显真理。必以戒为基本。於此坐禅习定。则妄心剿绝。智慧现前。所谓迷云散於长空。清珠投於浊水。开无明之爱网。见一乘之实相。又云。心目有用。故名为开。谓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如日出暗灭。故云开敷善法。见真实相也。然此实相。即诸佛本源心地异名。以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超诸戏论。不可破坏。无相不相。故名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
  唵。嚩则啰。阿尼钵罗尼。邑多耶莎诃
  【记】正身端坐者。形端表正也。此是身仪。谓闭目澄心。两手相交而重沓也。仪容挺特。形若孤松。故云正身。身正则心正。禅波罗蜜。具出坐法。若半跏。以左压右。牵来近身。与左右[月*坒]齐。若全跏。更[跳-兆+必]右以压左。如龙蟠结。周正其身。手。以右压左。置右脚上。亦令近身。当心安置。古往诸佛。及弟子众。尽行此法。非世受用法。不与外道共。能破魔军。及烦恼故。内以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也。菩提者。华言觉道。座者。自悟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故曰当愿。如莲华不染。故曰无着。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其下有一百十八种喻。无由出此一偈也。又菩提者。谓外修观行。内明理智。万缘俱寂。一心向道也。而云为座者。以菩提乃所证之理。故经云。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又心无所着者。即是心行处灭。心不着。故诸法不生。必离言说故。法华云。诸法空为座是也。又云。转烦恼而为菩提。谓修诸功德。顿超诸有。识情垢净。则无明断尽。真理自现。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是知超凡入圣。必假净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智度论云。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又为正观五种因缘。故结跏趺坐。一。由此晏坐。身心摄敛。速发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晏坐。能生时久。不令身心。速疲极故。三。由此晏坐。是不共法。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晏坐。形相严净。令他见已。极敬信故。五。由此晏坐。佛佛弟子共所闻喜。一切贤圣。所称赞故。
  睡眠
  【记】义如前释。睡眠之时。合掌面向西观。念佛十声。或千百声已。方诵此偈。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记】经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后夜。精勤佛道。中夜歇息。免致过劳之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若宰予昼寝。非时也。释子大事未明。所作未办。驰求心未歇。非时也。亦有身安而心未安。亦曰非时。寝息者。眠卧也。若大事已明。所作已办。驰求已歇。身心俱安。故曰安隐。乃相应以时也。今世人但知昼以日为恩。而不知夜以月为德。月为德者。如华严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云。一切众生临於昏夜。若无主夜神卫护。则为野干魑魅扰乱。不得安隐眠息。以得夜神卫护之恩。能令众生。至於安隐不动之地。安息无梦之乡。可见菩萨行住坐卧。皆度脱众生。故吾人眠卧之时。即当发愿度生也。身得安隐。心无乱动者。心定。则身定。思多。则梦多。故曰乱动。谓仗此法力。而得远离颠倒梦想。寤寐一如也。当观自心。如月轮圆满清净。於月轮中。观想梵书阿字。光明朗耀。此乃是西域字种。阿者。无生义。想诸行无常。终归磨灭。能作所作。一切皆空。犹如梦幻。空无有生。便是安隐身心之大义也。善见律云。临欲睡时。应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无常。於六念中。一一念之。
  集。观想[丮-(举-与)+廾]字论。一气持二十一遍。然后卧。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不得脱里衣。小衣卧。当须忆念本参。
  取水
  【记】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云。夫水之为德。本体清净。澄湛凝寂。尤能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竭饮之而沃润。取者汲也。谓汲沟涧河池井潭等水也。须谛视有虫无虫。以密罗滤过方用。缁门警训云。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兹。会正记云。出家人修慈为本。慈能与乐。无杀为先。物类虽微。保命无异。
