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集。盖此三衣。而称福田者。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藏义经云。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
  【记】菩提。大论释名佛道。上首者。第一也。欲求佛道。先别形仪。外着袈裟。内心自摄。身心既摄。得入道门。是知袈裟。为入佛道之第一也。
  二者众处人天。
  【记】众。即僧众。处者。居也。诸天着乐。六道升沉。不能修行。无上菩提。故律云。受具足戒已。於天人魔梵。外道婆罗门众中。比丘比丘尼僧。最为第一。是知着袈裟者。众处人天之上也。
  三者父母反拜。
  【记】父母者。生身之本。辞别出家。应无子分。反者。答也。谓答其拜也。律中见父母。秪宜问讯。适或念劬劳恩重而拜者。父母必云。身着袈裟是佛弟子。而答拜之。此是袈裟之利益也。身无法服。未必如斯。普曜经云。净饭王告优陀耶。汝往佛所。称我志意。佛本有要。得道当还。须依往言。时来相见。优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即许可。七日当往。时优陀耶。白王消息。王闻欢喜。与诸群臣。四十里外。奉迎世尊。佛与金刚力士。梵释四王。诸比丘众。放大光明。乘空而来。渐欲近王。王与臣民。夫人采女。见已礼拜。佛现种种神变。诸方出没。意遮众生。诽谤事故。王礼拜已。佛乃下地。问讯父王。少病少恼。起居轻利。礼问已毕。王等与佛。一切大众。还於国中。说法化利。得道者众。此即父母反拜。佛示不受。佛还问讯。说法化利。后世僧众准此思之。
  四者师子舍身。
  【记】梵语僧伽彼。此云师子。贤愚经云。昔有辟支佛。在山林中。福度众生。禽兽亦附。时有师子。名曰坚誓。身毛金色。食果啖草。不害群生。有一猎师。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内佩弓箭。见师子来。而心念言。可杀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脱贫。便以毒箭射伤。师子欲害。见着袈裟。便自念言。着袈裟人。必得解脱。此袈裟乃是三世圣人标相。我若害之。则起恶心。向三世贤圣也。念已。息害而死。由敬袈裟故而舍身也。
  五者龙披免难。
  【记】梵语那伽。此云龙。乃鳞虫之长。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龙王经云。龙王白佛言。如此海中。无数种龙。金翅鸟王。常来食之。我等日夜恐怖。求佛救护。令得安隐。於时世尊即脱身上所着皂色衣。与龙王曰。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於中乃至值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
  六者国王敬信。
  【记】僧祗律云。尊者达尼迦。暗取官材罪在不舍。瓶沙王信敬三宝。见达尼迦身着袈裟。虽取官材。释然不问。
  七者众生礼拜。
  【记】经云。六道四生。见着袈裟者。莫不恭敬礼拜。奉为最上福田。故律云。比丘浣故袈裟。湖神取汁。而灌身。外道持新氎来洗。湖神却言。莫污我水。可见袈裟。遵重如是。
  八者罗剎恭敬。
  【记】昔有一山居僧。在深嵓宿。以衣障前。有异人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免得脱。如是众相。难可具述。
  九者天龙护佑。
  【记】律云。凡有袈裟之处。一切天龙善神。咸皆守护故。
  十者得成佛道。
  【记】僧祗律云。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贤圣标式。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无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得成佛道也。
  引证。宣律师感应因缘云。时四天王臣子。白宣律师曰。如来临涅盘时。告文殊师利及大众言。我初入山学道。以无价宝衣。贸得鹿裘着。有树神现身。手执僧伽黎。告我言。汝今修道。定得正觉。过去迦叶佛涅盘时。将此布僧伽黎。付嘱於我。令善守持。以待仁者出世。令我付与。我欲受时。地便大动。树神告言。今为汝开衣。示福田相我见相已。即入金刚三昧定。地又大动。树神又言。汝今犹是俗人。未合被此法衣。当置顶上。恭敬供养。汝求佛道。不为魔挠。我依树神。头顶戴之。大地震动我六年苦行。身体既羸。衣犹顶上。不敢辞疲梵王见之。起大悲愍。将我伽黎。上至梵天。地又大动。日月无光。坚牢地神。告梵王言。汝可持衣。还安顶上。梵王依教。大地乃安。日月还明。太子问梵王言。汝知僧伽黎在我顶上意否。答言不知。此为未来诸恶比丘。比丘尼等。不敬我解脱法服。不受持三衣。亦不持戒。令法速灭。故以衣在顶上住也。
  又悲华经云。佛於宝藏佛前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於其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记。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
  【记】此五种功德。即前十种利益。及出生第二偈义也。一。即前菩提上首义。二。即父母反拜。众生礼拜。天龙护佑。得成佛道义。三即后出生第二偈义。四。即师子舍身。国王敬信义。故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五。即众处人天。龙披免难。罗剎恭敬义也。如次思之。自然可晓。
