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集。僧祇律云。礼佛不得如痖羊。又礼佛塔。应当右旋。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不得左旋。旋绕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踏虫。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唾地。五。不得与人语。又得五福。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音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
  【记】提谓经中问云。散花。烧香。燃灯。礼拜。是为供养。旋绕得何等福。佛言。有五种福。如上是也。
  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没驮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诃(三遍)
  【记】右绕者。萨婆多论云。表诚敬之至也。佛法无他。虔敬为本。西土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土则巾履备整而为敬。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拜多而绕少。凡事诚顺。则一切智。无不诚顺。是故当於右绕处。而发是愿。令一切智自悟。自悟无他。惟行无逆。无逆之旨。佛佛承顺理故。是以右为吉。左为凶。右为顺。左为逆。如左绕者。密迹力士见。即欲以金刚杵击碎其身。佛世世以来。常顺三宝。父母。师长。一切教诫。无违无逆。今得果报。无有逆者。又佛身清净。众生於中。各见所事。或天。或神。莫不见者。是故畏敬。右绕而去。汝今何得逆之。本行经云。即世尊降生。周行七步。亦自南至西也。如绕时。入门先缘左足。从佛右边而上。之后。之左。而前。三匝已。赞礼而去。如是事顺理顺。心诚法成。则与诸佛。不相违背。即达中道之义。故云所行无逆。成一切智也。
  看病
  【记】瞻视曰看。疾苦曰病。身为苦本。有形难免。出家人割爱辞亲。十方云聚。应当痛痒相关。互为瞻视。所以八福田中。悲田第一。若见病者。当起慈心。始终照看。毋违佛意。
  集。律制具五德者。方听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涕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己身於善法增益。虽不久看病苦。但一见时。即谓此偈咒。以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记】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父。母。生我色身。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一。佛田。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恭敬供养。罪灭福生。故名佛田。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者登觉岸。果证无生。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名圣人田。三。僧田。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四。和尚田。此云力生。谓力能生长法身。养智慧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和尚田。五阇黎田。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谓羯磨。教授等。五种。轨范后学。紏正修行。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阇黎田。六。父田。谓资形抚教。养育劬劳。恭敬供养。虽无求福之念。竭力尽心。自然获福。故名父田。七。母田。谓怀耽乳哺。恩重山丘。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心。而尽心孝敬。自然获福。故名母田。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则能获福。故名病田。如上七种。皆不及病田胜者。如来怜愍病苦故。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唵。室哩多。室哩多。军咤利。莎嚩贺(三遍。此是消万病咒)
