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集。大便毕。临水即念此偈咒。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室利婆酰莎诃(三遍)
【记】事讫者。谓大小行事已毕。就水洗僻处时也。此当愿者。非同世间之愿。及世间之法。当为众生。发出世之愿。说出世之法。具有优劣於此。何也。於世间法。秪名事相而已。在出世法。中即事显理。深达中道之义。速疾往者。言五浊恶世。所见所闻。无非烦恼恶业。缠缚身心。沉沦生死。流转三界。如处牢狱。受罪之法。牢狱尚有尽期。烦恼实无边际也。三毒如此利害。是故喻如秽厕。不可久停。故当速离世间秽浊之行。而行出世清净之法也。如经律所明。入厕洗净。若不默持诸咒。纵用七恒河水洗之。不得清净。何以故。种子不净故。
洗净
【记】洗者。除也。谓除去不净。而成洁净。故曰洗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唵。贺曩密栗帝莎诃(三遍。用左手后二指洗之)
【记】洗涤者。清净义。即蠲弃也。谓此幻形之有秽浊。必假净水方得蠲弃也。若不涤除恶触。不合受用僧伽敷具床榻。律摄云。若苾刍受食。未漱口以来。乃至大小行讫。未将净水去秽。受礼。礼他。授法。听法。皆不听许。不坐床座。及啖饮食。违者得罪。然虽洗涤。必仗偈咒法力之功。方可身心清净。乃得调柔也。而云毕竟无垢者。即事以明理。谓此身心。皆因烦恼。所知。二障所缠。而我法二执未空。自从无始以来。无明障蔽。真理何能得显。今之所以毕竟无垢者。以持戒之功勋。以定慧之力用。毕竟清净。毕竟无染。则知寂净光生。烦恼永丧矣。
洗手
【记】手是总名。乃吾人身形所具。能司执持之支分。若无掌。不可名手。无指。亦不可名手。有掌有指。方名曰手。两手。太阳之精也。字魂阴掌图法天。指法五行。大曰拇指。第二曰食指。中曰将指。第四曰无名指。第五曰小指。第六曰枝指。谓既专执持。则秽触难免。故当洗焉。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莎诃(三遍)
【记】水。柔为性。离垢去染为用。盥者澡也。以掌掬水澡净曰盥掌。夫手沾尘垢。今净水去其掌垢。表法水除其心垢。所谓日新。又新。纯其德也。当愿众生者。谓持戒之人。所修梵行愿生身心清净。受持如来清净法味。续佛慧命。化化不绝也。言佛法者。广则百千三昧。无量法门。乃至三藏十二部。异则一四句偈。皆名佛法也。唵下诵咒之时。一浣而再浣。再浣至七浣。自然佛法现前。究竟我手。佛手。众生之手。同於清净。同於受持。是真清净佛法之手。受持佛法也。
引证。师子国。释迦弥多罗。三果人也。麟德初。来京。高宗尊处禁中。总章初。康藏犹为居士。请受菩萨戒。众谓梵僧曰。是行者诵华严。兼善讲梵网。梵僧惊叹曰。但持华严。功用难测。况解义耶。若人诵净行品。百四十愿。已为得菩萨具足戒者。何烦别授。西国相传。有人读此经。以水盥掌。水沾虫蚁。其舍命者。皆得生天。何况持说此经。教化众生者乎。此贤者后来。必广大饶益一切也。
集。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一次即净。若是大便。去秽后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 溪堂杂录云。元佑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尝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未常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识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现。有警於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洗面
【记】额前曰面。又头面也。凡物皆有背。有面。又相向为当面。乃一身之首。起则先见於人。既先见人。必先见佛。故须日日早净。以便行礼持诵也。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唵。嚂。莎诃(默持二十一遍)
【记】以水洗面者。谓此幻质。乃不净之体。九孔常流于外。面向窍次所在。常溢洟唾不净之物。故须水以涤除之。是故每於晨朝沐其面也。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故行者洗面。即先发是愿也。净法门者。即事显理。以八万四千尘劳之门。转为八万四千清净法门。亦即是陀罗尼门。此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乃至三贤十圣。游履之门。一切行人解脱之门。若能真穷惑尽。本来面目。不假拭而明矣。如上之门面。自得之后。直至成佛。毕竟清净。故曰永无垢染也。
