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礼佛
【记】礼者。履也。谓进退有度。尊卑有分之仪。增一阿含经云。礼佛有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者得好音声。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故。三者多饶财宝。以见佛时。具花香灯明。随力供养故。四者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着。又能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礼故。五者得生天上。以念佛功德法尔故。观音玄记云。底沙佛有二弟子。一释迦。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二慈氏。乐修自利行。所化机在后熟。彼佛念曰多人就一人则难。一人就多人则易。欲令释迦先成道故。乃舍二弟子入山。时释迦菩萨。随后入山。寻师不见踪迹。正行次。忽见彼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行次忘下一足。经于七日。说于一偈。因此精进超於九劫。在弥勒前成佛。本行经云。佛告阿难。往昔有如来出现於世。号弗沙佛。时彼佛在杂宝窟中。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掌翘足。七日七夜。以此偈赞叹。阿难。我以此偈赞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於九十四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我於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天王。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辨才。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转於无上法轮。既知圣教礼赞功德。不可思议。是故行者。常须作意。不得自惰。恐无常忽至。瞻礼无处。凡见佛时。当以此心此偈。而赞礼也。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普礼真言。
唵。嚩日啰斛(三赞三礼)
【记】天上天下无如佛者。指三界而言。以九法界中。皆众生报。诸天着乐所盲。不能深达佛理。众生无明障蔽。不能觉照本源。如来为天中天。圣中圣。三界极尊。谁能与等。非唯竖穷三际。莫与佛等。即横徧十方。亦无可俦。总而言之。尽虚空。徧法界。亦无有如世尊百千相好。万德庄严。三觉俱圆。十号具足也。第一句赞大。第二句赞多。第三句赞胜。第四句总赞大多胜。故行愿品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又般若经云。如来智慧如虚空。悉睹众生去来相。十方一切悉见闻。我当稽首礼法王。今人礼佛发愿。若能如释迦之赞弗沙。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翘一足而赞释迦。其人必定亲见释迦。而为授记。复见千百亿释迦。不出自心也。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於一弹指项。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盘。
集。礼赞须精诚作观。五体投地。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一。我慢礼。谓依位次。以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粗正威仪。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徧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遍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住。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前三。约事。后四。就理大方广宝箧经中。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比丘不得通肩着袈裟礼佛。死堕铁甲地狱。除坐禅。受食。通肩不犯。比丘不得披禅衣礼佛。诵经。经行。及礼尊宿。塔殿前行。死变团鱼。龟鼋之类。及不得覆头。须露顶。违者结罪。唯除病时。大寒时。凡正信出家受戒者。切须慎之。
【记】五轮着地者。依离垢慧经中。应一一发愿。初总愿云。我今五轮於佛作礼。为断五道。离於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不坏五通。具足五眼。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我今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发无上意。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余义可知。
供净瓶
【记】进奉曰供。瓶者。汲水之器。用有净触之别。此为净用。亦名德瓶。谓朝暮行持。多功德故。西域记云。裙稚迦。即澡瓶也。此为触用。佛制比丘。不净洗漱。不得礼拜诵经故。净瓶漱口。澡瓶洗手。今则洗漱不行。二瓶失制。虽复礼敬。焉得无罪。
集。梵语军持。此云瓶。寄归传云。军持有二种。一。磁瓦者。是净用。二。铜铁者。是触用。今所明者。乃净瓶也。比丘每日清旦。诵经咒毕。用净瓶。盛净水。供於佛菩萨像前。欲须瓶盛水时。当观想佛菩萨尊容。具仪作礼。起已。取瓶。默持此偈咒。
手执净瓶。当愿众生。内外无垢。悉令光洁。
唵。势伽噜迦叱[羊*含]叱莎诃(三遍)
【记】手执者。谓以身而举。以表事也。内外无垢。悉令光洁者。即事以明理也。内即身心。外即尘境。谓此持戒之心坚净。则外不染尘劳。内不起烦恼。表里一如。心地清净。而智光皎洁矣。故楞严经云。根尘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圆明。莹十方界。即斯意耳。
荡净瓶真言
【记】荡者。谓涤去尘垢也。真言者。楼阁经云。是诸佛之母。成佛种子故。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然水能荡其瓶垢。法能涤其心垢。乃事理双彰之谓也。
集。既礼佛起。持空瓶至净水所。左手撩衣。右手持瓶。徐徐先取水荡三次。每次诵此咒七遍。其荡瓶水。莫仍注净水中。须弃於外。
唵。嚂。莎诃(二十一遍)
灌水真言
【记】灌者。注也。谓瓶净堪注水。心清堪受法。水注於瓶。则事成矣。法注于心。则理就矣。
集。既已荡净无尘。满灌净水。默持此咒。
唵。嚩悉钵啰摩尼莎诃(三遍)
【记】灌已。持归本处。行时。不得左右傍视。失仪乱走当屏息诸缘。念佛持咒。一心正道。珍重而行。
