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闻钟
【记】耳根发识为闻。凡闻钟声。默念此偈。默念者。心声也。心有声耶。心无声耶。无声之声。秪可自闻。不堪人听。故楞严经云。反闻闻自性。何不自闻闻。其心声之谓也。
集。晨昏於行住坐卧间。一闻钟声时。即诵此偈咒。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唵。伽啰帝耶莎诃(三遍)
【记】烦恼者。即根随二种也。与心作烦。令心作恼。故止观云。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是也。若闻钟声。持此偈咒。纵有极重烦恼。化为轻清矣。审理曰智。分别曰慧。即根后二智也。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自然烦轻。慧长。菩提者。智果也。一闻钟声。智慧之心花顿发。菩提之道果速成。此谓寂灭现前。菩提自生也。言地狱者。谓在地之下也。梵语泥犁。此翻苦具。又云苦器。亦名不可爱乐。谓昼夜煎逼罪人故。又地者。底也。万物之中。地最在下。故名为底。狱者。局也。谓拘局罪人。不得安乐。故云局也。又名无有。谓彼狱中。无有义利故。正云捺落迦。如婆沙论中。名不自在处。谓彼罪人。为狱卒阿旁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狱有大。有小。大者。八处。谓八寒。八热等。各有眷属。其类无数。此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小者。十六。谓煻煨锋刃等。地狱是总名。火坑乃别指。是十六中之一名也。今闻钟声。即能超越世出世间。自令离地狱。出火坑也。十方圆明。是曰成佛。获二殊胜。故曰度生。若论一闻钟声。而即生正念。是以烦恼轻微。智慧增长。即转惑障而成智德。故云菩提生也。然智慧。且约因论。菩提。正指果德。离者。解也。出者。脱也。即转地狱火坑苦障。而成解脱德。故云离出也。发愿成佛。即转业障而成法身德。是为三障消。而三德圆。故能尽未来际度生也。然未有不发愿而度生者。从来亦未有不度生之佛。若众生不自度。而先愿度生者。此心即是佛心。当知此心此愿。皆从闻钟声处发起。一时无边烦恼。从此截断。无间地狱。从此而破。无尽法门。从此证入。无上佛道。从此而成。可见闻钟利益。不可思议也。此偈咒显密互用。理事双彰。咒即破地狱真言。秘密故不翻。志心诵持。自然感应。
引证。如付法藏传中云。有罽腻咤王。以大杀害故。死入千头鱼中。剑轮绕身而转。随斫随生。剎那之间。满于大海。罗汉为僧维那。依时打钟。若闻钟声。剑轮在空。以是因缘。遣信白令长打。使我息苦。过七日已。受苦俱息。又佛祖通载云。上元县有民暴死。见五木缧械者。告曰。吾南唐先主也。为宋齐丘所悞。杀降卒千余人。冤诉囚此。仗汝归语嗣君。凡寺观鸣钟。可延其声。吾受苦惟闻钟声则暂休。或能为造一钟尤善。复曰。吾在位日。于阗国遗我玉天王像。藏於瓦棺寺佛左膝。人无知者。汝以此为验。乃苏。随奏唐主。果如其言。主感泣。造一钟于清凉寺。镌其上曰。荐烈考高祖皇帝。脱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蒋山。杂譬喻经云。所在闻钟声。卧者必须起。合掌发善心。贤圣皆欢喜。又唐京师大庄严寺僧。名三果。有兄从炀帝南行中亡。不持斋戒。堕火坑地狱。蒙禅定寺打钟。声振地狱。同受苦者。皆生乐处。
集。古德云。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前减福慧。后世堕蛇身。其懒修禅诵者。报感广在经律中。兹不繁引。
着衣
【记】梵语震越。此翻衣服。太古衣皮。黄帝始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故涅盘经云。如世衣裳。障覆形体。遮形覆隐。故名衣裳。又衣者。依也。万善功德。皆依净戒而为根本。故萨婆多论云。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万善由之生长。若能依戒修行。即获诸胜善根。则苦海可越。彼岸可登。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记】若者。楷定之辞。谓楷定披着此衣之时也。上衣者。俗说长衣。曰直裰。曰褊衫。曰海青。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一名道袍。亦曰恭敬衣。又名向上衣。乃表一身最胜之衣也。言着最胜之衣。当发最胜之心。及发最胜之愿。当知此心此愿。即胜善根也。盖一切众生。失此善根。沉溺生死。故当发是愿。令其善根。不使沉溺。而令至法彼岸。究竟之地。如二乘三乘。皆不名究竟。唯佛一乘。乃名究竟彼岸也。又此岸。乃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是诸佛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也。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记】梵语泥缚些那。