饮水
【记】饮者。咽也。梵语阿伽。此云水。水者。准也。准平物也。名义云。润万物者。莫过於水。形为四大。气冠五行。五分律云。有内用。有外用。内用者。饮食之属。外用者。浇灌浣濯洗和之属。上偈洗面灌沐等。是外用。而此偈吞咽等事。谓内用也。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唵。嚩悉波啰摩尼莎诃(三遍)
【记】水中生灵甚微。人之眼根粗障不能观察。惟佛五眼明净。彻见微细昆虫。非凡小肉眼能视。既见斯类。以慈悲故。说此偈咒。萨婆多论云。舍利弗以净天眼。见空中虫。如水边沙。如器中粟。无量无边见已。断食。经二三日。佛勅令食凡制有虫水齐肉眼所见。漉囊所得。不制天眼见也。钵者。受食之器。今显一钵水。具有八万四千虫者。谓人身具有八万四千户虫。今以钵水晓之。若持此咒。即成法水。生自远离。如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耳。若不持者。食之尽为血肉矣。故持戒比丘。每於饮用时。虽有漉囊滤过。而疑惑木除。必须仗此偈咒法力之功。默念三遍。则饮用者可无愆尤矣。故云。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也。
五衣
【记】五者。五条。衣者。依也。谓依此以庇寒暑也。斯乃出世法服。非同世俗可比。当护之如皮。敬之如塔。萨婆多论云。此衣九十五种外道所无。惟佛法中有也。
集。梵语安陀会。此云作务衣。五条。一长一短。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诵此偈咒。戒坛经云。五条表断贪。净身业也。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莎诃(三遍)
【记】此偈以因招果。显密互用。二利均沾故。上二句出名义。下二句乃发愿。唵字下是密语。非名言可能解释也。善哉者。赞美之辞。赞其衣之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有大利益故。去粘曰解。去缚曰脱。言此衣为解粘去缚。无垢之服也。如世间美服。多属蚕口。故尘世众生。触爱细滑。为恶所染。不善解脱。出家受具。由习戒故。定便久住。由习定故。净慧自生。由此三学精明。故於三毒边。一一解脱。可见此衣。能生善。法能伏烦恼。故曰解脱服也。无上者。谓此衣有出世功能。超过世间。一切斑彩锦文。王臣之服。天上天下。乃至九十五种外道。无有胜於此衣。故名无上也。福田者。法。喻。双举也。大意借田说法谓戒乃人世福田。檀越种福。僧着袈裟。现田纹相。名曰福田。如世间之田。生长苗稼。以养形命。而此福田之衣。能与沙门生长智慧。滋培五分法身也。我今顶戴受者。指披着之人。顶之于首。戴之于身。如是受持。尊重之至也。世世不舍离者。谓此法服。非但今生尽形受持。乃至尽未来际。不愿舍离也。
七衣
【记】七衣者。七条之衣也。然此三衣。名义众多。谓能降伏众魔。故曰忍辱铠。不为欲泥污染。故名莲花服。龙得一缕。不为金翅鸟所食。故名救龙衣。生死烦恼。由斯解脱。故名解脱服。经律通名袈裟。此云坏色。如世间红黄紫绿白色。人人所爱。爱即是贪也。施来我出家人得之。如法染成青。黑。木兰。三种色。除自己贪着之心。坏彼好色。故云坏色。亦名不正色。谓不住於色。住色即非正色。亦云染色。表心染於法。要染无所染。方名曰染。然二乘之染。非真染。必要心染大乘。方名真染。真染即大仙道也。能於正法除其结使。名为究竟寂灭之衣。
集。梵语郁多罗僧。比云入众衣。七条。二长一短。凡赴斋。听讲。持诵。坐禅。礼佛。礼塔。礼和尚。上座。僧和集时。当着此衣。诵此偈咒。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莎诃(三遍)
【记】佛制三衣。着用有时。既披着有时。当恒近左右。不使远离。今易常得二字者。正明披着有时。不相混杂也。披此衣者。即解脱之服故。愿世世生生常得披着。而解脱烦恼也。
大衣
【记】大者。衣中之主也。在五七二衣之上。故称云大。又名祖衣。谓此衣虽是粗疎麻布。乃佛佛授手。祖祖相传。出世证道之衣。三世如来。皆着此衣。而成道果。故衣名法。衣昔日世尊以实相无相之宗。传於迦叶为西域初祖。即是此衣作证。承此衣以传灯。而法脉条贯。传於今日。未常溷乱。所以名之。故此衣表传法之信也。妄与不得。妄受不得。会佛法者则得。不会佛法者不得。故五祖付能大师曰。昔日达磨初来东土。人未至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也。有是义故。名为法衣。