  集。梵语钵里萨罗伐拏。此云滤水罗。律中诸比丘闻佛制戒已。不知作滤水罗。佛听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郭。若作滤瓶。若患虫出。听安沙在囊中。不应弃陆地。还安着水中。会正记云。若作囊。须用细熟绢为上。若无细绢。细棉布亦可。僧祇律云。看水时。不应以天眼看。亦不得使暗眼人看。乃至能见掌中细文者得看。不得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若水中虫极微细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缁门警训云。滤囊。乃行慈之具。济物之缘。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兹而克。凡取水时。诵此诸佛德名偈咒。功德无涯。可谓真持戒者。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记】眼根发识曰见。源头活水曰流。然其性相不二。动静一源。若无源之水不流。即是死水。流得其源。则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而能旋香海。载须弥。恩沛三有。泽及万灵。而不自伐为功。僧得法源。则在尘不染。烦恼不侵。而能回戒海。载涅盘。量同法界。等济四生。亦无自强为善。故三贤十圣。赞之不及。凡夫肉眼。谁能窥其大用哉。今此偈文。全在发明见字。若见不彻。云何为彼当愿。云何为彼涤惑耶。若见者。谓所见之水。情状不一故。如人见之。清凉可悦。饿鬼见之。流变为血。鱼龙见之。谓是宫殿。溺者见之。谓是死窟。究竟水尚强名。何况有如上等见。皆是众生业力所感。故华严经云。阿修罗宫雨刀杖。三十三天雨摩尼。而阎浮提中雨清水是也。得善意欲者。谓愿所求如我意也。非为情欲之欲。若是情欲。即是惑垢。便从烦恼堆中。擘不开也。欲者。是乐欲。即从心所欲也。成实论云。心有所须。是名为欲。欲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毗尼母论云。如佛翘勤不倦。故名求法根本。又当作愿字看。谓心中愿乐洗除无始以来情欲之惑垢也。然惑垢。即烦恼之别名。谓惑乱心田。生诸染垢。上文是菩萨当愿。意欲是众生当愿。其犹啐啄同时。若菩萨发愿度众生。而众生不发愿出离者。菩萨虽有愿亦无如之何也。
  南无欢喜庄严王佛。
  【记】南无。此云归依。谓起诚敬心。发救护力。望佛救护众生也。如涅盘经云。阿阇世王。虽有逆罪。应入地狱。以诚心向佛。其罪即灭。故云救护力。欢喜庄严王者。谓此如来因中所修诸行。以欢喜心教化众生。离诸嗔恚烦恼。故於果上感斯嘉号。佛者。觉义。谓此觉体。圣凡同具。蠢动不无。背觉合尘。名为颠倒。故须念佛。背尘合觉。号曰明悟。故须度生。迷悟性空。觉体常妙。无欠无余。是名为佛。
  南无宝髻如来。
  【记】宝髻者。亦名宝胜。谓此如来智无与等。超出一切。最胜最尊。故加顶髻之喻。如来者。十号中之首称也。离倒名如。出缠名来。众生在缠之因。含摄出缠之果。故名如来。金光明经云。此佛往昔修菩萨行时。作是誓愿。於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故有是称也。
  南无无量胜王佛。
  【记】无量胜王者。谓此如来功德智慧。犹如虚空。甚深广大。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不可穷尽。故名无量胜王也。独称此三如来者。谓此三如来。於因地中。护生之念偏强。虽然佛佛以慈为本。各有本愿不同。如观音闻声救苦。地藏度尽众生。弥陀接引往生者也。今称此三如来者。以望随缘赴感。救护众生也。故比丘住处。有泉池所。用木牌写三佛号。竖置水中。以便用也。
  唵。嚩悉波罗摩尼莎婆诃(佛号。及咒。皆三遍)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记】极目无涯曰大。流通地脉曰河。西域有五大河。谓[歹*尧]伽河。琰母河。萨罗喻河。阿布罗伐底河。莫熙河也。此方禹疏九河。而注诸海。谓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湖苏河。简河。钩盘河。洁河。鬲津河也。今持此偈。不惟大河。但见入海之河。即当发愿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者。谓修道之人。断妄证真。有少分相应。若约位分。正当初信地也。故云得预法流。楞严经云。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名乾慧地。佛智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纵是舍利弗。智慧中第一。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故云如海。今见大河。当愿一切众生。得预法流不退。而直入如来妙觉果海也。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记】以此接彼曰桥。往来经过曰道。乃河涧水中之梁也。竹木砖石皆可为之。如或见者。即当发愿度生。以畅菩萨利济有情之本怀。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然桥梁有限。誓愿无边。故云广度一切。接引众生。无有疲厌。故云犹如桥梁也。