  【记】急患为疾。疾甚为病。乃愁痛之际。皆因四大不调之所致也。僧祇律云。人身假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四大。地大者。皮毛骨肉也。水大者。精液涕唾也。火大者。周身暖气也。风大者。运转动摇也。於中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然病有两种。一身病。草根树皮。可以疗治。二心病。非法药不能救治。是以大小乘戒。严制看病。故如来谆嘱云。若有供养我者供养病人。及说看病有五种功德。故菩萨见一切病人。作自己病想。不但以草根树皮之药疗治。兼以柔软之语。安慰其心。则身心二病。皆可愈矣。然众生情见各执。其病不等。故菩萨应病发药。断其病苦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者。不和为诤。便为对病之方也。由其空观现前。了知此身。如幻如化。故於一切境无所着。於自性离我所。作是观时。则知此身。悉皆空寂。华严疏云。四大乖违成病。知空。则永无所乖。故云离乖诤法也。大凡见疾病人。不惟持此偈咒。各宜猛省自己。生死交臂。贵贱如尘。何得惜之。既知幻身非久。应当增起念头。努力为道。
  剃发
  【记】削除须发曰剃。发者。从耳以上之通称。亦云剃发。亦云落[髟/米]。在石头度丹霞。则云刬佛殿前草。
  集。文殊菩萨所集剃发日。初四。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默诵此偈咒。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三遍)
  【记】剃除者。身心俱离故。口下为须。口上为髭。两颊为髯。今但称须发者。举此以该余也。佛制出家人。不许畜须发。养头陀。所以别僧俗之相。如僧相不成。还同俗汉。但形同俗相。易为获罪。既不能行。受复何益。故须剃也。若能如是遵行。则烦恼可除。道果可期。然僧俗既别。而所行自不同於流俗也。故当愿与一切剃须发者。同愿。同行。远离烦恼。至究竟寂灭也。又当愿者。不但剃除一须一发之烦恼。当愿无始以来。六根。六尘。如山。如海之烦恼。直向智慧刀下。尽情断除。故曰寂灭。又远离烦恼者。谓修道之士。乃离尘脱俗之侣。愿要断三界之结使。离生死之爱缠。希求菩提极果。志趣涅盘之乐也。
  沐浴
  【记】洗濯曰沐浴。谓濯身洗垢也。半月一浴。濯其色身。堪以载道。半月布萨。沐其戒身。定慧发生。故譬喻经云。佛以臈月八日。神通说法。降伏六师。度诸外道。外道感恩。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其身垢。臈月八日。浴僧准此。
  集。律制比丘。半月一浴。不得过。除病时。热时。作时。风时。雨时。道行时。不论。又则沐浴。当择其日。所忌者六斋日。斯日诸天下界。察其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记】六斋日者。毗婆沙论云。每月初八日。二十三日。帝释勅四天王各治一方。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每月十四日。二十九日。四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每月十五日。三十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有修行六度。持八戒斋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相庆。而言减损阿修罗。增广诸天众。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者。诸天忧患。而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降以不祥。减禄除算。故此六日。宜作诸善业。不应洗浴也。
  集。凡入浴。当将净衣。挂净竿上。触衣。挂触竿上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犹宜回避。免刺人眼。默念此偈咒。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莎诃(三遍。此是净身咒)
  【记】四大共成曰身。形相所现曰体。身者。我也。谓以水濯我身也。欲以水洗者。以其身有垢故。温室洗浴众僧经云。有耆域医王。愿请佛。及菩萨。僧。入温室洗浴。佛赞善哉。佛言。耆域洗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酥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何谓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三。除湿痹。四。除寒。五。除热。六。除垢。七。身轻明目。何谓七福。一。所生无病。二。相貌端严。三。身香离垢。四。肌泽光鲜。五。多诸侍从。六。口齿香洁。七。衣服自然。是为七福。有此利益。是故如来。听僧洗浴也。身心无垢者。谓入浴之时。了知身心本无尘垢。忽悟触因。谓水因为所触之因。尘体乃能触之缘。心本无生。垢从何有。尘本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俱空。中间觉解之性。安然光洁矣。故楞严会上。跋陀尊者。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果能如是体会。则内外光洁矣。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佛。我念宿命。生罗阅祗国。为庶民。时生恶疮。治之不瘥。有曰当浴众僧。其水洗疮可愈。我即到寺。设浴供僧。如法洗疮。乃愈。从此所生端正。金光晃昱。九十一劫。常得净福。贤愚经云。首陀会天。下阎浮提。请佛及僧洗浴。设甘美之食。阿难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相好奇特。佛言。昔毗婆尸佛时。彼为贫家子。恒佣作自给。闻佛说洗僧之德。乃勤施少钱。办洗具。并设食请佛僧。由此生首陀会天。此光相七佛以来。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故号净身。十号具足也。