引证。南山感通传中。天人黄琼语宣祖曰。如来临涅盘时。告文殊师利。汝以神力。往祗洹中堂西宝楼上。取我珠函。将示大众。我初踰城。离父王宫。到彼丛林。身小疲怠。权时止息。时彼树神。现身告我言。汝今修道。定得金色之身。为三界大师。迦叶佛涅盘时。付嘱我珠函。并绢僧伽梨。令我转付嘱汝我语神言汝绢僧伽梨。非我所用。我闻先言。诸佛出世。不着蚕丝。我今修道。如何害生。汝今是魔。故来相恼。树神告言。汝大智人。何辄粗言。诸佛慈悲。不着蚕衣。此丝化出。非是害生。汝今受此。我即开函。见迦叶书云。我初成道时。大梵天王施经。坚牢地神施纬。共成一法衣。丝是化出。非是缲茧。由是义故。我自成道以来。常披此衣。未曾损失。今付悉达。若得成佛。转毗尼时。当为我着。愿汝受持。勿令损失 又我初成道时。乃至涅盘。唯服粗布僧伽梨。及白[迭*毛]三衣。未曾着蚕衣缯帛。何为恶比丘等。谤黩我云。毗尼开许着之。我初成道。大爱道比丘尼。手执金缕袈裟。持施与我。我不敢受。令持施僧。我於三藏教中。虽听用缯彩供养佛法僧然本非蚕口所出丝绵。我此阎浮洲内。及以大洲之外。有千八百大国。并有缯帛丝绵。皆从女口出之。由不杀害众生命故。福业所感。故从女口中出。问。何以得知。答。若欲须丝作衣时。至桑树下。便有二化女子。从彼树下出。形如八岁女。从口吐丝。彼国人等。但设繀车。从女口中取丝。转至繀车上。取足便止。化女即灭。我听着缯彩者。是此女丝。及天缯彩。本非害生取丝绵故。故此僧伽梨。当用布褐作。令末世比丘。不得乐好衣服也。
集。梵语僧伽黎。此云杂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皆二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皆四长一短。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故。凡入王宫。升座说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当着此衣。诵此偈咒。表断痴。净意业也。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
唵。摩诃迦婆波咤悉帝莎诃(三遍)
【记】奉持如来命者。谓如来本愿。广度一切众生。今受如来清净戒法。正当恭敬奉持如来慈命修行。绍隆佛种。以此善法。摄化众生。前二偈秪为自利。而此偈。专为利他。故曰广度诸众生。直下担荷佛祖之慧命也。增辉记问。何不增四。减二。惟三者何。答。三奇数属阳。阳能生万物。今制三衣。表生万善。取益物之义也。如上三衣。原是比丘法服。沙弥尚不许着。何况初发心人。今欲令其预知者。读此偈咒。先知菩萨行愿殊胜故。然今佛法秋晚。道器难全。一有发心。三坛顿受。故戒期中。沙弥少有两月行持者。三衣尚难置足。何况再缦耶。故令先读偈咒。俟披着时。以便忆持。如年不满。仍须缦服。僧祇律云。三衣者。圣贤沙门标帜。非俗人所为。慈云忏主辨惑篇云。此三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所披。舍利弗问经云。云何於训戒中。令诸弟子偏袒右肩。又为迦叶村人。说城喻经云。我诸弟子。当正披袈裟。俱覆两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齐平。现福田相。行步庠序。又言。勿露胸臆。於此二言。云何奉持。佛言。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文相。云何修供养。如见佛时。问讯师僧时。应随事相。若拂床。若扫地。若卷衣裳。若周正荐席。若泥地。作华。若挞高足下。若洒。若移。种种供养之时。云何作福田时。国王请食。入里乞食。坐禅。诵经。巡行树下。人见端严。有可观也 律制三衣。有名。有体。有色。有量。乃至造法等。事极微细。惟愿担荷法门者。详阅开导后学。不至斯法断灭也。名义如上。体谓十种衣财。异于艹木皮发。毛绮锦绣等。邪命希求。皆不成衣故。色。谓青。黑。木兰。三种。非五大上色故。听以刀截。成沙门衣。如马齿。鸟足缝之。须顺左右条开。不作。即同缦服。非俗五彩。斑文。罗谷等。量。谓肘长短。度身而衣也。作。谓条齿缝刺如式也。若互增互减。受用有愆。不依律法。着用犯罪。恶心毁坏得罪如律。行则随行。住则随住。教甚繁广。行之在人。信则成佛可期。违则三途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