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记】会正记云。此是迦叶佛钵。佛入涅盘后。龙王请至宫中供养。以待释迦成道。
  尊。由天献。
  【记】会正记云。佛成道已。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皆欲取之。遂化成四钵。令各得一钵。以奉世尊。世尊受已。次第相重。合为一钵。
  广。则普利一切。
  【记】古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欲穷生死路。乞化度春秋。
  俭则过中不食。
  【记】过中不食者。学佛而食也。如来处於五中。谓降生中国。中夜踰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谈中道。
  容。则施受精粗。而福利平等。
  【记】如阿那律陀。於饥世。以一钵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
  清。则举世不忍以荤投之。
  【记】僧祗律云。钵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
  如是故吾曹敢不宝重哉。盛饭时。默念此偈。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记】名义云。比丘称乞士者。有二义。一。乞食以资色身。二。乞法以资慧命。盛者。容受物也。钵饭既满。不可徒生贪饕之想。不修梵行。当观饭之来处。粒粒从信施得来。一切善法。悉从此智种发生。故受施者。当梵行具足。所施者。福果盛满。犹如种子发花。花复为果。满足菩萨之梵行也。西域传云。佛钵在乾陀国青玉色。受三斗。诸国宝之。供养终日。华香不满。则如言满之。故一见满钵饭食。则期所修善法。一切具足。成就圆满。不辜此躯。为载道之器也。
  集。念供养时。以右手扶缘。左手持钵齐眉。将钵匙外向。供文照常。
  【记】将钵齐眉者。有二义故。一者。我等此形。乃无明业识。杂秽所成。恐口鼻中气。触其净食。不堪供佛菩萨故。二者。众生情见。犹恐分别钵中饮食。精粗好恶。先起三毒心故。次以右掌倚钵缘相等。名曰障其触气。
  附供养文(孔子侍食於君。君祭。又蔬菜羹瓜祭必斋。今饭前先供。礼之大者)
  【记】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不为益身。若得食时。先献三宝。后施四生。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檀越施来受食之时。先当端身正念。如法供养三宝也。华严云。设於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是名供养佛。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说微妙法。若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思益经问云。谁能供养佛。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文殊般若经中。佛问文殊。汝云何供养佛。文殊答言。若幻人心数灭。我则供养佛。台教云。供养佛者。只是随顺佛语。今顺佛教。修三观心。即为供佛。为破五住。得解脱故。即供养法。三谛理和。即供养僧。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记】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徧一切处。谓真如平等。性相常然。徧於诸法。身无碍故。经云。遮那妙体。徧法界以为身。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起信论云。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佛。佛身无为。故曰清净。法者。可轨义。诸乘乘之。而得成佛。由以法为身。故名法身也。经云。法身者。即佛身也。谓法能出佛故。身者。依义。体义。法身为报化所依体故。法身为重。故居第一。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记】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谓诸惑无余。众德悉具故。亦即圆满义也。又翻为光明徧照。谓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报身也。外以慧明。照应大机。即他报身也。又云。理智如如。名为自报。相好无尽。名为他报。摩诃衍云。报身者。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报。三觉具圆。名之为佛。华严疏云。一。自觉。自心本无生灭故。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如是故。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为满故。修因感果。名之为报。积聚功德智慧。名之为身。故曰圆满报身。报能显化。故居第二。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记】梵语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心性无边。含容一切。故名能仁。心性本寂。动静不干。故名寂默。又云。能仁是悲。不住于涅盘。寂默是智。不住于生死。此乃娑婆世界说法之主也。千百亿化身者。言变化之多也。今且言三。一。大化身。如梵网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接引三贤故。二。小化身。如法华云。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接引二乘故。三。随类化身。谓猿中现猿。鹿中现鹿等。随类化现。接引一切故。譬如千江散影。长空止见孤轮。万口传声。空谷曾无二响。应化无穷。法身不动。亦犹是也。无而忽有曰化。假聚五蕴为身。既以现身受纯陀供。又有别受大众之供。则一应一化也。又智与理泯。以报合法。能起大用。随机普应。说法利生。故名为化。三身无碍。两足称尊。故名为佛。先报后化。故居第三。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记】经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谓彼佛光明。及与寿命。无有量故。智论云。无量有二。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如虚空。涅盘。众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如涅盘经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是也。十号俱彰。三身圆显。故名为佛。此乃西方教主。接引众生。举西方一佛。以例余九。弥陀已成。故居第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记】梵语弥勒。汉言慈氏。姓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名阿逸多。翻无能胜。具足当云慈无能胜。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时。号一切智。於八千岁。修习慈行。悲华经云。发愿於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即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神通广大。威德无穷曰佛。布袋和尚颂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在世间。世间人不识。观音玄记云。底沙佛时。慈氏与释迦如来。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弥勒多游俗姓家。弃舍所习诵。所以果在后熟。为龙华教主。当来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三会说法。初会。度九十六亿人。二会。度九十四亿人。三会。度九十二亿人。皆证阿罗汉果。