唐言裙。根本律云。泥婆珊。又云厥苏洛迦。竖一肘。横五肘。即下裙也。亦云泥洹僧。或名舍勒。译为内衣。又云短裙。即是下裳。裙者。群也。谓连接裙幅也。旧曰涅盘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条褶。律摄云。谓从裙边细迭成褶。腰间总擪。形似多罗叶。上聚下散者是也。服。犹佩也。诸善根者。一切戒善之根本也。律中明七支戒善。谓身三。口四。戒善也。又涅盘经明七善法。一。知法善。十二部经也。二。知义善。文字语言也。三。知时善。以时修六度行。四。知足善。饮食衣药。五。知自善。知自本具信戒善根。六。知众善。行来坐起。说法问答。七。知尊卑善。信者善。不信者。不善等。惭愧。七法财中二法也。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七财之中。惭愧为守财人。内生羞耻为惭。外生羞耻为愧。又云不自失节为惭。心无非用为愧。若不着下裙。则身形彰露。无有惭愧。既无守护之人。功德法财。便不具足。今着裙时。善法现前。所思无邪。即惭愧具足处。惭愧具足处。即清净本源处。人之所以迷於五欲。不能清净者。秪因不知惭愧。若惭愧具足则清净善法。何曾欠少。故云。服诸善根。具足惭愧也。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记】束带以条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裙无带。则不能收摄其身。人无戒。则不能降伏其心。整。严肃也。束。收摄也。谓当检束诸根。则外仪严肃其身。而内法收摄其心。身心严摄。则诸善道法。自当渐次增进。乃成见道用也。
下单
【记】下者。从觉始下也。孤独曰单。今以床榻而为单者。谓受戒之人。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故也。若在禅堂。事事随众。
集。鸣指三下。默念此偈咒。
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於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唵。逸帝律尼莎诃(三遍。此是生天女咒)。
【记】寅者。未明。旦者。已明。即清晨明相初出时也。梵语阿留那。或云楼那。或云萨埵。汉言明相。有种种异名。明了论云。东方已赤故。通慧指归云。此方约日未出前二刻为晓。此为明相。以见掌纹为限。就中有三种色。若日照阎浮提树。则有黑色。若照树叶。则有青色。若过树照阎浮提界。则有白色。是中白色为正。即是寅旦之时也。又别部明地了时。谓见地色明了故。暮者。金乌西坠日没时也。萨婆多论云。以五阴为昼夜。若日到阎浮提界。名日没。即暮也。一切者。槩指之辞。众法相生曰众生。以能所八法。谓地。水。火。风。色。香。味。触。而禀其质也。普曜经云。如来过去心净离着。不恼众生。所行之处。脚轮不污。虫蚁不损。自回护者。谓蜎飞蠕动。微细昆虫。皆具灵觉之性。故圆觉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以我等凡夫形质。心未离着。行未齐圣。将行动之时。而愿彼等自护其生命也。设若悞伤其形。即仗偈咒法力之功。即时往生净土。而脱其轮回也。净土者。世界皎洁。目之为净。是净所居。名之为土。乃纯善所成。无四恶趣。法华论云。无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良由众生行有美恶。土成秽妙。娑婆五浊。由积恶而丘坑。安养七珍。因习善而华胜。三昧经云。凡人求道安禅。先当断念。人生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五浊秽污。不名净土。佛制悞伤者。以其无心。故不治罪。与世律同。然亦有悞伤而还悞伤之报者。如朝野佥载。梁武帝素敬信榼头师。时遣使召来。帝方与人下碁。欲杀一段。声曰杀却。使遂斩师。帝碁罢唤师。使言。向者陛下令臣杀却也。帝问。师临死有何言句。使曰。师云。贫道前劫为沙弥时。以锹刬地。悞断一曲[(乏-之+虫)*善]。今帝是也。此报固宜。由是观之。悞杀仍以悞偿。可不慎欤。
引证。分别功德经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刚。无有注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辐相纹。迹现於地。足下诸虫。七日安隐。若其命终。皆得生天。昔有一恶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诽谤。逐如来行。自杀飞虫。着佛迹处。言佛踏杀。然虫虽死。遇佛迹处。寻还得活。所谓念佛。其义如此。
行步不伤虫
【记】行步者。乃四仪中之一法也。不伤虫者。谓具仁慈之心而发护生之念也。有足曰虫。无足曰豸。此蹑上偈而来。谓下单鸣指已。临举步时。心中作观。即诵此偈。
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诃(三遍)