  大论云。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染衣是其相。四分律藏中。佛告诸比丘。随所住处。常与三衣俱。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汝等舍本族姓。以信出家。应当如是。所到之处。法衣随身。不应离宿。僧祗律中。佛言。比丘三衣。一钵。须常随身。违者出界结罪。当敬三衣如塔想。十诵律中。佛言。护三衣如自皮。护钵如眼目。所行之处。与衣钵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若不持此三衣入聚落俗人处犯罪。五分律。三衣谨护。如身薄皮。常须随身。如鸟之羽飞走相随。大乘梵网菩萨戒中。佛言。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违者结罪。盖三衣。一钵。乃佛佛亲持。祖祖授受。七众同遵。两乘共制。若云出家佛弟子衣钵可离。东西两土。轨则不同者。请阅三藏。何经何律。何论。许开。当知佛言可信。凡语无凭。有智慧者。勿染邪风。须坚信力尔。
  【记】业疏云。所以衣钵随身者。由出家人。虚怀为本。无有住着。有益便停。故制随身也。大悲经云。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形是沙门。披着袈裟者。於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涅盘。无有遗余。僧祗律云。僧尼有戒德者。若俗人求破袈裟段。欲禳灾者。听与少分。
  卧具
  【记】尼师坛者。乃百一衣属也。同毡席之形。名为敷具。如衾被之形。名为卧具。盖谓敷之而卧也。敷之而坐。即为坐具。敷之衬足。即为衬足衣。名含多义。故属百一衣中之数也。
  集。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名随坐衣。亦名衬足衣。长佛二磔手半。广佛二磔手。僧祇律云。如来一磔手。二尺四寸。此约小尺。若准大尺。可二尺许。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处。取坐之。十诵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尼师坛。律中本制缘起。为身。为衣。为卧具故。事钞云。为身者。恐坐地有所损故。次为衣者。恐无藉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床榻故。律云。新尼师坛。故者缘四边。以乱其色。若作。应安缘。五分律云。裁作三分。长头余一分帖四角。不帖则已。根本律。并寄归传中。不听礼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罕其见闻。此方礼拜展用。不知传起何时。如遵圣制。不用为正。若论为衣。展礼无妨。详明於斯。学者随便。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莎诃(三遍)
  【记】此偈显密互用。第一句华梵双举。即此一句。可见全体之用也。下三句。乃见全用之体。究竟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也。心苗者。菩提种子。发生之苗也。展开者。如布种之法也。若坐。当改云。展开跏趺坐展开之时。如种子之得地。而言圣地者。谓千圣共游之地。即尼师坛之别名也。言一切凡夫不登此地。何由得证圣位。一切种子。不布此地。何由长养心苗。如者。法身之理。来者。应身之用。法化冥一。故曰如来。奉持者。遵佛之制。而行无持无作之法也。无持无作之法。即是培植心苗之法。培植心苗之法。即是奉持如来之慧命也。昔日有罗汉比丘於山嵓入定时。猕猴将坐具偏袒右肩。合掌右绕三匝跪地。比丘出定叹曰。畜生尚有佛性。比丘即与受三归五戒。猕猴欢喜舞跳。失足坠嵓而死。即生兜率天宫。名义中。天神黄琼云。元佛初度五人。迦叶兄弟。并制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之下。后度诸徒侣渐多。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为风飘。以尼师坛镇上。增辉记云。佛先许安左肩上镇衣。后因有一外道。名曰达摩多。问一比丘曰。汝肩上片布何名。何用。比丘答曰。名尼师坛。是坐具。又问。汝所披衣何名。有何功德。答言忍辱衣。三宝之相。上制天魔。下降外道。达摩多曰。此衣既有如是功德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居其上。若汝自为。师何不教。若师教者。此法不足可尊。比丘白佛。佛制还安左臂衣下。但不得垂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是故今遵佛制。令诸比丘。以坐具置於左臂袈裟之下也。
  登道场
  【记】登者。升进也。一达无为证真之地。名曰道场。又云。十方诸佛得道之场。即无生庭也。或名为寺。即法庭也。或名僧伽蓝。益福生善也。或名净住舍。或名法同舍。或名出世间舍。或名精舍。或名清净无极园。或名金刚净剎。或名寂灭道场。或名远离恶处。或名亲近善处。并随义立名。各有所表。此是善人住处。信心长者自念言。我何时当得居如是出尘垢之处。今则不论丹青雕塑。但有佛像在中。即名道场。如一见时。即当持此偈咒。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咤(三遍)