凡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持戒修行。及造福者。皆得於龙华会上授记成佛。故处处经中。佛告弥勒偈言。汝所三会人。是我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者。一称南无佛。皆得成佛道。此举补处以例过去。该通三世。当来下生。故居第五。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记】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过现未来曰三世。佛佛皆供曰一切。分身无量。徧十方剎。故曰诸佛。若论往古劫海之现在诸佛。即今称为过去。即今现在。乃过去之未来。亦为未来之过去。所以出息入息。一剎那间。而成三世。又诸佛者。谓尽东方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悉皆现前。受我供养。余方亦然。此乃总结供养一切佛也。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记】大智者。拣非用外之智也。谓一切诸佛。皆依文殊而发心故。又善财始见。即发大心。故慈氏语善财言。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力也。微密经云。梵语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信也。楞严经说。是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央掘经说。是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慈恩上生经疏。引经云。未来成佛。名曰普现。佛地经云。妙吉祥者。一切世间亲近供养赞叹故。又真谛云。於怨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故。又生时有十种瑞故。正音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智也。经云。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大智独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证。谓之觉。无明未尽。谓之情。谓能发起大智大悲。觉自有之佛性。惟智故。上求佛果。惟悲故。下化众生。有了悲智。方可利生。设无智。则佛道难成。设无悲。则众生难度。智悲双运。故名菩萨。此乃二利之通称也。文殊具根本智。以信解是成佛根本。故经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既信解是成佛根本。受食后自当精进修持。以冀发生定慧也。
  大行普贤菩萨。
  【记】大行者。拣非权小之行也。万行之所庄严。故称为大。供养一切。心无厌足。故名为行。梵语邲输跋陀。此云普贤。悲华经云。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更汝字。名曰普贤。行无不徧曰普。佑上利下曰贤。以周徧佑利。故名普贤。然行为修道之首。非行则福慧不能生。施心不能普。六度不能修。众生不能度。故诸佛菩萨。无有不从行门中出也。然文殊是能起之信解。普贤是所起之万行。互相融摄。表依信起行。行能显理故。
  大悲观世音菩萨。
  【记】大悲者。专用悲心以化度也。誓愿弘深。故称为大。寻声救苦。故名曰悲。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观。是能观之智。音。即所观之境。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非智不能起行。非行不能兴悲。以表受此饮食。愿要智悲同运。广化众生。故立文殊。普贤。观世音也。
  诸尊菩萨摩诃萨。
  【记】诸尊者。该摄尘方一切菩萨也。如地藏势至等。众圣。有如是恩德。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无有过者。故称曰尊。梵语摩诃萨。此云大菩萨。位登十地。等觉以上者。悲智并运。自利利他也。此则总结供养一切僧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
  【记】言摩诃者。深大般若。拣非浅小般若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波罗蜜。此翻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般若是六度万行之首。波罗蜜。是涅盘彼岸之终。诸佛菩萨。以般若为能乘。涅盘为所乘。依六度法。运诸众生。出於苦海。到涅盘彼岸也。此句总结供养一切法也。佛是能说。故先供。僧是能传。故次供。法是所说。所传故后供。三宝一供。六道均益故。四恩总报故。未受食前。应先称供也。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早时念)。
  【记】僧祗律云。佛在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奉佛。所以佛听比丘食粥。有十种利故。一。资益身躯。颜色丰盛。二。补益尪羸。增长气力。三。补养元气。寿算增益。四。清净柔软。食则安乐。五。滋润喉吻。论议无碍。六。调和通利。风气蠲除。七。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气无碍滞。辞辨清扬。九。适充口腹。肌馁顿除。十。喉吻沾润。渴想随消。谓粥有如是利益。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其饶益行人是愿。表因。果报常乐表果。谓施主以十利之粥供养者。必当感证涅盘妙果。而获常乐我净四德也。周书云。黄帝始烹谷为粥。魏武帝苦寒行曰。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记】三德者。一。清净。谓供佛僧之食。常使清洁。无荤秽之气。二。柔软。谓供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无粗涩之味。三。如法。谓供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也。六味者。谓酸。苦。甘。辛。醎。淡也。涅盘经云。诸优婆塞。为供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美德焉。供佛者。谓供三世诸佛也。僧有二种。一者菩萨僧。二者比丘僧。供佛未有不供僧也。故曰及。普同者。上至诸佛。中奉贤圣。天龙护法。下至一切含灵。无不徧及。故曰普同供养。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记】禅悦。法喜者。此乃出世五种食中两法也。故华严疏云。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於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五种食也。一。念食。谓修圣道者。常持正念故。二。法喜食。谓爱乐大法。资长道种故。三。禅悦食。由得定力。资长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故。四。愿食。谓不舍梵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故。五。解脱食。谓离诸业缚。於法自在。长养菩提故。此五种是圣食。第一句偈是凡食。谓米炊熟曰饭。又饭。茹啖之义。谓进食之时。作是愿言。我今受此段食。资养幻躯。修出世道。愿诸众生。不由胎藏。不假段食。惟得禅悦法喜二食。长养圣根。资持慧命也。
  出生
  【记】出生者。当时世尊为鬼子母等。恼害人民。凶恶无比。故先以威折。后以慈摄。以法食易其口腹。不使生命。入其死门。故曰出生。然恐法化不恒。凶恶之辈。仍害生命。乃敕诸弟子。凡修行处。食时先施法食。令满法喜故。涅盘经云。不施食者。非我弟子。
  集。念毕。出生。用匙取饭七粒。面不过一寸。以左手大拇指捻无名指。作甘露印。默念偈云。
  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集。将匙中饭。给侍者送去。匙朝里向。默念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