  洗足
  【记】身分最下曰足。西域比丘。出门多跣足。是故凡至僧伽蓝。必先洗足。方可入寺礼敬也。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足神力。所行无碍。
  唵嚂莎诃(三遍)
  【记】足者。止也。谓身分到此止故。具足者。圆满义。神力者。神通道力也。谓智澄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谓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所行无碍者。正显神力之妙用也。当知菩萨修道不出行解二门。若但解无行。犹弗解也。若但行无解。犹弗行也。行解双兼。满足六度。则神力无不具足。所行无有障碍矣。是故行一波罗蜜。具足无量波罗蜜。无量波罗蜜。不出此一波罗蜜。故曰所行无碍也。
  沙弥十戒相。
  【记】如律所明。沙弥者。出家之小众。比丘称为大僧。对大而言。故名曰小。未剃发时。名为净人。舍离恩爱。投师出家。名为沙弥。剃度之法。如剃度正范中明。须发既除。故受称也。十戒者。始从不杀。乃至不持宝物是也。以此十法。能止形上诸恶。故名曰戒。触境逢缘。守持不犯。故名曰相。萨婆多论云。受持禁戒为其性。搭衣持钵表其相相从性发。性依相修。性相交成。故名为体。是沙弥本所受持。为比丘戒之阶梯。菩萨戒之根本。故曰沙弥十戒相也。
  集。沙弥有二种。一。形同沙弥。二。法同沙弥。若但剃度。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谓衣钵不具。律仪不知。其形相虽同。由无戒摄。非五众数故)。若受十支净戒。名曰法同沙弥(谓衣钵具足。同学律仪。精持净戒故。律云。沙弥有四应知。一知佛。二知法。三知僧。四知戒相。沙弥知和尚有五。一知名字。二知相貌。三知世寿。四知法腊。五知种族也)。法同中。又分三种。自七岁至十三岁。号驱乌沙弥(增注云。谓其年幼未堪别务。惟令为僧守护榖麦。及於食厨坐禅等处。驱遣乌鸟。以代片劳。兼生福善。无致坐消信施。虚度光阴也。从行彰名。故云驱乌也。律云。有长老携儿出家。同入村中乞食。世人讥言。沙门有儿。何知正法。佛制以后。非年十二者。不得出家。复次阿难。有檀越合家疫病。儿皆尽死。惟有一子。恒在市上拾粒自活。阿难行过。儿随后唤公公。阿难不闻遂去。居士讥言。沙门释子。他有足时。强亲如父。如子。今见衰丧。而不顾录。小儿追呼不已。阿难顾视识之。呼言子来。随入祇桓。向礼佛足。佛问阿难。如何不度。答言。佛制不得度年减十二者。是以不度。佛言。此小儿能驱食上乌否。能持戒否。能一食否。若能如是。听度出家。凡欲剃度者不可说出家乐。当告其苦。五分云。若度人时应先问为何等出家。若言为衣食故不得度。若言为求善法。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应度。驱乌沙弥。准病比丘残食。众鸟啄食。沙弥能驱乌。得少分利。以消信施故。阿难言。此小儿者。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佛告阿难。若小儿尽能尔者。听令出家。如度罗睺罗法。故有驱乌一种也)。十四。至十九。号应法沙弥(谓已受佛戒。其年正与二法相应。一能事师。执劳服役。二能修习禅诵故。此与前法是一。不者。即入下名字类中矣)。二十已上。号名字沙弥(谓年满二十。应受具戒。或根性暗钝。或出家年晚。不能顿持诸戒。如是因缘未至。位是沙弥。故云名字沙弥。品类虽三而俱禀十戒。总名为法同沙弥也二十以上。七十以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得与出家受具。若过若减。纵有所堪。及是应法。而无堪者并不得与出家受具。若果能畏生死苦。爱涅盘乐愿为佛子。坐卧不须人者听。若能诵经坐禅。进修善业。堪任劳役并听出家。故僧祇律云。若年七岁解知好恶。得与出家。若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得度也。若先与出家。不应驱出)。
  一曰。不杀生。
  【记】断命曰杀。有情曰生。谓既受戒已。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如己无异。应当怜愍。慎弗伤害故。
  二曰。不盗。
  【记】对面强劫曰盗。谓物各有主。主所守护。受戒之人。虽一针一艹。苟非我之所有。不与不取故。
  三曰。不淫。
  【记】淫者。不净行也。谓受戒之人。观一切男女。如父如母。清净自守。无染污心。修不净观。对治三业故。
  四曰。不妄语。
  【记】妄语者。违心故说也。谓受戒之人。出言诚实。无虚妄心。修戒定慧。对治口过。远离恶口。利益众生。出世法中。忍辱第一。慈悲一切。不恼他人。常行正语。顺圣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