  【记】若得见佛者。即初心恳意之句。言佛不易见也。当愿者。是二利之弘誓。谓既得见佛。当生自庆。然佛性人人本具。何不易见。惟其本具。故不易见。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故也。言众生不易见佛者。秪为妄想执着为碍耳。若妄想消尽。本觉始觉。同一圆明。同一清净。况有生佛之名能所之相分别哉。所以得无碍眼。即得见佛。得见佛者。即是佛见。是佛见者。即无碍眼。言无碍眼者。谓具五眼圆明也。所谓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楞严经云。阿那律陀。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没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如天眼通。但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蔽而未得彻见一切佛也。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今之所谓无碍眼者。乃是佛之知见。故得见一切佛也。
  赞佛
  【记】梵语婆师。华言。赞叹。赞者。美其德也。善见律云。听汝作呗。呗。言说之词。法苑珠林云。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意实同耳。佛之功德。赞莫能穷。然非赞。无以致其敬。是故凡睹慈颜。应当赞颂。佛者。觉行圆满也。根本杂事云。勿居显露。违者得越法罪。若礼敬之时。端身齐足。合掌赞云。
  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暂归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记】法者。轨持义。谓一事一法。皆轨持故。王者。往也。谓佛所说法。无有高下。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所归往也。又云王者。自在义。谓以法摄护众生。令得安乐。故名法王。经云。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又王者。有乎二种。一者轮王。王四天下。二者法王。统摄大千。如世间以轮王为尊。而出世间。以法王为重。故曰无上尊也。梵语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大论云。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众圣之中。佛为无上也。三界无伦匹者。依自誓三昧经云。初欲界有四。一情欲。二色欲。三贪欲。四淫欲。欲强色微。故云欲界。二色界。有二。一情欲。二色欲。色强欲微。故云色界。三无色界一种。惟情欲故。色绝欲劣。故云无色界也。伦。等也。匹。配也。谓证佛理境。居常寂光土。其余九法界中。皆称众生。岂能与佛等配乎。如来为三界大师。等视众生。犹如赤子。无数方便。引出火宅。故云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也。我今暂归依。能灭三祗业者。谓行人以凡情名字之我。而称我也。暂归依者。以一瞻一礼。睹其相好之诚。令无量众生。灭除无始罪垢。而深植慧根也。三祗者。梵语具云。阿僧祗劫。华言无数时。有其三解。一。如俱舍论云。如来始从古释迦。至尸弃。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祗。次从尸弃。至然灯。值七万六千佛。名二阿祗。僧又从然灯。至毗婆尸。值七万七千佛。名三阿僧祗。此三僧祗。乃无数中之有数。约如来因中修行六度所历时论也。又起信疏云。从初发心。至欢喜地。谓之一阿僧祗。从二地。至八地。谓之二阿僧祗。从九地。至等觉。谓之三阿僧祗。此乃无数中之无数。约菩萨修行位次论也。是以即此现前一念信敬之心。胜於如来三大阿僧祗劫。修六度万行之功。能灭三祗生死之罪。何况称扬赞叹。若论赞佛功德。亿劫莫能尽述。故行愿品云。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词。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菩萨本行经云。阿难白佛言。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赞佛如来。得几功德。佛言。正使亿百千那由他术。无数众生。皆得辟支佛道。设有人供养是等衣服。饮食医药。床敷卧具。满於百岁。其功德多否。阿难言甚多世尊。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於上福。百千万倍。无以为喻。智度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生尊重。恭敬赞叹。是人得无量福。知一切众生得无过者。故言尊。敬畏之心。过於君王。父母。师长之切。故言重。谦逊畏难。故曰恭。推其智德。故曰敬。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名举扬。为叹。故华严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