集。到佛前。胡跪(右膝着地)。左手持瓶。右手作普供养印念大悲咒七遍。礼拜而退。下晚出水。结印同前。先念大悲咒七遍。心经。往生咒。各七遍。出外散水於净地。手作甘露印法。口默念。
甘露真言
【记】甘露者。不死之妙药也。以喻法之殊胜。不可思议故。真言者。乃诸佛秘密之心印也。然甘露能除一切众生身病。此真言能除一切众生心病。又瓶能出生无量珍宝。此真言能出生无量功德也。
曩谟苏噜婆耶。怛他誐多耶。怛侄他。唵。苏噜苏噜。钵啰苏噜。钵啰苏噜。娑婆诃(三遍)
集。念时。观想瓶为如意瓶。流出种种饮食。先诸天。次鬼神。后饿鬼。畜生。各获饱满已。又想瓶绪出楼阁。宫殿。珍宝。璎珞。伞盖。香花。衣服无不具足。然后说十二因缘法。授彼三归。令闻法受归。得法喜三昧。礼拜而去。
【记】如意瓶者。谓瓶如其意。想物即出故。亦名摩尼瓶。华言离垢。此瓶光净不为尘垢所染。故名离垢瓶。又名帝瓶。即宝藏瓶也。谓能出生种种珍宝故。十二因缘者。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有三世。二世。一念三种。三归者。令其归依佛法僧三宝。出离轮回故。法喜者。谓闻法欢喜。离苦得乐故。梵语三昧。此云调直定。亦云正受。圭峰云。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上卷
音释
序
即次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别内外也。谓见墙。别宅舍之内外。观序。知一记之内外也。
一乘妙法
一乘者。佛乘也乘以运载为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盘彼岸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妙者。不可思议也。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
圆觉
谓觉法满足故。
镃
音咨。鉏也。
驽
钝也。
乾乾惕励
谓竞竞自勉也。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励。
香乳
义出请观音经。
肤
音孚。皮肤。浅学也。鲁论云。肤受。
江河之日下
佛道衰微。喻江河之下流。
悬谭
须弥山王
俱舍云。妙高。四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山者。产也。能产万物故。王者。主也。众山围绕故。
师资模范
师者。授道之人。资。助也。助发己身之行业故。模范者。轨格也。楞严云。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灭众惑业
四分偈云。灭除诸结使。说是七戒经。
生诸福慧
梵网云。性戒福慧满。
发觉初因
多论云。毗尼是趣涅盘之初门。梵网云。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圆满佛果
谓觉道成就也。
陀罗尼
此云总持。谓总善不失。持恶不生。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出。即咒也。该具四悉。
我空
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见。
法空
无色。受。想行。识。五阴之法。
染净根本
生死为染。涅盘为净。
如来藏
即真如性。第八识所依。具足诸法。包含万象。故谓之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障覆。烦恼牵缠。而不能显。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已如来藏心。清净法身之体故。真如者。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此体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
阿赖耶识
即第八识名。翻无没识。取不失为义。又翻藏识。能含藏诸法故。亦名果报识。亦名种子识。
八识差别
第八积集名心。第七思量名意。第六了别名识。或云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
诃教
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故。
劝离
此有二义。一。令离教。二。令离法。法不出色心。心色皆离。则契心体。
法题
大千世界
总称也。别有三千。所谓小千。中千。大千也。皆是释尊所化之境。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生处转熟
未闻未解之善法。渐令修习纯熟故。
熟处转生
寻常惯习之恶法。渐令放舍生疎故。
人题
三无漏学
戒。定。慧也。三法相资。得成佛道。谓戒出三涂。定超六欲。慧脱三界。烦恼净尽。不漏落生死故。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成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成圣果也。
修正助道
三学为正。三十七品为助。
破见思惑
分别曰见。贪爱曰思。见有八十八使。思有八十一品。能障真理。故名曰惑。见思惑尽。到无学位。
感异生师
生时母梦明月投怀。
阅世主妙严品有省
悟佛心宗。见佛妙用。
伞居道人
颛愚法师。常趺伞下阅教。故以为号。
破额山
四祖道场。
冯茂山
五祖道场。
充上座
初秉十支。昧祖即命登座覆讲。
给帖护持
顺治三年。官兵入山。搜捕土贼。师与大众。悉被押赴军前。巴廒二将军。愤师容隐。欲加极罪。常住田产。悉没於官。师虽在刀林剑戟之中。神色不变。从容对曰。华山大路。焉能禁彼往来。遂感巴廒诸公。输诚敬服。愿为护法。请师还山。并复田地。给帖永照。
模楷
模生於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楷生於孔子冢上。其枝疎而不屈。此二木取正直为义。师轨范后昆。亦由是也。
迦叶化身
顺治年间。滇中善信来参云。弟子礼鸡足山。求见迦叶。梦感韦天云。尊者已至华山弘律。尔欲亲觐。当往见之。故来顶礼。师恐众惑。秘不容传。故维摩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
龙眠之三世冤消
龙眠。桐城县地名。有善信病危。三世冤牵。上山求解。师为忏悔。病愈冤消。
马陵枯泉自溢
马陵在宿迁县师至枯泉自涌。
偈文
六识归种
谓睡眠时。六识不行。摄归第八种子识中故。
五盖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也。此五通称为盖者。谓盖覆缠绵。定慧不发故。
未受色惑
谓眼根未曾受色起惑时也。
[(序-予+林)/目]
音麻。缓视貌。
瞇
音米。眇视也。
涅盘
此云大灭度。法身。解脱。般若。如次而配。
百八愚痴
自惑为愚。惑他为痴。即烦恼也。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
百八三昧
一。首楞严三昧。乃至百八离着虚空不染三昧。大智度论详明。
四圣六凡
无漏名圣。有漏名凡。即十法界。