  浴佛
  【记】以香汤灌佛形像曰浴。灌佛形像经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其去家学道。及得佛道。乃至般泥洹时。皆用四月八日。所以在此时者。为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故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时。以示天下人。今日诸贤。谁有好心。念释迦佛恩德者。以香花净水。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诸天鬼神。所证明知。大慈禅师云。今朝正是四月八。净饭王宫生悉达。九龙吐水天色昏。一步七莲从地发。其浴佛礼仪。如彼经说。
  我今灌浴诸如来(长老作梵。举第一句。大众齐声。同音和之。下三句同)。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记】普曜经云。菩萨生时。九龙在空。降微细雨。不冷不热。浴菩萨身。我今者。指浴佛之时。言今而稽古。所以遵佛佛灌顶之浴式也。今以香汤而沐金躯。表清净心供养故。如来法身皆同。言浴释迦佛像。即浴十方诸佛形像。故曰我今灌浴诸如来。如来十号具足。福慧庄严。皆是无量劫来。戒德之所熏修。故感清净智慧聚集。今见像教之法。俨然三世一时。光洁严好。世间无比。故曰净智庄严功德聚也。法苑珠林云。五浊者。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故。二见浊。谓正法已灭。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故。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故。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也。五劫浊。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故。然众生本源。与诸佛本源。无二无别。只因一念妄动。故有五浊境界。诸佛境界也。即今以香汤灌沐佛身。亦复能令众生。涤除五浊之垢。而直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也。
  赞佛
  【记】赞者。称颂其身法也。谓灌沐如来形像已。复应诵此偈咒以赞之。如来众德悉备。行果极圆。赞不能尽。但非此。无以表其信敬。故不论范金合土。纸素丹青。如一见时。即持偈咒。称扬礼敬。虽是凡夫心量。三业虔诚。即同菩萨道行也。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唵。牟尼牟尼三牟尼。萨缚贺(三遍。此是七佛灭罪真言)
  【记】合参云。如来德相严好。赞不可尽。假使以虚空为口。须弥为笔。香海为墨。大地为纸。略举如来三十二相中一相。八十种好中一好。赞之经劫。所不能尽。况以父母所生之口。兼以三寸之舌。乃欲全举如来万德相好。而以是句非句。所能赞之哉。故发是愿。愿与当来大心众生。不离众生之口。而成佛口。不离众生之身。而成佛身。何以故。以赞佛故。而成佛口。成佛口故。即成佛身。成佛身故。证无相法。证无相法。是名真赞。宗镜录云。心无形相。故号无相。若於一切相。见无相之理。即惟心如来。若见无相。诸相亦无。惟是觉体。名见如来。由是则知佛身无相。涅盘经云。若人闻说大般涅盘。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今此一愿。意欲人人当来成就此身。得证如来无上殊胜法身。然此法身。无有相故。虽云有体。亦无能见顶者。如华严会上。佛现千丈卢舍那身。演说一乘圆顿大法。九地菩萨。不能见如来肉髻顶中之相好也。
  绕塔
  【记】绕者。周旋之义。塔者。一切诸佛舍利之宫殿也。梵语舍利。此云骨身。恐滥凡夫死人之骨故。西域以合掌旋绕为恭。此方以礼拜赞德为敬。梵语制底。亦云窣堵波。或名浮图。此云塔。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翻为生善灭恶处。或名高显处。谓显扬如来功德之标帜也。亦翻为方坟圆冢。此云可供养处。言宝塔之所在。即同诸佛法身之所在。应当恭敬供养也。西域记云。西天随所宗事。礼后皆须旋绕。盖归敬之至也。但不得无故登塔。古德云。无事莫登三宝殿。等闲休向塔中行。若非扫地添香水。总有轮王福也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