【记】举足者。行仪也。谓修道之人。行住坐卧。常当调摄其心。不使一毫走漏。是故凡欲举足。必先举心持此偈咒。则心不外驰。念不虚动。善法自具。道业自成。所谓经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即是体会中道之理。则生死大海可越。涅盘山顶可登。生死海者。言广大也。古云。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故云如海之广大也。如是广大。欲出不难。只要具众善法也。善法者。即菩萨行愿。谓先以行满所愿故。於是菩萨。凡举足时。即愿一切众生。出生死海也。若众生同于菩萨行愿。何处见有生死。秪为行愿不同。妄执尘劳。造诸不善。所以飘荡苦海。若能一念回头。具众善法。则彼岸在即。苦海断流。众生名尽。佛亦不为。是名至善。何愁善法之不具耶。
出堂
【记】出者。对入而言。谓举足向外行也。堂者。殿也。亦即禅堂。乃十方衲子栖心修道之处。庞居士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伤。心空及第归。此之谓也。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记】舍者。屋也。止息为屋。又置也。能置身安宿之处。亦云堂舍。又小屋为舍。言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者。乃托事以明理。谓出有为之舍。而入无为之智也。佛智者。世出世间。无有与等。以知觉之性。穷尽众生。因果业性。若好。若恶。一一本末。咸悉知之。大经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故云佛智。亦名自然智。无师智也。又此佛智。人人本具。只因情尘覆蔽。乃有圣凡。故须深入也。三界者。华严孔目云。一欲界。欲有四种。谓情欲。色欲。贪欲。淫欲也。下至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自在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欲名欲界。二色界。色即色质。已离欲界秽恶之色。犹有清净色在。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若出三界。得证有余涅盘。则绝分段生死。若永出三界。得证无余涅盘。则无变易生死。而五住尽。烦恼忘。深入佛智矣。合参云。此偈如华严玄奥之大幅。兼贯法华譬喻之全章。然毗卢圆镜。岂有去来。火宅窄门。能无出入。故知无火而火。歘然三界者。大火宅也。其有小智声闻。已出此舍。暂得游戏者。小火宅也。不知舍外之火。殆有甚焉。若非深入佛智。曷能速离火宅。顿入清凉哉。
登厕
【记】从下而上曰登。居高临垂曰厕。厕。圊也。说文。清也。古谓之清者。以其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清洁也。又厕者。杂也。言一切人杂厕其上故。律摄云。应於寺之东北角。安置圊厕。四边应裁荆棘。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着傍扂。其便利处。宜在屏处。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於上风。净处安置。
集。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须脱换鞋脚。不可净鞋入厕。至。当三弹指。有二义。一。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二。恐啖秽之鬼。令他避之。上槽。复当三弹指。默念此偈咒。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唵。狠鲁陀耶莎诃(三遍)
【记】大小便者。谓顺利不净。令身轻安也。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谓资益诸根。长养四大故。既有饮食滋味入於肠胃。则轻清上升。重浊下坠。故有便利。可见人之一身。兼净秽世界也。净世界。即戒定慧之福业。秽世界。即贪嗔痴之罪法也。贪嗔痴者。名三毒烦恼。今以弃除不净秽浊。而对治三毒。令净尽故。此三毒乃是起业造罪之因。今故以戒防之。三毒之因既空。则当来业果何存。故古德云。向穿衣吃饭时。屙屎撒尿处。不杂用心。便是好工夫。何愁不透脱也。若能悟此净秽本源。则可以悟大千世界不在心外。从此垢尽心净。不知吾身之为法界。法界之为吾身。我身法界。非一非二。则三毒自去。罪法自除也。
就水
【记】就者。近也。水者。洁身之谓也。根本百一羯磨云。世尊说不净染污教者。欲除去臭气。令安乐住故。佛言。胜义洗净有三种。一洗身。二洗语。三洗心。毗奈耶云。佛告苾刍。汝等当知。此是当行法。当须存意。如是洗净。有大利益。令身洁净。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洗者。不应绕塔。礼佛。诵经。不礼他人。不受他礼。不应啖食。坐僧床榻。不得入众。由身不净故。能令诸天。见不生喜。所持咒法。皆无灵验。若违得恶作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